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村”青年下沉乡村就业的原因探析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qing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用人单位要求的提高和就业竞争的白热化,很多青年人开始将眼光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地区,这一趋势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互联网在乡镇的普及,这些在农村地区就业的青年人选择面也在逐步拓宽,“淘宝村”也就随之产生。本文将视野聚焦于西部首个“淘宝村”——四川省成都市安靖镇土地村,通过采用半结构访谈这种质化研究方法,选取不同性别、文化水平、工种的青年人作为访谈对象,探究青年人去往农村地区就业的影响因素及现阶段土地村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更多农村地区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可行的路径。
  關键词:淘宝村;青年;就业;乡村
  一、研究缘起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65万,2017年达796万,2018年预计达820万[],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逐年增长,“就业难”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与城市激烈竞争的情况不同,农村却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大量青年人的流失,使农村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自“十九大”以来,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农村地区的就业选择也开始多样化,农村电商的兴起为青年就业提供了一条新出路。在此背景之下,不少青年人开始将眼光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四川省郫县的“淘宝村”——土地村便是典型。
  实际上,“淘宝村”的经营模式已经十分普遍,在浙江省、广东省等农村,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西部的“淘宝村”虽在崛起,但发展进程相较于东部各省份稍显缓慢。本文研究的西部土地村便位于西部首个“淘宝镇”安靖镇境内,数据显示,土地村户籍人口约2000人,而流动人口却超过3万人[],这3万人中存在不少的青年人,他们舍弃在大城市立足的机会,选择去往郫县“淘宝村”——土地村从事女装生意,众多非本地人聚集到同一个村子里,从事淘宝电商相关的行业,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本研究通过半结构访谈这种质性研究方法,与多位在土地村从事不同工种的青年人进行交谈,从个体层面分析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了他们的转变,又有哪些外部因素鼓励了或推迟了他们的回流?而在众多因素中,哪些因素又普遍发挥主导作用?本研究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二、研究现状
  1.“淘宝村”的研究现状
  根据阿里研究院的定义,“淘宝村”是大量网商聚集在某个村落,以淘宝为主要交易平台,以淘宝电商生态系统为依托,形成规模和协同效应的网络商业群聚现象。“淘宝村”的认定标准包括以下三条原则,一是交易场所:经营场所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元;二是交易规模: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 万元以上;三是网商规模:本村活跃网店数量达到100 家以上,或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 10%以上。
  目前学界关于“淘宝村”的研究不胜枚举,大多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关注“淘宝村”的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例如,曾亿武、邱东茂等人在《淘宝村形成过程研究:以东风村和军埔村为例》中提到,淘宝村的形成过程包含引进项目、初级扩散、加速扩散、抱团合作和纵向集聚五个环节,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纯依靠民间自发力量完成淘宝村的萌芽和初步发展,第二阶段是淘宝村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政府开始介入,行业协会成立,各类服务主体进驻村庄。
  二是关注“淘宝村”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如刁贝娣、陈昆仑等人在《中国淘宝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提到,淘宝村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呈集聚分布,且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城市,占据总数的98%;同时,淘宝村更多地分布在资源禀赋较好、交通便利、产业集聚区和上网普及率更高的地区。
  三是关注“淘宝村”与农村、农民的关系。例如房冠辛在《中国“淘宝村”:走出乡村城镇化困境的可能性尝试与思考——一种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认为,正是借助互联网经济和技术创新,“淘宝村”将乡村传统和现代因素有效融合,在赋予农民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一体配套式”现代化改造。
  2.关于“青年去往乡村就业”的研究现状
  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青年”的概念也在变更。据国务院在2017年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显示,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本文所指的“青年群体”也以此为标准。而“乡村”也即“农村”,是相对于城市、城镇而言的,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青年去往农村就业”意为年龄14-35周岁的人群选择将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地作为自己的工作场所,并在此从事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的活动。
  目前学界关于“青年去往乡村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关注其他国家青年就业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例如,王学俭、董振华在《欧洲发达国家的青年就业政策及启示》中认为,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洲发达国家,也不得不面对众多青年失业的困扰。为解决这一难题,欧洲各发达国家在各自国内以及在欧盟框架下,从调控青年劳动力的需求、供给和就业信息传导等方面采取措施,在一定范围内缓解了各国青年就业的压力,这对我们国内青年就业问题有着有益的启示。
  二是关注青年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例如,王春兰、丁金宏、杨上广在《大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及存在的若干问题——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提出,上海市闵行区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农民工在职业结构特征、寻找工作途径、工作时间与工资报酬、更换工作的频率与原因等方面与其他年龄人群的流动人口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关部门应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劳动力市场、完善制度和法规以及促进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整合等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
  三是探析互联网对青年人群就业的影响。黄敬宝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就业与新思维》中认为,互联网引发产业结构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创业机会增多,增加了青年的就业机会,也对青年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和政府要倡导互联网就业观念、分别从各方面推动青年职业发展。   总体上来说,目前关于“淘宝村”的研究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一代,对于西部首个“淘宝镇”安靖镇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尽管青年人或青年农民工回乡就业的研究不在少数,却极少有涉及青年人下沉乡村就业方面的研究,关于青年人下沉“淘宝村”就业的原因探析研究更是几近空白,所以本研究的开展非常有价值。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这种质性研究方法,以期获取到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的数据。为了确保访谈参与者至少是电商从业者,我们分别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找到了他们所经营的店铺,确定了他们的经营时间和经营资质。最终,我们在2017年10月—2018年5月期间,经过几次实地走访,分别访谈了12个从事淘宝女装相关生意的青年人。同时,我们所选取的对象也兼顾了不同性别、不同工种和不同学历层次等问题。参与者平均年龄在三十岁上下,工种包括决策、网络推广、客服、打版设计、仓储、销售等六类,学历层次也跨度较大,包括初中、大专学历以及本科学历。
  半结构普访谈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你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农村发展,是出于哪些考虑?”,这有利于揭示青年群体如今的就业观。
  在转录访谈录音的基础上,我们团队中的研究人员还对转录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首先,我们始终围绕主导问题,总结采访内容中的有效信息;其次,我们从已知关键内容中析出不同的影响因素,统计出各个因素的占比高低;最后再归纳出整体的因素排序。为了确证本文的研究发现确实反映了参与者的真实想法,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适当地重复、总结参与者提及的观点,将概括的观点与参与者讨论,并询问“这样理解是否能符合你刚才提到的想法。”
  四、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影响青年群体去往“淘宝村”就业的原因分析
  1.从青年人自身角度分析
  (1)受从事女装相关行业的亲属或熟人影响,认可该行业。大多访谈者表示,自己前往土地村从事淘宝女装生意,与已经从事该行业的亲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年群体一致认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亲属或熟人之间都能相互照应,同样也能帮助自己迅速立足。一位访谈者称,“我学打版的师傅就是我家亲戚,他收徒弟不多,但他收了我”;还有访谈者表示,“我们家亲戚在这里开厂子,从他们那里拿货也有保证,放心”。亲属或熟人的存在,令青年群体愿意去往陌生的土地村就业。
  (2)传统“师徒制”创造就业机会。“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通过走访土地村,笔者发现传统的“师徒制”仍在土地村盛行,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因之一便是,土地村的青年群体大多学历水平较低,进入社会后,学校所学知识不足以支撑他们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土地村学习一技之长便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刚成为学徒两个月的一位访谈者称,“大概三四年就能出徒,而且学徒期间也有工资拿,和以前跑销售挣得差不多,朝九晚六还更自由轻松一点”。“师徒制”的盛行,让即使没有一技之长的青年人也能在土地村寻得生存空间。
  (3)女装行业的灵活性成为受青睐原因。互联网浪潮下,青年人就业观念更自由开放,就业选择也更多元,自由、灵活度高的工作备受青睐,于是与互联网相关的网络电商更成了他们的首选。“淘宝村”的女装行业,无论是该链条的哪一段,都有约束少、自主选择空间大的特点,一位访谈者说道,“原来干的工作经常会熬夜到两三点,而现在做这个销售,时间相对自由”。
  2.从“淘宝村”女装产业角度进行分析
  (1)土地村女装市场对劳动力有较大需求。土地村的女装生意日益红火,对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从设计、生产到销售,任一环节都存在较大人才缺口。实地走访土地村期间,随处可见的招聘广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同土地村销售量最高的女装淘宝店铺“13良品小个子女装”访谈时也了解到,该店“常年招人,没有任何要求,工资面议”。各工种大量岗位的空缺,以及土地村女装产业的不断扩张,导致该地对劳动力有较大需求,加之各岗位对劳动力的要求较低,且各岗位都希望有年轻人加盟注入年轻血液,以便及时应对社会变化,于是为年轻人源源不断的涌入“淘宝村”提供了契机。
  (2)土地村女裝生意产业链成熟,分工协作明确。作为西部首个“淘宝村”,土地村在过去逐渐壮大、完善女装产业,从设计、加工、配送等各个环节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各个工种各司其职,且分工细致。走访过程中发现,村里甚至出现专为衣服“镶钻”的店铺。一位在土地村就业的访谈者表示,“当初就是听说了有个土地村嘛,发展的比较成熟”。如此成熟且完整的产业链,令土地村的女装生意发展的井然有序,也对有意从事女装生意的青年群体产生了较大吸引力。
  (3)该地女装产业产业较低端,准入门槛低。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尽管土地村女装产业逐渐壮大,产业链愈发成熟,但所售女装都未形成独立、有特色的品牌,即都为中低端产品,所以该地的女装产业仍未跳脱出传统粗加工的服装生产模式。一位从事打版设计的访谈者称,“我招徒弟能吃苦,能学久一点就可以了”。土地村女装产业发展较低端,青年群体的进入门槛较低,所以意味着有更多的青年群体有机会去往土地村从事女装相关生意。
  (二)“淘宝村”所面临的挑战
  (1)土地村女装产业未形成独有品牌和特色。中国女装经过多年发展,集约化程度逐渐提升,各派都凭借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因此产品设计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比如粤派由于临近港澳地区,就以时尚感较强为特色。各地女装凭借自己的区域特点,推广区域品牌,开始进军目标城市。而当前土地村女装特色不突出,没有形成品牌,走访部分淘宝店铺开设在土地村的实体店发现,这些销售的服装价格均不高,集中在一百元上下,这一现状并不利于“淘宝村”的健康良性发展。而事实上,土地村所属的安靖镇素有“蜀绣之乡”的美称。是传统的蜀绣发源地之一,但即便享有这样的优势,土地村的女装产业未未将二者有效结合,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竞争力。
  (2)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自主摸索。从与访谈者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土地村的形成、发展基本属于从事女装生意的人群的自主行为,事实上当地政府部门对淘宝村的帮扶力度极其微小,只是在“淘宝村”逐渐壮大之后,在土地村设立“电商专干”这一职位,并成立“淘宝孵化基地”,为商家开展免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行业趋势预测、提高搜索排名等。多位访谈者均表示,“不晓得有什么政策支持”“政府只是看你是不是安全生产,保证安全问题,其他的就不管咯”。这也从侧面印证,政府部门在推动土地村女装生意的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政府部门如何帮扶当地的现有女装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如何利用已有产业优势吸引青年回乡创业,都将是“淘宝村”未来面临的挑战。
  (3)人员流动性大。一方面,即便土地村已发展成为西部最大的“淘宝村”,但由于其自身无法解决众多从业者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青年从业者们仍面临着安家难、子女入学难、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一位访谈者称,“已经把家安在城里,虽然以后还要待在服装行业,但是的确交通问题是我的困扰,可能将来会换一份离城里近的工作”;另一方面,青年人往往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晰,很有可能由于缺乏信心和资金等原因,果断改行或逃离服装行业。
  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将直接作用于土地村女装行业,而这也将危及该地女装行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4)缺乏学习意识和平台。由于“淘宝村”女装生意依托于互联网电商平台发展,内容更迭速度极快的关键网时代意味着从事该行业的工作人员需有更高的业务能力。当被问及如何学习时,一位开淘宝店铺的访谈者称“都是在网上自学”,另一位访谈者直接表示,“我们都是做低端女装的,不用学习”。缺乏及时学习的意识和统一的培训平台,将成为“淘宝村”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
  五、结论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影响青年人去往农村就业主要受到其自身的影响和农村女装产业的影响。从青年人自身来看,除了“淘宝村”的女装产业可以令其获得高额的收入,满足“守在家里赚钱”的强烈愿望之外,盛行的“师徒制”为更多青年人提供工作契机,而这份工作同时还伴随着约束少的优点;从“淘宝村”的女装产业来看,土地村女装市场市场对劳动力有较大需求,且产业链成熟、准入门槛低,等要素都成为吸引青年人去往土地村就业的重要原因。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粗放式生产与加工的土地村女装,仍属于低端产业,未能走进主流女装市场。尽管此地聚集的都是外来人员,但仍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同时我们也总结出土地村在未来面临的一些挑战,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地村的壮大。这既考验着当地的政府部门,也考验着每一位土地村的从业人员。
  作者简介
  张雅婕(1995年8月)女,籍贯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汉族,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学生,新闻学方向。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重要的文献学和历史学价值。汉代既是儒家经学的奠基时期,也是《诗经》学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建元五年,汉武帝罢黜百家,设置五经博士,齐、鲁、韩三家诗成为官学,均设博士,并各置弟子,传经授业。本文拟对《诗经》之《齐诗》学的博士作一初步探究。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两汉时期;博士;齐诗  “博士”一词首见于《战国策
期刊
摘 要:马奈的绘画深受摄影、西班牙画风、日本浮世绘版画等的影响,这使他形成了平面化的绘画风格。他将绘画从文艺复兴以来追求三元次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元次的平面化创作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进而将绘画带上现代绘画的道路。  关键词:马奈;平面化;绘画风格;形成  从文艺复兴画家达·芬奇以来,油画的表现是主要以明暗法为基础,从光的部分到阴影部分,有亮部、中间色(半明部)、暗部的描绘而使画面形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在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新时期,中共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目标,这其中存在着不少的联系,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两者的辩证关系加以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意义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其中所指的上层建筑,既包含
期刊
摘 要:在汶川地震以后,公众第一次意识到了慈善组织的作用。但是随着慈善组织的快速发展随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还有各种明星的诈捐门的出现都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社会大众质疑慈善组织将捐款到底用在了何处,导致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慈善组织自身财务透明化程度低。主要是由于对慈善组织政府监督机制不健全,慈善组织的内部财务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社会大众的监督意识不强等等。所以我国
期刊
摘 要:当前海报设计中主要应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表现手法较为单一,不能满足海报设计的新颖性以及独特性要求。通過改变图像的构成方式,合理运用重复、解构、变形、拼贴、互悖等构图手法,将海报设计中的图形运用反常规思维加以表现。  关键词:海报设计;图像;表现形式;创新  一、海报设计图像的构成方式  所谓图像设计的重复构成方式,是指为准确表达某种逻辑信息及其含义,结构组织关系形成以相同的方式或因素相互连接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作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新起点,更应时刻坚守着自身的准则。以大学语文学科为例,其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文学知识传授、文化精神传承的职责,只有以现代化信息为媒介,才可在依托网络课程的前提下,切实网络课程、面授课程、必修课程、活动课程间的融合,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对此,本文侧重思考“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文化
期刊
摘 要:临床教学是医学专业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在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与实践经验积累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将结合康复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教学实际情况,从学生自身、带教老师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对影响康复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及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康复医学;临床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康复医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教学专业之一,由于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教学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形体训练课程的广泛开展和认可,其已经逐渐成为了高职院校迎合学生心理以及生理需求的新兴課程。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形体训练课程教学期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对此,为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形体训练课程教学中,院校应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积极解决形体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静物摄影的表层形式与深层意境,分析中外摄影案例,阐释静物摄影在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环境下发生的变化,重新理解被摄物与拍摄主体的定位关系。  关键词:摄影形式表现;静物摄影;意境;  摄影艺术将凝固的瞬间展现在大众眼前,既呈现了精彩瞬间的永恒定格,也赋予了静态表象下的生动活力。在摄影艺术大范畴下,不同类别摄影的展现形式为被摄体带来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呈现方式。静物摄影有别于人物、景物等摄
期刊
摘 要:香港设计名师陈幼坚自上世纪70年代投身设计领域以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平面作品。这些作品将东方文化与西方美学思想融合起来,既具有时尚气息,又呈现出极强 的传统韵味,为观者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本文从陈幼坚的创作生涯谈起,从图案、色彩、文字三大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陈幼坚作品中的运用,希望能为 广大设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陈幼坚;传统视觉元素;平面设计  上世纪7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