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笔者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心育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本文从政治学科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政治学科 渗透 心育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业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学科中渗透心育”是指教师将学科中的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的融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学科中渗透心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
1、 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尤其是对正在从事政治教学的我们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学科相融合,在师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中,真正使学生在教师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常常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管理者。。
3、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与心育的融合性更为紧密,政治学科具有教育性、指导性、现实性等特点。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由“教本”转为“学本”,这是陪伴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政治学科涉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更为紧密,学生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教材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政治学科中更为明显体现。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措施
1、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心育目标
教师要在课前科学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学科本身教学为主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深入挖掘教材中心育因素,将心育纳入教学的轨道。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的意志力就越强,就能自觉、自动地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就能集中精力,达到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
2、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
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的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了心育和学科中的真正渗透。
3、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
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离不开表扬和鼓励措施的实施,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同,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上也存在个别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的原则是“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通过鼓励,让她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用激励、表扬和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评价观去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满足感。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思考,用心聆听,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同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情感、感悟真理、知识升华。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和心育自然融合的目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效。
通过上述的三项措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情感的激发得以实现,做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创设学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互动,通过鼓励、表扬等措施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目标的目的。
三、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效果
1、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已经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人。
观念的转变。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已达成共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相同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与学识是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和谐的,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2、学生心理、导向的转变
一方面学生心理的转变。通过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得到了优化。他们能正视自我、正视他人、正视现实,形成了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学生普遍能热爱学习、勇于交往、自律自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另一方面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评价是关键,通过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给与足够的宽容,耐心的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这样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政治学科 渗透 心育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业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学科中渗透心育”是指教师将学科中的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的融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学科中渗透心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
1、 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尤其是对正在从事政治教学的我们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学科相融合,在师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中,真正使学生在教师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常常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管理者。。
3、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与心育的融合性更为紧密,政治学科具有教育性、指导性、现实性等特点。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由“教本”转为“学本”,这是陪伴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政治学科涉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更为紧密,学生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教材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政治学科中更为明显体现。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措施
1、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心育目标
教师要在课前科学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学科本身教学为主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深入挖掘教材中心育因素,将心育纳入教学的轨道。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的意志力就越强,就能自觉、自动地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就能集中精力,达到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
2、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
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的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了心育和学科中的真正渗透。
3、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
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离不开表扬和鼓励措施的实施,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同,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上也存在个别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的原则是“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通过鼓励,让她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用激励、表扬和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评价观去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满足感。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思考,用心聆听,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同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情感、感悟真理、知识升华。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和心育自然融合的目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效。
通过上述的三项措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情感的激发得以实现,做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创设学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互动,通过鼓励、表扬等措施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目标的目的。
三、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效果
1、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已经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人。
观念的转变。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已达成共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相同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与学识是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和谐的,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2、学生心理、导向的转变
一方面学生心理的转变。通过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得到了优化。他们能正视自我、正视他人、正视现实,形成了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学生普遍能热爱学习、勇于交往、自律自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另一方面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评价是关键,通过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给与足够的宽容,耐心的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这样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