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夏天,我休长假去美国旅行了一个月。因着专业新闻摄影出身,出门旅行专业的摄影器材当然是必备之物。出发时,除了在相机背包里装了一套佳能EOS 1D Mark IV数码相机, 还特意带了一台徕卡M3,专门用来拍胶片。然而一个月下来,竟然发现一路拍摄,我用得最为得心应手的,却是我的iPhone4手机。
我从第一代苹果手机iPhone2开始接触手机摄影,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买到iPhone3。手机摄影成为我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随时从兜里掏出手机拍下生活中的诸多经历,像一张张散页的生活影像日志就留了下来。到了iPhone4,用手机拍摄的素质全面提高了。对我而言,用手机拍照不仅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偶尔还能成为新闻采访的工具。
此次美国之行,横跨美国西部、中部和东部。部分城市之间坐飞机,多数则采用自驾游的形式。背惯了沉重的摄影器材,体力上虽没有感觉太多的负担,但深感面对美景,掏出相机选景、对焦、拍摄,眼前的风景只成为取景框中的一幅幅小画面,它的壮丽、秀美、有趣,都成为记不起来的回忆了,使旅行缺少了当下的体验与享受。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多年,经历过许多重大场面,然而全神关注取景框里出现的每一个瞬间,并随时做出按快门的判断,相机成为我和眼前事物的一道障碍。记得上世纪90年代作为新华社摄影记者常驻美国首都华盛顿时,去白宫拍完克林顿总统的新闻发布,后来有没去现场的文字记者问我克林顿讲了什么,我的回答往往是不知道。大学英文专业毕业的我不是听不懂克林顿讲什么,而是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关注取景框中克林顿的每一个手势、眼神上了,根本不可能去听他在讲什么。
出门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全身心地放松,看一种不一样的风景,享一种不常有的清闲。然而最让外国人诧异的,是中国游客手中常常拿着非常专业的摄影器材,不停地“扫射”风景,而非观赏风景。在洛杉矶,我特意没有带相机包,拿着手机和用来导航指路的iPad就去Santa Monica著名的海滩了。海滨栈桥、游乐场、碧海蓝天,信步游逛,闲暇与惬意,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所难以体会得到的。偶尔掏出手机,拍一两张照片,不论是纪念照还是风景照,借用iPhone的摄影应用软件(app)的辅助,都有极佳的效果,完全不逊于专业的相机拍摄所得。
iPhone的诞生,为摄影带来一场革命。现在更有越来越多品牌的手机拥有强大的拍摄功能。在苹果手机的应用软件平台上,有众多的摄影软件(app)供用户下载使用。用户只需点几下手机的触摸屏,不仅可拍照片,而且可以得到不同效果的影像,根本无需在电脑上做后期处理。灵活运用各种app,全景、两次曝光、黑白等等,玩转手机,会得到令人意想不见的好照片。另外,借用网络,手机中的照片可以立即发布到微博上,此时在另一半球的朋友就可以看到你的行踪,这才真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在以后的行程中,旧金山、优山美地国家公园、纳帕溪谷,手机不自觉地越来越多使用。在优山美地,我采用PANO软件,很轻松地拍到全景照片,展现优山美地的风貌。而到了黄石公园,三天的时间,用眼睛欣赏美景是重头戏,忘掉自己是一名专业的摄影师。偶尔用iPhone手机拍照,丝毫不耽误看风景。在开车的过程中,还曾随手抓起手机拍到了在汽车道上“闲庭漫步”的牦牛。
游览完达拉斯、休斯顿之后,我飞抵纽约。先去MoMA参观,排了半小时的队终于买到门票,刚迈进展厅,却被一名保安叫住,原来摄影包不得带入,必须存起来。再排了半个小时的队存包,又被告知摄影包可以存,但摄影器材不能存,结果只好将相机、镜头拿出,揣在兜里。进入展厅,已经没有了拿出相机拍照片的心情,只是专注于欣赏艺术作品。在展厅看到梵高的“星空”,忍不住首先拿出手机拍照。
带着手机旅行,可以轻松上阵,做一名看风景的专业游客,同时保持与外界的通讯联络。而手机的拍照(甚至录像)功能,又可以让我们轻松地记录一些影像。前些日子,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去了趟布拉格,专业相机一直就留在饭店,照片全是用手机拍的,效果很好。回京后他还用这些照片做了一本小画册。
我从第一代苹果手机iPhone2开始接触手机摄影,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买到iPhone3。手机摄影成为我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随时从兜里掏出手机拍下生活中的诸多经历,像一张张散页的生活影像日志就留了下来。到了iPhone4,用手机拍摄的素质全面提高了。对我而言,用手机拍照不仅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偶尔还能成为新闻采访的工具。
此次美国之行,横跨美国西部、中部和东部。部分城市之间坐飞机,多数则采用自驾游的形式。背惯了沉重的摄影器材,体力上虽没有感觉太多的负担,但深感面对美景,掏出相机选景、对焦、拍摄,眼前的风景只成为取景框中的一幅幅小画面,它的壮丽、秀美、有趣,都成为记不起来的回忆了,使旅行缺少了当下的体验与享受。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多年,经历过许多重大场面,然而全神关注取景框里出现的每一个瞬间,并随时做出按快门的判断,相机成为我和眼前事物的一道障碍。记得上世纪90年代作为新华社摄影记者常驻美国首都华盛顿时,去白宫拍完克林顿总统的新闻发布,后来有没去现场的文字记者问我克林顿讲了什么,我的回答往往是不知道。大学英文专业毕业的我不是听不懂克林顿讲什么,而是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关注取景框中克林顿的每一个手势、眼神上了,根本不可能去听他在讲什么。
出门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全身心地放松,看一种不一样的风景,享一种不常有的清闲。然而最让外国人诧异的,是中国游客手中常常拿着非常专业的摄影器材,不停地“扫射”风景,而非观赏风景。在洛杉矶,我特意没有带相机包,拿着手机和用来导航指路的iPad就去Santa Monica著名的海滩了。海滨栈桥、游乐场、碧海蓝天,信步游逛,闲暇与惬意,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所难以体会得到的。偶尔掏出手机,拍一两张照片,不论是纪念照还是风景照,借用iPhone的摄影应用软件(app)的辅助,都有极佳的效果,完全不逊于专业的相机拍摄所得。
iPhone的诞生,为摄影带来一场革命。现在更有越来越多品牌的手机拥有强大的拍摄功能。在苹果手机的应用软件平台上,有众多的摄影软件(app)供用户下载使用。用户只需点几下手机的触摸屏,不仅可拍照片,而且可以得到不同效果的影像,根本无需在电脑上做后期处理。灵活运用各种app,全景、两次曝光、黑白等等,玩转手机,会得到令人意想不见的好照片。另外,借用网络,手机中的照片可以立即发布到微博上,此时在另一半球的朋友就可以看到你的行踪,这才真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在以后的行程中,旧金山、优山美地国家公园、纳帕溪谷,手机不自觉地越来越多使用。在优山美地,我采用PANO软件,很轻松地拍到全景照片,展现优山美地的风貌。而到了黄石公园,三天的时间,用眼睛欣赏美景是重头戏,忘掉自己是一名专业的摄影师。偶尔用iPhone手机拍照,丝毫不耽误看风景。在开车的过程中,还曾随手抓起手机拍到了在汽车道上“闲庭漫步”的牦牛。
游览完达拉斯、休斯顿之后,我飞抵纽约。先去MoMA参观,排了半小时的队终于买到门票,刚迈进展厅,却被一名保安叫住,原来摄影包不得带入,必须存起来。再排了半个小时的队存包,又被告知摄影包可以存,但摄影器材不能存,结果只好将相机、镜头拿出,揣在兜里。进入展厅,已经没有了拿出相机拍照片的心情,只是专注于欣赏艺术作品。在展厅看到梵高的“星空”,忍不住首先拿出手机拍照。
带着手机旅行,可以轻松上阵,做一名看风景的专业游客,同时保持与外界的通讯联络。而手机的拍照(甚至录像)功能,又可以让我们轻松地记录一些影像。前些日子,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去了趟布拉格,专业相机一直就留在饭店,照片全是用手机拍的,效果很好。回京后他还用这些照片做了一本小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