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激趣,构建“参与式”文言教学互动课堂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zh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提问是教师构建这种互动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重视课堂设问的策略,课堂上可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构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式”互动课堂,变教师的“单向传授”过程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巧问引趣;“阶梯式”提问;分层设问;“外引”式提问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古代作品中的精品,或是抒写个人情怀,或是留连于祖国秀丽山川,或是叙述民间逸事、民风之淳朴纯净,或是一家之言的谆谆教导,实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好素材。但很多时候,文言文的教与学却成了很多老师和学生最痛苦的事:老师一节课不停地解释与板书,学生一节课不停地听与抄。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因为艰涩的文字和冗长的解释而对文言文望而生畏,对文言文的学习越来越没兴趣,教师辛苦的付出成了吃力不讨好。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是因为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即把学生置于受众的地位,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被动参与者”,甚至只是一个“旁观者”。
  怎样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成功全在于如何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尝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构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式”互动课堂,变教师的“单向传授”过程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导入巧问,激情引趣
  语文教育专家孙春成说:“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而一篇优秀的文章的开头堪称“凤头”因此,文言文教学这一篇“文章”也必须写好它“凤头”,用精彩的开头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负责,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此而贬官甚至惨遭杀身之祸。这类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举出如商朝时比干向纣王提意见而被剖腹挖心;春秋时爱国诗人屈原因向楚怀王进忠言而遭流放,自沉汩罗江;西汉时《史记》作者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蒙受宫刑之辱。)
  待学生讨论完上述问题后,我再顺势提问:“他们对国家的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但他们的命运却令人惋惜,难道‘忠言’就一定会‘逆耳’吗?怎样才能把‘忠言’说得‘顺耳’?(让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读巧设疑,诱发探索欲望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君子教育学生,加以诱导,而不是强牵着学生;加以鼓励,而不是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是直接告诉。诱导而不强牵着学生,学生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开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就能启发学生思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指出:“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确实,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巧妙设疑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热情参与课堂的关键。课堂上我尝试着这样去提问:
  (一)紧扣重难点,设计“阶梯式”提问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轻重主次,抓住重点、难点,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的“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我讲授《愚公移山》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
  “速读课文,明确:愚公是谁?移什么山?移山有没有成功?”
  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渴望悉心地研读教材。
  然后我再扣住课文内容和重难点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1.愚公移的是怎样的山?他为什么要移山?他想把山移到哪里?他跟谁一起移山?用什么工具来移山?(是用挖土机还是爆破?——学生笑)
  2.仔细品味愚公妻子和智叟说的话,比较一下愚公的妻子与智叟在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3.“愚公”和“智叟”,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京城氏之子只有七八岁,对于移山这项艰难工作来说,应该帮助不大,为什么作者要写到他呢?(理解对比手法)
  5.本文的最后写到山的移走是因为天神搬走了,这是宣扬封建迷信吗?(理解文章主题)
  这样的提问,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逐步理解课文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参与意识浓郁,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迅速进入一种积极状态。
  (二)分层设问,面向全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意味着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教《黔之驴》这篇寓言故事时,文章字词的解释、语句的翻译甚至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以“我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让下层的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解词,同时注意提示该词曾经在哪一课出现;让中层的学生每人一句的串译课文,教会他们怎样按照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去串译;让上层的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去分析课文。
  这样提问,兼顾了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問题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紧扣文本,巧设“外引”式提问
  所谓“外引”就是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引述文本之外的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或事例,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把理论中的文本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在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探索,去实践,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例如讲读《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更好地理解曹刿说的 “公与之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一鼓作气,再二衰,三而竭”这些句子,我以提问的形式引入了古代战争的一些常识(问到商周时的“牧野之战”),例如没有常备军,士兵临时从奴隶中征集;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两军对阵时以鼓声作为进攻的命令。同时也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古代战争的场面。这样学生便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教《爱莲说》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题为“花开富贵”的画,然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画中是什么花?它与莲花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颜色与花瓣的形状等去比较)让学生理解“莲花”、“牡丹”的形象。
  这样的“外引”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总之,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善教者, 必善问。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文言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技巧。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2]孙春成.立体教学论
其他文献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人的情感、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思想认识支配的,偏激行为是人在遇到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的事件时产生的想攻击别人,以维持自身心理平衡的一种冲动行为。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认识、长身体、长心理的重要阶段,对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认识不够,道德立场不够坚定,易受影响,致使未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甚至出现偏激行为,既伤人又伤己。所以,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防患于未然,有效
【摘要】家校合作是指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双向教学活动两者必须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目标一致、方法互动、内容互补,才能实现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的进行家校合作?本文从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会、建立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效的家访、电访和校访、开办家长学校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家校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家
一节好的体育课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的活动。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与学生感情交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爱心和热情如何、感情渗透的力量强弱,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教学在体育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的动力功能及作用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效能。现代心理研究表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
本报综合消息 6月17-18日,由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意与发明大赛在广州市第六中学举行。本次比赛设6个比赛项目,实行初赛淘汰和现场终评的赛制,现场终评分为现场展示和命题制作两个环节。报名参加本次大赛的项目有588个,专家按照项目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审标准,进行网络盲评,共推荐460个项目参加在六中举行的现场终评,最后,依据得分高低,评出一等奖34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作文也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学生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和教学实践的推进,小学习作教学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学生厌烦习作,缺乏个性和创新,不会谋篇布局,抄袭蔚然成风,其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对小学习作教学的一些看法及策略,即立足生活;结合阅读;注重积累;培养能力;激发兴趣等方面着手指导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适应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程,也是不断通过阅历增强内心力量的过程。近期社会十分关注校园欺凌话题,纵观世界各地,有强弱之处就可能存在欺凌,这触及的是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及健康成长的问题,更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何监管、引导的问题。  问:孩子受欺凌后会产生哪些精神障碍?有何表现?  答:受欺凌后孩子会产生挫折感、自卑感,自信心会降低,对社会的认知例如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会发生改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为今后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小学生每每对接触的数学问题是既新鲜又神秘,抑或迷茫。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提取学生熟悉的素材,结合教材并灵活处理,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素材;美  小学阶段是学生为今后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致力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深入钻研教材,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重数学思想的整体性、有序性和过程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思索、体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激发积极性的推动作用。柳斌指出:“愉快教育的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的进取、向上。”为了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作文活动,让他们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优化习作课堂教学的尝试,实施了“引趣——寻趣——激趣”三步教法,效果良好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但是,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不是反文本或泛文本的阅读,而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文本解读。因此,我们在文本解读教学中,要具备文本解读中的“四种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学生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