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专业,更是一种艺术,其水平层次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知识基础与专业技能素养,还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机智有关。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纵观众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教学艺术层级而论,我认为可以分为“教读文本、赏析文本、活化文本”这三种艺术境界。
一、教读文本——解读教材
“教读文本”,这里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识记、通读并理解文本,具体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识记与辨析文本中的字、词、句与通读或背诵文本。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认识与文本写作特点的领悟方面也有所作为,但不是其教学重点,因此教学艺术的特点就是解读教材。下面以《独坐敬亭山》的诗词教学进行例说剖析。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对于这篇课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通常设计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生字识读,为引导学生通读文本扫除障碍。对于生字的读法、涵义及用法,可以是学生查字典的自主学习,也可以是教师的教读与讲解。
2.文本初读,引导学生熟悉文本。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带读。
3.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推敲或揣摩文本中字词的涵义与用法,理解文本的文意。如诗词中的“独坐、尽、孤云、闲、相看、厌、只有”等字词,它们各表示什么涵义?诗词的文意是什么?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意境与思想内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常会就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句涵义、字词的用法、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介绍或剖析,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5.文本诵读,让学生反复诵读诗词。通常是个别诵读、集体诵读、背诵穿插进行,达到通畅流利为止,至于能否读出诗词的韵味或意境,或“要求”或“不作要求”,多数教师的教学属于“不作要求”。
教读文本属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师注重关注的是文本知识与技能目标,对于应试教育,它具有较好的效果,这也是目前多数语文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艺术。
二、赏析文本——诠释教材
赏析,即欣赏分析。就教学艺术,赏析文本,就是指教师从文本欣赏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从而对作品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赏析文本的教学过程特征就是诠释教材。仍以《独坐敬亭山》诗词教学为例,教学中除了设计安排文本“初读”与“细读”学习活动外,教师更注重的是实施以下三个教学策略:
1.抓住诗眼,深入挖掘诗词意蕴。所谓诗眼,就是指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如诗词题目“独坐敬亭山”的“独坐”, “众鸟高飞尽”的“尽”,“ 相看两不厌”的“厌”等,这些字词都是衬托敬亭山的幽静环境和作者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的孤独之感与饱尝人间辛酸并看透世态炎凉以及对现实的不满的心境。为使学生领悟诗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引导学生尝试变换字词来领悟诗人的用词艺术。
2.突出意境,剖析诗词艺术效果。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处境的和谐统一。领悟诗词的意境是赏析的最高层级,可使赏析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诗词的艺术境界。意境的领悟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或联想创新,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
3.引导诵读,体验诗词艺术魅力。诗词是描写人物的精神活动、感情生活、心灵状态的一种文学形式,文字精炼但寓意深刻。诵读是读者对文本艺术感悟的具体行为表现,它可以通过语调、速度、节奏、表情、神态等来刻画诗词的意蕴。因此引导学生开展声情并茂的诵读,也是诗词赏析教学的重要方面。把握“诗眼”与“意境”是诵读的基础,而引导诵读的关键是让学生与作者在思想与情感方面产生共鸣。
赏析文本的教学艺术,它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层次,如何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主动理解或自我领悟则是彰显其教学艺术的关键。如果是教师讲授型的赏析文本教学,那只能算讲解文本,不能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
三、活化文本——拓展教材
活化文本,它指教师在教材基础上丰富文本并实现一定的再创造,通过多层体验、多元感悟、多式变读、多解文本、多维练习等途径来实现课程教学的最大效益。还以《独坐敬亭山》诗词教学为例,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领悟诗词这种文学艺术特色以及发挥文本的教学功效,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展示文本画面,促进学生感知诗文意境。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诗文的画面,既能引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象感知诗文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关于《独坐敬亭山》的诗文图画,在互联网上可以下载到多种不同的课件资源,作为丰富文本内容,方便且有效。
2.补充相关诗文,促进学生领悟艺术精妙。课程目标的实现载体是教材文本,而文本的选择就具有多元性,作为普遍通用的语文教材,编者总是颇具匠心选择一些优秀的文本,以便学生“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摘自课程标准内容)。在引导学生领悟《独坐敬亭山》是“传‘独坐’之神”的作品,教学中就可以补充相关诗文,让学生在与教材诗文的比较中加以鉴赏:
诗文:步李白敬亭山诗原韵寄淡淡的云(摘自冯唐雪墨的博客)
纷云欲望尽,一意修清闲。泥佛不生厌,无心在空山。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看破人生”的消极态度与“欲闲又无法闲,看破前程又留恋前程”的矛盾心境,心理刻画深刻。然而在动静衬托和情景交融的写作艺术方面,与《独坐敬亭山》相比却显得逊色。在艺术创作方面,该诗每句最后一字与原诗每句最后一字相同,创作受约束,难度更大。该诗虽不如原诗那么“传神”,但也属一篇佳作。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方能领悟李白诗词的精妙之要。
3.引导多维训练,提升学生写作技能。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发展,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因此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几方面的写作训练:①依据诗词内容改写为白话文;②观看有关敬亭山的画面,以“敬亭山”为题写一篇描景作文;③假想自己与同学结伴游览敬亭山,尝试写一篇五言四句的诗词。
如果从教书育人而论,前两种艺术偏重于教书,后一种艺术才称得上既教书又育人。
一、教读文本——解读教材
“教读文本”,这里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识记、通读并理解文本,具体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识记与辨析文本中的字、词、句与通读或背诵文本。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认识与文本写作特点的领悟方面也有所作为,但不是其教学重点,因此教学艺术的特点就是解读教材。下面以《独坐敬亭山》的诗词教学进行例说剖析。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对于这篇课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通常设计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生字识读,为引导学生通读文本扫除障碍。对于生字的读法、涵义及用法,可以是学生查字典的自主学习,也可以是教师的教读与讲解。
2.文本初读,引导学生熟悉文本。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带读。
3.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推敲或揣摩文本中字词的涵义与用法,理解文本的文意。如诗词中的“独坐、尽、孤云、闲、相看、厌、只有”等字词,它们各表示什么涵义?诗词的文意是什么?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意境与思想内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常会就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句涵义、字词的用法、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介绍或剖析,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5.文本诵读,让学生反复诵读诗词。通常是个别诵读、集体诵读、背诵穿插进行,达到通畅流利为止,至于能否读出诗词的韵味或意境,或“要求”或“不作要求”,多数教师的教学属于“不作要求”。
教读文本属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师注重关注的是文本知识与技能目标,对于应试教育,它具有较好的效果,这也是目前多数语文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艺术。
二、赏析文本——诠释教材
赏析,即欣赏分析。就教学艺术,赏析文本,就是指教师从文本欣赏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从而对作品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赏析文本的教学过程特征就是诠释教材。仍以《独坐敬亭山》诗词教学为例,教学中除了设计安排文本“初读”与“细读”学习活动外,教师更注重的是实施以下三个教学策略:
1.抓住诗眼,深入挖掘诗词意蕴。所谓诗眼,就是指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如诗词题目“独坐敬亭山”的“独坐”, “众鸟高飞尽”的“尽”,“ 相看两不厌”的“厌”等,这些字词都是衬托敬亭山的幽静环境和作者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的孤独之感与饱尝人间辛酸并看透世态炎凉以及对现实的不满的心境。为使学生领悟诗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引导学生尝试变换字词来领悟诗人的用词艺术。
2.突出意境,剖析诗词艺术效果。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处境的和谐统一。领悟诗词的意境是赏析的最高层级,可使赏析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诗词的艺术境界。意境的领悟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或联想创新,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
3.引导诵读,体验诗词艺术魅力。诗词是描写人物的精神活动、感情生活、心灵状态的一种文学形式,文字精炼但寓意深刻。诵读是读者对文本艺术感悟的具体行为表现,它可以通过语调、速度、节奏、表情、神态等来刻画诗词的意蕴。因此引导学生开展声情并茂的诵读,也是诗词赏析教学的重要方面。把握“诗眼”与“意境”是诵读的基础,而引导诵读的关键是让学生与作者在思想与情感方面产生共鸣。
赏析文本的教学艺术,它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层次,如何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主动理解或自我领悟则是彰显其教学艺术的关键。如果是教师讲授型的赏析文本教学,那只能算讲解文本,不能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
三、活化文本——拓展教材
活化文本,它指教师在教材基础上丰富文本并实现一定的再创造,通过多层体验、多元感悟、多式变读、多解文本、多维练习等途径来实现课程教学的最大效益。还以《独坐敬亭山》诗词教学为例,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领悟诗词这种文学艺术特色以及发挥文本的教学功效,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展示文本画面,促进学生感知诗文意境。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诗文的画面,既能引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象感知诗文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关于《独坐敬亭山》的诗文图画,在互联网上可以下载到多种不同的课件资源,作为丰富文本内容,方便且有效。
2.补充相关诗文,促进学生领悟艺术精妙。课程目标的实现载体是教材文本,而文本的选择就具有多元性,作为普遍通用的语文教材,编者总是颇具匠心选择一些优秀的文本,以便学生“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摘自课程标准内容)。在引导学生领悟《独坐敬亭山》是“传‘独坐’之神”的作品,教学中就可以补充相关诗文,让学生在与教材诗文的比较中加以鉴赏:
诗文:步李白敬亭山诗原韵寄淡淡的云(摘自冯唐雪墨的博客)
纷云欲望尽,一意修清闲。泥佛不生厌,无心在空山。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看破人生”的消极态度与“欲闲又无法闲,看破前程又留恋前程”的矛盾心境,心理刻画深刻。然而在动静衬托和情景交融的写作艺术方面,与《独坐敬亭山》相比却显得逊色。在艺术创作方面,该诗每句最后一字与原诗每句最后一字相同,创作受约束,难度更大。该诗虽不如原诗那么“传神”,但也属一篇佳作。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方能领悟李白诗词的精妙之要。
3.引导多维训练,提升学生写作技能。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发展,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因此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几方面的写作训练:①依据诗词内容改写为白话文;②观看有关敬亭山的画面,以“敬亭山”为题写一篇描景作文;③假想自己与同学结伴游览敬亭山,尝试写一篇五言四句的诗词。
如果从教书育人而论,前两种艺术偏重于教书,后一种艺术才称得上既教书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