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本主义社会被宣扬为平等的乐园、公平的王国。然而正如马克思通过经济分析所揭示,在这种平等的假象背后是不平等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方式以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使不平等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加深。
[关键词]平等;公平;马克思;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2-0022-02
平等,是资本主义的哲学理念、法学信条、政治学基础和经济学原则。然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分析,让人们看清了把这些华丽辞藻化为乌有的铁的经济规律。
一、平等的乐园:资本主义平等的直接表现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资本主义宪法规定,“它的原则是自由、平等、博爱,它的基础是家庭、劳动、财产和社会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4页)因此,资产阶级把资本主义社会宣扬成是公平的天国、平等的乐园。法律所规定的平等原则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马克思认为,只要把不同商品看作交换价值间的交换和等同。那就是把进行这一过程的个人即主体只是单纯地看作交换者,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是平等的。从使用价值上分析,也丝毫无损于个人的社会平等,相反,却使他们的自然差别成为他们的社会平等的基础。因为,只有他们在需要上和生产上的差别,才会导致交换以及他们在交换中的社会平等。因此,这种自然差别是他们在交换中的社会平等的前提。
等价交换的高级阶段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形式:货币形式把使用价值的物质差异、质的差别也抽象掉了,一切个人差别都消失了。它作为契约上的一般材料,作为一般支付手段,扬弃了支付上的一切特殊差别,使支付平等。就是说“金钱没有臭味”。工程师手中的货币和妓女手中的货币在市场上的功能是一样的。对卖者来说。一个用3先令购买商品的工人和一个用3先令购买商品的国王,两者职能相同,地位平等——都表现为3先令的形式。所以在货币上,平等甚至在物质上也表现来了:货币面前人人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I)卷第191~192页)
因此,流通流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9页)
二、失落的伊甸园:资本主义平等表象的背后是不平等的生产关系
在这开满平等鲜花的伊甸园里,马克思却看到,资本主义的实质正是它的表象的反面。
首先,从生产领域看,平等的表象是等价交换的形式,是在流通领域发生的;一旦进入生产领域,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再生产过程中,这些剩余价值不断变为资本,成为资本家手中剥削工人的经济力量。所以,在资本家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在工人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而在他们之间则是奴役、剥削、压迫的积累。这样。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所谓平等地位也就化为了泡影。
其次,从社会关系上看,人们忘记了,交换价值作为整个生产制度的客观基础这一前提,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着对个人的强制。个人不是为了个人而生产,只有在社会过程、社会分工中,作为交换价值的生产者才能存在。所以,交换价值这个前提决不是从个人的意志产生的,个人完全是由社会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人们没有看到,在交换价值和货币的简单规定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工资和资本的对立;在那些靠交换来实现的生产联系的较高级形式、高级阶段,资本家和工人的不平等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交换价值,或者更确切地说,货币制度,事实上是平等和自由的制度,而在这个制度更详尽的发展中对平等和自由起干扰作用的,是这个制度所固有的干扰,这正好是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这种平等和自由证明本身就是不平等和不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1)卷第200~202页)因此,“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24页);资本主义制度什么都是,就不是平等的乐园。
三、虚拟的挪亚方舟: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通过勤劳、节约不可能达到与资产阶级平等的经济地位
资本家一再宣称自己的财富是通过勤劳、节俭获得的,并告诉工人要想致富从而达到与资本家平等的地位,就要厉行节约,把勤俭说成是带工人离开苦海的挪亚方舟。对这一谎言,马克思作了如下分析:
表面上。工人作为平等者在交换中与资本家相对立,但事实上这种平等已经被破坏了。因为工人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生活资料,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本身。他得到的虽然是货币,但只是铸币,是转瞬即逝的媒介,而不是财富。
工人通过流通唯一可能产生的致富形式,是把这些铸币积蓄起来转化为货币,作为财富的一般形式固定下来。这样,他就只能牺牲物质欲望,即只能禁欲、节约、紧缩自己的消费。毫无疑问,这样就会毁灭他自己的目的,而且必然会使自己降到维持动物般的、最低的生活水平,从而降低劳动的生产费用,降低劳动的一般价格。如果全体或多数工人过度勤劳,他们所增加的并不是他们商品的价值,而只是商品的数量。如果所有工人都积蓄,那么工资的普遍降低就会很快使他们退回到应有的水平,因为这就会向资本家表明:工人的工资普遍过高了。而且,工人通过节约所能做到的,顶多是平均分配自己的享受,而不是赚取财富。即在营业兴旺时节约,以便在营业不振时能够勉强维持生活,忍受开工不足或工资降低等情况。可见,这只是减轻资本家在危机时的负担,是为资本家节约。
另外,官方银行付给储蓄工人最低利息,以便让资本家赚取巨额利息,或者让国家吃掉这些存款,积累的貨币就会变为资本,变成资本家手中剥削工人的新的力量。这样,工人只是加强了敌人的力量和他自己的依附地位。在一个环节上被扬弃的对立又在另一个环节上重新建立起来。
四、钉上十字架: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平等经济关系的不断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资本的再生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首先,不平等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再生产出来。在工人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进行再生产时,资本家也把工人作为雇佣工人进行再生产。因为,工人必须不断地用自己的活劳动买回自己产品的一部分。作为劳动购买者的资本和作为劳动售卖者的工人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永久化,是这种生产方式内在的一种媒介形式,是工人受资本支配,使活劳动成为保存和增加资本的单纯手段。
其次,不平等关系以扩大的形式不断再生产出来。不仅劳动在日益扩大的规模上生产着同资本相对立的劳动条件,而且资本也在日益扩大的规模上生产着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这种关系的再生产,而且是这种关系在日益增长的规模上的再生产。社会劳动生产力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与工人相对立的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也作为统治工人的财富。作为资本,以同样的程度增长起来。与此相反,工人本身的贫穷、困苦和依附性也按同样的比例发展起来。这种关系是在对于资本家这一方越来越有利而对雇佣工人那一方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再生产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23~125页)
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把工人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这样一来,有产阶级的所谓现代社会制度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5页)
责任编辑:刘学侠
[关键词]平等;公平;马克思;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2-0022-02
平等,是资本主义的哲学理念、法学信条、政治学基础和经济学原则。然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分析,让人们看清了把这些华丽辞藻化为乌有的铁的经济规律。
一、平等的乐园:资本主义平等的直接表现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资本主义宪法规定,“它的原则是自由、平等、博爱,它的基础是家庭、劳动、财产和社会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4页)因此,资产阶级把资本主义社会宣扬成是公平的天国、平等的乐园。法律所规定的平等原则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马克思认为,只要把不同商品看作交换价值间的交换和等同。那就是把进行这一过程的个人即主体只是单纯地看作交换者,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是平等的。从使用价值上分析,也丝毫无损于个人的社会平等,相反,却使他们的自然差别成为他们的社会平等的基础。因为,只有他们在需要上和生产上的差别,才会导致交换以及他们在交换中的社会平等。因此,这种自然差别是他们在交换中的社会平等的前提。
等价交换的高级阶段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形式:货币形式把使用价值的物质差异、质的差别也抽象掉了,一切个人差别都消失了。它作为契约上的一般材料,作为一般支付手段,扬弃了支付上的一切特殊差别,使支付平等。就是说“金钱没有臭味”。工程师手中的货币和妓女手中的货币在市场上的功能是一样的。对卖者来说。一个用3先令购买商品的工人和一个用3先令购买商品的国王,两者职能相同,地位平等——都表现为3先令的形式。所以在货币上,平等甚至在物质上也表现来了:货币面前人人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I)卷第191~192页)
因此,流通流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9页)
二、失落的伊甸园:资本主义平等表象的背后是不平等的生产关系
在这开满平等鲜花的伊甸园里,马克思却看到,资本主义的实质正是它的表象的反面。
首先,从生产领域看,平等的表象是等价交换的形式,是在流通领域发生的;一旦进入生产领域,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再生产过程中,这些剩余价值不断变为资本,成为资本家手中剥削工人的经济力量。所以,在资本家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在工人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而在他们之间则是奴役、剥削、压迫的积累。这样。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所谓平等地位也就化为了泡影。
其次,从社会关系上看,人们忘记了,交换价值作为整个生产制度的客观基础这一前提,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着对个人的强制。个人不是为了个人而生产,只有在社会过程、社会分工中,作为交换价值的生产者才能存在。所以,交换价值这个前提决不是从个人的意志产生的,个人完全是由社会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人们没有看到,在交换价值和货币的简单规定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工资和资本的对立;在那些靠交换来实现的生产联系的较高级形式、高级阶段,资本家和工人的不平等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交换价值,或者更确切地说,货币制度,事实上是平等和自由的制度,而在这个制度更详尽的发展中对平等和自由起干扰作用的,是这个制度所固有的干扰,这正好是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这种平等和自由证明本身就是不平等和不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1)卷第200~202页)因此,“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24页);资本主义制度什么都是,就不是平等的乐园。
三、虚拟的挪亚方舟: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通过勤劳、节约不可能达到与资产阶级平等的经济地位
资本家一再宣称自己的财富是通过勤劳、节俭获得的,并告诉工人要想致富从而达到与资本家平等的地位,就要厉行节约,把勤俭说成是带工人离开苦海的挪亚方舟。对这一谎言,马克思作了如下分析:
表面上。工人作为平等者在交换中与资本家相对立,但事实上这种平等已经被破坏了。因为工人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生活资料,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本身。他得到的虽然是货币,但只是铸币,是转瞬即逝的媒介,而不是财富。
工人通过流通唯一可能产生的致富形式,是把这些铸币积蓄起来转化为货币,作为财富的一般形式固定下来。这样,他就只能牺牲物质欲望,即只能禁欲、节约、紧缩自己的消费。毫无疑问,这样就会毁灭他自己的目的,而且必然会使自己降到维持动物般的、最低的生活水平,从而降低劳动的生产费用,降低劳动的一般价格。如果全体或多数工人过度勤劳,他们所增加的并不是他们商品的价值,而只是商品的数量。如果所有工人都积蓄,那么工资的普遍降低就会很快使他们退回到应有的水平,因为这就会向资本家表明:工人的工资普遍过高了。而且,工人通过节约所能做到的,顶多是平均分配自己的享受,而不是赚取财富。即在营业兴旺时节约,以便在营业不振时能够勉强维持生活,忍受开工不足或工资降低等情况。可见,这只是减轻资本家在危机时的负担,是为资本家节约。
另外,官方银行付给储蓄工人最低利息,以便让资本家赚取巨额利息,或者让国家吃掉这些存款,积累的貨币就会变为资本,变成资本家手中剥削工人的新的力量。这样,工人只是加强了敌人的力量和他自己的依附地位。在一个环节上被扬弃的对立又在另一个环节上重新建立起来。
四、钉上十字架: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平等经济关系的不断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资本的再生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首先,不平等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再生产出来。在工人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进行再生产时,资本家也把工人作为雇佣工人进行再生产。因为,工人必须不断地用自己的活劳动买回自己产品的一部分。作为劳动购买者的资本和作为劳动售卖者的工人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永久化,是这种生产方式内在的一种媒介形式,是工人受资本支配,使活劳动成为保存和增加资本的单纯手段。
其次,不平等关系以扩大的形式不断再生产出来。不仅劳动在日益扩大的规模上生产着同资本相对立的劳动条件,而且资本也在日益扩大的规模上生产着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这种关系的再生产,而且是这种关系在日益增长的规模上的再生产。社会劳动生产力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与工人相对立的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也作为统治工人的财富。作为资本,以同样的程度增长起来。与此相反,工人本身的贫穷、困苦和依附性也按同样的比例发展起来。这种关系是在对于资本家这一方越来越有利而对雇佣工人那一方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再生产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23~125页)
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把工人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这样一来,有产阶级的所谓现代社会制度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5页)
责任编辑:刘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