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显示,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大都带有很强的盲目性,缺少明确的阅读目的和有序的阅读计划。如何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阅读秩序,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提升语文能力呢?本人略作浅易陈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明确阅读的指向
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关注阅读材料的哪些方面,加强阅读的目的性和限制性,是建立阅读秩序的起步环节,基本不能脱离老师的因势利导和适当调控。
其一,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目的的功利性来选择阅读材料,并明确阅读的收益倾向。一般来讲,高中生的阅读兴趣仍停留在对形象的感知上,且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如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以感知生动鲜活的外在形象和模仿为最初目的,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结构简单、语言优美、人物刻画或景物描写比较突出的材料,强调收益意识,然后再掌握时机,使阅读材料多样化。
比如阅读《三国演义》,同学们都会有浓厚的兴趣,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对英雄人物的仰慕是他们阅读的重点,即使没有全部读完原著的同学,对许多内容也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学生从中获益又究竟有多少呢?只是感性上的“潜移默化”。这使得不少“专心学业”的学生无奈地放弃了这种阅读,一些家长和老师也视这种书为闲书。“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作为领袖级人物,他的外交才能如何?”“原著中有许多诗词的出现,运用这些诗词有什么好处?”“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要讲求详略得当,虚实结合;人物塑造上也讲求多种手段的运用,能举例说明吗?”如果阅读的指导者提出类似以上问题的话,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功利性目的都得以照顾,收益自然显著。
其二,对于长篇名著的阅读必须加以指导或限制。好多学生阅读这类作品往往并不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因为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尚不能给自己提供相当的鉴赏能力,况且许多名著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如果任由学生自主阅读,在他们感到艰涩难懂之后,阅读兴趣可能受挫。我们很难说,阅读《呼啸山庄》带来的收获会比看几份《杂文报》要多多少。
比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二桃杀三士”“要离刺庆忌”“吴起杀妻求将”等等,不仅情节有趣,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社会道德观念也显特异。但是阅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大部头的史料典籍,毕竟不如看《东周列国志》更合适些。
其三,限制名著的阅读不等于否定阅读经典,恰恰是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尽管大多数学生对目前流行的一种快餐式小品文更感兴趣,但这类文章大多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借助时髦的包装在哗众取宠而已。而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的经典作品,除了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外,还有不少相关的评论鉴赏性文章可供参考,从而使阅读指向更为明确。
如何使学生放弃对快餐式作品的阅读兴趣呢?关键在于比较和缓解压力。例如关于人生选择、爱国的话题,老师和学生分别寻找材料,反映司马迁生死观和文天祥气节的文章一般会比学生的小儿女态要动人些;而在课外阅读中,尽量避免考试性因素的介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意阅读的链接
知识获得的越多,感受到的未知空间也越大,求知的欲望也便越强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已经掌握的内容,会不断产生新的阅读兴趣。如果这种兴趣能够表现为有层次性和连贯性的阅读,则足以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和具有理性。因此,指导学生建立起一定范围内的自主链接,就显得非常必要。
不过,自主链接是以生活化的阅读为基础的,真正的链接对象实际上并非书本,而是读者生活中的个体经验和自我意识。读者带着对作品的理解,以理性化、个性化的眼光来求取更多的认识时,阅读的链接才成为需要。
链接的方式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对同类文体作品的拓展阅读;对相同内容不同风格文章的对比阅读;对同一个作家作品的拓展阅读;对相近创作流派、风格的作家作品的阅读;对相近主题的作品或相近命运的作者的比较;对同一作品的分析评论的相关阅读等。
对于这些链接方式的使用,教师可以借助课堂示范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布置启发性的题目来引导,如“为什么屈原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自杀,而后代许多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或选择归隐、或执著一生”这个问题的提出,会引导学生联系人物、联系作品、联系时代来作深层次的理性化的阅读。甚至,我们还可以将阅读扩展到同影视作品的比较理解:《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在汪曾祺笔下和京剧舞台上又是怎样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上有何深化?“温酒斩华雄”这一经典情节在原著和电视剧中各是如何安排的?
三、加强阅读的服务
不可否认,现行的教育体制提供给学生直接从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的空间并不是很大,虽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但人文素养的提高更多是需要借助阅读来完成;鉴赏写作等技术性能力的提高,对于必须面对考试的高中生来讲也是至关重要。如何使阅读行为更大力度地服务于二者呢?我们可以从几个结合、几种方法入手。
1、感受性阅读和理性分析结合。在形象感受中,强调对构成意象的诸多手法、人物情感品质的生成、事件发展走向的必然和偶然、论证的层次性和严密性等问题的思考。比如,我们可以从人物品质生成上来对《天龙八部》和《绝代双骄》中几个恶人进行新的理解,分析发现,“恶”的生成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对他们除了憎恶之外,难道我们不该有些同情和怜悯吗?那么,作者又该有着怎样的悲天悯人的胸襟呀。
2、开放自主性阅读和自觉收益结合。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运用阅读方法、质疑解疑和寻求鉴赏点,但应以自觉收益为前提,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用。最早的自觉收益也许只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品味情感、认识社会入手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材料选择上的丰富,诸如写作技法和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提升要求也就产生了。例如跳读法的使用,弃无关而取所需,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和选择判断能力,基本可以在自觉阅读中逐渐掌握。
3、个性化阅读和合作交流结合。毕竟个性化阅读有着自己的兴趣取舍,容易形成兴趣面过狭甚至指向错位的情况,合作交流可以弥补这种弊端,并使探讨深刻化。学生之间对不同文本的阅读,师生之间对同一文本的同步阅读,课上的辩论,课外推荐或争鸣园地的开辟,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接受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结合。以前人的经验积累为基础,主动发现并分析问题。如《黄鹂》一文中的孙犁为什么没有将那只囚笼中的鸟放生?叶公好龙,还是另有原因?司马迁最终是如何死去的?既然他是因为写《史记》而选择了卑贱的生,那么是否会在结束创作后再选择自杀呢?毕竟《报任安书》中的司马迁已经表露出无畏的态度了呀。
5、鉴赏性阅读和模仿创造结合。二者都属于技术性处理的范围,前者是技术的认识,后者才是技术的实践,而实践正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从阅读中该获得哪些帮助呢?
具体的操作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完成,如编写提纲法和跳读摘要法有助于培养选择判断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心得体会记录法和批注法有助于培养理解问题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仿写法有助于思想经验的整理和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此方面论述颇多,不必笔者赘言。
(闫秀云 河北省东光县龙王李乡中学 郭 磊 河北省辛集中学)
一、明确阅读的指向
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关注阅读材料的哪些方面,加强阅读的目的性和限制性,是建立阅读秩序的起步环节,基本不能脱离老师的因势利导和适当调控。
其一,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目的的功利性来选择阅读材料,并明确阅读的收益倾向。一般来讲,高中生的阅读兴趣仍停留在对形象的感知上,且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如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以感知生动鲜活的外在形象和模仿为最初目的,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结构简单、语言优美、人物刻画或景物描写比较突出的材料,强调收益意识,然后再掌握时机,使阅读材料多样化。
比如阅读《三国演义》,同学们都会有浓厚的兴趣,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对英雄人物的仰慕是他们阅读的重点,即使没有全部读完原著的同学,对许多内容也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学生从中获益又究竟有多少呢?只是感性上的“潜移默化”。这使得不少“专心学业”的学生无奈地放弃了这种阅读,一些家长和老师也视这种书为闲书。“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作为领袖级人物,他的外交才能如何?”“原著中有许多诗词的出现,运用这些诗词有什么好处?”“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要讲求详略得当,虚实结合;人物塑造上也讲求多种手段的运用,能举例说明吗?”如果阅读的指导者提出类似以上问题的话,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功利性目的都得以照顾,收益自然显著。
其二,对于长篇名著的阅读必须加以指导或限制。好多学生阅读这类作品往往并不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因为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尚不能给自己提供相当的鉴赏能力,况且许多名著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如果任由学生自主阅读,在他们感到艰涩难懂之后,阅读兴趣可能受挫。我们很难说,阅读《呼啸山庄》带来的收获会比看几份《杂文报》要多多少。
比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二桃杀三士”“要离刺庆忌”“吴起杀妻求将”等等,不仅情节有趣,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社会道德观念也显特异。但是阅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大部头的史料典籍,毕竟不如看《东周列国志》更合适些。
其三,限制名著的阅读不等于否定阅读经典,恰恰是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尽管大多数学生对目前流行的一种快餐式小品文更感兴趣,但这类文章大多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借助时髦的包装在哗众取宠而已。而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的经典作品,除了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外,还有不少相关的评论鉴赏性文章可供参考,从而使阅读指向更为明确。
如何使学生放弃对快餐式作品的阅读兴趣呢?关键在于比较和缓解压力。例如关于人生选择、爱国的话题,老师和学生分别寻找材料,反映司马迁生死观和文天祥气节的文章一般会比学生的小儿女态要动人些;而在课外阅读中,尽量避免考试性因素的介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意阅读的链接
知识获得的越多,感受到的未知空间也越大,求知的欲望也便越强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已经掌握的内容,会不断产生新的阅读兴趣。如果这种兴趣能够表现为有层次性和连贯性的阅读,则足以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和具有理性。因此,指导学生建立起一定范围内的自主链接,就显得非常必要。
不过,自主链接是以生活化的阅读为基础的,真正的链接对象实际上并非书本,而是读者生活中的个体经验和自我意识。读者带着对作品的理解,以理性化、个性化的眼光来求取更多的认识时,阅读的链接才成为需要。
链接的方式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对同类文体作品的拓展阅读;对相同内容不同风格文章的对比阅读;对同一个作家作品的拓展阅读;对相近创作流派、风格的作家作品的阅读;对相近主题的作品或相近命运的作者的比较;对同一作品的分析评论的相关阅读等。
对于这些链接方式的使用,教师可以借助课堂示范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布置启发性的题目来引导,如“为什么屈原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自杀,而后代许多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或选择归隐、或执著一生”这个问题的提出,会引导学生联系人物、联系作品、联系时代来作深层次的理性化的阅读。甚至,我们还可以将阅读扩展到同影视作品的比较理解:《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在汪曾祺笔下和京剧舞台上又是怎样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上有何深化?“温酒斩华雄”这一经典情节在原著和电视剧中各是如何安排的?
三、加强阅读的服务
不可否认,现行的教育体制提供给学生直接从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的空间并不是很大,虽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但人文素养的提高更多是需要借助阅读来完成;鉴赏写作等技术性能力的提高,对于必须面对考试的高中生来讲也是至关重要。如何使阅读行为更大力度地服务于二者呢?我们可以从几个结合、几种方法入手。
1、感受性阅读和理性分析结合。在形象感受中,强调对构成意象的诸多手法、人物情感品质的生成、事件发展走向的必然和偶然、论证的层次性和严密性等问题的思考。比如,我们可以从人物品质生成上来对《天龙八部》和《绝代双骄》中几个恶人进行新的理解,分析发现,“恶”的生成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对他们除了憎恶之外,难道我们不该有些同情和怜悯吗?那么,作者又该有着怎样的悲天悯人的胸襟呀。
2、开放自主性阅读和自觉收益结合。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运用阅读方法、质疑解疑和寻求鉴赏点,但应以自觉收益为前提,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用。最早的自觉收益也许只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品味情感、认识社会入手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材料选择上的丰富,诸如写作技法和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提升要求也就产生了。例如跳读法的使用,弃无关而取所需,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和选择判断能力,基本可以在自觉阅读中逐渐掌握。
3、个性化阅读和合作交流结合。毕竟个性化阅读有着自己的兴趣取舍,容易形成兴趣面过狭甚至指向错位的情况,合作交流可以弥补这种弊端,并使探讨深刻化。学生之间对不同文本的阅读,师生之间对同一文本的同步阅读,课上的辩论,课外推荐或争鸣园地的开辟,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接受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结合。以前人的经验积累为基础,主动发现并分析问题。如《黄鹂》一文中的孙犁为什么没有将那只囚笼中的鸟放生?叶公好龙,还是另有原因?司马迁最终是如何死去的?既然他是因为写《史记》而选择了卑贱的生,那么是否会在结束创作后再选择自杀呢?毕竟《报任安书》中的司马迁已经表露出无畏的态度了呀。
5、鉴赏性阅读和模仿创造结合。二者都属于技术性处理的范围,前者是技术的认识,后者才是技术的实践,而实践正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从阅读中该获得哪些帮助呢?
具体的操作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完成,如编写提纲法和跳读摘要法有助于培养选择判断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心得体会记录法和批注法有助于培养理解问题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仿写法有助于思想经验的整理和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此方面论述颇多,不必笔者赘言。
(闫秀云 河北省东光县龙王李乡中学 郭 磊 河北省辛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