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通, 精心烹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g795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文教学而言,它从以阅读为主向读写并重过渡,教材也从低年级的口语交际篇发展到专门的习作篇,可见对学生写作的要求逐步提高,写作的机会也逐渐增多了。处在这样的关口,面对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面对尚处于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们的思考聚焦于:三年级孩子习作的学前基础、提升点与最佳途径究竟是什么。
  通过了解,我们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写作的困难在于:1.缺乏自信;2.缺乏素材;3.缺乏方法。长此以往,作文成了孩子心中一座遥不可及的冰山雪峰。
  鉴于以上分析,三年级习作教学的育人价值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培养学生对习作的乐趣,积累学生写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写作章法,将他们的所见所感有机艺术性地融合起来。因此我们将三年级习作教学定位于:1.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习作表达的兴趣。2.引导观察,迁移写法,积极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以此实现引领学生成长发展,为后续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融通书本与生活,让观察为写作“丰富食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是三年级同学写作常遇到的问题。其实写作的素材很多,难为的是你是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因此老师要打开学生的慧眼,帮助他们一起来寻找写作素材,让他们觉得“有米可炊”。
  打开三年级各版本教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如同一顿丰盛的满汉全席,教材内容包罗万象,丰富精彩:有描写自然景色的,有描摹动物植物的,有介绍科普知识的……让我们时而沉浸在祖国旖旎或壮丽的大好风光中,或感受着动植物那独特的风姿或神采,或被那神奇而有趣的知识所浸润着。是啊,教科书就是一份宝贵的材料,读好它,好读它,就可以打开孩子们的视窗,让孩子们感受到书中大部分内容皆来自于生活,写作离他们并不遥远。
  二、融通活动与情趣,让情感为写作“调制色彩”
  一篇文章有了情感的润色,读来更动人心弦,正如简单的一盘清炒土豆丝,加入那么两三根青椒、红椒丝,顿时添色不少。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有了激情的涤荡,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有了情感的滋润,会酝酿文章的动人。
  假设课一开始,老师清清嗓子说:今天我们要来写……恐怕孩子们一听就心生反感:“噢哟,又要写作文了,真没劲!” 同时,尽管这些景或物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少更是随处可见,但让孩子写起来总觉得无奈、乏味。
  回观每次拔河比赛结束后,孩子们总是显得相当激动,或趣味盎然地向大家描述着他看到的场景,或义愤填膺地评价着某人的“劣迹”,或激动异常地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如果把这些语言记录下来,你会发现语言异常地鲜活生动。为什么呢?思索良久,那是孩子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而这正是教师应努力建构的。教师应开拓形式,提升作文课的品位,让“趣”字走进课堂,架起可感事物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
  三、融通内容与形式,让章法为习作“锦上添花”
  当我们在品尝各式美食时,所感的不仅仅是食物的材质,主料辅料的搭配,尤为欣赏的还有菜肴呈上时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材料色彩的和谐、冷盘热炒的搭配、干锅明炉的特异……文章亦如此。
  1.丰富体验,感受表达不拘形式。
  走进文本,不仅感受主题之丰富,而且有感于体裁形式之多样,有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有童话,还有诗歌。当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大可不必简单地冠上这些名称,但让他们感受文体的差异与语言的魅力却是行之有效的。
  走进《西湖》,那一句句比喻之言尽显西湖柔美之风姿,银的镜、绿的山、白的影,交织出人间仙境,引人入胜;走进《石榴》,那一个个饱胀得咧开嘴的石榴娃娃就那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忍不住想要去摸一摸、尝一尝,这正是拟人所带来的无限效果;而走进《军神》,虽没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简练、平实,但字字珠玑,让人随着年轻人和沃克医生的一举一动而心肠揪紧,敬佩于刘伯承的镇定自若、异于常人的坚强。
  2.迁移写法,感受写作有章可循。
  三年级的孩子们也是如此,他们迫切需要可供学习和模仿的东西,而此时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本。教师要引领孩子们抽丝剥茧,找到切实有效的写作方法。
  (1)言之有物。说来容易,但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描写人物或描摹物体时经常会发生偏差,或偏离主体,或主次颠倒。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让孩子们辨一辨:你知道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吗?整篇文章都是描写什么呢?并追问一下为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抓住主要人物,并知道过程中笔触始终要围绕核心人物来写。这对于他们自己的习作也是有益的。
  (2)言之有序。“无序”通常也是习作初期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写自己时,孩子们会从眼睛跳到性格,转眼又回到鼻子,真让人哭笑不得。学《石榴》一课时,在梳理出每一小节各写了石榴的什么后,老师问:“孩子们,这几小节可以调换吗?”问题的提出,让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不能调换,这里面不仅仅有季节的变化顺序,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植物的一种生长顺序。再让孩子们自己来写作时,他们也能关注到叙述的顺序了。
  (3)言之有味。“湖面非常平静。”“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两句话相比较,毋庸置疑,前一句读起来味同嚼蜡。这里的“味”,就是指语言表述的生动性。学习的过程,品词酌句,不仅是评判语言的对错好坏,而且是在此过程中,日浸月润,孩子对语言的一种品味也在逐步提升,包括词语的积累、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4)言之有格。我们读《北大荒的秋天》,感受文章结构之韵致,总分、并列的段落,使人入眼便清晰文章的脉络,读来朗朗上口。我们读《让我们荡起双桨》,节尾那“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画面,而且增添了音韵之美。在写实的基础上,偶尔来个首尾呼应,或工整结构,能让我们的文字锦上添花。
  四、融通时空资源,让积淀为写作插上翅膀
  生活的体验、学习的积累、交流的互动,为一位优秀的厨师不断提升自己创造了条件。同样,对于写作起始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起点不等同于零。前期的生活与学习都是他们丰富的储备,有着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前期基础,为孩子们适应习作提供帮助。
  1.延续口语交际,达成语言转换。
  三年级习作落实到写的要求,但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到它的前期铺垫——口语交际。教师应遵循这一规律,延续口语交际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口头练说,帮助学生实现从口头到笔头的一个顺利转换。
  2.调取前期积累,创建词语宝库。
  进入习作阶段后,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组织地帮助孩子从大脑皮层中调取相关的储备,为现时所用。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及时记录下孩子言语中的精粹,尤其是优美准确的词语。等到孩子静心写作的时候,再一一呈现,我们称之为“词语宝库”,这有助于孩子及时迁移运用,提升自己习作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重视小组交流,实现取长补短。
  开展小组活动,有效利用资源,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交流,表达所感,实现言语表达的时空保证。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情感,迁移学法,调取积淀,可让孩子们在精心烹制的过程中享受乐趣,享受成功,为我们呈上一顿丰盛的习作大餐,更为他们长足的发展夯实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长期以来处于“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困境之中,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各种教学改革研究层出不穷。文章就传统教学法——讲授法在公共教育学课专题式教学中的应用作进一步的探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授法在专题式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讲授法在专题式教学应用中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 讲授法 专题式教学 大班教学    一、引言  公共教育学是构成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
摘 要: 电工技能是机电、电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由于新知识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相对减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成为拥有一技之长并为社会所接纳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 电工技能教学 求趣 求活 求实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及各类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中等职业学校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三角对话”在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我国口译教学现状探讨了如何将“三角对话”应用于国内比较常见的口译课程——“商务谈判口译”中。  关键词: “三角对话” “商务谈判口译” 应用 口笔译专业 教学模式    一、“三角对话”的概念  西方学者R.Bruce W.Anderson从社会学分析的角度将口译定义为“Three-party Interaction
摘 要: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分别从历史起源、心理因素、价值取向及道德观念等角度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及其文化根源;通过英汉委婉语的比较研究,可以从中了解两种语言的许多共性和个性,还可以从委婉语中折射出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  关键词: 英语委婉语 对比 文化 异同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
摘 要: 在美国早期社会中,白人女性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虽然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参加了美国的独立运动,但却无缘国家的政治进程。妇女是一个既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又被政治生活束缚的社会群体。美国革命虽然没能给予女性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利,但却使妇女亲身体验到了自由原则对于美国的意义,同时也从女性消费方面开创了体现女性爱国热情和国家认同的新形式。女性通过抵制洋货,自己作坊生产和扶持国货的举动,间接地为维护美国
摘 要: 在电工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地总结,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增强其内涵。  关键词: 《电工基础》 理实一体化教学 实践 工学结合    当前许多职校教师还是只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往往用统一的尺度、单一的方法来考核评价学生,存在着
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凝炼传神,意境高远,丰蕴的思想与生动的形象往往融为一体,耐人寻味,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为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促进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人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古文学习已经渐渐受到了重视,小学阶段要求必背古诗70首,每册课本中也涉及了古诗词的学习。  纵观整个小学教材,除了古诗词,还有很多文章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是其语言、内容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生活内容有较大的距离,加之现代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很难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歌。可是古典诗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怎能让它淹没在浮躁的尘世、横流的物欲中呢?新课标大力倡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把诗歌鉴赏视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高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
一  两千余年前,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两百年后,庄子在《天道篇》里讲了轮扁斫轮的故事,为的告诉世人:所谓圣人之言,不过尽是糟粕。在庄周的心中,言辞,永远不可能曲尽事物的含义。  轮扁制作车轮的技术可谓当世无双,然而其子却对此一窍不通。并非轮扁不懂得把自己的技艺传给儿子,只是他的技艺所达到的水平,已是言语所不能解释清楚的。斫轮之技,须得“不徐不疾”方得真谛,乃出上乘,却惟有匠人自身
摘 要: 李渔和布莱希特是来自不同国家、身处不同年代的戏剧理论家。他们的戏剧理论虽然有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在李渔的理论论述和实践中早已有所体现。从观众、演员、剧作者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戏剧理论,从中可以看到一些中西戏剧理论发展、交融的轨迹。  关键词: 李渔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 剧作者 演员 观念    李渔(公元1611—约1679年),中国明末清初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