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的理念正本清源,重新定位课堂角色,几千年的课堂主体发生易位。教师,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退后一步,把学生推前一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课堂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语文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那么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学习主动还给学生呢?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人物、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一堂再“成功”的语文课如果剔除了学生必要的朗读环节,其“精彩”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作秀!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应还给学生一片充分朗读的天地!
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时,要对这一句“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进行感情朗读,人们回忆邓小平的音容笑貌,更是表达了无比悲痛的不忍离别之情,可是到了学生的嘴里感情变淡了,学生无法体会痛失伟人的心情。我设计下面的导语:“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和我们永别了。邓小平爷爷,您再也不能迎送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您再也不能检阅人民群众,我们再也不能看到您挥手的形象、慈祥的面庞……泪水在无声地流淌着流淌着……您知道吗?神州大地都在为您哀泣。”学生很有感触地接读:“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由于教师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可见,充分朗读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交融。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说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我们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或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古人说教学相长,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把学生当作一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我们只是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刻板的机械运动,课堂生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须打破一言堂成群言堂,让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方,还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勇敢地问
“学则须疑”,真正的学习不可能不发现问题,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得。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总是教师在问?为什么一些“成功”的公开课也让人疑惑:究竟该谁问谁?究竟谁在学习,谁在探究?这绝不单单是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观点理念问题。考察一下孩童的天性,不难发现:他们对一切陌生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热切的接近。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却不再有多少人敢于发问了。也许你会觉得,孩子大了怕羞。那么,你是否想过,长期以来你所坚持的答案的唯一性,泯灭了多少孩子的创造欲望。有一位特级教师曾在评说自己上过的一堂课时,讲了这样一段话:“问题是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大家自然都饶有兴趣地寻求着问题的答案,……成功的喜悦又激励着他们去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揭示了“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须打破师问生答的刻板模式,还学生一个敢疑善问的氛围。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做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知道“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外延的全部”,也不忘强调学生要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反映生活,而一旦落实到行动则关起门来造车,终究脱不了纸上谈兵的外套,把“做”的功夫单纯下到练习试卷中了。语文教学能否借鉴一种灵活教法呢?不要总是一支粉笔一本书,那种强调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强容量、提高效率的主张固然诱人,但如果教者思想上不作某些突围,也终竟免不了落入“唯武器论”的泥淖。可否让学生们有计划地搞一些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参访活动呢?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好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授,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放开地写
厚重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写作功底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写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堂不断追问和反思的沉重话题。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除非必要之需求。能知固佳,不能亦不为病。这一语道破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即一要“直抒情感”,“写出诚实的话”。二要“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教学生会用语文工具表达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既然小学生作文要求抒发真情实感,那么,作文训练就要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通常我们也不难发现,每当学生有话想说,不说不快时,只要引导得法,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写作动机和欲望。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积极想、大胆说,然后要求他把想过的、说过的写下来。这样做,即使年龄小,也不会感到为难。让学生放开地写,发挥主体功能,就是不受题材、体裁限制,用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无拘无束地表达,使他们产生“倾吐”的强烈愿望。
总之,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人物、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一堂再“成功”的语文课如果剔除了学生必要的朗读环节,其“精彩”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作秀!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应还给学生一片充分朗读的天地!
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时,要对这一句“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进行感情朗读,人们回忆邓小平的音容笑貌,更是表达了无比悲痛的不忍离别之情,可是到了学生的嘴里感情变淡了,学生无法体会痛失伟人的心情。我设计下面的导语:“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和我们永别了。邓小平爷爷,您再也不能迎送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您再也不能检阅人民群众,我们再也不能看到您挥手的形象、慈祥的面庞……泪水在无声地流淌着流淌着……您知道吗?神州大地都在为您哀泣。”学生很有感触地接读:“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由于教师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可见,充分朗读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交融。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说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我们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或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古人说教学相长,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把学生当作一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我们只是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刻板的机械运动,课堂生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须打破一言堂成群言堂,让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方,还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勇敢地问
“学则须疑”,真正的学习不可能不发现问题,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得。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总是教师在问?为什么一些“成功”的公开课也让人疑惑:究竟该谁问谁?究竟谁在学习,谁在探究?这绝不单单是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观点理念问题。考察一下孩童的天性,不难发现:他们对一切陌生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热切的接近。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却不再有多少人敢于发问了。也许你会觉得,孩子大了怕羞。那么,你是否想过,长期以来你所坚持的答案的唯一性,泯灭了多少孩子的创造欲望。有一位特级教师曾在评说自己上过的一堂课时,讲了这样一段话:“问题是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大家自然都饶有兴趣地寻求着问题的答案,……成功的喜悦又激励着他们去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揭示了“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须打破师问生答的刻板模式,还学生一个敢疑善问的氛围。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做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知道“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外延的全部”,也不忘强调学生要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反映生活,而一旦落实到行动则关起门来造车,终究脱不了纸上谈兵的外套,把“做”的功夫单纯下到练习试卷中了。语文教学能否借鉴一种灵活教法呢?不要总是一支粉笔一本书,那种强调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强容量、提高效率的主张固然诱人,但如果教者思想上不作某些突围,也终竟免不了落入“唯武器论”的泥淖。可否让学生们有计划地搞一些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参访活动呢?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好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授,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放开地写
厚重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写作功底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写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堂不断追问和反思的沉重话题。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除非必要之需求。能知固佳,不能亦不为病。这一语道破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即一要“直抒情感”,“写出诚实的话”。二要“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教学生会用语文工具表达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既然小学生作文要求抒发真情实感,那么,作文训练就要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通常我们也不难发现,每当学生有话想说,不说不快时,只要引导得法,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写作动机和欲望。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积极想、大胆说,然后要求他把想过的、说过的写下来。这样做,即使年龄小,也不会感到为难。让学生放开地写,发挥主体功能,就是不受题材、体裁限制,用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无拘无束地表达,使他们产生“倾吐”的强烈愿望。
总之,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