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居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宝贵见证,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民俗参考价值、历史审美价值。本文通过抽取富有中国传统民居特色的审美元素进行分析整合,运用现代艺术创作之法为传统民居与现代化建筑设计的融合提供可能性和发展契机,力求真正衍生出具有传统民居灵魂的现代建筑。
【关键词】:传统元素;移植;再生
一.传统民居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民居与城市化进程
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城市和民族的文化命脉,具有很高的历史风俗价值。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中型城市规模逐渐形成。单调乏味的“工厂流水线式”建筑丧失了传统民居的样式特色和文化积淀,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千楼一面的尴尬境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大规模消失不禁使人思考,传统民居是否真的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人们普遍认为将传统民居的审美元素与现代化实用需求相结合不失为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
(二)传统民居的现状
受历史条件、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封建尊卑等级的限制,许多传统的旧式民居尽管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室内设施陈旧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并且传统的民居大部分为继承式祖宅,居住群体呈现高龄化趋势。趋显落后的传统民居难以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现代生活需求。
(三)传统民居保护的制约性
目前,传统民居的保护仅仅是国家政府某些部门的行为,依靠政府的拨款去保护传统民居实在显得力不从心,并且传统民居的保护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制约。名人故居、传统商业区等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明显的增加了投资和保护力度,但传统民居缺乏经济价值,且传统民居数量庞大、较为分散也导致了保护难度的增大。
二.传统民居的审美价值:
传统民居的保护迫在眉睫,而从美学角度的保护则是保护传统民居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传统民居的审美正如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所注重的正是中庸之美,简单率直摒弃极端主义的过度雕镂堆砌。整体造型做到张弛有度,以满足人类的舒适度为设计准绳。将传统民居的审美元素移植到现代建筑的应用中,才是对传统民居审美价值的辩证继承。
(一)浑然天成的环境之美
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讲,建筑本身与建筑周边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成功的建筑作品往往能有机的同周边环境相融合,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神内核,这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建筑哲学。比如在多沙尘寒风的北方,民居建筑往往是四面竖起坚硬的墙壁既满足了建筑本身御寒取暖的实用功能,还使建筑外观与北方“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景象相映成趣。而南方民居多给人“青山向晚盈轩翠,碧水含春傍槛流”的温婉印象。
(二)和中有变的造型之美
民居的产生最初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御寒取暖的基本生活需求,民居的产生使人类真正的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氏族生活。中国传统民居的造型主要以规律性造型为主,大部分的北方民居都是呈中轴对称的规律性布局,最典型的当属北京的四合院,即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房屋围合起来,中间形成一个中规中矩的围合空间给人以庄严之感。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内蒙古的蒙古包等在造型布局上虽然同为对称性布局,但在造型风格上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三)引人入胜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建筑作品给审美者所带来的细腻绵长、恬静优雅、闪烁着生命力的审美感受。传统民居所体现的意境正是传统民居造型的独立空间、环境氛围与富于象征手法的细节特征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审美期待。传统民居一直都是为居住者量身打造的私密空间,建筑本身既遵循了傳统的理念法则,却又充满了个性。突破了方圆的束缚,在规矩中求变化,特定的装饰纹样借助民间风俗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寄托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三.如何将传统民居审美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鲁迅先生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民居历史悠远,是中国建筑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建筑财富。中国传统民居的精华,理应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中国现代建筑的出路也应当继承传统建筑的精华,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的审美元素进行加工提炼从而使现代建筑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生命力。
(一)传统民居母题元素的提炼以北京香山饭店为例
从传统民居中提取适当的审美元素作为创作的母题,将具有概括性的建筑片段移植到建筑中去,从而再生出历史审美性与现代实用性完美结合的建筑。这样的设计方法增强了设计本身的秩序感,母题的多次重复移植增加了建筑本身的主题性。在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中,多次重复移植江南民居中菱形漏窗元素,并且建筑内部大量的使用木棕色菱形屏风以及菱形格子漏窗。白粉墙上配以水磨石材边框与菱格母题的重复交相辉映,传统的造型但却以现代的手法演绎,不同的漏窗透射不同的景色,使传统的题材在新的环境中巧妙的展示传统民居的神韵。在屋顶菱形拼接玻璃窗所透射的阳光下形成独特的建筑魅力。
(二)传统民居形式要素的重构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形式要素重构是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进行打散、排列、颠倒甚至分解,按照设计需求进行组合的一种全新的设计手法。这种全新的组合方式使作品具有清晰的传统意蕴和鲜明的现代设计感。苏州博物馆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但却和拙政园的设计手法全然不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外观以白色墙面配以灰色硬朗线条为主,建筑的主体色调虽借鉴了传统的灰墙黛瓦,但几何形体的错落排列却演绎了全新的视觉效果即展示了苏州意蕴也展示了现代秩序。这种重构的方式给参观者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打破常规,从而获得一种新形式、新感观、新秩序。
四.结语
现代建筑类型的推陈出新,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层出不穷,设计师在绞尽脑汁的探索和追寻独特的设计理念时往往忽略了民族的更加是世界的。而真正具有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感的现代建筑却屈指可数。探索具有民族精神和传统意蕴的现代建筑显得更加迫在眉睫传统的审美元素正是民居精神的提炼,传统民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顽固守旧的单一个体,传统民居系统的各部分要素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建筑也是如此,因此现代建筑也应注重设计的整体感,提取适合设计的视觉审美要素,结合时代特点,把握历史脉络,强调整体美感。
参考文献:
[1]鲁迅 著.《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美]伊利尔.沙里宁 著.顾启源 译.《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3]张良皋 著.《匠学七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4]李允鉌 著.《华夏意匠》[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年
[5]朱良文 著.《传统民居价值与传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关键词】:传统元素;移植;再生
一.传统民居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民居与城市化进程
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城市和民族的文化命脉,具有很高的历史风俗价值。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中型城市规模逐渐形成。单调乏味的“工厂流水线式”建筑丧失了传统民居的样式特色和文化积淀,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千楼一面的尴尬境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大规模消失不禁使人思考,传统民居是否真的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人们普遍认为将传统民居的审美元素与现代化实用需求相结合不失为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
(二)传统民居的现状
受历史条件、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封建尊卑等级的限制,许多传统的旧式民居尽管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室内设施陈旧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并且传统的民居大部分为继承式祖宅,居住群体呈现高龄化趋势。趋显落后的传统民居难以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现代生活需求。
(三)传统民居保护的制约性
目前,传统民居的保护仅仅是国家政府某些部门的行为,依靠政府的拨款去保护传统民居实在显得力不从心,并且传统民居的保护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制约。名人故居、传统商业区等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明显的增加了投资和保护力度,但传统民居缺乏经济价值,且传统民居数量庞大、较为分散也导致了保护难度的增大。
二.传统民居的审美价值:
传统民居的保护迫在眉睫,而从美学角度的保护则是保护传统民居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传统民居的审美正如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所注重的正是中庸之美,简单率直摒弃极端主义的过度雕镂堆砌。整体造型做到张弛有度,以满足人类的舒适度为设计准绳。将传统民居的审美元素移植到现代建筑的应用中,才是对传统民居审美价值的辩证继承。
(一)浑然天成的环境之美
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讲,建筑本身与建筑周边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成功的建筑作品往往能有机的同周边环境相融合,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神内核,这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建筑哲学。比如在多沙尘寒风的北方,民居建筑往往是四面竖起坚硬的墙壁既满足了建筑本身御寒取暖的实用功能,还使建筑外观与北方“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景象相映成趣。而南方民居多给人“青山向晚盈轩翠,碧水含春傍槛流”的温婉印象。
(二)和中有变的造型之美
民居的产生最初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御寒取暖的基本生活需求,民居的产生使人类真正的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氏族生活。中国传统民居的造型主要以规律性造型为主,大部分的北方民居都是呈中轴对称的规律性布局,最典型的当属北京的四合院,即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房屋围合起来,中间形成一个中规中矩的围合空间给人以庄严之感。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内蒙古的蒙古包等在造型布局上虽然同为对称性布局,但在造型风格上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三)引人入胜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建筑作品给审美者所带来的细腻绵长、恬静优雅、闪烁着生命力的审美感受。传统民居所体现的意境正是传统民居造型的独立空间、环境氛围与富于象征手法的细节特征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审美期待。传统民居一直都是为居住者量身打造的私密空间,建筑本身既遵循了傳统的理念法则,却又充满了个性。突破了方圆的束缚,在规矩中求变化,特定的装饰纹样借助民间风俗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寄托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三.如何将传统民居审美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鲁迅先生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民居历史悠远,是中国建筑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建筑财富。中国传统民居的精华,理应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中国现代建筑的出路也应当继承传统建筑的精华,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的审美元素进行加工提炼从而使现代建筑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生命力。
(一)传统民居母题元素的提炼以北京香山饭店为例
从传统民居中提取适当的审美元素作为创作的母题,将具有概括性的建筑片段移植到建筑中去,从而再生出历史审美性与现代实用性完美结合的建筑。这样的设计方法增强了设计本身的秩序感,母题的多次重复移植增加了建筑本身的主题性。在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中,多次重复移植江南民居中菱形漏窗元素,并且建筑内部大量的使用木棕色菱形屏风以及菱形格子漏窗。白粉墙上配以水磨石材边框与菱格母题的重复交相辉映,传统的造型但却以现代的手法演绎,不同的漏窗透射不同的景色,使传统的题材在新的环境中巧妙的展示传统民居的神韵。在屋顶菱形拼接玻璃窗所透射的阳光下形成独特的建筑魅力。
(二)传统民居形式要素的重构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形式要素重构是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进行打散、排列、颠倒甚至分解,按照设计需求进行组合的一种全新的设计手法。这种全新的组合方式使作品具有清晰的传统意蕴和鲜明的现代设计感。苏州博物馆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但却和拙政园的设计手法全然不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外观以白色墙面配以灰色硬朗线条为主,建筑的主体色调虽借鉴了传统的灰墙黛瓦,但几何形体的错落排列却演绎了全新的视觉效果即展示了苏州意蕴也展示了现代秩序。这种重构的方式给参观者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打破常规,从而获得一种新形式、新感观、新秩序。
四.结语
现代建筑类型的推陈出新,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层出不穷,设计师在绞尽脑汁的探索和追寻独特的设计理念时往往忽略了民族的更加是世界的。而真正具有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感的现代建筑却屈指可数。探索具有民族精神和传统意蕴的现代建筑显得更加迫在眉睫传统的审美元素正是民居精神的提炼,传统民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顽固守旧的单一个体,传统民居系统的各部分要素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建筑也是如此,因此现代建筑也应注重设计的整体感,提取适合设计的视觉审美要素,结合时代特点,把握历史脉络,强调整体美感。
参考文献:
[1]鲁迅 著.《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美]伊利尔.沙里宁 著.顾启源 译.《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3]张良皋 著.《匠学七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4]李允鉌 著.《华夏意匠》[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年
[5]朱良文 著.《传统民居价值与传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