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 教育 诚信
在新时代语文教育大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要尽己所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特别要注意把人文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融合,以便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政治的感知,对于爱国情怀的强化,对于教育发展的认同。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正可以使上述语文教育改革目标变得更加明确、方针变得更加清晰。
一、从教材中提取诚信教育因素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其主要内容以教材课文的讲授为主,因此在思考诚信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策略问题时,要发现并探索文本中的诚信因素,从而达到诚信品质直观感受的目的。在正确解读文本内容中的诚信因素前提下,使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有效培养,尽最大可能发挥出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育人潜能。实践操作中,教师若想有效突出教材文本中的诚信因素,便要做好对具体篇章的字、词、句、段、篇内容的逐步分析,在了解内容前提下,主動挖掘出其中可供借鉴的诚信因素,为诚信教育提供合理的、不至过于突兀的平台。例如当教学至《诗经·采薇》的导入环节时,教师即可以明确提出:人类以结成社会群体的方式存在,自儒家提出诚信观念以来,便一直是人类社会群体所应普遍信仰的原则,亦即诚信观念拥有超越于历史和时代的永久价值,在任何社会均不可缺少诚信的观念。例如当接触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外阅读选文时,对于其中所出现的“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便可以在不违背文章主旨的前提下,顺势发挥出其在诚信教育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巨大力量。总的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教师均可以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诚信因素,这对于高中时期学生所疏忽的失信行为与表现,具有相当权威的警示与启迪功能,便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把诚信品质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品性之中。
二、从生活中发现诚信教育机会
在从教材文本中提炼出诚信因素以后,教师还要联系个人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发现更有价值的诚信教育机会。如果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考虑,诚信品质是一种必要的价值选择,但如果从中学教育的视角来看,它更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这种行为的形成,是行为个体真实意愿的表现。高中语文教师若想让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充分培养,一定要有充分的实践内容渗透作为支撑。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结合自我和学生的诚信经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丰富,以便保证教学内容的灵活化。比如讲解具体文本时,要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帮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真实性,使之对文本蕴含的诚信因素感同身受、形成共鸣。比如在教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文章时,会自然描述相关名人的优秀品行,此时便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及这些人物的真诚品质、言必信行必果的特点。在安排学生对此类文章进行阅读时,可以使其同时翻阅有关的资料内容,多找一些和诚信相关的轶事,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可促进学生作文素材的自然积累。当然,如果能够让诚信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教学效果将更加理想,比如在教学当代文化参与部分,涉及到了家书、家史、家训;口述实录;家乡的名片几个专题,教师若能举出一些学生同龄人物的诚信案例,则更容易引起高中生的共鸣。在常规教学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一些学生同龄人生活状态的资料,渗透因践行诚信行为而受益的案例,会使诚信教育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同学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尝试分享自己所见过、所了解的小人物,主动挖掘这些人物的可贵诚信品质,以便与专题教学相呼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符合。
三、多学科视角拓展诚信教育范围
诚信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难点,各学科均可以在突破难点方面相互协作,贡献自己的独特力量,使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被着重强调的点,在高中各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普及。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以其它人文学科为突破口,可达到更为理想的诚信教育效果,并据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举例来讲,当教学至《离骚》一诗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基于简单了解创作背景以及人物经历的前提下,与教师共同进入到相关历史知识的互相问答状态,使语文教材与历史教材相联系,进一步深化对于作品相关背景的了解,明确屈原的行为表现价值,从而感受到他的作品中所倡导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大诚大信精神。事实证明,这种融历史知识于语文课堂上的做法,可同时起到加强知识点之间联系、让诚信品质的讲解有史实为依据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是我们高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正是这个道理。以此教育学生以正确价值观念与积极人生态度面对未知的世界。
在新时代语文教育大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要尽己所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特别要注意把人文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融合,以便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政治的感知,对于爱国情怀的强化,对于教育发展的认同。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正可以使上述语文教育改革目标变得更加明确、方针变得更加清晰。
一、从教材中提取诚信教育因素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其主要内容以教材课文的讲授为主,因此在思考诚信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策略问题时,要发现并探索文本中的诚信因素,从而达到诚信品质直观感受的目的。在正确解读文本内容中的诚信因素前提下,使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有效培养,尽最大可能发挥出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育人潜能。实践操作中,教师若想有效突出教材文本中的诚信因素,便要做好对具体篇章的字、词、句、段、篇内容的逐步分析,在了解内容前提下,主動挖掘出其中可供借鉴的诚信因素,为诚信教育提供合理的、不至过于突兀的平台。例如当教学至《诗经·采薇》的导入环节时,教师即可以明确提出:人类以结成社会群体的方式存在,自儒家提出诚信观念以来,便一直是人类社会群体所应普遍信仰的原则,亦即诚信观念拥有超越于历史和时代的永久价值,在任何社会均不可缺少诚信的观念。例如当接触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外阅读选文时,对于其中所出现的“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便可以在不违背文章主旨的前提下,顺势发挥出其在诚信教育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巨大力量。总的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教师均可以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诚信因素,这对于高中时期学生所疏忽的失信行为与表现,具有相当权威的警示与启迪功能,便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把诚信品质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品性之中。
二、从生活中发现诚信教育机会
在从教材文本中提炼出诚信因素以后,教师还要联系个人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发现更有价值的诚信教育机会。如果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考虑,诚信品质是一种必要的价值选择,但如果从中学教育的视角来看,它更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这种行为的形成,是行为个体真实意愿的表现。高中语文教师若想让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充分培养,一定要有充分的实践内容渗透作为支撑。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结合自我和学生的诚信经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丰富,以便保证教学内容的灵活化。比如讲解具体文本时,要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帮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真实性,使之对文本蕴含的诚信因素感同身受、形成共鸣。比如在教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文章时,会自然描述相关名人的优秀品行,此时便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及这些人物的真诚品质、言必信行必果的特点。在安排学生对此类文章进行阅读时,可以使其同时翻阅有关的资料内容,多找一些和诚信相关的轶事,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可促进学生作文素材的自然积累。当然,如果能够让诚信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教学效果将更加理想,比如在教学当代文化参与部分,涉及到了家书、家史、家训;口述实录;家乡的名片几个专题,教师若能举出一些学生同龄人物的诚信案例,则更容易引起高中生的共鸣。在常规教学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一些学生同龄人生活状态的资料,渗透因践行诚信行为而受益的案例,会使诚信教育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同学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尝试分享自己所见过、所了解的小人物,主动挖掘这些人物的可贵诚信品质,以便与专题教学相呼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符合。
三、多学科视角拓展诚信教育范围
诚信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难点,各学科均可以在突破难点方面相互协作,贡献自己的独特力量,使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被着重强调的点,在高中各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普及。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以其它人文学科为突破口,可达到更为理想的诚信教育效果,并据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举例来讲,当教学至《离骚》一诗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基于简单了解创作背景以及人物经历的前提下,与教师共同进入到相关历史知识的互相问答状态,使语文教材与历史教材相联系,进一步深化对于作品相关背景的了解,明确屈原的行为表现价值,从而感受到他的作品中所倡导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大诚大信精神。事实证明,这种融历史知识于语文课堂上的做法,可同时起到加强知识点之间联系、让诚信品质的讲解有史实为依据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是我们高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正是这个道理。以此教育学生以正确价值观念与积极人生态度面对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