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域辽阔的青藏高原,每每建设一条道路都会为沿途的城镇带来一段发展变迁的历史。半个多世纪前,相继建成的几条进藏公路为西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半个世纪后,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这条神奇的天路又会对周边人和城市的命运带来怎样的转折和变化呢?
西宁:“盲肠”变通途
“一条铁路是个‘盲肠’,老、少、边、穷,占了个‘穷’。”这是昔日西宁人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评价。如今,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作为青藏铁路起点的西宁,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原门户。
初到西宁,高原门户就给了我最直观的感受。在接风宴上,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居然摈弃了传统的烈性白酒,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西藏的青稞啤酒。饭后,按照朋友的推荐,我来到西宁著名的“水井巷”。这里已经改造成了西藏旅游用品市场,各种西藏饰品琳琅满目,还有很多是专门为进藏者准备的用品和装备。
生活在西宁的老作家察森也谈了他的感受:“西宁最近几年藏族同胞明显多起来了,从服饰上很容易辨别。我想,原因可能是交通方便了,西藏过来旅游、朝圣和做生意的人也便捷多了。”
同为摄影爱好者的西宁银监局纪委书记葛玉修告诉我,过去西宁有这样的顺口溜:“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房上能赛跑。”形象的说明当时西宁的环境和特色的平顶房,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和高原门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宁的城市化进程也快速发展,一栋栋密集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传统的平顶房。以前到了晚上七、八点钟,路边到处是兜售商品的小白帐篷,如今这种景象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百货商城。
同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与西藏可谓唇齿相依。自从青藏铁路开通后,由于经贸交流日益频繁,西宁的铁路运输量比以前至少增加了三倍。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进出西宁的旅客急剧增加,客流量一直居高不下,旺季甚至出现了 “一票难求”的情况。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作为西宁形象的西宁火车站已经难以满足高原门户的需求和要求了。现在,青藏铁路公司正在投巨资重建西宁火车站。新的西宁火车站建筑总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将从原来单纯意义上的旅客集散转变为集人流集散、综合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商务区。同时,也将成为体现“西部大门”和“天路起点”特色的西宁标志性新景观。
格尔木:西部加工厂
清晨,格尔木火车站显得特别寒冷寂静。再次站在格尔木的土地上,这个曾经那样熟悉的城市突然变得非常陌生,曾经多少次去乘车和搭车的西藏客运站、各地驻格尔木办事处都已人去楼空。
以前,进藏旅客必须在这里转乘汽车和购买补给。如今有了便利的火车,乘客很少有人在这里下车,街市上以往的的繁忙也已不再。陕西来开出租的赵师傅说,以前修铁路的时候,一个月最红火时能挣两万多,那时到处是生意开张放鞭炮的。但铁路开通筑路大军全部撤走,大部分生意人也另谋出路,现在他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一两千元。
昔日的格尔木,曾因为是进藏中转站和青藏铁路建设基地而风光无限。随着青藏铁路二期的开通,格尔木逐渐失去了西藏后勤集散地和进藏旱码头的特殊地位。旧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持续多年的依赖型经济模式被迫改变。
经过近两年尴尬和彷徨,格尔木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型。根据规划,西宁特钢从西宁迁至格尔木、庆华钢铁一体化等项目将为格尔木带来30万的移民人口,比格尔木现有人口还要多,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格尔木地广人稀的现状,并将加速格尔木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中国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等相继在格尔木揭牌,标志着格尔木正在从一座服务性城市转变为自主经济为主导的开发建设性城市。
与此同时,由于西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适合建设矿产品深加工基地,而与西藏渊源深厚的格尔木,不仅自身资源丰富,而且青藏铁路的开通也让这两个区域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货运能力大大提升。最近,西藏自治区已与青海省协商确定,在格尔木建立藏青工业园,这样既可解决西藏矿产品深加工基地问题,又可带动格尔木的就业与税收。
在工业化转型之外,格尔木市在近两年也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2008年北京奥运会,菲尔普斯身挂8块金镶玉金牌是镜头,让昆仑玉的知名度和价格都如同火箭般蹿升。抓住这个机遇,格尔木推出了以昆仑山和昆仑玉为主题的昆仑文化景区和产业,还凭借“盐湖”这个资源,打造了“中国盐湖城”这张名片,希望借此能全面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让人有些无奈的是,青藏铁路二期开通后,过路车只给格尔木预留16张卧铺。“格尔木曾接待过外国旅游团,要进藏时出现了无票可买的尴尬局面,就连开个会都要把人员分成多趟走。”格尔木旅游局局长张旭说:“由于格尔木工业产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增加一列从格尔木到拉萨的哪怕不挂卧铺的列车。”
值得期待的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青藏铁路的基础上,以格尔木为起点,向北修建铁路到甘肃龙岗,形成南北向从西藏拉萨经格尔木到甘肃敦煌至龙岗一线;向西修建青新线到库尔勒,最终形成东西向从西宁经格尔木到新疆库尔勒至乌鲁木齐到一线,并在两端分别连通欧亚大陆桥和陇海线。这两条近乎十字的跨省铁路大动脉中间的交会点就是格尔木。为此,格尔木在城南到南山口预留了30公里戈壁滩,准备建设超大型的编组站。到那时,格尔木将成为西部最重要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其作为西部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丝毫不亚于当年因成为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交汇点而迅速发展的郑州。
安多:小城大机遇
在一年一度的那曲地区畜产品展销会上,我们再次见到来自安多县多玛乡的昂旺。开着新买的大卡车,昂旺带来了整整一车的安多多玛羊肉,这种赫赫有名的高原绿色食品又一次成为客商们追捧的目标。问起昂旺的致富经,他总是笑着和我们讲述自己和多玛绵羊的故事。 青藏铁路在安多线境内的长度,占青藏铁路二期格拉段总长度的近三分之一,这段穿越高山铺展开来的铁路线给安多县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延伸。
40多岁的昂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藏北牧民,30岁以前,与大多数牧民一样,过着平凡的牧区生活,家里面可以说没有一件象样的摆设,一家五口人,年年最高的目标就是到安多县城贱卖自己辛苦喂养的多玛绵羊,买一些生活必需的东西。
“自从地区推行特色化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户后,我们家的日子真的有了巨大的变化。”只有小学的文化水平的昂旺十分激动地说。“这几年,我家和村子都得益于多玛绵羊,生活好了起来,养殖的规模也大了,现在我们家专门买了卡车,还拜托县城的亲戚把我们的多玛羊的信息发布到了网上。”
安多的“多玛羊”,是藏区最著名的畜产品。由于最好的保鲜运输方式只有靠冷冻车,在青藏铁路开通以前只能靠公路运输,成本高,运量少,限制了产品市场的推广。到了宰牲季节,当地只能做一些粗加工,而且是些规模很小个体经营。 青藏铁路的开通后,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在安多县城,如今已建立起专业的牲畜加工厂,可以对多玛羊畜产品进行产品深加工。县里扶持畜牧大户,并与牧民建立直接供销关系,加工的多玛羊产品,也已直接供给内陆一线城市市场。安多县已经计划把多玛羊作为牧区特色产业的龙头,把这个高原绿色食品做成安多最知名的品牌。5月安多的天气还异常寒冷,但寒风丝毫没有影响帮爱乡政府院里歌舞喧天的热闹场面。这里正在举行西藏和平解放60年的庆祝活动,穿着民族服装的牧民和帮爱乡完小的学生们一起兴高采烈地观看着乡民间业余文艺队的表演。
在离帮爱乡不远的丘陵草甸上有一条巨大的峡谷,谷底怪石嶙峋,巧夺天工。谷底和两岸有很多泉眼,当地干部告诉我们到了夏季,两岸的流水汇集喷发,形成门拱形水帘甚是壮观。像爱帮峡谷这样神奇的景观在安多还有很多,过去从没人关注过。青藏铁路开通和安多车站运营后,县政府决心利用这个契机,把安多打造成草原门户旅游圣地。刚成立的县旅游局紧临109国道,为来往游客提供旅游咨询以及汽车租赁、紧急救援等服务。
每次在进出藏的列车上都能看到错那湖的美丽风景,但站在湖边乃木山顶俯瞰错那湖,真犹如一粒硕大的蓝宝石镶嵌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之下,绿草之间。而在这里看青藏列车飞驰而过,体会的更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另一种风景和感受。
西藏那曲多玛绵羊是高寒草地型藏系绵羊,生活在平均海拔5100米以上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著名的唐古拉山北部的雁石坪镇等地。那曲多玛绵羊是藏北唯一进入国务院72种重点保护的畜种之一,经国家肉类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多玛绵羊所含的钙、磷、铜、锌、蛋白质和脂肪均高于北京和甘肃张掖羊肉,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的要求。多玛绵羊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味三大特征在我区久负盛名。
那曲:西藏中转站
早年间,那曲被称为“铁皮城”,因为几乎所有房子都是用白铁皮盖顶,站在山坡上看去,就是一片刺眼的白晃晃的光芒。如今高原列车驶入那曲,催生出草原都市的繁华景象。一个占地8000亩,相当于747个标准足球场的亚洲面积最大的物流中心正在那曲迅速崛起。
那曲站是青藏线、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一级火车车站,管辖着从唐古拉南到当雄之间的十个无人值守站和安多、那曲两个有人值守站。作为亚洲目前面积最大的物流中心,它还有个更大任务——成为亚洲最大的物流吞吐中心。
地处青藏高原腹心的那曲,土地广阔、资源丰富、路网通达,可直接辐射拉萨、昌都、阿里和青海等地。青藏高原第一个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放在那曲,能更好地利用青藏铁路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那曲物流中心分为四大区:3500亩综合物流区、2000亩散堆装物流区、2000亩产品加工区和500亩生活基地。
走进最大的综合物流区,迎面是6个大型仓库,每个一万平米。仓库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搬运着整箱整箱的矿泉水,几辆铲车在通道里往返奔走,将码放好的货物送入车皮。工作人员说:“西藏的矿泉水和啤酒,都是从这里坐上火车,运进内地的。”
“青藏铁路刚开通的头两年,从内地运进西藏货物很多,但因为西藏商品尚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出藏货物发送几乎为零,造成出藏火车空载率很高。”兼任着青藏铁路公司那曲物流中心主任地李多红站长介绍说:“那时,大家都很着急。经过多方的努力和沟通,终于和自治区一些大型矿泉水企业建立了外运合同。”李站还兴奋的告诉我们:“西藏矿石丰富,阿里的书记、专员都来考察过,对我们这里硬件软件都很满意,近两年公路将打通,大量阿里矿石会由那曲外运。到那时,放空车出藏的历史会一去不复返了。”
“那曲发展,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资中转站。”那曲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谭永寿介绍说:“那曲地处藏北腹地,刚好是个中心位置,未来将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拉萨
以前,青藏公路修通时,人们说的最多的,是内地的大米、面粉来了;而今,青藏铁路开通后,人们谈论更多的,是要去北京、上海看一看。
若干年前,提起到西藏旅游,在渴望和向往之后,人们最担心的两件事就是“高”和“远”。因为进藏只有通过航空和公路两种运输方式。航空运输运力有限且价格昂贵,走公路又十分漫长且艰辛,因此旅游界有“出国容易进藏难”之说。
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给西藏旅游带来了“井喷式”发展,乘青藏火车进藏成为旅游者便捷舒适的首选。游客坐在有增压、增氧功能的车厢内,不仅可以饱览车窗外壮美的河山,还能享受特色饮食和民族风情表演。如今,乘火车进藏已经成为到西藏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拉萨火车站平均每天发送旅客3000人次左右,到了旅游旺季,进出拉萨的火车票更是一票难求。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的数字显示:仅在铁路开通后的5个月内,西藏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8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48%。2010年西藏自治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685.1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1.44 亿元。
另一方面,青藏铁路的开通,也使西藏人的观念慢慢发生着改变,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雪域高原的同时,更多的西藏人也萌生了走出去的想法。
巴桑的母亲是昔日翻身农奴,一辈子感谢毛主席。青藏火车开通后,他陪着母亲专程去了趟北京,母亲穿着节日的藏装,手捧鲜花和哈达到毛主席纪念堂敬献,实现了一生最大的心愿。
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东嘎乡仓姆拉的女儿在上海读书,以前想去一趟上海看看孩子,一张机票就要花3000多元。今年春节前,他们全家坐火车去上海,不但看了孩子,还感受了内地人过年的气氛,别提多高兴了。
一条跨越世界屋脊的“天路”用便捷、快速、经济的方式将西藏与祖国其他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北京至拉萨4千多公里的行程,经过两次提速后仅需41个小时即可到达,硬卧票价是机票价格的三分之一。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给沿线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机遇中发展,还是在阵痛中转型,青藏铁路都将继续为这片神奇的土地书写神奇的明天。
西宁:“盲肠”变通途
“一条铁路是个‘盲肠’,老、少、边、穷,占了个‘穷’。”这是昔日西宁人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评价。如今,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作为青藏铁路起点的西宁,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原门户。
初到西宁,高原门户就给了我最直观的感受。在接风宴上,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居然摈弃了传统的烈性白酒,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西藏的青稞啤酒。饭后,按照朋友的推荐,我来到西宁著名的“水井巷”。这里已经改造成了西藏旅游用品市场,各种西藏饰品琳琅满目,还有很多是专门为进藏者准备的用品和装备。
生活在西宁的老作家察森也谈了他的感受:“西宁最近几年藏族同胞明显多起来了,从服饰上很容易辨别。我想,原因可能是交通方便了,西藏过来旅游、朝圣和做生意的人也便捷多了。”
同为摄影爱好者的西宁银监局纪委书记葛玉修告诉我,过去西宁有这样的顺口溜:“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房上能赛跑。”形象的说明当时西宁的环境和特色的平顶房,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和高原门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宁的城市化进程也快速发展,一栋栋密集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传统的平顶房。以前到了晚上七、八点钟,路边到处是兜售商品的小白帐篷,如今这种景象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百货商城。
同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与西藏可谓唇齿相依。自从青藏铁路开通后,由于经贸交流日益频繁,西宁的铁路运输量比以前至少增加了三倍。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进出西宁的旅客急剧增加,客流量一直居高不下,旺季甚至出现了 “一票难求”的情况。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作为西宁形象的西宁火车站已经难以满足高原门户的需求和要求了。现在,青藏铁路公司正在投巨资重建西宁火车站。新的西宁火车站建筑总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将从原来单纯意义上的旅客集散转变为集人流集散、综合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商务区。同时,也将成为体现“西部大门”和“天路起点”特色的西宁标志性新景观。
格尔木:西部加工厂
清晨,格尔木火车站显得特别寒冷寂静。再次站在格尔木的土地上,这个曾经那样熟悉的城市突然变得非常陌生,曾经多少次去乘车和搭车的西藏客运站、各地驻格尔木办事处都已人去楼空。
以前,进藏旅客必须在这里转乘汽车和购买补给。如今有了便利的火车,乘客很少有人在这里下车,街市上以往的的繁忙也已不再。陕西来开出租的赵师傅说,以前修铁路的时候,一个月最红火时能挣两万多,那时到处是生意开张放鞭炮的。但铁路开通筑路大军全部撤走,大部分生意人也另谋出路,现在他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一两千元。
昔日的格尔木,曾因为是进藏中转站和青藏铁路建设基地而风光无限。随着青藏铁路二期的开通,格尔木逐渐失去了西藏后勤集散地和进藏旱码头的特殊地位。旧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持续多年的依赖型经济模式被迫改变。
经过近两年尴尬和彷徨,格尔木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型。根据规划,西宁特钢从西宁迁至格尔木、庆华钢铁一体化等项目将为格尔木带来30万的移民人口,比格尔木现有人口还要多,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格尔木地广人稀的现状,并将加速格尔木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中国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等相继在格尔木揭牌,标志着格尔木正在从一座服务性城市转变为自主经济为主导的开发建设性城市。
与此同时,由于西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适合建设矿产品深加工基地,而与西藏渊源深厚的格尔木,不仅自身资源丰富,而且青藏铁路的开通也让这两个区域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货运能力大大提升。最近,西藏自治区已与青海省协商确定,在格尔木建立藏青工业园,这样既可解决西藏矿产品深加工基地问题,又可带动格尔木的就业与税收。
在工业化转型之外,格尔木市在近两年也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2008年北京奥运会,菲尔普斯身挂8块金镶玉金牌是镜头,让昆仑玉的知名度和价格都如同火箭般蹿升。抓住这个机遇,格尔木推出了以昆仑山和昆仑玉为主题的昆仑文化景区和产业,还凭借“盐湖”这个资源,打造了“中国盐湖城”这张名片,希望借此能全面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让人有些无奈的是,青藏铁路二期开通后,过路车只给格尔木预留16张卧铺。“格尔木曾接待过外国旅游团,要进藏时出现了无票可买的尴尬局面,就连开个会都要把人员分成多趟走。”格尔木旅游局局长张旭说:“由于格尔木工业产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增加一列从格尔木到拉萨的哪怕不挂卧铺的列车。”
值得期待的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青藏铁路的基础上,以格尔木为起点,向北修建铁路到甘肃龙岗,形成南北向从西藏拉萨经格尔木到甘肃敦煌至龙岗一线;向西修建青新线到库尔勒,最终形成东西向从西宁经格尔木到新疆库尔勒至乌鲁木齐到一线,并在两端分别连通欧亚大陆桥和陇海线。这两条近乎十字的跨省铁路大动脉中间的交会点就是格尔木。为此,格尔木在城南到南山口预留了30公里戈壁滩,准备建设超大型的编组站。到那时,格尔木将成为西部最重要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其作为西部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丝毫不亚于当年因成为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交汇点而迅速发展的郑州。
安多:小城大机遇
在一年一度的那曲地区畜产品展销会上,我们再次见到来自安多县多玛乡的昂旺。开着新买的大卡车,昂旺带来了整整一车的安多多玛羊肉,这种赫赫有名的高原绿色食品又一次成为客商们追捧的目标。问起昂旺的致富经,他总是笑着和我们讲述自己和多玛绵羊的故事。 青藏铁路在安多线境内的长度,占青藏铁路二期格拉段总长度的近三分之一,这段穿越高山铺展开来的铁路线给安多县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延伸。
40多岁的昂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藏北牧民,30岁以前,与大多数牧民一样,过着平凡的牧区生活,家里面可以说没有一件象样的摆设,一家五口人,年年最高的目标就是到安多县城贱卖自己辛苦喂养的多玛绵羊,买一些生活必需的东西。
“自从地区推行特色化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户后,我们家的日子真的有了巨大的变化。”只有小学的文化水平的昂旺十分激动地说。“这几年,我家和村子都得益于多玛绵羊,生活好了起来,养殖的规模也大了,现在我们家专门买了卡车,还拜托县城的亲戚把我们的多玛羊的信息发布到了网上。”
安多的“多玛羊”,是藏区最著名的畜产品。由于最好的保鲜运输方式只有靠冷冻车,在青藏铁路开通以前只能靠公路运输,成本高,运量少,限制了产品市场的推广。到了宰牲季节,当地只能做一些粗加工,而且是些规模很小个体经营。 青藏铁路的开通后,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在安多县城,如今已建立起专业的牲畜加工厂,可以对多玛羊畜产品进行产品深加工。县里扶持畜牧大户,并与牧民建立直接供销关系,加工的多玛羊产品,也已直接供给内陆一线城市市场。安多县已经计划把多玛羊作为牧区特色产业的龙头,把这个高原绿色食品做成安多最知名的品牌。5月安多的天气还异常寒冷,但寒风丝毫没有影响帮爱乡政府院里歌舞喧天的热闹场面。这里正在举行西藏和平解放60年的庆祝活动,穿着民族服装的牧民和帮爱乡完小的学生们一起兴高采烈地观看着乡民间业余文艺队的表演。
在离帮爱乡不远的丘陵草甸上有一条巨大的峡谷,谷底怪石嶙峋,巧夺天工。谷底和两岸有很多泉眼,当地干部告诉我们到了夏季,两岸的流水汇集喷发,形成门拱形水帘甚是壮观。像爱帮峡谷这样神奇的景观在安多还有很多,过去从没人关注过。青藏铁路开通和安多车站运营后,县政府决心利用这个契机,把安多打造成草原门户旅游圣地。刚成立的县旅游局紧临109国道,为来往游客提供旅游咨询以及汽车租赁、紧急救援等服务。
每次在进出藏的列车上都能看到错那湖的美丽风景,但站在湖边乃木山顶俯瞰错那湖,真犹如一粒硕大的蓝宝石镶嵌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之下,绿草之间。而在这里看青藏列车飞驰而过,体会的更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另一种风景和感受。
西藏那曲多玛绵羊是高寒草地型藏系绵羊,生活在平均海拔5100米以上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著名的唐古拉山北部的雁石坪镇等地。那曲多玛绵羊是藏北唯一进入国务院72种重点保护的畜种之一,经国家肉类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多玛绵羊所含的钙、磷、铜、锌、蛋白质和脂肪均高于北京和甘肃张掖羊肉,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的要求。多玛绵羊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味三大特征在我区久负盛名。
那曲:西藏中转站
早年间,那曲被称为“铁皮城”,因为几乎所有房子都是用白铁皮盖顶,站在山坡上看去,就是一片刺眼的白晃晃的光芒。如今高原列车驶入那曲,催生出草原都市的繁华景象。一个占地8000亩,相当于747个标准足球场的亚洲面积最大的物流中心正在那曲迅速崛起。
那曲站是青藏线、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一级火车车站,管辖着从唐古拉南到当雄之间的十个无人值守站和安多、那曲两个有人值守站。作为亚洲目前面积最大的物流中心,它还有个更大任务——成为亚洲最大的物流吞吐中心。
地处青藏高原腹心的那曲,土地广阔、资源丰富、路网通达,可直接辐射拉萨、昌都、阿里和青海等地。青藏高原第一个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放在那曲,能更好地利用青藏铁路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那曲物流中心分为四大区:3500亩综合物流区、2000亩散堆装物流区、2000亩产品加工区和500亩生活基地。
走进最大的综合物流区,迎面是6个大型仓库,每个一万平米。仓库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搬运着整箱整箱的矿泉水,几辆铲车在通道里往返奔走,将码放好的货物送入车皮。工作人员说:“西藏的矿泉水和啤酒,都是从这里坐上火车,运进内地的。”
“青藏铁路刚开通的头两年,从内地运进西藏货物很多,但因为西藏商品尚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出藏货物发送几乎为零,造成出藏火车空载率很高。”兼任着青藏铁路公司那曲物流中心主任地李多红站长介绍说:“那时,大家都很着急。经过多方的努力和沟通,终于和自治区一些大型矿泉水企业建立了外运合同。”李站还兴奋的告诉我们:“西藏矿石丰富,阿里的书记、专员都来考察过,对我们这里硬件软件都很满意,近两年公路将打通,大量阿里矿石会由那曲外运。到那时,放空车出藏的历史会一去不复返了。”
“那曲发展,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资中转站。”那曲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谭永寿介绍说:“那曲地处藏北腹地,刚好是个中心位置,未来将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拉萨
以前,青藏公路修通时,人们说的最多的,是内地的大米、面粉来了;而今,青藏铁路开通后,人们谈论更多的,是要去北京、上海看一看。
若干年前,提起到西藏旅游,在渴望和向往之后,人们最担心的两件事就是“高”和“远”。因为进藏只有通过航空和公路两种运输方式。航空运输运力有限且价格昂贵,走公路又十分漫长且艰辛,因此旅游界有“出国容易进藏难”之说。
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给西藏旅游带来了“井喷式”发展,乘青藏火车进藏成为旅游者便捷舒适的首选。游客坐在有增压、增氧功能的车厢内,不仅可以饱览车窗外壮美的河山,还能享受特色饮食和民族风情表演。如今,乘火车进藏已经成为到西藏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拉萨火车站平均每天发送旅客3000人次左右,到了旅游旺季,进出拉萨的火车票更是一票难求。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的数字显示:仅在铁路开通后的5个月内,西藏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8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48%。2010年西藏自治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685.1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1.44 亿元。
另一方面,青藏铁路的开通,也使西藏人的观念慢慢发生着改变,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雪域高原的同时,更多的西藏人也萌生了走出去的想法。
巴桑的母亲是昔日翻身农奴,一辈子感谢毛主席。青藏火车开通后,他陪着母亲专程去了趟北京,母亲穿着节日的藏装,手捧鲜花和哈达到毛主席纪念堂敬献,实现了一生最大的心愿。
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东嘎乡仓姆拉的女儿在上海读书,以前想去一趟上海看看孩子,一张机票就要花3000多元。今年春节前,他们全家坐火车去上海,不但看了孩子,还感受了内地人过年的气氛,别提多高兴了。
一条跨越世界屋脊的“天路”用便捷、快速、经济的方式将西藏与祖国其他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北京至拉萨4千多公里的行程,经过两次提速后仅需41个小时即可到达,硬卧票价是机票价格的三分之一。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给沿线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机遇中发展,还是在阵痛中转型,青藏铁路都将继续为这片神奇的土地书写神奇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