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君道》为例谈谈《说苑》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虽然《说苑》是一部杂著类编,只能算在稗官野史之列,然而细读下来,却有其独特的价值。本文便以《说苑》第一卷《君道》为例,谈谈《说苑》一书的叙事艺术、人物塑造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 《君道》;《说苑》;叙事艺术;人物塑造;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06-02
  一、《说苑》及《君道》简述
  《说苑》的作者是西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他是汉代宗室,然而一生却“为人简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颂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说苑》一书,成书于“鸿嘉四年二月己亥上”(汉成帝16年),此时的汉王朝由盛转衰,混乱至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向以“著书当谏书”,告诫汉成帝治理国家应励精图治,《说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应时而生。
  《说苑》又名《新苑》,始见于《汉书·艺文志》。据《说苑序奏》记载,《说苑》一书“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但《崇文总目》中关于《说苑》一书的记载,却是“今存者五篇,余皆亡”。可见,《说苑》一书流传至宋代,曾一度散佚。今天人们所见到的二十卷本《说苑》,是曾巩在校勘皇家藏书时重新整理的。《说苑》二十卷各有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思》《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总体上说来,第一、二两卷《君道》《臣术》,是《说苑》一书的纲,一开篇便列举了众多明君贤臣共同治理国家的事迹,从而树立了一批明君贤臣的典范,余下十八卷则是从思想道德、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反复列举实例,以此阐释到底应该如何成为优秀的明君贤臣。所以,《说苑》一书的二十卷看似各自独立,然而实际上,每卷主旨又大致相通,皆是为了阐述明主贤臣应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君道》是《说苑》的第一卷,君道,即为君之道,该卷记载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君主治国理政的逸闻轶事四十六则,竖起了一批贤明君王的模范样式。“人君之道如何”“人君之事何如”“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刘向通过列举齐宣王、成王、陈灵公、鲁哀公、周公、尧、舜、禹等历朝历代君王的事例,集中阐述了一代明主在治国治民时应该具备的操守、德行,以及应该懂得的道理和需要掌握的原则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君道》是古代君王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刘向编其目的在于为古代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从而帮助他们治国安邦,成为一代明君贤主!本文便以《说苑》第一卷《君道》为例,谈谈《说苑》一书的叙事艺术、人物塑造和文学价值。
  二、《说苑》的叙事艺术
  其一,在叙事形式上,《说苑》全书的记言、记事都鲜少有长篇大论,几乎通过一问一答的简短对话形式展开论述,篇幅短小精炼。如《君道》中第五则,鲁哀公与孔子二人通过“博弈胜负”道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又如第十则,通过大禹与下属的谈话点出“百姓有罪,在予一身”;再如第十二则,通过“桐叶封弟”说出“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这些小故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便是该卷的题目《君道》——“为君之道”。
  其二,在叙事体例上,《君道》共四十六则,前三则是全卷大纲,总述“人君之道”。如晋平公问师旷:“人君之道如何。”师旷说:“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卓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又如齐宣王问尹文:“人君之事如何。”尹文说:“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再如成王对鲁公解释“为人上之道”在于“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则可观。夫有文有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即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作者刘向借晋平公、齐宣王、成王三位君主,总括了为人君者所应具备的条件,然后在接下来的四十三则中,作者反复用事例论证主旨。
  事实上,除了第十六卷《谈丛》全部记言,没有掺入传闻轶事之外,其余十八卷的叙述方式皆与《君道》相同。关于这种叙述体例,《说苑序奏》《崇文总目》将其概括为“令以类相从——条别篇目”,由此可见,刘向在编纂《说苑》时并非随意将材料列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结构框架——“以类相从”,然后通过这一结构框架勾勒出一套思想观念、行为准则。
  三、《说苑》的人物塑造
  《说苑》全书几乎都是由片段构成的,书中没有关乎人物形象的直接正面的描述,但是将各卷各个片段中的人物串联在一起,能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如晋平公与师旷、商汤与伊尹、齐景公与晏子、各王侯与左右臣下等。
  由此,可以看出来,《说苑》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君王与士卿。这两类人物之间呈现出一种关联性,即文章中出现晋平公时,便会写到师旷;说到商汤,便会提起伊尹;提到齐景公,便会有晏子的身影;写到王侯,便后有左右臣下。
  现以齐景公与晏子为例,在《君道》中共有四则提到他们二人,分别是第十九则、第二十三则、第三十九則、第四十则。
  在第十九则中,齐景公欲“善齐国之政”,晏子便说“国具官而后政可善”,还以晋桓公为例,说道:“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
  在第二十则中,齐景公出猎时看见老虎与蛇,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晏子由此提到国家不详分别是“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除此之外并无不详。而第三十九、第四十则,写得则是晏子逝世后齐景公的种种表现。   将这四则放到一起,便能清楚分析出齐景公的形象。齐景公作为君主,有其治国之才,也有着众多君主身上皆有的缺点,然而身为国君的他能够放下身段,不耻下问,向晏婴请教治国理政之法,并加以灵活运用,这不仅反映出他是个能接受说教的仁君,更是个能善用人才的明君。
  而晏嬰的去世,让齐景公极其伤心,认为这是“天降祸于齐国”,甚至感慨“齐国之社稷危矣”,从中不仅能看到齐景公的仁厚,还能看出晏婴的贤德,毕竟,晏婴只是群臣中的一个,却能得君王如此“厚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晏婴确为一代贤臣。
  然而在这四则中,人们所能感知到的齐景公与晏婴的形象,只局限在治国理政这一个方面,并且齐景公的形象更为突出一些,如若想对他们君臣二人有更加全面的认识,需要将其余十九卷中涉及他们君臣二人的故事片段联系到一起,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人物形象。如《贵德》卷,第八则、第十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作者通过引用齐景公与晏婴之间的故事,阐释做人要注重修养道德品行这一主旨的同时,也很好地展示了齐景公仁慈宽厚、爱天下苍生的一面。
  然而齐景公的形象也并非总是完美无缺,书中还有很多逸闻轶事展现了他的缺点与不足,如《理政》卷第二十九则和第四十三则,便描述了齐景公不好的一面。第二十九则讲的是,晏子本将东阿治理得很好,齐景公却不分是非黑白责罚晏子;第四十三则讲述的是,齐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民众纷纷效仿,齐景公屡禁不止。这两则事迹便展现了身为君主的齐景公治国的缺失。《正谏》卷第二则直接写道:“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并且对左右说“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这段话更是直接展现了齐景公注重享乐、不理朝政的昏庸形象。将上述方方面面结合到一起,便能看到一个立体的齐景公。
  对比之下,晏婴等一系列士卿则几乎都展现出忠君爱国、正直不阿的一面,对内辅助君主治国理政,对外能言善辩、匡扶社稷江山。如《臣术》卷,其中第十一则到第十五则,皆描述的是晏婴对齐景公的劝诫,从这五则中,能够看到晏婴身为臣子,忠君爱国、正直不阿,敢于对君王直言进谏,“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堪称一代贤臣。又如《奉使》卷中的第十二则到第十六则,描述了晏子出使的种种事迹,大家从小耳熟能详的“晏子使楚”便出自这里。通过一系列事件,能够清楚看到晏子的聪明才智、机敏巧辩,不仅能够化解自身面对的尴尬与危机,更加能够不辱使命,出色完成自身的使命任务。一个忠贞爱国、机警勇敢、不卑不亢的外交家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书中还有很多像齐景公和晏婴这样光彩熠熠的人物,如楚庄王、楚昭王、商汤、陈灵公、师旷、伊尹等人,将书中所有的故事片段联系在一起,便能看到一幅明君贤臣共同治国理政的美好画面。
  四、《说苑》的价值
  古往今来,《说苑》一书一直被列在稗官野史之列,不受重视,《文心雕龙·诸子篇》说它“蔓延杂说”,认为它是“诸子流”,《宋史·艺文志》亦将其划在子部杂家,可即便如此,《说苑》一书还是有其价值所在的。
  《说苑》一书最大的价值源于它对前代典籍的收录。诚然,《说苑》是一部杂著类编,书中所采用的故事几乎源于前代各种典籍,如《孔子家语》《史记》《左传》《晏子春秋》《韩诗外传》等,虽然有学者认为刘向“故造异说,以惑后来”“广陈虚事,多构虚伪”,但不可否认,刘向为达到“说理劝诫”的目的,也确实将前代各种典籍中故事性强、说理性强的素材摘录了出来,从而使这些故事得以保存流传。
  《说苑》一书的价值还源于它的独特体例。前面论述了《说苑》的体例是“以类相从”,这一特殊体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世的很多著作,诸如《世说新语》《大唐新类语》《孔子集语》等书籍的体例,都受到了《说苑》一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
  参考文献:
  [1]刘向.说苑[M].四部丛刊本.
  [2]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作者简介:毕岸,女,辽宁大连人,海军勤务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晋商之一的灵石静升王氏家族之所以能够绵延700余年,根源便在于代代坚守了王氏家族的家训。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王家家训在做人、做事上倡导诚信、勤俭、孝义,这不仅是王家的传家法宝,也是新时期人们应当借鉴的圣经。  【关键词】家风家训;诚信;勤俭;孝义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121-02  自古以来,中国
期刊
【摘要】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交际过程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交际比语言交际更为重要,因为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占百分之九十,通常分为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手部动作等几大类。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区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通常使用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也不同,可能相同的肢体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能不同的肢体语言有着完全相同的意义。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很有必要学习和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日益强盛,文明建设越来越完善,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使用敬称。在使用敬称的一些环境里,面向受众,经常会出现“您”和“您们”的字样,给人以迷惑。本文从“您”和“您们”的历史、语法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了“您们”用法是否具有规范性。在努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应该努力提高基本文化素质,辨析“您”与“您们”的正确用法。  【关键词】您;您们;历史背景;语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H136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信仰的图腾,而以虎为图腾信仰的民族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图腾信仰文化,虎文化也依旧在中华大地上留存。中国朝鲜族文化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聚居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自古以来对虎文化有着深刻的情结。东北人民对“虎”的情感经历了从畏惧到崇敬、打击和保护的转变,这种虎文化对朝鲜族民族团结和民族意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提倡民族自信的大文化背景下,本文进一步探
期刊
【摘要】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也存在于二语或多语学习者中。本文在谈论语码转换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及语码转换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关键词】二语习得;语码转换;语言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127-02  语码转换(Co
期刊
【摘要】本文从梯级逻辑的角度,解决留学生在对意愿义“要”进行否定时存在用“不要”代替“不想”的偏误。意愿义“要”为强肯定,其否定为弱否定“不想”。“不想”用于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而“不要”是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给受话者。  【关键词】梯级逻辑;否定意愿;言者主语;句子主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1
期刊
章一 忘川路口  经过了江南十二楼的一番风波,冼红阳、越赢、杜春、叶云生、白小川五人乘坐飞刀沈家的船只,自寒江而至大西南。  旧友重逢,真是人生至大喜悦。下船后,几人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先行休整一番。  较之京城又或江南,这间小客栈可说是十分简陋。越赢笑言:“这间还算是好的,再往后到了不理原,只怕连客栈也没得住了。”  冼红阳并未来过大西南,道:“我听传言,都说不理原这里十分险恶,到底是怎样一个险恶
期刊
【摘要】本研究对《桃花扇》中的极度程度副词“最”“极”“至”“绝”进行逐个考察,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来源、使用频率、组合能力、句法功能、适用句式等进行统计并分析,试图系统、客观地梳理出《桃花扇》中极度程度副词在用法、分布上所呈现出的特征。  【关键词】《桃花扇》;程度副词;极度副词;统计语言学;近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营造了完完全全中国化的氛围,却用着西方的文明、西方的习惯来冲击它。她尝试在小说中寻得某种平衡,一种东西方文化调和的美。本文分析了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倾城之恋》中几点中国化的特点与其相应的西方文化冲突。  【关键词】 《倾城之恋》;中西文化;张爱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
期刊
【摘要】 柏拉图所著《文艺对话集》作品中运用了苏格拉底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以对话的形式将矛盾抽丝剥茧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其中,在“法律篇”中,谈论文艺教育、诗歌创作过程中读者与诗人的关系以及诗歌与诗人在检查制度中的存在等问题,表现了柏拉图作为贵族政体对文艺创作话语权的掌握。本文主要围绕《文艺对话集》“法律篇”中关于文艺创作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浅谈自由审美下的文艺创新观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