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是人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相互竞争的社会,要求个体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在我们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有独立思维的能力、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及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就必须解开学生的束缚,就必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以教师问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形式。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1 培养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了相关问题上,才能从内心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简便算法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比赛,在学生一步一步计算时,教师已运用简便方法迅速算出了结果,这样几道题下来,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疑问。趁此机会教师可以发问:看到老师算得这么快,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教师的问题上,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带着疑惑进入新课,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的情感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3.1 设计有趣的问题、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3.2 加强直观操作。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所以加强直观操作就是把抽象思维转化成直观形象思维,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容易、更有趣、也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加强,也会更愿意、更主动地去学习了。
3.3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协调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外化表达,正确的思维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指导学生用语言有顺序、有条理地阐述问题,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地运用提问、小组讨论、自主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敢于质疑书本。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在分析、概括整理、交流、合作、动手操作等步骤中完成学习过程,并且使学生把自己思考的信息以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利用模型、图片、口头表达等方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经验。以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有一种共同参与的喜悦感,使学生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数学的书籍,多收集关于数学的数据、知识、话题、故事等内容。并定期展示学生收获的成果。学生们在对待自己收集或感兴趣的话题上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收集、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就会体验出数学的美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寻求真相的欲望,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发挥。
1 培养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了相关问题上,才能从内心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简便算法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比赛,在学生一步一步计算时,教师已运用简便方法迅速算出了结果,这样几道题下来,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疑问。趁此机会教师可以发问:看到老师算得这么快,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教师的问题上,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带着疑惑进入新课,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的情感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3.1 设计有趣的问题、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3.2 加强直观操作。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所以加强直观操作就是把抽象思维转化成直观形象思维,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容易、更有趣、也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加强,也会更愿意、更主动地去学习了。
3.3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协调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外化表达,正确的思维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指导学生用语言有顺序、有条理地阐述问题,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地运用提问、小组讨论、自主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敢于质疑书本。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在分析、概括整理、交流、合作、动手操作等步骤中完成学习过程,并且使学生把自己思考的信息以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利用模型、图片、口头表达等方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经验。以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有一种共同参与的喜悦感,使学生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数学的书籍,多收集关于数学的数据、知识、话题、故事等内容。并定期展示学生收获的成果。学生们在对待自己收集或感兴趣的话题上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收集、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就会体验出数学的美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寻求真相的欲望,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