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对话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达成的,三者平等对话,互教互学,融合成一个 “学习共同体”。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为载体,对对话教学的基本类型进行了探讨,具体阐述了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从而共同走进“对话”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师生对话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自我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成了传递知识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式”的语文课堂,让教学成为一种生命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活动、对话,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共创人生体验、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寻找对话对象(教师、学生、文本……),自由地选择对话形式——看、摸、演、想、说、比……通过对话使师生敞开心扉,获得更美妙的东西,从而能够在不经意之中涤荡灵魂,提高素养。
一、师生对话,营造生态和谐、真爱洋溢的课堂
1.真诚投入,在倾听中对话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会真诚投入地去倾听。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表的独特见解,通过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教师要把真实的情感投入到师生对话中,做一次话题的主持,当一回忠实的听众。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倾听是真诚的谦虚,是热情的期待,是无言的鼓励。倾听让学生思潮卷涌,激情四溢:“假如我是邱少云,我会疼得大哭,满地打滚。” “如果我是狼,我看见羊马上扑过去把它吃掉,不会与羊争论” ……这些都是学生真实的想法、真切的感受、真情的流露。这些想法可能毫无根据,可能是突发奇想,但这正是与学生对话的良机。让每一位孩子都微笑着站在你的面前滔滔不绝,又带着微笑满足地坐下。
面对课堂中的知识,教师只属于“先知”,教师应该等待“后知”们对知识进行大胆地质疑,猜想,尝试,总结……面对文本的情感,学生和教师一样,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回答地或快,或慢,或直接,或婉转,或肤浅,或深刻,都是我们应该倾听的。
2.抛砖引玉,在点拨中对话
师生人格的平等是对话的前提,而学识上的差异则是对话的动力,师生对话正是差异的调整、发展的过程。对话教学不能排斥教师的作用,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真诚帮助。教师的点拨可以由浅入深自成一个系列,也可以在学生探究问题发生偏差时,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转回正轨,但不能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片段《挑山工》
师:“不解之谜”的“谜”是什么意思?
生:“谜”指难以理解或没有弄明白的事物。
师:文中的“谜”指的是什么?
生:文中的“谜”指的是挑山工肩负重物走得慢却常常领先游人的原因。
师:围绕这个谜,文章分几步来写的?
生:分三步。第一步写产生谜,第二步写解开谜,第三步写解谜受到的启示。
师:对。作者就是按照这三步一环套一环地写这个“谜”的。
这是富有个性的对话,也是真正“研究”的对话。这种画龙点睛、抛砖引玉的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3.尊重个性,在接纳中对话
课堂上与学生对话的关键是尊重。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只有尊重才会有平等的沟通,只有建立在尊重前提下的爱,才会变得宽容,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
读了《龟兔赛跑》后,教师问:你们对这场比赛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表示“小白兔跑得比乌龟快,乌龟早到终点,是因为小白兔睡了一觉,这样的比赛不公平。”“乌龟都能爬到终点,小白兔肯定几分钟就能跑到了,它干吗要睡觉呢?这不太可能。”“我觉得我们做事不能骄傲,骄傲一定会失败。”
这都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不能仅把第四个学生的回答作为标准答案。当然,我们更不能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理由,对学生学习中出现明显错误也不予纠正。教师要牢牢把握和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充分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生本对话,创造自由飞翔的乐园
1.与作者的思想对话
文本往往是作者思想意识、艺术品位和文化视野的浓缩。结合背景,与作者对话,是解读作品形象的必经之路。如果对话只止于文本,我们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必须具备与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在教学中实现与作者思想的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读者的一种召唤。
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教师先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出国的一段史实,然后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作者不是罪人,为什么说自己是罪人?”“作者不忍离开中国为什么又要离开中国?”“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三次写‘别了,我爱的中国’?”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感情在交流,与作者的思想在对话,使学生正真感悟到作者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
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深处,“倾听”作者的声音,“体念”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心灵,让情感去感染情感,让心灵去感动生命。
2.与作品人物对话
文本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新课程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多元解读,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与他们同悲欢,从而使思想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洗涤,灵魂得到提升。 如教学《夏明翰英勇就义》一文,对于夏明翰视死如归的行为,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三次侧重点不同的对话。当夏明翰被敌人关进监狱,劝他投降时,老师问:“此时,你会对夏明翰说些什么?” 当夏明翰被敌人折磨得遍体鳞伤时,师又问:“此时,你会对夏明翰说些什么?” 当夏明翰被敌人押到刑场时,老师动情地说:“此时,你又会对夏明翰说些什么?”
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学生与人物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感消失了,对话就会更直接、更深入,体验也会更深刻,同时,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与人物对话,更能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和创新意识。
3.与生活文本对话
注重文本的解读,有利于把握作品的本质,但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也许太遥远,不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因此,阅读要走进文本,又要跳出文本,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对话。教师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相关的生活领域拓展,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如教《菜园里》一文时,课前,教师在教室的四周摆上许多新鲜蔬菜。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去看看、摸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身边的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然后进行反馈交流(教师拿出一种蔬菜让学生赶快找出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
本课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引领学生走入认知的园地。此时课文中的生词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学生通过生活获得了知识,又通过进一步的认识,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也在对话中得到发展。
三、生生对话,构建交流互动的平台
1.竞争合作式对话
竞争式对话,是在战胜对方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的一种学习活动。合作式对话,是以小组的形式,为求证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搜集、梳理资料,到演绎归纳、形成观点,再到观点表述的一种学习活动。在课堂对话中,我们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在竞争中使学生学会竞争的方法,培养竞争意识。在合作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醒和激活,可以真正达到“以文会友”。
如教《景阳冈》一文时,有位学生提出:“武松不该把老虎打死,老虎是一级保护动物。”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颇有分量,教师相继诱导,让学生相互切磋、分析,分组辩论,使学生形成共识:我们要学习武松的精神,学习作者的文采,而老虎在那个时代还不是保护动物,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护自己。
竞争合作式对话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主动积极,无拘无束,竞而相益,争而相容。交流彼此的见解,分享彼此的得失,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从而实现个体的超越。
2.表演式对话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从课堂实践看,学生的表现欲极强,他们喜欢表演,把表演当作一种游戏。“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课堂上组织表演,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这样,为师生、生生进行对话搭建了舞台。
如教《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有位教师精心设计了表演过程,通过欢快的音乐、模拟“泼水”,把学生带进傣族人民泼水节那种欢乐的气氛中,启发学生边“泼水”、边想象:他们会祝福老人、小朋友、姑娘、小伙子什么呢?教师也参与其中,边“泼水”边作示范。课堂闹而不乱,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个个畅所欲言,好不快乐。又如《坐井观天》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小鸟、小青蛙,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通过表演,让孩子将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抽象”出来。
课堂表演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活化阅读内容,动化阅读过程,趣化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形象、充满情感的活动中,获得语言情景的深切感受,得到语言情感的深刻感悟,从而让他们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的发展。
四、自我对话,捕捉灵性涌动的瞬间
在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会产生许多语言表达方式,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加以恰当的支撑,就会使学生形成内部语言,这种内部语言最终导致个人的内部对话即自我对话。学生通过自我对话,丰富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语感,更新自己的认识。
如教学《了不起的女孩》一文后让学生“说说你所认识的李欢,你从李欢身上学到了些什么?”有的说:“我太惭愧了,还不如一个残疾人?”这就是最深切的体验。有的说:“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要向李欢学习。”这是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呼声,这就是最高层次的解读——读出了自己。
学生的阅读不仅要读出现实生活,最重要的是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影子,这样才能获得最深的体验、最深的感悟、最大的收获。让他们在对话中吐露心声,在对话中说出困惑,在对话中释放真情。
对话式的语文课堂是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以人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更使教学理论和教学思维发生了的变化。在整个语文课堂中,上述四种对话状态,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不断地循环往复。这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整个对话状态。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2] 邢秀凤著.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艺术[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3] 靳玉乐.对话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2
[4] 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 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师生对话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自我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成了传递知识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式”的语文课堂,让教学成为一种生命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活动、对话,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共创人生体验、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寻找对话对象(教师、学生、文本……),自由地选择对话形式——看、摸、演、想、说、比……通过对话使师生敞开心扉,获得更美妙的东西,从而能够在不经意之中涤荡灵魂,提高素养。
一、师生对话,营造生态和谐、真爱洋溢的课堂
1.真诚投入,在倾听中对话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会真诚投入地去倾听。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表的独特见解,通过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教师要把真实的情感投入到师生对话中,做一次话题的主持,当一回忠实的听众。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倾听是真诚的谦虚,是热情的期待,是无言的鼓励。倾听让学生思潮卷涌,激情四溢:“假如我是邱少云,我会疼得大哭,满地打滚。” “如果我是狼,我看见羊马上扑过去把它吃掉,不会与羊争论” ……这些都是学生真实的想法、真切的感受、真情的流露。这些想法可能毫无根据,可能是突发奇想,但这正是与学生对话的良机。让每一位孩子都微笑着站在你的面前滔滔不绝,又带着微笑满足地坐下。
面对课堂中的知识,教师只属于“先知”,教师应该等待“后知”们对知识进行大胆地质疑,猜想,尝试,总结……面对文本的情感,学生和教师一样,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回答地或快,或慢,或直接,或婉转,或肤浅,或深刻,都是我们应该倾听的。
2.抛砖引玉,在点拨中对话
师生人格的平等是对话的前提,而学识上的差异则是对话的动力,师生对话正是差异的调整、发展的过程。对话教学不能排斥教师的作用,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真诚帮助。教师的点拨可以由浅入深自成一个系列,也可以在学生探究问题发生偏差时,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转回正轨,但不能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片段《挑山工》
师:“不解之谜”的“谜”是什么意思?
生:“谜”指难以理解或没有弄明白的事物。
师:文中的“谜”指的是什么?
生:文中的“谜”指的是挑山工肩负重物走得慢却常常领先游人的原因。
师:围绕这个谜,文章分几步来写的?
生:分三步。第一步写产生谜,第二步写解开谜,第三步写解谜受到的启示。
师:对。作者就是按照这三步一环套一环地写这个“谜”的。
这是富有个性的对话,也是真正“研究”的对话。这种画龙点睛、抛砖引玉的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3.尊重个性,在接纳中对话
课堂上与学生对话的关键是尊重。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只有尊重才会有平等的沟通,只有建立在尊重前提下的爱,才会变得宽容,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
读了《龟兔赛跑》后,教师问:你们对这场比赛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表示“小白兔跑得比乌龟快,乌龟早到终点,是因为小白兔睡了一觉,这样的比赛不公平。”“乌龟都能爬到终点,小白兔肯定几分钟就能跑到了,它干吗要睡觉呢?这不太可能。”“我觉得我们做事不能骄傲,骄傲一定会失败。”
这都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不能仅把第四个学生的回答作为标准答案。当然,我们更不能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理由,对学生学习中出现明显错误也不予纠正。教师要牢牢把握和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充分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生本对话,创造自由飞翔的乐园
1.与作者的思想对话
文本往往是作者思想意识、艺术品位和文化视野的浓缩。结合背景,与作者对话,是解读作品形象的必经之路。如果对话只止于文本,我们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必须具备与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在教学中实现与作者思想的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读者的一种召唤。
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教师先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出国的一段史实,然后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作者不是罪人,为什么说自己是罪人?”“作者不忍离开中国为什么又要离开中国?”“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三次写‘别了,我爱的中国’?”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感情在交流,与作者的思想在对话,使学生正真感悟到作者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
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深处,“倾听”作者的声音,“体念”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心灵,让情感去感染情感,让心灵去感动生命。
2.与作品人物对话
文本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新课程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多元解读,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与他们同悲欢,从而使思想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洗涤,灵魂得到提升。 如教学《夏明翰英勇就义》一文,对于夏明翰视死如归的行为,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三次侧重点不同的对话。当夏明翰被敌人关进监狱,劝他投降时,老师问:“此时,你会对夏明翰说些什么?” 当夏明翰被敌人折磨得遍体鳞伤时,师又问:“此时,你会对夏明翰说些什么?” 当夏明翰被敌人押到刑场时,老师动情地说:“此时,你又会对夏明翰说些什么?”
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学生与人物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感消失了,对话就会更直接、更深入,体验也会更深刻,同时,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与人物对话,更能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和创新意识。
3.与生活文本对话
注重文本的解读,有利于把握作品的本质,但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也许太遥远,不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因此,阅读要走进文本,又要跳出文本,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对话。教师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相关的生活领域拓展,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如教《菜园里》一文时,课前,教师在教室的四周摆上许多新鲜蔬菜。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去看看、摸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身边的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然后进行反馈交流(教师拿出一种蔬菜让学生赶快找出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
本课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引领学生走入认知的园地。此时课文中的生词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学生通过生活获得了知识,又通过进一步的认识,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也在对话中得到发展。
三、生生对话,构建交流互动的平台
1.竞争合作式对话
竞争式对话,是在战胜对方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的一种学习活动。合作式对话,是以小组的形式,为求证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搜集、梳理资料,到演绎归纳、形成观点,再到观点表述的一种学习活动。在课堂对话中,我们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在竞争中使学生学会竞争的方法,培养竞争意识。在合作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醒和激活,可以真正达到“以文会友”。
如教《景阳冈》一文时,有位学生提出:“武松不该把老虎打死,老虎是一级保护动物。”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颇有分量,教师相继诱导,让学生相互切磋、分析,分组辩论,使学生形成共识:我们要学习武松的精神,学习作者的文采,而老虎在那个时代还不是保护动物,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护自己。
竞争合作式对话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主动积极,无拘无束,竞而相益,争而相容。交流彼此的见解,分享彼此的得失,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从而实现个体的超越。
2.表演式对话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从课堂实践看,学生的表现欲极强,他们喜欢表演,把表演当作一种游戏。“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课堂上组织表演,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这样,为师生、生生进行对话搭建了舞台。
如教《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有位教师精心设计了表演过程,通过欢快的音乐、模拟“泼水”,把学生带进傣族人民泼水节那种欢乐的气氛中,启发学生边“泼水”、边想象:他们会祝福老人、小朋友、姑娘、小伙子什么呢?教师也参与其中,边“泼水”边作示范。课堂闹而不乱,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个个畅所欲言,好不快乐。又如《坐井观天》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小鸟、小青蛙,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通过表演,让孩子将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抽象”出来。
课堂表演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活化阅读内容,动化阅读过程,趣化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形象、充满情感的活动中,获得语言情景的深切感受,得到语言情感的深刻感悟,从而让他们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的发展。
四、自我对话,捕捉灵性涌动的瞬间
在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会产生许多语言表达方式,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加以恰当的支撑,就会使学生形成内部语言,这种内部语言最终导致个人的内部对话即自我对话。学生通过自我对话,丰富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语感,更新自己的认识。
如教学《了不起的女孩》一文后让学生“说说你所认识的李欢,你从李欢身上学到了些什么?”有的说:“我太惭愧了,还不如一个残疾人?”这就是最深切的体验。有的说:“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要向李欢学习。”这是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呼声,这就是最高层次的解读——读出了自己。
学生的阅读不仅要读出现实生活,最重要的是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影子,这样才能获得最深的体验、最深的感悟、最大的收获。让他们在对话中吐露心声,在对话中说出困惑,在对话中释放真情。
对话式的语文课堂是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以人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更使教学理论和教学思维发生了的变化。在整个语文课堂中,上述四种对话状态,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不断地循环往复。这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整个对话状态。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2] 邢秀凤著.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艺术[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3] 靳玉乐.对话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2
[4] 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 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