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地域产业环境和高职化工类专业教育的特点,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化工类专业
一、化工类职业教育的特点
化工类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操作性、产业性强,教育投入与办学硬件要求高,培养该类专业学生技能要求高、训练难、合作企业难找等。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对安全、质量、卫生的要求特别高,再加上顾虑产品配方的泄密,决定了化工类企业普遍不欢迎高职院校的学生去实习,学生下企业实习,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和风险,不少企业不乐意,学生的实习环节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刚刚毕业的化工类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普遍不强、吃苦耐劳精神欠缺,岗位适应期长,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需要。企业反馈意见表明大部分毕业生仍需要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才能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因此,实施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成为企业与学校的迫切希望。
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做法
(一)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查掌握行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明晰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相应专业职业岗位群及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以企业、行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多次商讨和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专业及课程标准、实践比例及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适应岗位群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在校内基地的建设上,依托近5万平方米的集教学实训、科技研发、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成果展示功能于一体的科教实训基地,积极寻求与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接轨、技术力量雄厚、有一定规模且热心高职教育的企业合作,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学校开展实训、企业组织生产,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参照生产流程,规划了单元操作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室、仿真操作控制实训室、产品分析实训室、废水和废气处理实训室等,满足生产各环节的实训需求。我校化工类专业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面积近12000平方米,主要实验实训室有10多个,现有仪器设备总值700余万元。
在校外基地建设上,根据专业规模和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不断扩大基地规模,重点建设具有教学场所、讨论场所、产品模型、生产流程、实训设备、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和实施课程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化工专业群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建立了6家校外示范实践教学基地和18家校外紧密型实践教学基地。
(三)校企共管人才培养质量与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仍需要通过校企共管解决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问题,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在基地管理上,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具体问题,对引进的企业给予税收奖励三年等市科技园区孵化企业待遇;学校教务处负责计划管理,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统筹协调基地建设的具体问题;二级学院组织实训,负责学生的选拔与岗前培训,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访问工程师”,参与新产品开发;企业主导生产和经营,负责原料采购、生产组织和产品销售,安排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指导学生操作并参与教学建设。基地提前两周下达生产任务,学院按照生产任务和岗位数量制定相应实训任务,通过分批轮岗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实训,教学安排上实行按周排课制,有效解决了生产任务不确定性和教学任务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另外,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和完善组织机构、培训(校内、企业岗前培训)、安全责任、人员配备、日常管理、后勤保障、考核奖惩等系列规章制度;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职责和义务;学生按照企业“准员工”身份进行管理,由企业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有效的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和管理,并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负责依照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如工时量、产量、产品合格率等),参考学生实习日记、总结、操作熟练程度、态度等,对学生顶岗实习做出评价;成绩合格者可由校企共同发放工作经历证书,并给予适当的报酬,保证实习的有效进行。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形成了招生就业良好局面
校企合作,加深了企业与学生间的了解,使学校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就业群;校企合作,在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使毕业生的认可度和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校企合作,通过企业来宣传学校,扩大了学校及专业的知名度,增加了社会效应。我校的化工类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已呈现出就业率高、岗位群多和经济收入稳定的特点。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表明,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连续三年就业率超过98%,我校成功入选2010-2011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近三年对化工类专业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反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优良率为94.1%、称职率为95.2%。根据回访调查的结果分析,我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社会认可度高,职业素养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成为吸收生源的重要保证,招生数逐年增加,是三年前的三倍。
(二) 提高了企业员工素质
学生到企业顶岗,部分职工接受学校培训,学生与职工的互换为学校解决顶岗实习岗位不足问题,同时企业的员工得到了培训,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校企双方有组织、有计划的员工培训,合作企业的员工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近三年化工类各专业组织老师到企业开展各种培训80次,共有1520人次企业员工接受培训,这些员工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力量,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得到凝聚,生产产品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改善。企业学习学校的培养学生模式训练员工,促进了合作企业向学习型企业的转变。还有企业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选拔优秀实习学生作为企业的后备力量,提高了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校企双方可以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和节能增效的结合点,合作范围和水平、层次在不间断的滚动实习过程中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校企的互利共赢。
(三) 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技能、收集教学素材、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参与企业科研与产品开发,既发挥了自身的专业特长,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又能及时准确把握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动态,做到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力量,是受企业欢迎的。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使来源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稳定的兼职教师,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应用于教学中,是深受学校欢迎的。校企人员的互通共用,加强了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效。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解决了专业教师特别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的难题,同时,专业教师在教学与技术合作活动中,提高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三年来,化工专业群教学团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副高以上比例占45%,双师素质教师占85%,硕士学位以上学位占42%,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
(四)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训练,再到生产岗位的“无缝”过渡,使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对接”,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一种有效的支撑。实施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生产环境,建立起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校外基地,不但解决了办学投入不足和专业实训基地缺乏等实际问题,而且满足学生“跟班、轮岗、顶岗”的实训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学习和锻炼,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生产发展的动向可以及时地反馈到学校来, 学校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 使高职教育改革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化工类专业的建设,使专业办学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校企共建工学结合课程,有1门被评为省精品课程。有7门被评为校精品课程。出版教材6部。
实践表明,只有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企业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努力探索与实践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辐射实训基地功能,这是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途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项目(2009R30007)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2]刘显泽.试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职教论坛,2008.03:26~28.
[2]张荣华,项东升.校企合作培养化工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3]胡雷.校企合作培养新型物流人才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07
[4]王风刚.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3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化工类专业
一、化工类职业教育的特点
化工类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操作性、产业性强,教育投入与办学硬件要求高,培养该类专业学生技能要求高、训练难、合作企业难找等。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对安全、质量、卫生的要求特别高,再加上顾虑产品配方的泄密,决定了化工类企业普遍不欢迎高职院校的学生去实习,学生下企业实习,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和风险,不少企业不乐意,学生的实习环节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刚刚毕业的化工类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普遍不强、吃苦耐劳精神欠缺,岗位适应期长,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需要。企业反馈意见表明大部分毕业生仍需要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才能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因此,实施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成为企业与学校的迫切希望。
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做法
(一)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查掌握行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明晰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相应专业职业岗位群及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以企业、行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多次商讨和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专业及课程标准、实践比例及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适应岗位群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在校内基地的建设上,依托近5万平方米的集教学实训、科技研发、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成果展示功能于一体的科教实训基地,积极寻求与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接轨、技术力量雄厚、有一定规模且热心高职教育的企业合作,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学校开展实训、企业组织生产,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参照生产流程,规划了单元操作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室、仿真操作控制实训室、产品分析实训室、废水和废气处理实训室等,满足生产各环节的实训需求。我校化工类专业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面积近12000平方米,主要实验实训室有10多个,现有仪器设备总值700余万元。
在校外基地建设上,根据专业规模和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不断扩大基地规模,重点建设具有教学场所、讨论场所、产品模型、生产流程、实训设备、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和实施课程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化工专业群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建立了6家校外示范实践教学基地和18家校外紧密型实践教学基地。
(三)校企共管人才培养质量与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仍需要通过校企共管解决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问题,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在基地管理上,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具体问题,对引进的企业给予税收奖励三年等市科技园区孵化企业待遇;学校教务处负责计划管理,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统筹协调基地建设的具体问题;二级学院组织实训,负责学生的选拔与岗前培训,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访问工程师”,参与新产品开发;企业主导生产和经营,负责原料采购、生产组织和产品销售,安排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指导学生操作并参与教学建设。基地提前两周下达生产任务,学院按照生产任务和岗位数量制定相应实训任务,通过分批轮岗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实训,教学安排上实行按周排课制,有效解决了生产任务不确定性和教学任务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另外,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和完善组织机构、培训(校内、企业岗前培训)、安全责任、人员配备、日常管理、后勤保障、考核奖惩等系列规章制度;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职责和义务;学生按照企业“准员工”身份进行管理,由企业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有效的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和管理,并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负责依照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如工时量、产量、产品合格率等),参考学生实习日记、总结、操作熟练程度、态度等,对学生顶岗实习做出评价;成绩合格者可由校企共同发放工作经历证书,并给予适当的报酬,保证实习的有效进行。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形成了招生就业良好局面
校企合作,加深了企业与学生间的了解,使学校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就业群;校企合作,在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使毕业生的认可度和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校企合作,通过企业来宣传学校,扩大了学校及专业的知名度,增加了社会效应。我校的化工类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已呈现出就业率高、岗位群多和经济收入稳定的特点。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表明,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连续三年就业率超过98%,我校成功入选2010-2011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近三年对化工类专业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反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优良率为94.1%、称职率为95.2%。根据回访调查的结果分析,我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社会认可度高,职业素养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成为吸收生源的重要保证,招生数逐年增加,是三年前的三倍。
(二) 提高了企业员工素质
学生到企业顶岗,部分职工接受学校培训,学生与职工的互换为学校解决顶岗实习岗位不足问题,同时企业的员工得到了培训,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校企双方有组织、有计划的员工培训,合作企业的员工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近三年化工类各专业组织老师到企业开展各种培训80次,共有1520人次企业员工接受培训,这些员工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力量,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得到凝聚,生产产品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改善。企业学习学校的培养学生模式训练员工,促进了合作企业向学习型企业的转变。还有企业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选拔优秀实习学生作为企业的后备力量,提高了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校企双方可以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和节能增效的结合点,合作范围和水平、层次在不间断的滚动实习过程中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校企的互利共赢。
(三) 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技能、收集教学素材、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参与企业科研与产品开发,既发挥了自身的专业特长,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又能及时准确把握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动态,做到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力量,是受企业欢迎的。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使来源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稳定的兼职教师,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应用于教学中,是深受学校欢迎的。校企人员的互通共用,加强了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效。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解决了专业教师特别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的难题,同时,专业教师在教学与技术合作活动中,提高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三年来,化工专业群教学团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副高以上比例占45%,双师素质教师占85%,硕士学位以上学位占42%,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
(四)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训练,再到生产岗位的“无缝”过渡,使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对接”,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一种有效的支撑。实施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生产环境,建立起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校外基地,不但解决了办学投入不足和专业实训基地缺乏等实际问题,而且满足学生“跟班、轮岗、顶岗”的实训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学习和锻炼,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生产发展的动向可以及时地反馈到学校来, 学校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 使高职教育改革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化工类专业的建设,使专业办学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校企共建工学结合课程,有1门被评为省精品课程。有7门被评为校精品课程。出版教材6部。
实践表明,只有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企业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努力探索与实践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辐射实训基地功能,这是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途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项目(2009R30007)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2]刘显泽.试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职教论坛,2008.03:26~28.
[2]张荣华,项东升.校企合作培养化工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3]胡雷.校企合作培养新型物流人才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07
[4]王风刚.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3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