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都江堰灵岩山风景区观山索道机房被毁,塔架塔基不稳,索道滑轮变轨,上山索道吊舱里的13名游客命悬高空。成都市公安消防支队官兵和山东地震救援队队员发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攻坚克难的大无畏精神,经过数小时的艰险救援,终于将被困人员从50米高空上成功救下。
一、基本情況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13名游客被困高空,灵岩山索道管理公司准备启用备用电源将游客吊舱运行到终点,由于地震造成塔基移位,索道滑轮与索道方向不一致而放弃。索道维修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想爬上塔架施救均未成功。于是派人跑步下山向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指挥部立即指示成都消防支队到现场救援。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已是晚上21时,经初步侦查了解到:13名游客中有11名台湾同胞和2名大陆游客,13名游客分散在4座塔架之间的7个上山索道吊舱里,每个索道塔架之间距离约150米至180米左右,吊舱距离地面约30米到50米不等,4座塔架高度也在20米到40米之间。当时,山区吹着狂风、下着大雨,四周一片漆黑,无法侦察现场具体险情和周边情况,根本不具备操作条件。救援人员研究决定:安排索道管理公司和都江堰台办工作人员向被困人员喊话,进行心理安抚,稳定游客情绪,说明消防队员第二天一定将他们救下。
二、救援经过
13日早上7时许,成都消防支队官兵携带部分高空救援器材上山救援。
(一)反复侦察掌握详实情况
8时35分,救援人员冒雨爬山到达现场后,并两次爬上35米多高的塔架进行侦察,对索道塔架、吊舱、钢丝等结构和被困人员情况进行详细的侦察掌握,对救援器材的使用,可能发生的险情,怎样开展救援有了初步设想。
(二)确定科学营救方案,精心挑选人员
9时35分,正在都江堰组织抗震救灾的公安部消防局战训处金京涛副处长,四川总队孟应新参谋长和成都支队田国勇政委赶到现场,成立现场指挥组。针对现场情况,大家结合黄山索道抢险和国内外高空救援战例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险情作了充分的预测,针对性提出了解决措施,并对救援纪律和救援注意事项作了详细部署。否决了直升机救人和大绳横渡救人的方案,确定了以下救援方案:
由一名特勤队员携带缓降器和救生吊带,坐在索道维修工人使用的简易滑轮车上,身上系一根2米长的主保险绳将滑轮车和索道绕一圈,然后利用双手臂力抓住索道向吊舱方向移动。救援队员身上另外系一根1.5米长的副保险绳,待特勤人员到达吊舱上面,抱住吊舱柱滑到吊舱顶部,先用副保险绳系在吊舱柱上,再取开主保险绳,将缓降器固定在吊舱柱上,然后趴在吊舱顶部,用脚尖拨开吊舱门栓下滑进入吊舱舱内,为被困游客穿上救生吊带,利用缓降器安全下降至地面。
经过反复研究和推演,证明该方案是现场唯一的安全的切实可行的。指挥员精挑细选心里素质好,头脑清晰,身体强壮,训练有素的业务尖兵作为施救人员。最后确定出三名队员组成救援组,一名为施救队员,两名为保护队员。
(三)实战救援,惊心动魄
10时30分,三名队员系好安全绳和辅助绳索,戴上对讲机徒手攀爬到35米高的塔架。保护队员先将自己绑在塔架上,然后将滑轮车吊上去安装好。救援队员坐上摇摇晃晃的滑轮车,双手抓住溜滑的钢绳,使尽力气艰难缓慢的向前移动,按照营救方案终于进入吊舱内。经救援队员耐心说服,反复动员,来自台湾苗 栗58岁的刘正祥才放心的穿上救生吊带,并利用缓降器安全降落到地面。
13日18时30分,前来增援的山东地震救援队一分队到达现场,此后,两支救援队伍通力合作,至13日20时30分,历时12个小时的高空救援终于结束,共救下12名被困者。在营救最后一名被困者时,救援队员距被困者只有3米,但被困者已不堪一天多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突然踹破开舱门纵身跳下,不幸身亡。
三、几点体会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取得这次战斗胜利的保证。
接到灵岩山索道险情后,部消防局、四川省消防总队、成都支队和山东救援队领导亲临现场组织指挥,制定出科学的施救方案,调集必需的救援队员和物资,为救援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调查研究,制定周密方案,是取得胜利的前提
面对超高难度的救援 ,大家没有盲目行动,而是认真听取索道建设方的情况介绍,反复爬上爬下察看现场,掌握每一个细节。几位领导都是身经百战的救援专家,他们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险情作出了针对性安排,并反复论证,从而制定了科学的施救方案。
3、官兵良好的素质,是取得救援胜利的关键
此次救援有五点困难:一是救援高度达35米到50米间,救援途径只有一根细小的钢绳,且坡度极大,身处高空的人向外看几十米,那高度更令人头晕胆颤,有劲使不出;二是整个救援过程风大、雨大,救援人员全身湿透,又冷又饿,塔架和索道又湿又滑;三是余震不断,三次较大余震都使整个塔架摇晃摆动,吊在钢丝下面的队员犹如荡秋千,令人不敢呼吸,每个救援队员都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四是体力消耗极大,地震造成的灾情十分严重,救援队员都已在都江堰城区连续作战近二十小时,大家疲惫、饥饿,冒雨爬湿滑的塔架,使尽双手臂力才能艰难前进一寸,营救出每一个吊舱内的游客,都使队员们体力严重透支;五是缺乏救援器材,山高路远坡陡,后勤保障难以跟上。面对危险和困难,救援队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变应变,边操作边总结提高,使得救援工作进行顺利。
4、心理安抚对被困人员及其重要
由于12日夜间不具备救援的条件,但是救援人员及时安排人员对被困人员进行喊话,稳定其情绪,这对13日白天的顺利救援奠定了基础。最后一名被困人员,由于所在的吊舱内只有他一个人,再加上气候条件恶劣,救援人员的喊话听得不是很清楚,孤独和黑夜所产生的恐惧使其心理失常,以致酿成悲剧。
一、基本情況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13名游客被困高空,灵岩山索道管理公司准备启用备用电源将游客吊舱运行到终点,由于地震造成塔基移位,索道滑轮与索道方向不一致而放弃。索道维修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想爬上塔架施救均未成功。于是派人跑步下山向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指挥部立即指示成都消防支队到现场救援。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已是晚上21时,经初步侦查了解到:13名游客中有11名台湾同胞和2名大陆游客,13名游客分散在4座塔架之间的7个上山索道吊舱里,每个索道塔架之间距离约150米至180米左右,吊舱距离地面约30米到50米不等,4座塔架高度也在20米到40米之间。当时,山区吹着狂风、下着大雨,四周一片漆黑,无法侦察现场具体险情和周边情况,根本不具备操作条件。救援人员研究决定:安排索道管理公司和都江堰台办工作人员向被困人员喊话,进行心理安抚,稳定游客情绪,说明消防队员第二天一定将他们救下。
二、救援经过
13日早上7时许,成都消防支队官兵携带部分高空救援器材上山救援。
(一)反复侦察掌握详实情况
8时35分,救援人员冒雨爬山到达现场后,并两次爬上35米多高的塔架进行侦察,对索道塔架、吊舱、钢丝等结构和被困人员情况进行详细的侦察掌握,对救援器材的使用,可能发生的险情,怎样开展救援有了初步设想。
(二)确定科学营救方案,精心挑选人员
9时35分,正在都江堰组织抗震救灾的公安部消防局战训处金京涛副处长,四川总队孟应新参谋长和成都支队田国勇政委赶到现场,成立现场指挥组。针对现场情况,大家结合黄山索道抢险和国内外高空救援战例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险情作了充分的预测,针对性提出了解决措施,并对救援纪律和救援注意事项作了详细部署。否决了直升机救人和大绳横渡救人的方案,确定了以下救援方案:
由一名特勤队员携带缓降器和救生吊带,坐在索道维修工人使用的简易滑轮车上,身上系一根2米长的主保险绳将滑轮车和索道绕一圈,然后利用双手臂力抓住索道向吊舱方向移动。救援队员身上另外系一根1.5米长的副保险绳,待特勤人员到达吊舱上面,抱住吊舱柱滑到吊舱顶部,先用副保险绳系在吊舱柱上,再取开主保险绳,将缓降器固定在吊舱柱上,然后趴在吊舱顶部,用脚尖拨开吊舱门栓下滑进入吊舱舱内,为被困游客穿上救生吊带,利用缓降器安全下降至地面。
经过反复研究和推演,证明该方案是现场唯一的安全的切实可行的。指挥员精挑细选心里素质好,头脑清晰,身体强壮,训练有素的业务尖兵作为施救人员。最后确定出三名队员组成救援组,一名为施救队员,两名为保护队员。
(三)实战救援,惊心动魄
10时30分,三名队员系好安全绳和辅助绳索,戴上对讲机徒手攀爬到35米高的塔架。保护队员先将自己绑在塔架上,然后将滑轮车吊上去安装好。救援队员坐上摇摇晃晃的滑轮车,双手抓住溜滑的钢绳,使尽力气艰难缓慢的向前移动,按照营救方案终于进入吊舱内。经救援队员耐心说服,反复动员,来自台湾苗 栗58岁的刘正祥才放心的穿上救生吊带,并利用缓降器安全降落到地面。
13日18时30分,前来增援的山东地震救援队一分队到达现场,此后,两支救援队伍通力合作,至13日20时30分,历时12个小时的高空救援终于结束,共救下12名被困者。在营救最后一名被困者时,救援队员距被困者只有3米,但被困者已不堪一天多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突然踹破开舱门纵身跳下,不幸身亡。
三、几点体会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取得这次战斗胜利的保证。
接到灵岩山索道险情后,部消防局、四川省消防总队、成都支队和山东救援队领导亲临现场组织指挥,制定出科学的施救方案,调集必需的救援队员和物资,为救援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调查研究,制定周密方案,是取得胜利的前提
面对超高难度的救援 ,大家没有盲目行动,而是认真听取索道建设方的情况介绍,反复爬上爬下察看现场,掌握每一个细节。几位领导都是身经百战的救援专家,他们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险情作出了针对性安排,并反复论证,从而制定了科学的施救方案。
3、官兵良好的素质,是取得救援胜利的关键
此次救援有五点困难:一是救援高度达35米到50米间,救援途径只有一根细小的钢绳,且坡度极大,身处高空的人向外看几十米,那高度更令人头晕胆颤,有劲使不出;二是整个救援过程风大、雨大,救援人员全身湿透,又冷又饿,塔架和索道又湿又滑;三是余震不断,三次较大余震都使整个塔架摇晃摆动,吊在钢丝下面的队员犹如荡秋千,令人不敢呼吸,每个救援队员都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四是体力消耗极大,地震造成的灾情十分严重,救援队员都已在都江堰城区连续作战近二十小时,大家疲惫、饥饿,冒雨爬湿滑的塔架,使尽双手臂力才能艰难前进一寸,营救出每一个吊舱内的游客,都使队员们体力严重透支;五是缺乏救援器材,山高路远坡陡,后勤保障难以跟上。面对危险和困难,救援队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变应变,边操作边总结提高,使得救援工作进行顺利。
4、心理安抚对被困人员及其重要
由于12日夜间不具备救援的条件,但是救援人员及时安排人员对被困人员进行喊话,稳定其情绪,这对13日白天的顺利救援奠定了基础。最后一名被困人员,由于所在的吊舱内只有他一个人,再加上气候条件恶劣,救援人员的喊话听得不是很清楚,孤独和黑夜所产生的恐惧使其心理失常,以致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