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山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合作学习理论及意义,提出了积极构建民主的班级文化,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班级存在感,秉承公平民主原则,提高班级管理实效和水平。
【关键词】合作学习;班级文化;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班级目标明确使学生充满正能量,民主平等使班级充盈着人文关怀,多样、全面的评价使学生时刻感受着被肯定的班级文化氛围,不仅能使缺乏家庭温存的初中生内心迸发出巨大的内在激励力量,还能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山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班级文化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理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现阶段山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轻视班级管理的民主性,缺乏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山区初中由于大量“事实孤儿”的存在,孩子们普遍都会有依赖和焦虑心理,出现沉默不言、漠不关心班级,更有甚者会自我闭锁心理,为了管理上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班级往往就成了班主任的“一言堂”,民主性无从说起。
2.无视班级管理的主体性,缺乏明确的班级责任人
一方面教师是班级的主体,甚者是全部,工作强度大,普遍感觉辛苦、累;另一方面学生是班级的看客,班中事务他们常常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感到很痛苦。
3.忽视学生评价的多样性,缺乏对学生评价全面性
当前,多数班主任还是喜欢以学生的成绩和表现作为评价唯一依据,常用“好学生”与“坏学生”“优生”与“差生”“中层生”与“后进生”等去给学生们贴标签。
二、合作学习理论依据及意义
合作学习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更确切的说,在课堂教学的合作情景中,每个人追求的是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同时也会使小组其他成员有所受益的结果”。其特点是“关注个体,善用差异;聚焦意愿,满足需要;培养技能,促进交往;组建小组,自主自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易于培养学生平等交往、团队合作意识,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担当能力。
三、合作学习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策略
合作学习让班级“主人”的权利和地位回归到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班级文化建设实现了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交往的基本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1.积极构建民主的班级文化,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
积极构建民主的班级文化,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主要有两点:第一,用合作学习的理念塑造班级民主。在班级管理开始之初,我们根据学生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提出了自由的“优中后”合理搭配方案,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合理搭配,如4人小组中,由1个优等生、2个中等生和1个后进生为一个小组,即“组内异质”,然后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每个组的学生进入哪个小组,实现了“组间同质”。第二,要民主选举班干部,信任度高,凝心聚力。在公选班干部时,实行差额选举,班主任不指定候选人,完全由让每一个竞选者自己凭借能力进行竞选,说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当选后要怎么做,再让学生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班级存在感
在教育活动中要以“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班主任应确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狠狠地刷了一把在班级的存在感。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班主任角色是观察员、更是引导员,宏观调控者,把握班会的主动脉。在班会中,学生反应热烈,热情高涨,通过辩论后,学生从自己角度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例如,观点一:“家是最美”的青春驿站——教室,要时刻保持家的整洁与有序,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时刻凝聚力量;观点二:“我的班级,我负责”的小组负责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竞争,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秉承公平民主原则,全面化多样化评价学生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引导学生建立起具有广泛民主性和公平性的奖惩制度,尤其是通过正面鼓励和允许犯错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设置奖项要体现民主、公平性,让每一个奖项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符合本班学生特点,如在星级学生评比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表现,更注重其品行方面的奖励,并设立相应的奖项:有进步之星、孝顺之星、文明之星、勤奋之星、公仆之星、友善之星等,这些奖项的设置摒弃了以往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尊重学生的成长过程的进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与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
只有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坚持构建民主的班级文化,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班级存在感,秉承公平民主原则,全面化多样化评价学生,才能提高班级管理实效和水平,更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新编本)(高等学校文科教材)[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倪建英.坚持以人为本,开展班级文化建设[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5(2):53-56.
【关键词】合作学习;班级文化;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班级目标明确使学生充满正能量,民主平等使班级充盈着人文关怀,多样、全面的评价使学生时刻感受着被肯定的班级文化氛围,不仅能使缺乏家庭温存的初中生内心迸发出巨大的内在激励力量,还能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山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班级文化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理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现阶段山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轻视班级管理的民主性,缺乏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山区初中由于大量“事实孤儿”的存在,孩子们普遍都会有依赖和焦虑心理,出现沉默不言、漠不关心班级,更有甚者会自我闭锁心理,为了管理上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班级往往就成了班主任的“一言堂”,民主性无从说起。
2.无视班级管理的主体性,缺乏明确的班级责任人
一方面教师是班级的主体,甚者是全部,工作强度大,普遍感觉辛苦、累;另一方面学生是班级的看客,班中事务他们常常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感到很痛苦。
3.忽视学生评价的多样性,缺乏对学生评价全面性
当前,多数班主任还是喜欢以学生的成绩和表现作为评价唯一依据,常用“好学生”与“坏学生”“优生”与“差生”“中层生”与“后进生”等去给学生们贴标签。
二、合作学习理论依据及意义
合作学习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更确切的说,在课堂教学的合作情景中,每个人追求的是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同时也会使小组其他成员有所受益的结果”。其特点是“关注个体,善用差异;聚焦意愿,满足需要;培养技能,促进交往;组建小组,自主自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易于培养学生平等交往、团队合作意识,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担当能力。
三、合作学习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策略
合作学习让班级“主人”的权利和地位回归到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班级文化建设实现了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交往的基本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1.积极构建民主的班级文化,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
积极构建民主的班级文化,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主要有两点:第一,用合作学习的理念塑造班级民主。在班级管理开始之初,我们根据学生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提出了自由的“优中后”合理搭配方案,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合理搭配,如4人小组中,由1个优等生、2个中等生和1个后进生为一个小组,即“组内异质”,然后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每个组的学生进入哪个小组,实现了“组间同质”。第二,要民主选举班干部,信任度高,凝心聚力。在公选班干部时,实行差额选举,班主任不指定候选人,完全由让每一个竞选者自己凭借能力进行竞选,说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当选后要怎么做,再让学生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班级存在感
在教育活动中要以“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班主任应确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狠狠地刷了一把在班级的存在感。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班主任角色是观察员、更是引导员,宏观调控者,把握班会的主动脉。在班会中,学生反应热烈,热情高涨,通过辩论后,学生从自己角度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例如,观点一:“家是最美”的青春驿站——教室,要时刻保持家的整洁与有序,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时刻凝聚力量;观点二:“我的班级,我负责”的小组负责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竞争,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秉承公平民主原则,全面化多样化评价学生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引导学生建立起具有广泛民主性和公平性的奖惩制度,尤其是通过正面鼓励和允许犯错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设置奖项要体现民主、公平性,让每一个奖项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符合本班学生特点,如在星级学生评比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表现,更注重其品行方面的奖励,并设立相应的奖项:有进步之星、孝顺之星、文明之星、勤奋之星、公仆之星、友善之星等,这些奖项的设置摒弃了以往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尊重学生的成长过程的进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与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
只有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坚持构建民主的班级文化,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班级存在感,秉承公平民主原则,全面化多样化评价学生,才能提高班级管理实效和水平,更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新编本)(高等学校文科教材)[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倪建英.坚持以人为本,开展班级文化建设[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5(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