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要将他们培养成有理想志向,有文化道德的新型人才。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开展针对提升初中生审美阅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简单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审美阅读情感能力的培养原则,并研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审美阅读 情感能力 初中语文 培养原则 教学策略
客观讲,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是匮乏的,它缺乏一套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就目前的教学水平还不能从美育理论研究层面上为初中生寻找到阅读学习的切入点,也不能深度挖掘初中阅读教学的审美情感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因此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抓住阅读教学本质,深度了解其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活动的内涵,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深入到教材文学作品中领悟其中精髓与思想情感,让学生深受情感熏陶,最终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形成审美乐趣。
一、关于审美情感能力
在《美育论》(杜卫)一书中提到了“审美情感能力”这一定义,它代表了人对于审美的体验能力与心理动力。审美情感能力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动力,它特别强调将情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结构的核心要素,全程支配人类心理活动,形成审美关联关系。实际上,审美体验能力更像是一种主体与对象的相互融合过程,它代表了主体的心理自由状态感受。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情感能力就会发挥其应有作用,通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特征进行感知与描述,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心理动力以及体验能力。在本文看来,审美情感能力更像是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完美统一。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能力培养基本原则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能力,其培养基本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活动性原则
初中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能力,首先必须明确其活动原则,实现对教学内涵的丰富外延,主要是强调将学生主体感性实践一面与心理过程有机联系起来,构建学生的阅读自我体验过程,形成美育理论。在如此的阅读审美情感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主要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想象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例如角色扮演、专题辩论、视频鉴赏等等都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主要手段,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方面非常独到有效,可激发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并坚持以活动为中心形成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审美情感能力。
2.民主性原则
在新课标标准下强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追求构建民主、平等的交流体系,围绕阅读教学活动本质针对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凸显生生、师生对话的重要性。实际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希望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的话语权平衡体系,确保学生能够与文章、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之间产生联系。如此一来更能够实现课堂上民主、和谐学习氛围的构建,为学生发挥情感能力创建场合,这种教学活动体现了民主和谐的特点,便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身个性。
3.个性化原则
初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能力更多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化内涵的有效释放,它希望按照学生自身感受来理解、欣赏、评价甚至是创作文学作品。学生的一切审美阅读活动都希望得到来自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肯定,如此才能扩大学生个体的审美情感能力视野,避免审美情感能力的狭隘化发展。换言之,这是对学生个性化审美情感能力的有效激发。
总体来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培养是循序渐进的,它拥有一个特殊的培养阶段,通过展开审美阅读教学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关联关系,确保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阅读审美教学体系,提出具体的审美阅读教学策略[1]。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能力培养策略
1.树立审美情感态度
首先树立学生的审美情感态度,结合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浓厚的人文色彩内涵与多元人文主题,特别强调对情感内容、情感态度的丰富,激发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意趣,焕发学生审美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审美情感能力的快速发展。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指向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散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家人在一起散步的生活场景。从如此一件生活小事中就传达出祖孙三代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的深厚感情变化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紧扣作品内容,迎合初中生当时略显叛逆的思想心态,引用大量中外名人典型事例深度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华民族中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什么是父母养育之恩,形成围绕《散步》所展开的审美阅读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为学生设计了3项阅读活动:第一项,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深度理解文意、为文章拟定标题;第二项,有情感的朗读全文;第三项,品味文章中语言、段落、联系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强调亲情和责任,基于两点作为审美准则带动学生确立学习态度。在该过程中,通过阅读品味审美情感包容力与责任力,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之处,进而真正意義上培养他们的亲情审美能力[2]。
2.渗透审美情感目标
渗透审美情感元素,达成教学目标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所追求的。在部编版教材中存在各色不同体裁文章,它们在情感目标设计方面追求多元化,特别注重对文章中审美情感内容的彰显。总体来讲,它其中所蕴含的元素是含蓄且张扬的,奔放且婉约的,它确保了阅读教学风格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案例,避免教学内容千篇一律。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师也需要结合文章作者创作意图来释放情感,为学生展示文章中人物角色设定与故事情节设定的巧妙性,潜移默化中渗透审美情感,确立审美情感目标。在小说中教师要凸显文章中各色人物形象的紧凑性与情节设置巧妙性。在散文中让学生感受那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神韵。所以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体裁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内容教学都要求教师用心设计,凸显其设计的合情合理,达成情感教育目标。 当然,教师在多个课时中也要尝试设置不同情感目标,让学生领略语文情感教育真谛。例如教师将一课内容分段为2~3课时,在每一课时层层递进教学内容,将情感内涵一点点渗透给学生,展示一种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划布局。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课时设计,逐步向学生渗透朱自清的创作情感内涵。首先在第一课时,教师会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在《背影》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朱自清对父亲所蕴含的那份含蓄的、不易言表的情感;在第二课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大局上感知整篇文章内容,深刻体会在朱自清朴实语言中所透露的那种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加深情感渗透深度;第三课时则要引导学生真正感悟深切的父爱,从文章中联系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生活往事,实现情感终极渗透与教学内容延伸。通过三课时的情感目标层层深入和递进,教师就让学生从文章中的细枝末节感受到父子之间那份藏于内里的不动声色的爱,经过该课教学必然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甚至希望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父子情感,这对他们的人格意识成长促进都很有帮助,更能实现审美情感教学目标的有效渗透[3]。
3.契合学生审美情感
在契合学生审美情感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把握,保证教学情感审美与教学内容相互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深度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教学中,教师将“秋天”作为主题,直接引出文章内容,即为学生展示各色秋天景物,巧妙将叙事、记人融为一体,为学生分析秋天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内容。教师在“秋天的怀念”这一教育主题创设中就希望引导学生共同深入课文阅读,共同感受秋天主题中的忧郁一面,让学生感同身受史铁生沉痛思念母亲的深沉情感,最终为学生引出了“母爱”这一主题,将课堂教学直接推向最高潮。在高潮部分,教师也会与学生共同讨论什么是母爱,母爱究竟是如何让史铁生陷入苦闷绝望的,又是如何再次奋起拼搏的。“母爱”这一主题是能引发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共鸣的。让学生在学习阅读文章之余还能感受到文章中的內涵与关于母爱的审美情感元素。教师此时必须抓住学生情感变化与他们深入探讨有关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情感故事,希望他们有兴趣分享出来,将学生从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拉出来,深入到生活中继续学习,继续感受母爱温情[4]。
4.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元素
最后,教师要在审美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元素。例如可构建多媒体平台引导学生真正突破传统文字桎梏,构建更多情感节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学生全新的情感感官世界。例如在《济南的冬天》(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希望通过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示济南冬天独特的风景。在这里并没有像北方一样严酷的面孔,它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的,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温馨、纯净与独特的美。这些场景可能用文字无法言表,所以教师希望用多媒体平台动态直观展示济南冬天的美。在该过程中,配合悠长曼妙的文字辞藻打动学生,为学生带来字里行间中美好的审美学习体验[5]。
结语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理念、展开审美教学行为、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各种审美情感场景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审美水平与情感意识,完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徐嘉妮.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素养熏陶实践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刘玲玲.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力培养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7.
[3]李海霞.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魅力中国,2019(48):78.
[4]刘桂虎.个性化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神州,2019(33):128.
[5]赵悦彤.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75-78.
【本论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初中语文教学审美阅读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221。】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审美阅读 情感能力 初中语文 培养原则 教学策略
客观讲,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是匮乏的,它缺乏一套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就目前的教学水平还不能从美育理论研究层面上为初中生寻找到阅读学习的切入点,也不能深度挖掘初中阅读教学的审美情感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因此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抓住阅读教学本质,深度了解其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活动的内涵,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深入到教材文学作品中领悟其中精髓与思想情感,让学生深受情感熏陶,最终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形成审美乐趣。
一、关于审美情感能力
在《美育论》(杜卫)一书中提到了“审美情感能力”这一定义,它代表了人对于审美的体验能力与心理动力。审美情感能力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动力,它特别强调将情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结构的核心要素,全程支配人类心理活动,形成审美关联关系。实际上,审美体验能力更像是一种主体与对象的相互融合过程,它代表了主体的心理自由状态感受。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情感能力就会发挥其应有作用,通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特征进行感知与描述,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心理动力以及体验能力。在本文看来,审美情感能力更像是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完美统一。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能力培养基本原则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能力,其培养基本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活动性原则
初中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能力,首先必须明确其活动原则,实现对教学内涵的丰富外延,主要是强调将学生主体感性实践一面与心理过程有机联系起来,构建学生的阅读自我体验过程,形成美育理论。在如此的阅读审美情感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主要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想象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例如角色扮演、专题辩论、视频鉴赏等等都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主要手段,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方面非常独到有效,可激发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并坚持以活动为中心形成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审美情感能力。
2.民主性原则
在新课标标准下强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追求构建民主、平等的交流体系,围绕阅读教学活动本质针对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凸显生生、师生对话的重要性。实际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希望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的话语权平衡体系,确保学生能够与文章、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之间产生联系。如此一来更能够实现课堂上民主、和谐学习氛围的构建,为学生发挥情感能力创建场合,这种教学活动体现了民主和谐的特点,便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身个性。
3.个性化原则
初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能力更多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化内涵的有效释放,它希望按照学生自身感受来理解、欣赏、评价甚至是创作文学作品。学生的一切审美阅读活动都希望得到来自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肯定,如此才能扩大学生个体的审美情感能力视野,避免审美情感能力的狭隘化发展。换言之,这是对学生个性化审美情感能力的有效激发。
总体来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培养是循序渐进的,它拥有一个特殊的培养阶段,通过展开审美阅读教学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关联关系,确保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阅读审美教学体系,提出具体的审美阅读教学策略[1]。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能力培养策略
1.树立审美情感态度
首先树立学生的审美情感态度,结合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浓厚的人文色彩内涵与多元人文主题,特别强调对情感内容、情感态度的丰富,激发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意趣,焕发学生审美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审美情感能力的快速发展。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指向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散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家人在一起散步的生活场景。从如此一件生活小事中就传达出祖孙三代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的深厚感情变化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紧扣作品内容,迎合初中生当时略显叛逆的思想心态,引用大量中外名人典型事例深度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华民族中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什么是父母养育之恩,形成围绕《散步》所展开的审美阅读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为学生设计了3项阅读活动:第一项,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深度理解文意、为文章拟定标题;第二项,有情感的朗读全文;第三项,品味文章中语言、段落、联系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强调亲情和责任,基于两点作为审美准则带动学生确立学习态度。在该过程中,通过阅读品味审美情感包容力与责任力,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之处,进而真正意義上培养他们的亲情审美能力[2]。
2.渗透审美情感目标
渗透审美情感元素,达成教学目标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所追求的。在部编版教材中存在各色不同体裁文章,它们在情感目标设计方面追求多元化,特别注重对文章中审美情感内容的彰显。总体来讲,它其中所蕴含的元素是含蓄且张扬的,奔放且婉约的,它确保了阅读教学风格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案例,避免教学内容千篇一律。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师也需要结合文章作者创作意图来释放情感,为学生展示文章中人物角色设定与故事情节设定的巧妙性,潜移默化中渗透审美情感,确立审美情感目标。在小说中教师要凸显文章中各色人物形象的紧凑性与情节设置巧妙性。在散文中让学生感受那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神韵。所以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体裁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内容教学都要求教师用心设计,凸显其设计的合情合理,达成情感教育目标。 当然,教师在多个课时中也要尝试设置不同情感目标,让学生领略语文情感教育真谛。例如教师将一课内容分段为2~3课时,在每一课时层层递进教学内容,将情感内涵一点点渗透给学生,展示一种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划布局。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课时设计,逐步向学生渗透朱自清的创作情感内涵。首先在第一课时,教师会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在《背影》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朱自清对父亲所蕴含的那份含蓄的、不易言表的情感;在第二课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大局上感知整篇文章内容,深刻体会在朱自清朴实语言中所透露的那种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加深情感渗透深度;第三课时则要引导学生真正感悟深切的父爱,从文章中联系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生活往事,实现情感终极渗透与教学内容延伸。通过三课时的情感目标层层深入和递进,教师就让学生从文章中的细枝末节感受到父子之间那份藏于内里的不动声色的爱,经过该课教学必然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甚至希望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父子情感,这对他们的人格意识成长促进都很有帮助,更能实现审美情感教学目标的有效渗透[3]。
3.契合学生审美情感
在契合学生审美情感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把握,保证教学情感审美与教学内容相互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深度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教学中,教师将“秋天”作为主题,直接引出文章内容,即为学生展示各色秋天景物,巧妙将叙事、记人融为一体,为学生分析秋天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内容。教师在“秋天的怀念”这一教育主题创设中就希望引导学生共同深入课文阅读,共同感受秋天主题中的忧郁一面,让学生感同身受史铁生沉痛思念母亲的深沉情感,最终为学生引出了“母爱”这一主题,将课堂教学直接推向最高潮。在高潮部分,教师也会与学生共同讨论什么是母爱,母爱究竟是如何让史铁生陷入苦闷绝望的,又是如何再次奋起拼搏的。“母爱”这一主题是能引发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共鸣的。让学生在学习阅读文章之余还能感受到文章中的內涵与关于母爱的审美情感元素。教师此时必须抓住学生情感变化与他们深入探讨有关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情感故事,希望他们有兴趣分享出来,将学生从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拉出来,深入到生活中继续学习,继续感受母爱温情[4]。
4.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元素
最后,教师要在审美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元素。例如可构建多媒体平台引导学生真正突破传统文字桎梏,构建更多情感节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学生全新的情感感官世界。例如在《济南的冬天》(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希望通过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示济南冬天独特的风景。在这里并没有像北方一样严酷的面孔,它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的,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温馨、纯净与独特的美。这些场景可能用文字无法言表,所以教师希望用多媒体平台动态直观展示济南冬天的美。在该过程中,配合悠长曼妙的文字辞藻打动学生,为学生带来字里行间中美好的审美学习体验[5]。
结语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理念、展开审美教学行为、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各种审美情感场景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审美水平与情感意识,完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徐嘉妮.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素养熏陶实践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刘玲玲.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力培养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7.
[3]李海霞.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魅力中国,2019(48):78.
[4]刘桂虎.个性化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神州,2019(33):128.
[5]赵悦彤.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75-78.
【本论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初中语文教学审美阅读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221。】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