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的意义在于要为每一个千差万别的学生提供合适成长的土壤。语文阅读活动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阅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为学生自读感悟创造机会,并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 阅读 积累 情境 思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要为每一个千差万别的学生提供合适成长的土壤,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在个性展示中获得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舒展。在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从而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1.鼓励阅读,积累素材,服务习作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愉悦中积累,在潜移默化间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例如:利用特色课开展诸如猜字谜、古诗词诵读赛、歇后语串串烧、精彩语段展等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不知不觉间获得了语言积累。然后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有意引导学生用所积累的成语、歇后语、古诗词句练习说话,并及时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明白积累的目的不是仅仅把它们存放在大脑仓库里,而是要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里、考试中。课本中的精彩句段,文章要求学生背诵。并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向学生推荐读物,扩大他们的阅读面,鼓励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尝试写读后感,优秀作品收录班级作文选,让学生不断品尝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诱发阅读思考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要想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方式,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就应特别注重设计一些开放而富有发展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例如: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感受、体会和收获?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课文中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难理解的词句?这段话中你最欣赏的情节或词句有哪些,为什么?读了文章,你想对文中的XXX说什么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如在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主人公,面对"我"的一家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你该对父母说些什么?你又该怎样对待于勒叔叔,想跟他说些什么?
3.为“自读感悟”创造机会
“阅读”是一项来自于心灵的活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个体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25课《诗五首》教学为例,我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改变了枯燥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还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在稍后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的体会很独到,能设身处地的融情入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框框套套。
4.在开放的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首先,让学生自主参与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是促进学生对阅读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调节、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学生对伙伴、对老师、对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效果能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学生在评价中有充分的自由发表看法、表达心声,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是挥洒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适时给予评价。教师要在学习信息的反馈交流中,要迅速准确地评判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高明之处、失误之处、卡壳之处等等。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既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效果,也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态度,还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方法。但无论何种评价都要特别重视它的指导性、启迪性、激励性、延伸性。例如: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能再响亮地说一遍吗?读得很好!读出了你内心的感受,读书就应该这样。你发现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不要着急,冷静地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能够自己解决。这么难的地方你都能读懂,而且有理有据、真不简单。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正是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我们只有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積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智能,他们才能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想,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 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 曾祥芹《古代阅读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 阅读 积累 情境 思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要为每一个千差万别的学生提供合适成长的土壤,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在个性展示中获得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舒展。在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从而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1.鼓励阅读,积累素材,服务习作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愉悦中积累,在潜移默化间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例如:利用特色课开展诸如猜字谜、古诗词诵读赛、歇后语串串烧、精彩语段展等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不知不觉间获得了语言积累。然后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有意引导学生用所积累的成语、歇后语、古诗词句练习说话,并及时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明白积累的目的不是仅仅把它们存放在大脑仓库里,而是要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里、考试中。课本中的精彩句段,文章要求学生背诵。并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向学生推荐读物,扩大他们的阅读面,鼓励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尝试写读后感,优秀作品收录班级作文选,让学生不断品尝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诱发阅读思考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要想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方式,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就应特别注重设计一些开放而富有发展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例如: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感受、体会和收获?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课文中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难理解的词句?这段话中你最欣赏的情节或词句有哪些,为什么?读了文章,你想对文中的XXX说什么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如在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主人公,面对"我"的一家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你该对父母说些什么?你又该怎样对待于勒叔叔,想跟他说些什么?
3.为“自读感悟”创造机会
“阅读”是一项来自于心灵的活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个体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25课《诗五首》教学为例,我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改变了枯燥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还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在稍后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的体会很独到,能设身处地的融情入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框框套套。
4.在开放的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首先,让学生自主参与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是促进学生对阅读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调节、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学生对伙伴、对老师、对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效果能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学生在评价中有充分的自由发表看法、表达心声,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是挥洒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适时给予评价。教师要在学习信息的反馈交流中,要迅速准确地评判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高明之处、失误之处、卡壳之处等等。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既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效果,也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态度,还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方法。但无论何种评价都要特别重视它的指导性、启迪性、激励性、延伸性。例如: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能再响亮地说一遍吗?读得很好!读出了你内心的感受,读书就应该这样。你发现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不要着急,冷静地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能够自己解决。这么难的地方你都能读懂,而且有理有据、真不简单。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正是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我们只有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積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智能,他们才能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想,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 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 曾祥芹《古代阅读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