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 平仄 ”初步探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ow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律诗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律诗兴起之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得以与自由体诗相区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作为研究格律诗的入门之作,对律诗的韵、平仄、对仗做了详细介绍。对律诗而言,调平仄是其灵魂,本文通过对平仄拗救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形成初步的诗词格律学的体系,提高对平仄拗救的认识。
  【关键词】 《诗词格律》;平仄;拗救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28-03
  一、格律诗和四声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顾名思义就是讲求格律的诗。王力先生在《诗词声律启蒙》中写道“自由诗的反面就是格律诗。”由此可见,格律诗一种篇式、句式和音韵都遵循一定格律规则的诗歌,其包括律诗和绝句,从每句的字数上又大体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对于律诗而言,用韵、平仄和对仗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律诗的灵魂。而要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用韵、仄平和对仗的相关知识,首先就要对“四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声有“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之分,现代四声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主要指现代汉语中的四种声调,即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到第四声”,现代汉语中的专业术语叫作阴平(即第一声,如“杀”)、“阳平”(即第二声,如“啥”)、上声(第三声,如“傻”)、去声(第四声,如“煞”)。古代汉语中也有四个声调,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完全一样,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书中关于此有很多记载,唐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记载:“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也写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顾炎武《音论》:“平声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古代四声与现代四声虽不相同,但是从发展演变上讲有一定的联系,即古代的平声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分化为去声,去声到后代仍是去声,而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基本消失了,并且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仅有部分地区的方言还保存着入声。
  平仄也是诗词格律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古人把古代四声分为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按照字义解释就是不平,即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汉语中,“平”指的就是阴平和阳平,即常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即为第三声和第四声。但是由于前文中提到古代的入声字为“仄”类,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混入到了“阴平”和“阳平”之中,伪装成了“平声字”。这成了区分平仄的难点之一。
  “入派三声”之后,其中二分之一读为去声。近三分之一读为阳平,约15%读为阴平,6%读为上声。根据东南大学王步高先生的方法,可以根据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帮我们辨别入声字:
  (一)从现代汉语拼音辨入声字
  1.声母b、d、g、j、zh、z 与全部韵母相拼的阳平声字。
  2.fa 与 fo 的全声调字均为古入声字。
  3.d、t、n、l、z、c、s、拼e 的全声调(实际只有阳平、去声有字)均为古入声字。
  4.卷舌音聲母zh、ch、sh、r 拼-uo 的全声调字(实际上声无字)均为古入声字。
  5.b、p、m、d、t、n、l 拼-ie 的全声调(“爹”除外)字均为古入声字。
  6.全声母(实际只有n、l、j、q、x)拼-ue全声调字(除瘸、靴外)均为古入声字。
  7.g、h、z 拼-ei的全声调(实际无去声)字,均为入声字。
  另注:
  1.凡以-n、-ng收尾的均非入声字。
  2.z、c、s、拼-i的全声调字均非入声字。
  3.凡以-er守卫的均非入声字。
  4.凡以-uai收尾的全声调字皆非入声字。
  根据上面的方法,大部分平声字都可以用普通话的读音来辨识,除此之外,一些不常用的可以通过查韵书的办法解决,只有掌握了入声字的辨别方法,才能进一步研究诗词的平仄和格律。
  二、孤平与拗救
  孤平和拗救是律诗中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先有“孤平”,后有“拗救”,“孤平”是律诗中的专用术语和禁忌,诗人创作律诗时要避免“犯孤平”,而“拗救”就是解决“犯孤平”的方法。
  关于“孤平”,历来一直争议不断,当今形成了两派: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的甲派和以启功先生为代表的乙派。
  律诗中基本的律句: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王力先生认为,在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句中,第一字必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容易形成犯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了一个平声字。启功先生的观点则是从“孤平”的字面定义的,即顾名思义“孤平”就是两仄夹一平,乙派定义的“孤平”并不限于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内,也不限于韵句(以平声收尾的句子),所以按照乙派的定义就能找出许多犯孤平的实例,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即为犯孤平。启功先生的定义虽然更通俗易懂,但是面涉及的太宽,所以副作用更明显。目前学界中占主导的是王力先生的观点。
  如果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个字也只能用平声,否则就出现了“犯孤平”(因为七言第一个可仄可平,所以“平仄仄平仄仄平”句式也属于“犯孤平)。王力先生曾依照这种观点亲自组织了学者在《全唐诗》里寻找犯孤平毛病的例句,结果只有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这说明,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犯孤平的例子是很少见的,这也正说明“孤平”乃是格律诗的大忌。那么如果犯了孤平,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补救,这就出现了拗救。
  一般来说,格律诗中不依常格的句子叫作“拗句”,前文提到的孤平就是“拗句”的一种,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补救,成为“拗救”,所谓“救”,就是“补偿”。凡是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是合律。
  “拗救”大致上可分为两种情况:孤平拗救(也叫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
  (一)孤平拗救
  所谓孤平拗救,就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对于七言来说,就是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则第五个字则必须用平声。
  五言:例程   平平仄仄平
  拗式   仄平仄仄平
  本句救  仄平平仄平
  诗例: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七言: 例程   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式   仄仄仄平仄仄平
  本句救  仄仄仄平平仄平
  诗例: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二)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顾名思义如果出句是拗句,就用对句来补救,这种情况又分为两大类。
  A.大拗必救
  出句为平仄脚句型(仄仄平平仄),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五言:例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式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句救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诗例:况有台上月,如闻云外笙。(刘禹锡《秋日抒怀》)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
  向晚意不適,驱车登古原。
  七言:例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句救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诗例:江村清景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语声。(金·克怀英《渔村话图》)
  B.小拗可救可不救
  指出句平仄脚句型(即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这种小拗可以不救。
  “小拗”和“大拗”的区别在于“拗”字的位置不同,这里往往非常严格,如果第四字拗,则必须要救,即“大拗必救”,如果第三字拗,则是小拗,可救可不救。
  诗例: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注:出句本应为“仄仄平平仄”,但是李白第三字用了“仄”声,属于小拗,可救可不救,但是作者还是在对句救了,对句句型由“平平仄仄平”改成“平平平仄平。)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范成大《初归石湖》)
  (注:出句本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第五字用了“仄”声,属于小拗,可救可不救,但是作者在这里救了,对句句型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注:出句本应为“仄仄平平仄”,作者第三字用了“仄”声,并且对句没有相救,仍为“平平仄仄平”句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大拗和孤平拗救同用,这样会出现两拗一救的情况。其平仄变化如下:
  例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为: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救为: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对句第三字救本句第一字和出句第四字)
  诗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注:出句中的“竟”为仄声字,系大拗,故用对句中的第三字“花”(平声字)来补救;同时,对句中第一字“小”为仄声字(必须用平声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第三字来拗救,即 “花”字起了一字救两拗的作用。)
  三、结语
  律诗的平仄拗救历来被学习者视为洪水猛兽,本文列举的平仄拗救情况是在研究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后同时参考王步高先生的讲解进行梳理整合而来。在查阅相关文献著作时,发现拗救的学问远不止如此,除去本文所列举的常见的基本拗救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和变式,正是因为这些细节和变式的存在,一些学者开始对“拗救”的说法进行溯源,质疑其真实姓,认为其是“无源之水”。由此可见,拗救作为诗词格律的必修课,本身便博大精深且争议不断,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懂得拗救的常规规律,足以对研究格律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启功.诗文声律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王力.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4]王力.诗词格律十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8.
  [5]王士祯.律诗定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龚祖培.汉语诗歌“拗救”说辨伪[J].文史哲,2015,(5).
  [7]袁庆述.从《唐诗三百首》看“拗救”问题[J].中国文学研究,2007,(2).
  [8]王力.诗词声律启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21:32.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对《桃花扇》中的极度程度副词“最”“极”“至”“绝”进行逐个考察,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来源、使用频率、组合能力、句法功能、适用句式等进行统计并分析,试图系统、客观地梳理出《桃花扇》中极度程度副词在用法、分布上所呈现出的特征。  【关键词】《桃花扇》;程度副词;极度副词;统计语言学;近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营造了完完全全中国化的氛围,却用着西方的文明、西方的习惯来冲击它。她尝试在小说中寻得某种平衡,一种东西方文化调和的美。本文分析了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倾城之恋》中几点中国化的特点与其相应的西方文化冲突。  【关键词】 《倾城之恋》;中西文化;张爱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
期刊
【摘要】 柏拉图所著《文艺对话集》作品中运用了苏格拉底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以对话的形式将矛盾抽丝剥茧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其中,在“法律篇”中,谈论文艺教育、诗歌创作过程中读者与诗人的关系以及诗歌与诗人在检查制度中的存在等问题,表现了柏拉图作为贵族政体对文艺创作话语权的掌握。本文主要围绕《文艺对话集》“法律篇”中关于文艺创作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浅谈自由审美下的文艺创新观点。  
期刊
【摘要】 虽然《说苑》是一部杂著类编,只能算在稗官野史之列,然而细读下来,却有其独特的价值。本文便以《说苑》第一卷《君道》为例,谈谈《说苑》一书的叙事艺术、人物塑造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 《君道》;《说苑》;叙事艺术;人物塑造;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06-02  一、《说苑》及《君道》简述  《
期刊
【摘要】 身体书写一直是女性作家建构话语权的重要方式,萧红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自身经历在小说创作中对女性身体进行书写,以此消解男权制话语,让历史听到更多女性的声音。本文从母体动物化、女性遭受的外部暴力和饥饿状态等角度来分析萧红早期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的女性身体书写,揭示王阿嫂等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其对女性话语权利的重构。  【关键词】 萧红;《王阿嫂的死》;身体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消失的地平线》描述了香格里拉喇嘛和山谷居民的生活状态及处世态度,体现了与中庸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度契合。本文以中国传统中庸思想为基础,以适度原则为指导思想,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蕴含在作品中的生态道德思想及伦理道德思想进行研究。进而发现希尔顿的自然观与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构建生态道德、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这充
期刊
【摘要】 为了顺应书写世界文学的时代潮流,以李伯勇为代表的赣南作家立足乡土,在兼具地方性的同时放眼世界。以《轮回》为代表的李伯勇长篇小说立足于传统赣南农村的书写,体现出望向世界的胸怀值得称道。其对政治、个人力比多与家族文化交织之下幽暗家园的展现和赣南家族精神的书写,不但为建构赣南乡土文化地标注入了新的血液,还为扩充当代中国文学提供新的思路。赣南文学史不但应该给其一个合理的定位,当代文学史也理应为其
期刊
前情提要  前丐帮帮主冼红阳被人诬陷为杀害太子的凶手,幸得莫寻欢所救,并在越赢和杜春的帮助下踏上逃亡之旅。三人步入江北地界,正巧碰上黑道集会。薛明王欲使计夺取黑道首领之位,越赢和杜春也被卷入混战。关键时刻冼红阳果断出手化解了危机,却和薛明王一起被炸入了洞中。  章十二 洞穴之中  冼红阳“啊”的一声,转头看向薛明王:“原来竟是你得了云阳卫地字头领!”他曾听越赢提到地字部头领空缺一事,未想竟是被面前
期刊
【摘要】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Let the Great World Spin,以下简称《转》)作为200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可以视作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转》在其宏大的叙事背景中以暗线的形式书写美国20世纪以来参与的几场重要战争,并通过9·11事件的历史创伤影射当代美国社会中的人性,揭露美国普通民众内心的不安全感与信任危机,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交流实现灵魂救赎的可
期刊
【摘要】 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叙事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从文本本身出发,研究叙事及其形式;小说叙事思维则立足于写作学,主要关注的是作者与人物的主体思维,主张从“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本文从小说叙事思维切入,从“人物形象触发生成——人物活动展开情节——人物活动完成命运”三个思维阶段及“人物自身的独特魅力”来分析《人生》是如何从人物入手把握写作的思维变化,丰富小说叙事思维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