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效果高低,会受到学生初中历史知识储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情况的一定影响。为了在高一阶段更高效、顺利的开展历史教学,使历史课程教育质量显著提高,要关注采取恰当措施在历史学科教学期间进行衔接教学,并在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历史学科多项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一些历史事件基础性的人物、地点、时间等因素,此阶段不关注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能力。而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则比较倾向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与拓展学习,具体即初中侧重事件记忆,高中侧重事件分析。为了使学生能够更适应高中历史提出的学习要求,需要在高一阶段关注衔接教学设计,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精心设计导言课,培养学生历史认知能力
在高一历史教学期间,设计导言课就如同在一部作品创作期间制作序,优秀的导言课就如同序一般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高一首节历史课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历史学习的方向,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强调历史教育其本质并不是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办法,具备相应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观念,掌握认知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历史观念与历史意识[1]。学生要形成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让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方法,则可通过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受到启蒙。
在这节导言课设计当中,历史教师可引入“岳母刺字”相关误解解读视频,因为这个典故在中国社会中有较高程度的传颂,体现了一定价值追求,而错误解读这一经典典故,恰恰可以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到经典不一定就是事实。而以視频形式引入趣味性十足的表演,能将理论化知识更生动的呈现出来,并且层次分明,论点明确。因为历史主要源自人类回忆,要达到共识难度很大,所以很难正确、客观的认识历史。但是我们可以立足一个点作出假设,进而求证,对历史当中不全是假的也未必是真的事物进行了解,在不断质疑当中获得史料实证,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一定认知方法以及认知观念。
二、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高一历史教学期间,为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新知,就要让学生基于原有认知结构逐渐过渡到新知结构构建过程中。在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首节课中,主要是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而这其中的内容历史久远,而事物越古老,也就和学生目前的生活现实有更大距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知能力就越低。为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更加容易的理解,教育者可引入“烽火戏诸侯”这一典故,和分封制相比,学生和宗法制具有更远的距离,而如何对两种制度之间进行衔接是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们知道了“玄武门之变”,所以教育者可从这一事件背后体现的兄弟相残血腥悲剧入手进行知识导入。通过以旧带新来衔接新知,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新旧知识衔接当中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知识内容当中存在一定交集,利用交集内部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新知,在温习旧知识基础上预习新知识,而在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过程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关注解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历史观念
高一历史教学当中,很多历史内容虽然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但是我们却无法直观体验和接触。为了让学生对相应历史知识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并对相应场景感同身受,就需要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时间、空间方面的感知力,实现理解化学习。历史具有突出的借鉴价值,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学习期间,能够使人们学习到多种经验教训,在以史为鉴基础上以防重蹈覆辙[2]。比如在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进行教学期间,教育者可对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等进行多角度解读,优选典型事件如辛亥革命,使学生通过分析看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当中发挥着的促进作用,而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怎样的基础与条件?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明白辛亥革命并非偶然发生的,它是中国近代史当中一次非常伟大且极具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此次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给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了重大打击,但是,也要看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其所肩负的反帝反封建任务,这体现出资产阶级共和国不适用于中国。学生们通过分析能够学习到历史的失败教训,同时联系到新时期要创新,就要充分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及内在需求。
结束语
在高一历史教学期间,要对初高中历史知识实现衔接教学,并在整个教学期间关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需要教育者对导言课实现精心设计,基于学生知识储备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结合相关历史事件解读家国情怀,促进学生逐渐提升历史认知能力,培养历史思维以及历史观念。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思路以及方法,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并理解知识点,还要关注知识运用,用历史观念看待当今社会,用历史思想获得新的社会认知。
参考文献
[1]莫林.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的解决方式探究[J]. 高中生学习, 2018(3):292-292.
[2]胡文根. 衔接与提升:初高中历史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以统编版教科书"两次鸦片战争"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9):11-11.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一些历史事件基础性的人物、地点、时间等因素,此阶段不关注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能力。而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则比较倾向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与拓展学习,具体即初中侧重事件记忆,高中侧重事件分析。为了使学生能够更适应高中历史提出的学习要求,需要在高一阶段关注衔接教学设计,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精心设计导言课,培养学生历史认知能力
在高一历史教学期间,设计导言课就如同在一部作品创作期间制作序,优秀的导言课就如同序一般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高一首节历史课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历史学习的方向,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强调历史教育其本质并不是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办法,具备相应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观念,掌握认知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历史观念与历史意识[1]。学生要形成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让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方法,则可通过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受到启蒙。
在这节导言课设计当中,历史教师可引入“岳母刺字”相关误解解读视频,因为这个典故在中国社会中有较高程度的传颂,体现了一定价值追求,而错误解读这一经典典故,恰恰可以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到经典不一定就是事实。而以視频形式引入趣味性十足的表演,能将理论化知识更生动的呈现出来,并且层次分明,论点明确。因为历史主要源自人类回忆,要达到共识难度很大,所以很难正确、客观的认识历史。但是我们可以立足一个点作出假设,进而求证,对历史当中不全是假的也未必是真的事物进行了解,在不断质疑当中获得史料实证,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一定认知方法以及认知观念。
二、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高一历史教学期间,为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新知,就要让学生基于原有认知结构逐渐过渡到新知结构构建过程中。在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首节课中,主要是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而这其中的内容历史久远,而事物越古老,也就和学生目前的生活现实有更大距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知能力就越低。为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更加容易的理解,教育者可引入“烽火戏诸侯”这一典故,和分封制相比,学生和宗法制具有更远的距离,而如何对两种制度之间进行衔接是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们知道了“玄武门之变”,所以教育者可从这一事件背后体现的兄弟相残血腥悲剧入手进行知识导入。通过以旧带新来衔接新知,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新旧知识衔接当中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知识内容当中存在一定交集,利用交集内部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新知,在温习旧知识基础上预习新知识,而在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过程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关注解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历史观念
高一历史教学当中,很多历史内容虽然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但是我们却无法直观体验和接触。为了让学生对相应历史知识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并对相应场景感同身受,就需要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时间、空间方面的感知力,实现理解化学习。历史具有突出的借鉴价值,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学习期间,能够使人们学习到多种经验教训,在以史为鉴基础上以防重蹈覆辙[2]。比如在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进行教学期间,教育者可对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等进行多角度解读,优选典型事件如辛亥革命,使学生通过分析看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当中发挥着的促进作用,而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怎样的基础与条件?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明白辛亥革命并非偶然发生的,它是中国近代史当中一次非常伟大且极具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此次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给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了重大打击,但是,也要看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其所肩负的反帝反封建任务,这体现出资产阶级共和国不适用于中国。学生们通过分析能够学习到历史的失败教训,同时联系到新时期要创新,就要充分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及内在需求。
结束语
在高一历史教学期间,要对初高中历史知识实现衔接教学,并在整个教学期间关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需要教育者对导言课实现精心设计,基于学生知识储备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结合相关历史事件解读家国情怀,促进学生逐渐提升历史认知能力,培养历史思维以及历史观念。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思路以及方法,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并理解知识点,还要关注知识运用,用历史观念看待当今社会,用历史思想获得新的社会认知。
参考文献
[1]莫林.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的解决方式探究[J]. 高中生学习, 2018(3):292-292.
[2]胡文根. 衔接与提升:初高中历史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以统编版教科书"两次鸦片战争"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