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在西强东弱的传播格局下,中国国家形象更多地来自于外国媒体的“他塑”。了解“他塑”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本文选取了9月1日至5日《南德意志报》对杭州G20的报道,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搜集、整理、翻译、编码量化,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同时采用文本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从报道话语、报道倾向性等方面解析,总结出报道议题设置以及新闻框架。
关键词:南德意志报;杭州G20;议题设置;框架理论;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面临着世界经济疲软、增长乏力的问题,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对整体经济局势造成危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杭州G20的召开会给出怎样的全球经济治理方案就成了各国瞩目的焦点。中国作为杭州G20的轮值主席国,自然也吸引了各国媒体的注意。
中国学者刘小燕认为“媒体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不外乎是:本国传媒构建(称之为‘自塑’);外国传媒构建别国的形象(称之为‘他塑’),本国媒体和国际媒体共同构建一国形象(称之为‘合塑’)”。目前,西方媒体掌握着强大的媒体资源,在国际上有着很强的话语权,相比之下,中国媒体难以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因而我国的国家形象更多地来自于外国媒体的“他塑”。了解“他塑”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南德意志报》对杭州G20报道的分析,研究该报的议程设置和新闻框架,探讨《南德意志报》在杭州G20这一国际事件上如何对中国进行“他塑”。
一、整体概况
《南德意志报》1945年10月在慕尼黑创刊。该报以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在政治上持支持自由主义立场,经济政策上支持自由主义经济。新闻版的特点是報道面广,采写的新闻有一定的文体特色,并且对危害社会的现象予以抨击,与《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并称原联邦德国“三大报”。2015年日销量约36万份,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受众面广。因《南德意志报》在德国的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本文选其对杭州G20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在时间界定上,本文以“hangzhou G20 gipfel”相关词组搭配为关键词在《南德意志报》网站搜索,第一篇报道出现的时间为9月1日,最后一篇报道出现的时间为9月5日,因而样本选取时间界定为9月1日至9月5日。
(一)报道数量
《南德意志报》网络版关于杭州G20报道总数为42篇,9月1日1篇,9月3日12篇,9月4日13篇,9月5日16篇,呈递增趋势。
杭州G20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召开,因而这两天报道量较多。9月3日报道量多主要是因为当天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宣布批准《巴黎协定》,《南德意志报》对这一里程碑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
(二)报道涉及领域
根据报道内容,首先将文章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与中国有关,一类为与中国无关。与中国有关的报道细分为经济、政治、气候以及其他四个方面。
在《南德意志报》对杭州G20的所有报道中,与中国有关的报道涉及气候领域的有14篇,占总报道量28%;涉及经济领域的有9篇,占总报道量18%;涉及政治领域的有5篇,占总报道量10%。另外,还有8篇报道涉及到南海问题、媒体封锁等内容,占总报道量16%。与中国无关的报道有14篇,占到28%,内容涉及到欧洲难民、叙利亚以及乌克兰问题等其他国际议题。总的来说,在与中国有关的报道里,《南德意志报》偏重于气候和经济。
(三)报道议题
在与中国有关的报道,将各个领域的报道议题分为正面、负面、无明显倾向三大类。通过对报道内容倾向数量统计可以发现,在政治领域,负面报道较多;在经济和气候领域,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多;在其他领域,负面报道偏多,无正面报道。
总的来说,《南德意志报》对此次G20的关注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峰会主题相契合。从与中国有关的报道议题来看,气候占最大的比重。这是因为在杭州G20峰会前中美签署了《巴黎协定》这一历史性的文件,对于气候保护以及人类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南德意志报》对于气候议题报道占的比重最大。而G20本身是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加上这次会议是在全球经济疲软、增长乏力的背景之下召开,所以经济报道也占有比较大比重。
峰会主题之外,中国负面新闻偏多。在其他领域,负面报道占62.5%。内容涉及到媒体封锁、南海问题等,此外人权问题也被提及。
其他国际热点。叙利亚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和媒体追踪的问题,所以《南德意志报》对于杭州G20峰会期间普京与奥巴马的双边会谈尤为关切。在与中国无关的14篇报道中,有8篇是关于奥巴马和普京就叙利亚问题会谈情况。此外,报道还涉及到欧洲难民、英国脱欧等问题,这些议题与德国息息相关,因而《南德意志报》也给予了关注。
二、个案分析
下面以《南德意志报》中的《杭州的蓝天多亏了中国共产党》首尾两段为例,进行个案分析:
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地方这么快速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宗旨。对中国来说,相比于此次峰会结束时可能达成的协议,作为领导型大国在世界上展示自我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这场会议的关键在于其象征和展示意义。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留在杭州的当地人组成了志愿队开展“打四害”活动。政府还下令关闭5个邻省的上百家工厂。
政府禁止媒体报道峰会给杭州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中国《环球时报》报道浙江台州公务员郭恩平因为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名为“杭州,为你羞愧”的文章被拘留免职。在文章里他批评峰会的准备工作花费达千亿。杭州官员承诺给市民一个全新的杭州:人们将会把这个城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篇报道从标题来看表面上是对中国的正面报道。作者首先夸赞了杭州的美景,在第二段称“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地方这么快速的发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上发挥的作用。之后报道政府和市民在为G20创造良好环境上所做的努力。直到最后一段,报道内容涉及到负面议题,提到了浙江台州公务员郭恩平因博客文章被拘留免职事件。媒体报道负面事件并没有问题,但是报道却没有将该事件的前因后果说清楚,误导受众相信郭恩平所说的峰会花费高花销是事实。实际上,郭恩平文章中以“据说”、“听说”、“想必”的逻辑来罗列G20杭州峰会筹备工作的一系列数据,如“据说预算1600亿元”、“听说每个参加保卫的警察会补贴十万元”等,内容都是主观臆断,未必真实。报道通过对事实的选择,给受众产生了中国政府强权且专制这一误导性认知。 在另一个议题上,奥巴马在峰会开始前对中国表示警告。他在接受CNN采访就南海问题表示:“我们想对中国人民说的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立场是很坚定的。人们必须明白,国家实力的增强必须伴随着不断提高的大国责任。”他想传达给习近平主席的是,遵守国际规则、建立强大的全球秩序符合一个大国的长远的利益。
而在另一篇以《中美在环境保护目标上达成一致》的报道中,首先对中美签署《巴黎协定》予以肯定。但是之后报道里提到南海问题,单方面引用奥巴马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无端指责,传达中国威胁性崛起的信息。
三、《南德意志报》杭州G20涉华报道的新闻框架
通过以上的数据统计、文本及个例分析可以看出,《南德意志报》对不同领域的报道框架都有所差异,因而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气候等方面来总结该报的报道框架。
在政治领域,报道一方面肯定政府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治理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批评中国政府。首先,报道认为欧洲的时代正在过去,中国实力的增强以及中俄合作对美国的亚太战略产生了抗衡。在国内治理上,如果没有共产党,中国地方就不會像现在这样变得越来越好。但是,报道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受众产生itisuzaode 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此外还片面地报道了一些负面事件,如浙江台州公务员郭恩平因为博客文章被拘留等。
在经济领域,报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领导力表示肯定。在报道中多次使用“经济强国”这样的称谓,认为中国目前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经济稳定和发展上,正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在新能源方面,中国在国际上也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在经济转型和新能源方面看到了更多的机遇。
在气候领域,报道肯定中美在气候保护上所做的努力以及签署《巴黎协定》的意义。多次引用中美两国领导人以及其他人士肯定签署《巴黎协定》积极意义的话。但是另一方面,报道认为在环境保护上中美做的还不够,早在京都议定书提出的时候,美国和中国并没有采取有力的行动,都将其看作是影响竞争力的消极因素。中国和美国现在之所以大力推进《巴黎协定》,主要是出于经济和国内安全原因。
此外,报道侧重于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涉及到南海问题、新闻封锁、压制人权等方面。比如在南海问题上,将中国塑造成寻求区域霸权欲与美国竞争的野心国家。
四、结语
通过对报道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南德意志报》有一些平衡和客观的报道,但是总体来说,因其受新闻框架、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新闻理念等各方面的影响,报道呈现的中国形象与本国自塑有着一定的差别。
对于报道中的负面内容,我们需要冷静看待。外媒的报道固然存有偏见,但是报道中大部分负面内容虽然是经过选择的事实,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及出现的问题。同时,外媒的报道也折射出了我国在国际上形象。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的发展潜力巨大,不断上升的经济活跃度为国际保理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中国以实际行动希望树立起负责人大国的国际形象,然而外媒的报道就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提高国际形象方面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克服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自塑,将全面真实的中国形象传递出去。
参考文献
[1]《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刘笑盈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2]《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段鹏 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多重现实美国三大报对李文和案的定型与争辩》,邱林川,《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4]《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一一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清华大学课题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束涵,女,1992年10月,江苏丹阳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交流。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关键词:南德意志报;杭州G20;议题设置;框架理论;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面临着世界经济疲软、增长乏力的问题,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对整体经济局势造成危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杭州G20的召开会给出怎样的全球经济治理方案就成了各国瞩目的焦点。中国作为杭州G20的轮值主席国,自然也吸引了各国媒体的注意。
中国学者刘小燕认为“媒体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不外乎是:本国传媒构建(称之为‘自塑’);外国传媒构建别国的形象(称之为‘他塑’),本国媒体和国际媒体共同构建一国形象(称之为‘合塑’)”。目前,西方媒体掌握着强大的媒体资源,在国际上有着很强的话语权,相比之下,中国媒体难以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因而我国的国家形象更多地来自于外国媒体的“他塑”。了解“他塑”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南德意志报》对杭州G20报道的分析,研究该报的议程设置和新闻框架,探讨《南德意志报》在杭州G20这一国际事件上如何对中国进行“他塑”。
一、整体概况
《南德意志报》1945年10月在慕尼黑创刊。该报以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在政治上持支持自由主义立场,经济政策上支持自由主义经济。新闻版的特点是報道面广,采写的新闻有一定的文体特色,并且对危害社会的现象予以抨击,与《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并称原联邦德国“三大报”。2015年日销量约36万份,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受众面广。因《南德意志报》在德国的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本文选其对杭州G20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在时间界定上,本文以“hangzhou G20 gipfel”相关词组搭配为关键词在《南德意志报》网站搜索,第一篇报道出现的时间为9月1日,最后一篇报道出现的时间为9月5日,因而样本选取时间界定为9月1日至9月5日。
(一)报道数量
《南德意志报》网络版关于杭州G20报道总数为42篇,9月1日1篇,9月3日12篇,9月4日13篇,9月5日16篇,呈递增趋势。
杭州G20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召开,因而这两天报道量较多。9月3日报道量多主要是因为当天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宣布批准《巴黎协定》,《南德意志报》对这一里程碑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
(二)报道涉及领域
根据报道内容,首先将文章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与中国有关,一类为与中国无关。与中国有关的报道细分为经济、政治、气候以及其他四个方面。
在《南德意志报》对杭州G20的所有报道中,与中国有关的报道涉及气候领域的有14篇,占总报道量28%;涉及经济领域的有9篇,占总报道量18%;涉及政治领域的有5篇,占总报道量10%。另外,还有8篇报道涉及到南海问题、媒体封锁等内容,占总报道量16%。与中国无关的报道有14篇,占到28%,内容涉及到欧洲难民、叙利亚以及乌克兰问题等其他国际议题。总的来说,在与中国有关的报道里,《南德意志报》偏重于气候和经济。
(三)报道议题
在与中国有关的报道,将各个领域的报道议题分为正面、负面、无明显倾向三大类。通过对报道内容倾向数量统计可以发现,在政治领域,负面报道较多;在经济和气候领域,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多;在其他领域,负面报道偏多,无正面报道。
总的来说,《南德意志报》对此次G20的关注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峰会主题相契合。从与中国有关的报道议题来看,气候占最大的比重。这是因为在杭州G20峰会前中美签署了《巴黎协定》这一历史性的文件,对于气候保护以及人类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南德意志报》对于气候议题报道占的比重最大。而G20本身是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加上这次会议是在全球经济疲软、增长乏力的背景之下召开,所以经济报道也占有比较大比重。
峰会主题之外,中国负面新闻偏多。在其他领域,负面报道占62.5%。内容涉及到媒体封锁、南海问题等,此外人权问题也被提及。
其他国际热点。叙利亚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和媒体追踪的问题,所以《南德意志报》对于杭州G20峰会期间普京与奥巴马的双边会谈尤为关切。在与中国无关的14篇报道中,有8篇是关于奥巴马和普京就叙利亚问题会谈情况。此外,报道还涉及到欧洲难民、英国脱欧等问题,这些议题与德国息息相关,因而《南德意志报》也给予了关注。
二、个案分析
下面以《南德意志报》中的《杭州的蓝天多亏了中国共产党》首尾两段为例,进行个案分析:
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地方这么快速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宗旨。对中国来说,相比于此次峰会结束时可能达成的协议,作为领导型大国在世界上展示自我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这场会议的关键在于其象征和展示意义。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留在杭州的当地人组成了志愿队开展“打四害”活动。政府还下令关闭5个邻省的上百家工厂。
政府禁止媒体报道峰会给杭州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中国《环球时报》报道浙江台州公务员郭恩平因为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名为“杭州,为你羞愧”的文章被拘留免职。在文章里他批评峰会的准备工作花费达千亿。杭州官员承诺给市民一个全新的杭州:人们将会把这个城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篇报道从标题来看表面上是对中国的正面报道。作者首先夸赞了杭州的美景,在第二段称“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地方这么快速的发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上发挥的作用。之后报道政府和市民在为G20创造良好环境上所做的努力。直到最后一段,报道内容涉及到负面议题,提到了浙江台州公务员郭恩平因博客文章被拘留免职事件。媒体报道负面事件并没有问题,但是报道却没有将该事件的前因后果说清楚,误导受众相信郭恩平所说的峰会花费高花销是事实。实际上,郭恩平文章中以“据说”、“听说”、“想必”的逻辑来罗列G20杭州峰会筹备工作的一系列数据,如“据说预算1600亿元”、“听说每个参加保卫的警察会补贴十万元”等,内容都是主观臆断,未必真实。报道通过对事实的选择,给受众产生了中国政府强权且专制这一误导性认知。 在另一个议题上,奥巴马在峰会开始前对中国表示警告。他在接受CNN采访就南海问题表示:“我们想对中国人民说的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立场是很坚定的。人们必须明白,国家实力的增强必须伴随着不断提高的大国责任。”他想传达给习近平主席的是,遵守国际规则、建立强大的全球秩序符合一个大国的长远的利益。
而在另一篇以《中美在环境保护目标上达成一致》的报道中,首先对中美签署《巴黎协定》予以肯定。但是之后报道里提到南海问题,单方面引用奥巴马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无端指责,传达中国威胁性崛起的信息。
三、《南德意志报》杭州G20涉华报道的新闻框架
通过以上的数据统计、文本及个例分析可以看出,《南德意志报》对不同领域的报道框架都有所差异,因而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气候等方面来总结该报的报道框架。
在政治领域,报道一方面肯定政府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治理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批评中国政府。首先,报道认为欧洲的时代正在过去,中国实力的增强以及中俄合作对美国的亚太战略产生了抗衡。在国内治理上,如果没有共产党,中国地方就不會像现在这样变得越来越好。但是,报道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受众产生itisuzaode 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此外还片面地报道了一些负面事件,如浙江台州公务员郭恩平因为博客文章被拘留等。
在经济领域,报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领导力表示肯定。在报道中多次使用“经济强国”这样的称谓,认为中国目前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经济稳定和发展上,正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在新能源方面,中国在国际上也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在经济转型和新能源方面看到了更多的机遇。
在气候领域,报道肯定中美在气候保护上所做的努力以及签署《巴黎协定》的意义。多次引用中美两国领导人以及其他人士肯定签署《巴黎协定》积极意义的话。但是另一方面,报道认为在环境保护上中美做的还不够,早在京都议定书提出的时候,美国和中国并没有采取有力的行动,都将其看作是影响竞争力的消极因素。中国和美国现在之所以大力推进《巴黎协定》,主要是出于经济和国内安全原因。
此外,报道侧重于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涉及到南海问题、新闻封锁、压制人权等方面。比如在南海问题上,将中国塑造成寻求区域霸权欲与美国竞争的野心国家。
四、结语
通过对报道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南德意志报》有一些平衡和客观的报道,但是总体来说,因其受新闻框架、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新闻理念等各方面的影响,报道呈现的中国形象与本国自塑有着一定的差别。
对于报道中的负面内容,我们需要冷静看待。外媒的报道固然存有偏见,但是报道中大部分负面内容虽然是经过选择的事实,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及出现的问题。同时,外媒的报道也折射出了我国在国际上形象。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的发展潜力巨大,不断上升的经济活跃度为国际保理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中国以实际行动希望树立起负责人大国的国际形象,然而外媒的报道就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提高国际形象方面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克服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自塑,将全面真实的中国形象传递出去。
参考文献
[1]《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刘笑盈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2]《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段鹏 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多重现实美国三大报对李文和案的定型与争辩》,邱林川,《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4]《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一一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清华大学课题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束涵,女,1992年10月,江苏丹阳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交流。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