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盗户》之我见
近读《聊斋志异》《盗户》篇。颇感回味深长,现与读者共赏。
清顺治年间,山东滕县、峄县一带,十有七八的人当过强盗,官府捕不胜捕,无可奈何,只好招抚他们,称之为“盗户”。只要遇到“盗户”和一般百姓有什么纠葛,县官总是包庇、袒护他们,因为怕他们再去为盗。从此以后,打官司的人经常冒充“盗户”。而对方则极力揭露他们不是真正的“盗户”,是冒牌的。双方打官司,谁是谁非,可以暂置不论,必须首先弄清楚谁是真正的“盗户”,作为判处的主要依据。此时,县衙里正闹狐狸,县官有个女儿被狐狸精所缠扰,于是请了一个会捉妖的人来,用符箓之法把狐狸精捉到一个瓶子里灼烧。狐狸精怕了起来,在瓶子里高声大叫,“我是‘盗户’!我是‘盗户’呀!”听的人都偷偷笑着,冒充什么不好,竟还有冒充“盗户”的呢?
这故事好笑吗?是好笑。当强盗总是不光彩,真正的强盗也讳言。没做过强盗的,谁要指诬他为“强盗”,他一定大为暴跳,这也是人之常情。而“盗户”们为什么以盗为荣呢?是因为县太爷奉行强盗逻辑,为他们开脱罪责,所以善恶颠倒,是非混淆,以耻为荣。
十年动乱时,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善恶颠倒之事;以“造反”为荣,不当“造反派”就被当作“保皇派”揪斗。而今,有些现象也挺怪:自己看不起知识人,却花高价送子女入“重点”学校。有些人,忘了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读书,不看报,不调查研究,对哲学、马列主义知之甚少,已经够糊涂的了,他们居然将“难得糊涂”佩戴胸前,立为“座右铭”,甚者制匾额,高悬于居室,装点厅堂,增添雅致。不知他们要糊涂到何种田地,才算不“难得”!有些领导,一面强调尊重知识、人才,一面又看着眼皮底下的人才被搁置、浪费、流失。殊不知,优化领导环境比优化人才环境更为重要。当然,我所指各种怪现象,仅是“有些”而已,不是全社会。
古代的峄县人读不读哲学,我不敢问。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明白”二字。怎么能明白事理,不出现“以盗为荣”混淆是非的局面?按照陈云同志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明白学”。你自己读读试试。凡事分析明白,比自欺欺人、“难得糊涂”好受得多。
从“皇帝观雨”说开去
野史载:同治皇帝在城楼上观雨,见街上百姓淋得如落汤鸡乱躲乱跑,忽发恻隐之心。对身旁大臣曾纪泽说:“我的百姓这么穷呀!雨下得这么大,连雨具也置不起?”曾纪泽赶忙找来九门提督问道:“百姓上街为何不戴雨帽?这可是有碍观瞻的事啊!”九门提督慌了,连忙呵责下属官员:“你们怎么让一些刁民雨天上街乱跑?皇上怪罪下来了,还不快去查办!”下属官员吓得慌了手脚,竟把没戴雨帽上街的百姓一个个抓来杀了。皇帝再次观雨,龙颜大悦:“我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再无人顶风冒雨上街了。”他哪里知道,就因为他的一句话,许多无辜的百姓已做了冤鬼。
这是野史,不足为训。然而我从这故事中却悟出一点道理来:善良的愿望也不一定会出现良好的结果。当今类似曾纪泽、九门提督那样的“矫旨害民”者还大有人在。假改革开放之名、行巧取豪夺之实的事例时见报端,明明白白的政策,一经某些人的“理解”和“解释”就变了味,变得复杂模糊、神秘莫测。中央反复强调从严治党,廉政勤政,有人却当做耳旁风,放纵惯了,怎么严得起来?
冷静地审视一下,权力之所以极富神圣的色彩和经久不衰的魅力,都是某些掌权人特意造出来的。他们随便拟个题目,也够百姓们演算半天的。他们忘记了公仆二字的真正含义。
应当承认,执行政策有时也会出点偏差,但这与“矫旨害民”者本质有别。必须随时警惕、识别、揭露那些“矫旨害民”者的丑行并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使之成为过街的老鼠。只有如此,党和人民才能山鸣谷应,上下同声,忧乐与共!
“牛”之小议
有文章写道:“牛能耕田,能挽车,皮可寝,肉可食”、“牛之为用大矣哉”,这只说的是耕牛、肉牛,至于说到奶牛,还可以吃下青草,挤出牛奶,供人营养,对人类贡献更大。一言以蔽之。从古至今,对牛总极尽其褒而无意贬之。因为它出大力、流大汗,为人类之动力。所以,不论什么朝代的政府,都有保护耕牛的法令。不准随意宰杀。也有些养牛的人家,在牛老了或病死后,不忍宰杀而埋葬之,为其造个牛冢。过年了,也盛些水饺好食品喂喂劳作了一年的耕牛。可见人们对牛有感情,挺真挚的感情。
鲁迅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出了忠厚人的心里话。把牛的身价抬高了不少。把那些默默奉献,如牛般专门利人的人们,形象化了。有些人,写文章,署名“孺子牛”,他们甘心为人民做有益的事,像牛一样不讲待遇,不讨价钱,不打折扣。
人们对牛,无可非议,牛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人类把牛作为好朋友,连想象的神化人,也变成“牛郎”。在动物分类上,把牛作为“有益动物”来划分。
也有人以为牛的生活很苦,不如猪安逸。吃过就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谁又见过猪寿终正寝,哪头猪不都被屠户杀掉,千刀分其尸,最后送入人腹。
当然,也有拿牛开心的:如“对牛弹琴”、“吴牛喘月”、“其笨如牛”等等,这也无伤大雅。比说“其笨如猪”、“猪头猪脑”要客气得多。其实“笨”也并不全是坏话,对猪来说。笨是“愚蠢”、“痴呆”,而对牛来说。笨就有不灵活、忠厚的意思了。
我和丈夫共同生活三十年。看到他总是兢兢业业,埋头从教,十几年没有享受过星期天和节假日。每到春节,他总是乐滋滋捧回一张先进工作者奖状或优秀党员证书。我和孩子们也为之欣慰,喊他“老黄牛”。
在我们的事业中,有多少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人民大众的牛。他们没有灯红酒绿的生活,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辉煌的人生;但他们总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地工作,如鞠躬尽瘁的老黄牛,对他们,我们应当写点什么吧。
(原刊《淮北报》1982年5月6日第四版)
近读《聊斋志异》《盗户》篇。颇感回味深长,现与读者共赏。
清顺治年间,山东滕县、峄县一带,十有七八的人当过强盗,官府捕不胜捕,无可奈何,只好招抚他们,称之为“盗户”。只要遇到“盗户”和一般百姓有什么纠葛,县官总是包庇、袒护他们,因为怕他们再去为盗。从此以后,打官司的人经常冒充“盗户”。而对方则极力揭露他们不是真正的“盗户”,是冒牌的。双方打官司,谁是谁非,可以暂置不论,必须首先弄清楚谁是真正的“盗户”,作为判处的主要依据。此时,县衙里正闹狐狸,县官有个女儿被狐狸精所缠扰,于是请了一个会捉妖的人来,用符箓之法把狐狸精捉到一个瓶子里灼烧。狐狸精怕了起来,在瓶子里高声大叫,“我是‘盗户’!我是‘盗户’呀!”听的人都偷偷笑着,冒充什么不好,竟还有冒充“盗户”的呢?
这故事好笑吗?是好笑。当强盗总是不光彩,真正的强盗也讳言。没做过强盗的,谁要指诬他为“强盗”,他一定大为暴跳,这也是人之常情。而“盗户”们为什么以盗为荣呢?是因为县太爷奉行强盗逻辑,为他们开脱罪责,所以善恶颠倒,是非混淆,以耻为荣。
十年动乱时,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善恶颠倒之事;以“造反”为荣,不当“造反派”就被当作“保皇派”揪斗。而今,有些现象也挺怪:自己看不起知识人,却花高价送子女入“重点”学校。有些人,忘了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读书,不看报,不调查研究,对哲学、马列主义知之甚少,已经够糊涂的了,他们居然将“难得糊涂”佩戴胸前,立为“座右铭”,甚者制匾额,高悬于居室,装点厅堂,增添雅致。不知他们要糊涂到何种田地,才算不“难得”!有些领导,一面强调尊重知识、人才,一面又看着眼皮底下的人才被搁置、浪费、流失。殊不知,优化领导环境比优化人才环境更为重要。当然,我所指各种怪现象,仅是“有些”而已,不是全社会。
古代的峄县人读不读哲学,我不敢问。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明白”二字。怎么能明白事理,不出现“以盗为荣”混淆是非的局面?按照陈云同志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明白学”。你自己读读试试。凡事分析明白,比自欺欺人、“难得糊涂”好受得多。
从“皇帝观雨”说开去
野史载:同治皇帝在城楼上观雨,见街上百姓淋得如落汤鸡乱躲乱跑,忽发恻隐之心。对身旁大臣曾纪泽说:“我的百姓这么穷呀!雨下得这么大,连雨具也置不起?”曾纪泽赶忙找来九门提督问道:“百姓上街为何不戴雨帽?这可是有碍观瞻的事啊!”九门提督慌了,连忙呵责下属官员:“你们怎么让一些刁民雨天上街乱跑?皇上怪罪下来了,还不快去查办!”下属官员吓得慌了手脚,竟把没戴雨帽上街的百姓一个个抓来杀了。皇帝再次观雨,龙颜大悦:“我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再无人顶风冒雨上街了。”他哪里知道,就因为他的一句话,许多无辜的百姓已做了冤鬼。
这是野史,不足为训。然而我从这故事中却悟出一点道理来:善良的愿望也不一定会出现良好的结果。当今类似曾纪泽、九门提督那样的“矫旨害民”者还大有人在。假改革开放之名、行巧取豪夺之实的事例时见报端,明明白白的政策,一经某些人的“理解”和“解释”就变了味,变得复杂模糊、神秘莫测。中央反复强调从严治党,廉政勤政,有人却当做耳旁风,放纵惯了,怎么严得起来?
冷静地审视一下,权力之所以极富神圣的色彩和经久不衰的魅力,都是某些掌权人特意造出来的。他们随便拟个题目,也够百姓们演算半天的。他们忘记了公仆二字的真正含义。
应当承认,执行政策有时也会出点偏差,但这与“矫旨害民”者本质有别。必须随时警惕、识别、揭露那些“矫旨害民”者的丑行并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使之成为过街的老鼠。只有如此,党和人民才能山鸣谷应,上下同声,忧乐与共!
“牛”之小议
有文章写道:“牛能耕田,能挽车,皮可寝,肉可食”、“牛之为用大矣哉”,这只说的是耕牛、肉牛,至于说到奶牛,还可以吃下青草,挤出牛奶,供人营养,对人类贡献更大。一言以蔽之。从古至今,对牛总极尽其褒而无意贬之。因为它出大力、流大汗,为人类之动力。所以,不论什么朝代的政府,都有保护耕牛的法令。不准随意宰杀。也有些养牛的人家,在牛老了或病死后,不忍宰杀而埋葬之,为其造个牛冢。过年了,也盛些水饺好食品喂喂劳作了一年的耕牛。可见人们对牛有感情,挺真挚的感情。
鲁迅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出了忠厚人的心里话。把牛的身价抬高了不少。把那些默默奉献,如牛般专门利人的人们,形象化了。有些人,写文章,署名“孺子牛”,他们甘心为人民做有益的事,像牛一样不讲待遇,不讨价钱,不打折扣。
人们对牛,无可非议,牛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人类把牛作为好朋友,连想象的神化人,也变成“牛郎”。在动物分类上,把牛作为“有益动物”来划分。
也有人以为牛的生活很苦,不如猪安逸。吃过就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谁又见过猪寿终正寝,哪头猪不都被屠户杀掉,千刀分其尸,最后送入人腹。
当然,也有拿牛开心的:如“对牛弹琴”、“吴牛喘月”、“其笨如牛”等等,这也无伤大雅。比说“其笨如猪”、“猪头猪脑”要客气得多。其实“笨”也并不全是坏话,对猪来说。笨是“愚蠢”、“痴呆”,而对牛来说。笨就有不灵活、忠厚的意思了。
我和丈夫共同生活三十年。看到他总是兢兢业业,埋头从教,十几年没有享受过星期天和节假日。每到春节,他总是乐滋滋捧回一张先进工作者奖状或优秀党员证书。我和孩子们也为之欣慰,喊他“老黄牛”。
在我们的事业中,有多少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人民大众的牛。他们没有灯红酒绿的生活,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辉煌的人生;但他们总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地工作,如鞠躬尽瘁的老黄牛,对他们,我们应当写点什么吧。
(原刊《淮北报》1982年5月6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