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利用生活化的场景,从生活实际出发,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利用生活化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运用
小学数学是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还能为其渗透数学素养教育,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有效整合课本内容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然而课本中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出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整合课本内容,为学生展现生活化场景。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通过实践、探究和总结,找到生活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将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身边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对知识展开探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其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数学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习氛围也会更加轻松、愉快,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数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模拟了买卖学习用品的生活小场景,先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学习用品价格,并能够掌握这些价格所对应的货币价值。然后再向学生提问:“我手里有10块钱,我能买到哪些学习用品?”“如果我想要买两样学习用品,我最少需要准备多少钱?最多准备多少钱?”通过将生活片段与数学课堂相结合,使得数学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提高他们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依据课本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形成一条思考问题的思路,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一节时,笔者以摆放教室的课桌和座椅为切入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测量并计算每张课桌和座椅一共需要多大面积,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方案。在测量的过程中,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以及座椅和课桌的间距,座椅和前后课桌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测量和计算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各自说一说自己小组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最后,笔者进行补充和总结。小学数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探究性学习环境,使其亲自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
三、开展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感知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学以致用,促进其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加减法”一节时,笔者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让学生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小明想买一个哆啦A梦玩偶,但是自己身上的钱不够,这时,笔者借机问全班学生:“小明身上有多少钱?这只哆啦A梦玩偶多少钱?小明要想买这只哆啦A梦玩偶还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同时,还能使其树立理财观念,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字游戏、数字接力、猜谜语等形式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习效率,还能促进其创新意识的提高。
总之,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也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教学目和教学要求,充分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识水平,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另外,教师为学生设置生活场景,将数学知识放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還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艳梅.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高效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5(11):106-107.
[2]张官德.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高效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6(2):84.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运用
小学数学是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还能为其渗透数学素养教育,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有效整合课本内容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然而课本中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出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整合课本内容,为学生展现生活化场景。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通过实践、探究和总结,找到生活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将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身边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对知识展开探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其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数学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习氛围也会更加轻松、愉快,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数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模拟了买卖学习用品的生活小场景,先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学习用品价格,并能够掌握这些价格所对应的货币价值。然后再向学生提问:“我手里有10块钱,我能买到哪些学习用品?”“如果我想要买两样学习用品,我最少需要准备多少钱?最多准备多少钱?”通过将生活片段与数学课堂相结合,使得数学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提高他们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依据课本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形成一条思考问题的思路,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一节时,笔者以摆放教室的课桌和座椅为切入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测量并计算每张课桌和座椅一共需要多大面积,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方案。在测量的过程中,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以及座椅和课桌的间距,座椅和前后课桌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测量和计算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各自说一说自己小组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最后,笔者进行补充和总结。小学数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探究性学习环境,使其亲自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
三、开展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感知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学以致用,促进其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加减法”一节时,笔者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让学生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小明想买一个哆啦A梦玩偶,但是自己身上的钱不够,这时,笔者借机问全班学生:“小明身上有多少钱?这只哆啦A梦玩偶多少钱?小明要想买这只哆啦A梦玩偶还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同时,还能使其树立理财观念,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字游戏、数字接力、猜谜语等形式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习效率,还能促进其创新意识的提高。
总之,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也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教学目和教学要求,充分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识水平,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另外,教师为学生设置生活场景,将数学知识放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還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艳梅.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高效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5(11):106-107.
[2]张官德.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高效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6(2):8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