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年的传统教材、传统教法令很多老师成了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然而,新课程的实施从形式到内容、从老师的教法到学生的学习,从课堂组织形式到课外辅导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很多老师感到教法上无从下手,这大概是没有找到时人教学新课程的大门,事实上,对于初中数学新课程,只要能找到得当的教法和学习技巧,办好入门“绿卡”,就能很快地进人教、学的角色.下面具体谈谈数学新课入门需要的四张“绿卡”。
关键词:七处级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034-01
1 恰当创设问题情境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入境,在身临其境中感情到数学问题的存在,看到数学问题的光线。从而沿光探源—— 问题起源。例如,丰富图形世界一章,每幅插图都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从图画上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幾何问题,但我们课堂上还要把学生置身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去。如就点动成线这个结论,让学生举例,讨论你在生活中的情境,从图画上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几何问题,但我们课堂上还要把学生置身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去。王杰:老师,我家春天种棉花,机器过后,棉种播在地下,一个一的小洞印在地膜上,是点动成了线。我说好,太形象了,是点动成了线。还有点拨玉米、种小麦也是吧?王昊:老师,我妈种菜,一棵一棵的菜苗向前越种越多,是点动成了一行行绿线。众学生:(1)春天植树挖坑是点动成线。(2)高速公路中间的界线是点动成线。(3)晚上拿着一端烧红的木条,快速转动形成圆形火圈,是点动成线。(4)大雁秋天南飞,不断变换队形是点动成线。(5)我们上体育课排队是点动线。(6)蚂蚁搬家是点动成线。
同学们进入了问题情境,所举点动成线的例子形象,并且多得按捺不住。所以他们自已“发现”了点动成线,有直、有曲、有动物线、还有“人线”呢!恰当的情境引入是进人成功课堂的一张“绿卡”。
2 给学生以有力的护航
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旧教材中的老师是导演、领航者,学生怎么演、怎么行驶由老师作主,并掌握方向,而新教材要求,老师和学生者是演员,都是舵手,而老师是护航的舵手,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准确航行方向。
如,按要求,每个学生准确备好一个正方体纸盘,把它剪开展平,看它的展开图形形状,于是学生得到下列几种图形,如图1。
上述六图都是正确的,给学生以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自己操作,画在黑板上,而不是由老师一剪刀剪下的一个模型,并且让同学们把自己剪的图形换一下折叠方式,重新叠成正方体的盒子,在各面上图上标上不同颜色,看折后的形状是哪种情况。这样图形的展开和折叠问题由同学们自己通过把每个面剪下,对知识有了直观而感性的认识,这就是保护学生航行安全。让学生携带此“绿卡”在各个方向畅通无阻的去探求知识。
3 提供知识升华的加工场地和氛围
学生在问题环境中探求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每个同学各装载一个问题的一个侧面,在教师的护航下一路而归,需要用准确简炼、严密、规范、具体的数学语言重新加工组合成一个完整定理或公理,作为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理论依据,这需要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共同完成,而不是老师直接叙述出来。
如,三角形的概念,学生会说由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于是,我马上又画出如下有的三条线段,如图2。
学生马上会说:“有交点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于是,我马上又画出如下有交点的三条线段,如图3。”
学生又说不对,应该是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才能组成三角形,于是我又画图如,如图4。
于是学生无奈,必须再加一个条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满足上述所有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于是我找一个学生来总结三角形定义:由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如图5。
这些由学得到的三角形定义的每一个条件在课堂这个场所和氛围中完整而简洁的结合起来,形成三角形的定义,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不容易忘记,并且还能形成知识的迁移,如,可类比推出什么是四边形、五边形。
4 学有用武之地
上述三步得到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数学,也才能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如,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运用,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数比4小-4,求这个数,绝大多数学生得到的数是0,这个错误的答案给学生越讲、越解释他们会越糊涂,于是我说:“我想找一个机灵的学生按我的要求做运动—— 行驶运用。并规定我所站位置为原点,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如图6)。”
学生李永振上来表演,开始他和我站在同一位置。让他向右走4米,于是他走到了A点,我又说:再向左走-4米。他稍思考一下又按原来方向走了4米到B点,由“行动”可知,比4小-4的数类似于上述情况,而B点表示的数就是比A点小-4的数,即是8。向左走-4米就是向右走4米,类比过来:比4小-4的数就是比4大4的数,应该是8。
由此,学生用自已的实践解决了难明白的问题,如果没有具体的实践活动—— “用武之地”,学生理解问题困难,而且易出错,所以课堂上引用实际问题,让学生得到真正有用的、属于自已的数学知识。上述四张“绿卡”,有时在一节课上会交错用到。这体现了数学新教材中老师和学生是共同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学生所学数学是有用数学。这只是我个人尝试新教材中的四张“绿卡”。以后可能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入门,我作为一线的新教材实施者,会逐步深入探索、总结。
关键词:七处级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034-01
1 恰当创设问题情境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入境,在身临其境中感情到数学问题的存在,看到数学问题的光线。从而沿光探源—— 问题起源。例如,丰富图形世界一章,每幅插图都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从图画上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幾何问题,但我们课堂上还要把学生置身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去。如就点动成线这个结论,让学生举例,讨论你在生活中的情境,从图画上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几何问题,但我们课堂上还要把学生置身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去。王杰:老师,我家春天种棉花,机器过后,棉种播在地下,一个一的小洞印在地膜上,是点动成了线。我说好,太形象了,是点动成了线。还有点拨玉米、种小麦也是吧?王昊:老师,我妈种菜,一棵一棵的菜苗向前越种越多,是点动成了一行行绿线。众学生:(1)春天植树挖坑是点动成线。(2)高速公路中间的界线是点动成线。(3)晚上拿着一端烧红的木条,快速转动形成圆形火圈,是点动成线。(4)大雁秋天南飞,不断变换队形是点动成线。(5)我们上体育课排队是点动线。(6)蚂蚁搬家是点动成线。
同学们进入了问题情境,所举点动成线的例子形象,并且多得按捺不住。所以他们自已“发现”了点动成线,有直、有曲、有动物线、还有“人线”呢!恰当的情境引入是进人成功课堂的一张“绿卡”。
2 给学生以有力的护航
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旧教材中的老师是导演、领航者,学生怎么演、怎么行驶由老师作主,并掌握方向,而新教材要求,老师和学生者是演员,都是舵手,而老师是护航的舵手,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准确航行方向。
如,按要求,每个学生准确备好一个正方体纸盘,把它剪开展平,看它的展开图形形状,于是学生得到下列几种图形,如图1。
上述六图都是正确的,给学生以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自己操作,画在黑板上,而不是由老师一剪刀剪下的一个模型,并且让同学们把自己剪的图形换一下折叠方式,重新叠成正方体的盒子,在各面上图上标上不同颜色,看折后的形状是哪种情况。这样图形的展开和折叠问题由同学们自己通过把每个面剪下,对知识有了直观而感性的认识,这就是保护学生航行安全。让学生携带此“绿卡”在各个方向畅通无阻的去探求知识。
3 提供知识升华的加工场地和氛围
学生在问题环境中探求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每个同学各装载一个问题的一个侧面,在教师的护航下一路而归,需要用准确简炼、严密、规范、具体的数学语言重新加工组合成一个完整定理或公理,作为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理论依据,这需要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共同完成,而不是老师直接叙述出来。
如,三角形的概念,学生会说由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于是,我马上又画出如下有的三条线段,如图2。
学生马上会说:“有交点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于是,我马上又画出如下有交点的三条线段,如图3。”
学生又说不对,应该是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才能组成三角形,于是我又画图如,如图4。
于是学生无奈,必须再加一个条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满足上述所有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于是我找一个学生来总结三角形定义:由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如图5。
这些由学得到的三角形定义的每一个条件在课堂这个场所和氛围中完整而简洁的结合起来,形成三角形的定义,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不容易忘记,并且还能形成知识的迁移,如,可类比推出什么是四边形、五边形。
4 学有用武之地
上述三步得到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数学,也才能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如,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运用,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数比4小-4,求这个数,绝大多数学生得到的数是0,这个错误的答案给学生越讲、越解释他们会越糊涂,于是我说:“我想找一个机灵的学生按我的要求做运动—— 行驶运用。并规定我所站位置为原点,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如图6)。”
学生李永振上来表演,开始他和我站在同一位置。让他向右走4米,于是他走到了A点,我又说:再向左走-4米。他稍思考一下又按原来方向走了4米到B点,由“行动”可知,比4小-4的数类似于上述情况,而B点表示的数就是比A点小-4的数,即是8。向左走-4米就是向右走4米,类比过来:比4小-4的数就是比4大4的数,应该是8。
由此,学生用自已的实践解决了难明白的问题,如果没有具体的实践活动—— “用武之地”,学生理解问题困难,而且易出错,所以课堂上引用实际问题,让学生得到真正有用的、属于自已的数学知识。上述四张“绿卡”,有时在一节课上会交错用到。这体现了数学新教材中老师和学生是共同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学生所学数学是有用数学。这只是我个人尝试新教材中的四张“绿卡”。以后可能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入门,我作为一线的新教材实施者,会逐步深入探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