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国艺术家让·迪比费将儿童看作是现代文明中人类文化的原生态遗存,将儿童艺术称之为“原生态艺术”。同原始人,同现代文明中遗存的土著文化一样,儿童绘画原发性和原创力是先天的,没有人工痕迹,没有功利观念和利益目的,充满了主观想象,纯粹是一种精神欲望的满足,更多的是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情感的直接流露。该文从美术的本质、游戏本质、儿童绘画的游戏性特征及成因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儿童绘画;儿童游戏;儿童思维
一提到儿童美术,人们不免要与成人美术作比较,要与现代主义美术、原始美术、土著美术以及民间美术等门类作比较,虽然在比较中加深了对儿童美术的理解和认识,但是繁复琐碎的现象也淡化和干扰了人们对儿童美术本质的认识。作为人生的一个独立的生命阶段,稚拙、奇异的造型,随意、无常、多变的构图,绚丽、明快的色彩,超凡脱俗的想象是儿童美术打动成人的主要原因。在通常的语境中,我们谈到儿童美术时大多指的是儿童画,但无论从概念本身来看,还是从现实情境看,儿童美术的含义都在发生着变化。举凡儿童雕塑、手工甚至儿童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都可归入其中。尽管如此,儿童绘画仍是其中最有魅力也最能体现与成人美术区别的形式。因而,儿童绘画是本文讨论的主要方向。
1儿童美术的本质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如此概括——“儿童美术是儿童表达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情感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他们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尚未发达的时候更是如此。孩子画画,可能并非我们所理解的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或许更多地是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情感。”从美学形态上说,儿童美术具有更多“纯粹美”特征,从美的存在形态上来看,儿童美术具有更多的抒情性特征。因此,与成人美术相比,儿童绘画更接近美术的自律性本质,因为它己经剥去了一切社会的、人为的刻意装饰,摆脱了一切历史的、环境的制约,它们把绘画看作是“整个世界”,把自己看作是这个世界的“造物主”。
2儿童游戏的本质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游戏的发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本能欲望推动而产生的一种自动适应行为。第一次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体系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游戏的本质是其生物性”。
席勒认为人类具有过剩精力,当人类满足了基本的生存与生理需求时,人类的过剩精力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发泄出来,体现在一系列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种活动的典型代表,美术就是发挥这种过剩精力的审美性游戏方式之一。这种说法同样适应于儿童,但是成人游戏与儿童之游戏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被动、功利,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滋味,而后者则无拘无束,纯洁无暇。虽然有时候它也受到现实(包括儿童自身生理特点和外界环境)的束缚和制约,但是整体上“它像一头欢快的小鹿在满山遍野的鲜花中奔跑”一般,自由自在,无所拘束。这种状态接近艺术创作的自由状态,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以游戏的方式去从事绘画,去体验和认识生活,因为游戏是他们喜欢的方式。
3儿童绘画游戏性特征表现
如果我们说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那么美术就是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作为初级阶段的人,作为最没有社会性的人,美术是儿童“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之一,他们靠美术这种视觉方式去感性地触摸社会,去体验生活,去表达内心的激动与情感变化。
3.1儿童绘画创造性表现动机——游戏
儿童画画的动机之一是人类本能的驱动。儿童正是在握笔涂画的游戏中获得了“动作”和“痕迹”的刺激而产生愉快。也就是说,画画对于孩子们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游戏。游戏是儿童美术活动中创造性表现的需要,用画来做陈述游戏是儿童美术的出发点。儿童作画时,往往边画边发出模仿事物的声音。如画战争场面时,便发出坦克、大炮的轰鸣声,其笔道沿着炮膛“出发”,“打”到敌方的物体上发生爆炸,口中发出爆炸轰响……他们没有在意坦克的结构是否合理,部件是否准确,飞行中的炮弹是否能看清楚。他们入迷地画——如同“摆家家”一般地进入角色。可见儿童美术的出发点是用作陈述事物的游戏,而不是着意表现客观对象。
3.2儿童绘画想象力源泉——游戏
儿童美术是儿童想象力的表现,而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假想,它能够为儿童营造一个属于儿童本身的梦想世界。一般没有儿童不喜欢画画儿,但他们把美术只是看作一种游戏。游戏有很强的吸引力,美术对儿童来说,开始也只是一种游戏,很多孩子只要有一枝笔、一张纸,往往就会情不自禁地画起来,他们常借助美术来抒发情感。儿童在游戏中通常会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自觉自愿、无外在动机和目的”是儿童游戏的重要特征。游戏之所以常常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也正是源于它不受外部强制目的的控制。
比如,他们将有靠背的椅子当马骑,看着图就能联想许多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并充满想象地与同伴进行交谈等。儿童游戏一方面可以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前提。如在游戏中,儿童通过角色扮演,遵守游戏规则,按照主题内容来行动,这就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参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设儿童解决问题的情境发展儿童思维。在游戏中,儿童往往会面临一些问题,通过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来提高思维能力。
4儿童绘画游戏性特征成因分析
游戏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让儿童获得自由和快乐;游戏是儿童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是成人了解儿童心理需要的窗口。儿童绘画为儿童创设了一种受到充分尊重、完全放松和自由的游戏情景,让儿童通过游戏将日常受到的挫折和困扰表现出来,将内心的焦虑、紧张、害怕、退缩等不良体验发泄出来,将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表达出来。儿童通过游戏不断重新适应现在的状况,同时将它们与自己的过去联结。他们重述过去的经验,并融合成新的联结。每一次游戏都会使儿童修改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这样儿童会不断发现自我,不断修正自我形象。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表现出不安及困惑时,他其实正在企图化解自己的问题和冲突。 4.1受儿童生理发育影响
据有关研究资料分析,4~8岁儿童的脑量为1280克左右,无法与成人的平均脑量(1400克)相比,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手部小肌肉群不发达,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眼、脑、手不能协调配合,以至于线画不直、圈画不圆。在儿童绘画过程中表现为不受或少受运动神经和视觉控制的肌肉动作表现,在自我意识基础上凭感觉作画,画其所知非所见,无任何明确意图、计划和思维的控制,是在经常变化的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游戏动作停止,思维、美术活动也停止了。
4.2受儿童心理发展影响
儿童幼稚、天真、好奇、多动,感知觉不够敏锐,时空概念模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智力正处于发育阶段,有其特有的对事物的认识和表现方式。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儿童都拥有一种关于他对父母以及普遍世界的自卑感”。这是由于儿童的各种器官发育不成熟,独立性的缺乏。因此他必需依赖更强人的体力,并由此产生了附属于别人的频繁的痛苦之感,一种不胜任的感觉就发展起来,以至在整个一生都会有所显露。这种自卑感受就是他一直渴望进行活动、和别人比斗等特点形成的原因,儿童整个潜在教育可能就依存于这种不充足感。
儿童在自由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颜料和纸来抒发情感,反映自身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描绘人物的时候,情绪积极的儿童通常会画一些人很快乐地在一起进行有意思的活动。若一个儿童的绘画题材和样式一成不变,则该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可能存在一些异常现象。
正是因为儿童这种自卑感才造成了他自身对创造性的游戏的热爱。一方面通过绘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我能力,从而满足摆脱自卑的渴望;另一方而在绘画的同时给予自我肯定,孩子会通过绘画增强自信,又使其摆脱自卑成为可能。在游戏性绘画中不会有好坏的干涉,孩子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自由自信,这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4.3受儿童认知思维规律影响
儿童作画一般是依据观察物象后留在心中的印象,再凭借主观的想象为出发点去画的,往往是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不受视觉控制的随意动作的结果,也就是凭感觉“画知不画见”。所以儿童在画面中不是按照事物本来大小来处理事物大小关系,而是按照他所认为的重要性来决定事物大小。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物象的后果是图像大量失真,头、躯干和四肢等各个部分大小都差不多,面部与小汽车一般大,一所房了与一个儿童一般高……另外,儿童在绘画时还会赋予事物以主观的价值意义,正是这种主观价值使儿童忽视客观事物的实际大小,而把某些它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过大,如在题为“一匹被苍蝇纠缠的马”的画中,儿童把苍蝇与马画得一样大。对此,他们有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苍蝇与马一样本领高强,所以体现在画面上都是一样大小的。
5儿童绘画游戏性特征对儿童美术教学的启示
一位美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看到中国孩子的绘画作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看欧美国家的儿童画感觉很轻松,觉得画者是在自觉自愿的作画,而看到中国的儿童画感觉很精美、很专业,能看出中国孩子在作画时一定很辛苦、很累!”这句话应该引发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对比国外的儿童美术教育,我们缺乏的是一颗童心,总是以专业化的标准引导儿童画创作,总是以功利化的眼光左右儿童美术的原生态创作,我们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技能人才,而是通过引导儿童美术创意培养孩子对生活美术的认识能力,培养孩子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十一世纪后期,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逐渐由专业技能的美术教育转向生活情趣的美术教育,儿童从事快乐的美术绘画游戏,在趣味绘画与手工中学会思维、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日本家之光农林学会、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举办的世界儿童图画展览,这些美术作品很好的保留了儿童画的原创性,鼓励个性的张扬。从这些外国孩子的绘画作品里能够看出儿童个性精神的展现。
儿童的思维感性、具体和泛灵化,儿童的天性率真、浪漫、顽皮、幻想、假扮和涂鸦是儿童的精神表达。儿童美术作品是原生态美术与纯真的儿童情感自然地结合,儿童美术是在美术过程中注重参与,学会情感表达,学会观察思考,培养了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儿童阶段美术过多的技能上的圈圈点点反而束缚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太多的程式让孩子们望而生畏。因此,从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出发去认识和理解儿童美术,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让儿童在游戏中美术,在游戏式的美术过程中得到愉快的体验和情感的释放,使生命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2] 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J].美术,2007(06).
[3] 林菁菁.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4] 唐淑.童心拓荒: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侯利霞(1985—),女,河南辉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设计艺术学专业。
关键词:儿童绘画;儿童游戏;儿童思维
一提到儿童美术,人们不免要与成人美术作比较,要与现代主义美术、原始美术、土著美术以及民间美术等门类作比较,虽然在比较中加深了对儿童美术的理解和认识,但是繁复琐碎的现象也淡化和干扰了人们对儿童美术本质的认识。作为人生的一个独立的生命阶段,稚拙、奇异的造型,随意、无常、多变的构图,绚丽、明快的色彩,超凡脱俗的想象是儿童美术打动成人的主要原因。在通常的语境中,我们谈到儿童美术时大多指的是儿童画,但无论从概念本身来看,还是从现实情境看,儿童美术的含义都在发生着变化。举凡儿童雕塑、手工甚至儿童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都可归入其中。尽管如此,儿童绘画仍是其中最有魅力也最能体现与成人美术区别的形式。因而,儿童绘画是本文讨论的主要方向。
1儿童美术的本质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如此概括——“儿童美术是儿童表达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情感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他们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尚未发达的时候更是如此。孩子画画,可能并非我们所理解的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或许更多地是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情感。”从美学形态上说,儿童美术具有更多“纯粹美”特征,从美的存在形态上来看,儿童美术具有更多的抒情性特征。因此,与成人美术相比,儿童绘画更接近美术的自律性本质,因为它己经剥去了一切社会的、人为的刻意装饰,摆脱了一切历史的、环境的制约,它们把绘画看作是“整个世界”,把自己看作是这个世界的“造物主”。
2儿童游戏的本质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游戏的发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本能欲望推动而产生的一种自动适应行为。第一次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体系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游戏的本质是其生物性”。
席勒认为人类具有过剩精力,当人类满足了基本的生存与生理需求时,人类的过剩精力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发泄出来,体现在一系列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种活动的典型代表,美术就是发挥这种过剩精力的审美性游戏方式之一。这种说法同样适应于儿童,但是成人游戏与儿童之游戏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被动、功利,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滋味,而后者则无拘无束,纯洁无暇。虽然有时候它也受到现实(包括儿童自身生理特点和外界环境)的束缚和制约,但是整体上“它像一头欢快的小鹿在满山遍野的鲜花中奔跑”一般,自由自在,无所拘束。这种状态接近艺术创作的自由状态,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以游戏的方式去从事绘画,去体验和认识生活,因为游戏是他们喜欢的方式。
3儿童绘画游戏性特征表现
如果我们说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那么美术就是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作为初级阶段的人,作为最没有社会性的人,美术是儿童“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之一,他们靠美术这种视觉方式去感性地触摸社会,去体验生活,去表达内心的激动与情感变化。
3.1儿童绘画创造性表现动机——游戏
儿童画画的动机之一是人类本能的驱动。儿童正是在握笔涂画的游戏中获得了“动作”和“痕迹”的刺激而产生愉快。也就是说,画画对于孩子们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游戏。游戏是儿童美术活动中创造性表现的需要,用画来做陈述游戏是儿童美术的出发点。儿童作画时,往往边画边发出模仿事物的声音。如画战争场面时,便发出坦克、大炮的轰鸣声,其笔道沿着炮膛“出发”,“打”到敌方的物体上发生爆炸,口中发出爆炸轰响……他们没有在意坦克的结构是否合理,部件是否准确,飞行中的炮弹是否能看清楚。他们入迷地画——如同“摆家家”一般地进入角色。可见儿童美术的出发点是用作陈述事物的游戏,而不是着意表现客观对象。
3.2儿童绘画想象力源泉——游戏
儿童美术是儿童想象力的表现,而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假想,它能够为儿童营造一个属于儿童本身的梦想世界。一般没有儿童不喜欢画画儿,但他们把美术只是看作一种游戏。游戏有很强的吸引力,美术对儿童来说,开始也只是一种游戏,很多孩子只要有一枝笔、一张纸,往往就会情不自禁地画起来,他们常借助美术来抒发情感。儿童在游戏中通常会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自觉自愿、无外在动机和目的”是儿童游戏的重要特征。游戏之所以常常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也正是源于它不受外部强制目的的控制。
比如,他们将有靠背的椅子当马骑,看着图就能联想许多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并充满想象地与同伴进行交谈等。儿童游戏一方面可以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前提。如在游戏中,儿童通过角色扮演,遵守游戏规则,按照主题内容来行动,这就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参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设儿童解决问题的情境发展儿童思维。在游戏中,儿童往往会面临一些问题,通过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来提高思维能力。
4儿童绘画游戏性特征成因分析
游戏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让儿童获得自由和快乐;游戏是儿童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是成人了解儿童心理需要的窗口。儿童绘画为儿童创设了一种受到充分尊重、完全放松和自由的游戏情景,让儿童通过游戏将日常受到的挫折和困扰表现出来,将内心的焦虑、紧张、害怕、退缩等不良体验发泄出来,将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表达出来。儿童通过游戏不断重新适应现在的状况,同时将它们与自己的过去联结。他们重述过去的经验,并融合成新的联结。每一次游戏都会使儿童修改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这样儿童会不断发现自我,不断修正自我形象。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表现出不安及困惑时,他其实正在企图化解自己的问题和冲突。 4.1受儿童生理发育影响
据有关研究资料分析,4~8岁儿童的脑量为1280克左右,无法与成人的平均脑量(1400克)相比,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手部小肌肉群不发达,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眼、脑、手不能协调配合,以至于线画不直、圈画不圆。在儿童绘画过程中表现为不受或少受运动神经和视觉控制的肌肉动作表现,在自我意识基础上凭感觉作画,画其所知非所见,无任何明确意图、计划和思维的控制,是在经常变化的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游戏动作停止,思维、美术活动也停止了。
4.2受儿童心理发展影响
儿童幼稚、天真、好奇、多动,感知觉不够敏锐,时空概念模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智力正处于发育阶段,有其特有的对事物的认识和表现方式。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儿童都拥有一种关于他对父母以及普遍世界的自卑感”。这是由于儿童的各种器官发育不成熟,独立性的缺乏。因此他必需依赖更强人的体力,并由此产生了附属于别人的频繁的痛苦之感,一种不胜任的感觉就发展起来,以至在整个一生都会有所显露。这种自卑感受就是他一直渴望进行活动、和别人比斗等特点形成的原因,儿童整个潜在教育可能就依存于这种不充足感。
儿童在自由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颜料和纸来抒发情感,反映自身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描绘人物的时候,情绪积极的儿童通常会画一些人很快乐地在一起进行有意思的活动。若一个儿童的绘画题材和样式一成不变,则该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可能存在一些异常现象。
正是因为儿童这种自卑感才造成了他自身对创造性的游戏的热爱。一方面通过绘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我能力,从而满足摆脱自卑的渴望;另一方而在绘画的同时给予自我肯定,孩子会通过绘画增强自信,又使其摆脱自卑成为可能。在游戏性绘画中不会有好坏的干涉,孩子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自由自信,这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4.3受儿童认知思维规律影响
儿童作画一般是依据观察物象后留在心中的印象,再凭借主观的想象为出发点去画的,往往是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不受视觉控制的随意动作的结果,也就是凭感觉“画知不画见”。所以儿童在画面中不是按照事物本来大小来处理事物大小关系,而是按照他所认为的重要性来决定事物大小。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物象的后果是图像大量失真,头、躯干和四肢等各个部分大小都差不多,面部与小汽车一般大,一所房了与一个儿童一般高……另外,儿童在绘画时还会赋予事物以主观的价值意义,正是这种主观价值使儿童忽视客观事物的实际大小,而把某些它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过大,如在题为“一匹被苍蝇纠缠的马”的画中,儿童把苍蝇与马画得一样大。对此,他们有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苍蝇与马一样本领高强,所以体现在画面上都是一样大小的。
5儿童绘画游戏性特征对儿童美术教学的启示
一位美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看到中国孩子的绘画作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看欧美国家的儿童画感觉很轻松,觉得画者是在自觉自愿的作画,而看到中国的儿童画感觉很精美、很专业,能看出中国孩子在作画时一定很辛苦、很累!”这句话应该引发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对比国外的儿童美术教育,我们缺乏的是一颗童心,总是以专业化的标准引导儿童画创作,总是以功利化的眼光左右儿童美术的原生态创作,我们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技能人才,而是通过引导儿童美术创意培养孩子对生活美术的认识能力,培养孩子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十一世纪后期,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逐渐由专业技能的美术教育转向生活情趣的美术教育,儿童从事快乐的美术绘画游戏,在趣味绘画与手工中学会思维、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日本家之光农林学会、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举办的世界儿童图画展览,这些美术作品很好的保留了儿童画的原创性,鼓励个性的张扬。从这些外国孩子的绘画作品里能够看出儿童个性精神的展现。
儿童的思维感性、具体和泛灵化,儿童的天性率真、浪漫、顽皮、幻想、假扮和涂鸦是儿童的精神表达。儿童美术作品是原生态美术与纯真的儿童情感自然地结合,儿童美术是在美术过程中注重参与,学会情感表达,学会观察思考,培养了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儿童阶段美术过多的技能上的圈圈点点反而束缚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太多的程式让孩子们望而生畏。因此,从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出发去认识和理解儿童美术,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让儿童在游戏中美术,在游戏式的美术过程中得到愉快的体验和情感的释放,使生命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2] 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J].美术,2007(06).
[3] 林菁菁.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4] 唐淑.童心拓荒: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侯利霞(1985—),女,河南辉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设计艺术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