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63”计划倡导者之一,两院院士王大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考学生——专考学生的最得意处.考试中,王院士请学生陈述,学生一边讲,他一边问,一直追问到学生的知识边界,考试结束.王院士创造性地把考试这种烦琐、乏味的过程,变成一个知识升华与深化的过程,非但不是教学的停滞而是一个飞跃.王先生的这种“追问”,在我们平时数学教学中很值得借鉴.所谓的“追问”,就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境需要有针对性地“再提问”,“再再提问”…,不断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行为.追问是数学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问出过程方法,问出根源、本质,有时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功效.下面从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概念教学、定理或公式教学及习题教学中案例,窥见“追问”的效能.
1 “追问”在概念的教学中
概念是数学学科最基本的细胞,概念教学的任务让学生理解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或必然性,体会概念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清晰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质.在概念教学中恰当应用“追问”,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提升数学课堂效益.
案例1 椭圆定义教学
师:到定点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生:是圆.
师(追问):一定是圆吗?
生:可能是点,因为定长可能是零.
师:很好,(追问)咱们的思维再拓展一些,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噢,若在空间里,就是球了.
师:因此,圆的概念应满足“在平面内,到定点等于定长(大于0)的点的集合(轨迹).”
师(追问):类比圆的定义,若在平面内,把一个定点变为两个定点,即到两点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会是怎么样呢?请两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事先准备一根细绳)
生:(约半分钟后)是一个椭圆.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定义椭圆?(小组内可以合作、讨论)
生:在平面内,和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集合.
师(追问):这就是椭圆准确定义,若去掉“在平面内”前提,其集合是什么?
生:橄榄球.
评注 在案例中,教师每一次都能在学生思维的拓展点、思维的困惑点中加以追问,解决了学生的思维困难,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仅认识到概念的核心和本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广阔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节的小结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若到两定点的距离差(或积,商)为定值的点的集合是什么?本追问犹如撞击学生思维的“洪钟”,产生余音缭绕之效果.
2 “追问”在定理(公式)的探究中
定理(公式)的教学,应让学生了解定理引进的紧迫性,明确定理应用的条件和功能(即定理或公式能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定理(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式用的灵活性.但从教学的“过程性”原则及“美学”要求,我们更应探究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体会定理(公式)的形式上的整洁、和谐的美.定理(公式)的教学若能用上“追问”,也可较好达成上述目标的,提升数学课堂效益.
案例2 正弦定理教学
师:任意的三角形中角的关系,边的关系,边角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生:内角和为180d,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差小于第三边),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师(追问):边角关系是否有更精确的关系式?换句话说,a,b,c,A∠,B∠,C∠之间会存在怎样的数量相等的关系?
生:(懵了).
师(追问):一般情况的结论一时难得知时,我们通常怎么处理?
生:观察特殊情况.
师:那有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等.(这好似教师在自言自语,亦像是教师在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追问):它们分别能得出怎样的边角关系?
师(追问):以前老师教你们在山穷水尽的“绝路”上该怎么办?(这种在元认知层面上的追问,更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众生:自信,求变,玩数学.(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
评注 本案例着重用“追问”探究正弦定理的过程,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当学生思维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让学生“做数学”,仔细观察、归纳、分析,得出形式整洁、和谐的关系式,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 “追问”在习题教学的深化中
习题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所求,还要培养“自然的”逻辑分析推导能力,即多问“从已知可得到什么”,“所求需求什么”.同时,更需要在“含糊处”“易滑过处”多追问“为什么”、“怎么想”,在问题的“转接处”多追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想法)”可以较大提升数学课堂效益.
评注 本案例中,在第一位上台板演,做好此题后,如果没有教师的追问,学生的思维就会嘎然停止,就失去了本题的丰富的内涵和应有的价值,这也提醒我们,在习题教学中,当问题“基本”解决后,要追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想法)”,这不仅是一种民主的态度,更是一种拓展学生思维的机会.习题教学中,还应在学生“模糊处”、“易滑过处”多追问“为什么”,它既是一种科学的精神,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很好的时机.
总之,追问是教师授课中一种有效的手段,它是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点燃器,是课堂生成的催化剂,是促进理性思维的推进力.因此,要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课堂追问艺术功能,实施原则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追问,从而实现钟启泉先生倡导的“从‘传递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为中心的教学’”,必将大大提高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华,吴忆平.“追问”中闪出的智慧光华.课程教育研究,2012(5):25-26
[2]商月琴.在追问中提升习题教学的效能.数学通讯.2012(4):17-20[3]Marylu Dantonio,Paulc.Beisenherz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的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 “追问”在概念的教学中
概念是数学学科最基本的细胞,概念教学的任务让学生理解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或必然性,体会概念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清晰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质.在概念教学中恰当应用“追问”,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提升数学课堂效益.
案例1 椭圆定义教学
师:到定点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生:是圆.
师(追问):一定是圆吗?
生:可能是点,因为定长可能是零.
师:很好,(追问)咱们的思维再拓展一些,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噢,若在空间里,就是球了.
师:因此,圆的概念应满足“在平面内,到定点等于定长(大于0)的点的集合(轨迹).”
师(追问):类比圆的定义,若在平面内,把一个定点变为两个定点,即到两点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会是怎么样呢?请两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事先准备一根细绳)
生:(约半分钟后)是一个椭圆.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定义椭圆?(小组内可以合作、讨论)
生:在平面内,和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集合.
师(追问):这就是椭圆准确定义,若去掉“在平面内”前提,其集合是什么?
生:橄榄球.
评注 在案例中,教师每一次都能在学生思维的拓展点、思维的困惑点中加以追问,解决了学生的思维困难,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仅认识到概念的核心和本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广阔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节的小结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若到两定点的距离差(或积,商)为定值的点的集合是什么?本追问犹如撞击学生思维的“洪钟”,产生余音缭绕之效果.
2 “追问”在定理(公式)的探究中
定理(公式)的教学,应让学生了解定理引进的紧迫性,明确定理应用的条件和功能(即定理或公式能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定理(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式用的灵活性.但从教学的“过程性”原则及“美学”要求,我们更应探究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体会定理(公式)的形式上的整洁、和谐的美.定理(公式)的教学若能用上“追问”,也可较好达成上述目标的,提升数学课堂效益.
案例2 正弦定理教学
师:任意的三角形中角的关系,边的关系,边角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生:内角和为180d,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差小于第三边),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师(追问):边角关系是否有更精确的关系式?换句话说,a,b,c,A∠,B∠,C∠之间会存在怎样的数量相等的关系?
生:(懵了).
师(追问):一般情况的结论一时难得知时,我们通常怎么处理?
生:观察特殊情况.
师:那有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等.(这好似教师在自言自语,亦像是教师在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追问):它们分别能得出怎样的边角关系?
师(追问):以前老师教你们在山穷水尽的“绝路”上该怎么办?(这种在元认知层面上的追问,更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众生:自信,求变,玩数学.(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
评注 本案例着重用“追问”探究正弦定理的过程,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当学生思维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让学生“做数学”,仔细观察、归纳、分析,得出形式整洁、和谐的关系式,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 “追问”在习题教学的深化中
习题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所求,还要培养“自然的”逻辑分析推导能力,即多问“从已知可得到什么”,“所求需求什么”.同时,更需要在“含糊处”“易滑过处”多追问“为什么”、“怎么想”,在问题的“转接处”多追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想法)”可以较大提升数学课堂效益.
评注 本案例中,在第一位上台板演,做好此题后,如果没有教师的追问,学生的思维就会嘎然停止,就失去了本题的丰富的内涵和应有的价值,这也提醒我们,在习题教学中,当问题“基本”解决后,要追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想法)”,这不仅是一种民主的态度,更是一种拓展学生思维的机会.习题教学中,还应在学生“模糊处”、“易滑过处”多追问“为什么”,它既是一种科学的精神,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很好的时机.
总之,追问是教师授课中一种有效的手段,它是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点燃器,是课堂生成的催化剂,是促进理性思维的推进力.因此,要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课堂追问艺术功能,实施原则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追问,从而实现钟启泉先生倡导的“从‘传递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为中心的教学’”,必将大大提高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华,吴忆平.“追问”中闪出的智慧光华.课程教育研究,2012(5):25-26
[2]商月琴.在追问中提升习题教学的效能.数学通讯.2012(4):17-20[3]Marylu Dantonio,Paulc.Beisenherz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的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