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等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其学习受情绪影响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另一方面,因为年龄尚小,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这里谈一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境
激发教学中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会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是一个好方法。小学生是以好动,爱玩为天性,在学习上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容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因此,我们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时,要掌握这些特点,只有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才能使教学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使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从而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二、优化练习设计激发兴趣
要使课堂练习达到优化,必须正确处理课本、例题、习题、补充题之间的关系。做到铺垫练习引人入胜,尝试练习激发求知欲,巩固练习步步深入,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思维能力。
1.优化复习铺垫练习
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分层出现 ,要求学生逐步分析解答,有意识地分散教学难点,从而为学生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做好思维上的准备。新授前的铺垫练习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以顺利地实现正迁移的练习。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复习,为引进和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从而为促成新知识的迁移作好准备。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设计这样的练习: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练习
乐学是最好的老师,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而乐学是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出来的一种态度。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启动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知识,最终达到学入人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应该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在设计练习题时,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枯燥单调的题海战术,应注重所设题目的趣味性。讲解新知识之后要安排巩固练习,即通过提问、板演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加深理解,消除疑难,力争使新知识当堂消化。心理学的试验表明,变化的刺激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根据数学内容,巧妙变式练习。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这就可以使学生的练习效果进入最佳的状态。教学《倍数和约数》时:教师拿出数字卡片说:是2的倍数2除外的同学请离开教室;有约数3,3除外的同学请离开教室……;一直到只剩1和其他一些质数为止,这些学生坐不住了,老师问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就会说:教师你说既有约数1又是1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我们就可以离开了。这样的练习设计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调节学习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巩固、加深和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四、作业批改,引入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 “√”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看你的字真是一种享受,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老师相信你能把字写工整,加油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有进步时,我就会在作业的评语中这样写到:“你进步了,孩子。”“继续努力吧,孩子。”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或写到:“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他再进步了,我就会写到:“好样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高兴!”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教学中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会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是一个好方法。小学生是以好动,爱玩为天性,在学习上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容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因此,我们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时,要掌握这些特点,只有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才能使教学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使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从而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二、优化练习设计激发兴趣
要使课堂练习达到优化,必须正确处理课本、例题、习题、补充题之间的关系。做到铺垫练习引人入胜,尝试练习激发求知欲,巩固练习步步深入,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思维能力。
1.优化复习铺垫练习
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分层出现 ,要求学生逐步分析解答,有意识地分散教学难点,从而为学生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做好思维上的准备。新授前的铺垫练习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以顺利地实现正迁移的练习。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复习,为引进和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从而为促成新知识的迁移作好准备。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设计这样的练习: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练习
乐学是最好的老师,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而乐学是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出来的一种态度。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启动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知识,最终达到学入人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应该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在设计练习题时,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枯燥单调的题海战术,应注重所设题目的趣味性。讲解新知识之后要安排巩固练习,即通过提问、板演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加深理解,消除疑难,力争使新知识当堂消化。心理学的试验表明,变化的刺激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根据数学内容,巧妙变式练习。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这就可以使学生的练习效果进入最佳的状态。教学《倍数和约数》时:教师拿出数字卡片说:是2的倍数2除外的同学请离开教室;有约数3,3除外的同学请离开教室……;一直到只剩1和其他一些质数为止,这些学生坐不住了,老师问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就会说:教师你说既有约数1又是1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我们就可以离开了。这样的练习设计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调节学习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巩固、加深和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四、作业批改,引入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 “√”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看你的字真是一种享受,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老师相信你能把字写工整,加油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有进步时,我就会在作业的评语中这样写到:“你进步了,孩子。”“继续努力吧,孩子。”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或写到:“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他再进步了,我就会写到:“好样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高兴!”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