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开始的课改,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全面冲击,它不仅对教材进行了改革,而且对课程设置、教学的理念、过程、方法、评估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系列的新的要求。我们如果能认识到课改是一种必然,学习创新、转变理念、把握核心、乘势而上,就可以自觉推进课改进程,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学生。
课改是一项庞大而持久的工程,需要找准突破口,需要一种持久的精神。课改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就应该是课改的突破口与中心工作。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在打造高效课堂上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对什么是高效课堂也存在不同的认识,评价上存在不同的标准,这必然影响到课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和明确什么是高效课堂这一问题。
什么是高效课堂?这和以前评价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一样,会有很多答案,一些时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还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我认为高效课堂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志就是要有“动起来”的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如果说有一些活动,也往往是导演的、预设的、表面化的,学生即使出现不同的声音,最后也要统一到教师的固定套路、标准答案之中。学生因为不能参与求知过程,不能主动探究,再加上过重的精神与课业负担,因此,学习就缺少兴趣与活力。学习这种精神活动如果没有方法与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就不会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学习的效率就低。这样的课堂必然是一言堂,必然是死气沉沉。
课改的目的在于减负增效,在于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主体作用,能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样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不再是消极地记忆而是积极地思考;不再是现成地结论,而是积极地探究。学生这种内在的积极地参与、思考、探究,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外化在课堂上,必然明显地表现出“动起来”的特征。
高效课堂必然有“动起来”的特征,但是具体评价一节课的“动”,还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因为“动”是现象,还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课堂上的“动”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通过用眼睛看书本,用耳朵听提示来得到答案,或者局限于“是”、“不是”随帮唱影地回答,这就没有意义;第二个层次是依靠记忆,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具有浅层次的有限的意义;第三个层次则是依靠思维,通过积极动脑来解决问题。只有这个层次的“动”才真正的有意义,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成为高效课堂。反观现在一些课堂,和传统教学来比,有很大变化,也有“动起来”的现象,但稍一分析却不难看出,这种“动”只停留在一二两个层次之间,教师导演太多、预设太多、作秀太多。这样的“动起来”就是一种假象、一种泡沫,与高效课堂是不搭界的。
真正的高效课堂的“动”要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内在依据。而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必须选择好教学突破口,巧妙地设置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的不断发现和不断解决来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有情感、有体验、有尊严地学习,使学生能够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教学能达到这个标准,那就是精品课,那就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准备,更需要不断地努力。教师应明确效率意识,自觉地转变观念、积累创新,要从上好每一节课入手,做好备课、辅导、作业、检测等一系列工作,多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侧重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创新,以早日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课改是一项庞大而持久的工程,需要找准突破口,需要一种持久的精神。课改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就应该是课改的突破口与中心工作。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在打造高效课堂上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对什么是高效课堂也存在不同的认识,评价上存在不同的标准,这必然影响到课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和明确什么是高效课堂这一问题。
什么是高效课堂?这和以前评价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一样,会有很多答案,一些时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还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我认为高效课堂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志就是要有“动起来”的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如果说有一些活动,也往往是导演的、预设的、表面化的,学生即使出现不同的声音,最后也要统一到教师的固定套路、标准答案之中。学生因为不能参与求知过程,不能主动探究,再加上过重的精神与课业负担,因此,学习就缺少兴趣与活力。学习这种精神活动如果没有方法与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就不会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学习的效率就低。这样的课堂必然是一言堂,必然是死气沉沉。
课改的目的在于减负增效,在于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主体作用,能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样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不再是消极地记忆而是积极地思考;不再是现成地结论,而是积极地探究。学生这种内在的积极地参与、思考、探究,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外化在课堂上,必然明显地表现出“动起来”的特征。
高效课堂必然有“动起来”的特征,但是具体评价一节课的“动”,还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因为“动”是现象,还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课堂上的“动”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通过用眼睛看书本,用耳朵听提示来得到答案,或者局限于“是”、“不是”随帮唱影地回答,这就没有意义;第二个层次是依靠记忆,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具有浅层次的有限的意义;第三个层次则是依靠思维,通过积极动脑来解决问题。只有这个层次的“动”才真正的有意义,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成为高效课堂。反观现在一些课堂,和传统教学来比,有很大变化,也有“动起来”的现象,但稍一分析却不难看出,这种“动”只停留在一二两个层次之间,教师导演太多、预设太多、作秀太多。这样的“动起来”就是一种假象、一种泡沫,与高效课堂是不搭界的。
真正的高效课堂的“动”要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内在依据。而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必须选择好教学突破口,巧妙地设置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的不断发现和不断解决来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有情感、有体验、有尊严地学习,使学生能够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教学能达到这个标准,那就是精品课,那就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准备,更需要不断地努力。教师应明确效率意识,自觉地转变观念、积累创新,要从上好每一节课入手,做好备课、辅导、作业、检测等一系列工作,多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侧重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创新,以早日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