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标的基点
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发现,关注学生、学习形式、学习方法、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等等成了主题词。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理念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上课不是在显示自己对数学掌握的有多么好,而是通过我们和学生的交互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促进他们终身的发展。这是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的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应该和我们数学的课程目标、数学的课程内容、数学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新的中学数学标准要求教师要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要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教学,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等。新增加的内容,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
二、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学生死记数学定理、公式,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以静态教案为本位.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转变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
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渊博的学识,生动有趣、治学严谨、和蔼可亲的讲授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才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的学生说得不完整、不准确,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有理有据地指导学生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此模式属传统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获得新知。使学生达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个性的发展;强调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与体验。这表明数学教学应看作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结论),而且要注意发现得到这些结论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所谓数学教学中揭示思维过程,指的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创设思考数学问题的情境,将凝结于数学知识内在的发生过程和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予以适当开展,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本来面目,明了数学活动中数学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与选择,促使他们发展数学思维,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真正认识和把握数学思想方法。
揭示思维过程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此过程不是教师从书本上搬运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设计、参与和指导下,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投入和全面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操作和体验来主动建构与获取新知识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这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充分探索、积极思考,亲身经历并参与到新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建构中,从而逐步获得数学思维的能力。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贝尔都强调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和学习材料本身的结构的作用,都重视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经验的实际出发,遵循数学认知理论,使之成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在揭示思维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形成、产生过程暴露给学生,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重视规律的发现过程,既教证明又教猜想,既重知识又重探索,促使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自觉地把新知识同化后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内化为已有观念,从而把零散孤立的知识有序地储存在知识记忆系统中,便于知识的检索、提取、应用和迁移。
数学教学的三大主干是:概念教学、公式定理教学、解题教学,不论是哪类教学,光是教师把知识硬塞硬灌给学生,不去剖析其思维过程,那么大多数学生即使会也只是模仿、照搬。所以教师必须将概念的产生和概括过程、公式定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解题途径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
四、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老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要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如平时都是老师考学生,而可以通过别出心裁的“考老师”情景的设置,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急于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这时,一种新的数学规律的学习,伴随着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身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躁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老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愉悦,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共同体会成功的快乐!
我国著名数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数学新课标的本质和内涵,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和“实践第一”的原则,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反复历炼,循序渐进,学生的素质定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张思明.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年义、叶留青.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J].数学通报,2004.
[3]杜继耀.数学教学应加强揭示思维过程[M].数学教学研究,2006.
[6]姜超.数学教学要善于揭示思维过程[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作者简介:胡建国(1988.10-),男,汉族,本科,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
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发现,关注学生、学习形式、学习方法、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等等成了主题词。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理念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上课不是在显示自己对数学掌握的有多么好,而是通过我们和学生的交互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促进他们终身的发展。这是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的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应该和我们数学的课程目标、数学的课程内容、数学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新的中学数学标准要求教师要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要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教学,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等。新增加的内容,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
二、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学生死记数学定理、公式,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以静态教案为本位.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转变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
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渊博的学识,生动有趣、治学严谨、和蔼可亲的讲授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才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的学生说得不完整、不准确,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有理有据地指导学生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此模式属传统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获得新知。使学生达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个性的发展;强调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与体验。这表明数学教学应看作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结论),而且要注意发现得到这些结论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所谓数学教学中揭示思维过程,指的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创设思考数学问题的情境,将凝结于数学知识内在的发生过程和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予以适当开展,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本来面目,明了数学活动中数学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与选择,促使他们发展数学思维,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真正认识和把握数学思想方法。
揭示思维过程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此过程不是教师从书本上搬运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设计、参与和指导下,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投入和全面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操作和体验来主动建构与获取新知识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这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充分探索、积极思考,亲身经历并参与到新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建构中,从而逐步获得数学思维的能力。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贝尔都强调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和学习材料本身的结构的作用,都重视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经验的实际出发,遵循数学认知理论,使之成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在揭示思维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形成、产生过程暴露给学生,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重视规律的发现过程,既教证明又教猜想,既重知识又重探索,促使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自觉地把新知识同化后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内化为已有观念,从而把零散孤立的知识有序地储存在知识记忆系统中,便于知识的检索、提取、应用和迁移。
数学教学的三大主干是:概念教学、公式定理教学、解题教学,不论是哪类教学,光是教师把知识硬塞硬灌给学生,不去剖析其思维过程,那么大多数学生即使会也只是模仿、照搬。所以教师必须将概念的产生和概括过程、公式定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解题途径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
四、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老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要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如平时都是老师考学生,而可以通过别出心裁的“考老师”情景的设置,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急于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这时,一种新的数学规律的学习,伴随着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身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躁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老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愉悦,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共同体会成功的快乐!
我国著名数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数学新课标的本质和内涵,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和“实践第一”的原则,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反复历炼,循序渐进,学生的素质定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张思明.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年义、叶留青.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J].数学通报,2004.
[3]杜继耀.数学教学应加强揭示思维过程[M].数学教学研究,2006.
[6]姜超.数学教学要善于揭示思维过程[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作者简介:胡建国(1988.10-),男,汉族,本科,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