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杜平(节选一)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bblef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茅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父亲参加红军前是大学生,但他自己从来不肯提及甚至是回避。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在我军开国将领之中,参加革命之前就是大学生的人不多吧。父亲是不肯张扬的人,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读过大学。
  真正向大家公布这一身份的是毛泽东。
  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个年代,不少领导干部,还有各行业的著名人物,他们的历史,包括祖宗三代,都被翻了出来公示于众,父亲的过去,自然也被众人关注。
  有材料述,1969年1月,父亲参加周总理在北京召集的解决浙江问题的会议,在等待毛主席接见时,大家闲谈,有人追问父亲:听说你是大学生,真的吗?父亲笑笑,并不承认。有人坚持说父亲就是大学生。正谈论着,主席来了,主席问大家争论什么?有人说:杜平是大学生。主席问我父亲:“什么大学?”父亲只好回答:“长沙群治大学。”主席说:“那是野鸡大学,”还说,“野鸡大学有好的,也有坏的。”到了1973年12月,在北京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八大军区司令对调),出席会议的有46位高级将领。12月22日,会议结束,毛泽东接见全体与会人员,于是大家来到中南海毛泽东的书房,并先后向主席敬礼问候。当轮到父亲时,不等旁边人介绍,毛泽东一眼就认出了父亲,高声地说:“哦,杜平,大学生哩……”经毛泽东这么一点,在座的人就都知道了,哎呀,原来杜平还是个大知识分子呢。就这样,“杜平是大学生”很快就传开了。
  关于父亲是大学生一事,军旅作家吴东峰所著《开国将军轶事》,有过与以上说法略有不同的描写,说是“建国后某日,罗荣桓向毛泽东介绍杜平将军:‘杜平同志是我们红军中的大学生。’毛问什么大学,杜平答:‘长沙群治大学。’毛戏言:‘那是野鸡大学。’继曰:‘野鸡大学也有好的嘛’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毛泽东对许世友将军言:‘你是个周勃。’又曰:‘我是师范生,杜平是大学生。’将军惶惶曰:‘我算不了大学生。’将军‘大学生’之名由此遍传全军”。以上描写,可谓传神,毛泽东所说的“野鸡大学”应该是对非官办、非名牌、社会办大学的一种泛指吧。
  据吴东峰说,他是1986年12月8日采访父亲时,父亲对他披露自己是大学生这件事的,吴东峰不久前还找到了他在采访本上记录的父亲谈话内容:“我是大学生,是罗荣桓向毛主席说出来的,过去我一直不愿承认自己是大学生。因为我上的是湖南长沙群治大学,是个私立大学,读了几年书,当时那个校长是个日本留学生,据说是早稻田大学毕业的。”
  关于父亲上大学之事,我也进行了一番探访。1927年父亲中学毕业。他并不满足,在祖父读书理念的殷殷厚望中,父亲和一位刘姓的同学到长沙求学。从此,他走出了黄茅,走出了万载,走出了江西,据父亲讲,他考上了湖南群治大学。校长是曾经留学日本的善化(今长沙)人粟戡时,校址在长沙的波子街。新中国成立之后,父亲曾经去寻访过母校,但已是杳无踪迹了。如今的长沙波子街,已是一条热闹繁华的商业街,一处“毛家饭店”使整条街变得熙熙攘攘,要想寻找几十年前幽深宁静的校园,只能到湖南省档案馆去查了。果然在《清朝和民国档案》中,记载了波子街上曾经有过的湖南群治大学。可以引证的第一份资料是《湖南群治大学校董录》即《群治大学专门大学部设立人及董事衔表》,其中第一位校董就是“章炳麟,字太炎”。章太炎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曾经发起成立光复会,后加入同盟会,主编其机关报《民报》,民国成立后主编《大共和日报》。表中还有“粟戡时 ,字墨菴日本法政大学毕业……”还列有“郑芳 惕予 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曾充本校校长”。看来湖南群治大学还是相当有名气的私立学校,不仅有著名人士领衔,还有专业留学人士操办。此外,这所私立大学,规模不小,除了在长沙设有“湘校”,还在上海设有“沪校”。在校董录中,章太炎名下标有“本大沪校国学主任”之职,粟戡时名下标有“现充本大沪校教务主任”之职。我也从《上海地方志》中印证了这一点,它记载了“群治大学,校址在劳勃生路110号(今长寿路728号)”。
  可以引证的第二份资料中,有“群治法政专门学校”,它就是湖南群治大学所设的“专门学校”,就像现在的综合大学下设一些专业的学院。资料中刊有这个专门学校的校长粟戡时的照片。现引《群治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经济本科第一班毕业同学录》序中的一段:“本校为吾湘唯一之私立法学最高学府。俊彦之士不远千里负笈求学者恒数百人,济济一堂,藏焉于斯,修焉于斯,息焉游焉亦于斯。平日师友之间,过则相规,善则相劝,学理之渊深者,共同讨论之、知识之,各别者相互交换之,相亲相爱,如兄如弟,彬彬然有古太学之风,诚足乐也。唯人生斯世佳景不常,盛筵难再,转瞬之间已届毕业。”由上文,当时情况可见一斑。可以说,湖南群治大学是颇有点名气的私立学校,而属下的群治法政专门学校(简称群治学校)是湖南省唯一的法学最高学府。学生全部住校,读书吃住全在一起,学习风气甚浓,师友关系甚洽。
  我的父亲考上的就是群治法政专门学校。他是1927年9月入学,先入预科,再上特科。父亲读大学并不顺利,中途差点辍学。那是1928年,我的祖父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治病要钱,办丧事要钱,一家老小活下去也要钱……父亲从长沙赶回来奔丧,看到家里又是赊账,又是借债,真是困难到了极点。父亲陪着憔悴的祖母,望着她两鬓的白发,再也不忍心继续读书了,他决心像兄弟一样,也为这个家尽一份力,好好孝奉他的母亲,但是刚强的祖母说什么也不同意,她坚定地对父亲说:“兄弟齐心,利可断金。家里再苦再难总能挺过去的,你一定要读完大学,这可是你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啊!”为了筹钱,祖母和二伯父挑头做了七脚会。这七脚会实际上就是七家集资的一种方式,头会集资了一百块大洋给了祖母,等到二会再集资给第二家,三会集资给第三家……依此类推,直到连本带息全部还给各家。能有七家愿意做会并不容易(也有三脚会),这全靠祖父母平时有极好的人缘和极高的威信。就是这一百块大洋,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父亲也才得以继续上完大学。但是此后,二伯父却不得不加倍辛苦任劳任怨地给人打工挣钱还债。父亲还提到过家乡一个姓陈的开明绅士,他曾去湖南长沙办事,见到在大学读书的父亲艰苦拮据,送给父亲三块大洋。刚解放时,他到武汉拜见父亲,父亲为当年的事深表谢意,他则说:“有志者事竟成。”当年正是看重父亲志向高远,才肯资助他的。
  1929年7月,父亲大学毕业了。在第三份资料《群治毕业同学录》(民国二十一年印)中有“湘校政治经济特科二班 民国十八年七月毕业计四十七人”,47人中记有父亲,姓名一栏:“杜豪”,别号一栏:“雋卿”,籍贯一栏:“江西万载”,通讯处一栏:“康西学校”。
  我的父亲毕业后回到家乡,黄茅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这一件大事一下子轰动了方圆十里的家乡,人们像过节一样为他大摆酒宴,敲锣打鼓,鞭炮震天,真有些耀武扬威、光宗耀祖的热闹气势。祖父虽然过世,但人们却不忘夸赞他培养大学生的远见卓识和坚毅决心。大学毕业的父亲成为全家的光荣,大家把改变贫穷低下现状的希望全部集中在父亲身上,邻里乡亲也期待父亲在家乡大显身手,可是父亲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选自上海文艺出版社《父亲杜平》)
其他文献
女人的命运是什么?是生来做奴仆,为男人生儿育女、洗衣做饭,还是被打造成玩物,供男人享受容貌、使用身体?无论哪一种都是对女性个体身份的漠视和人格尊严的践踏,但自古以来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似乎仅限于此,而且在男性话语场中的女性往往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惯常的、习俗化了的方式接受这样的定位,把这种角色理解为女性天然的职责所在,并从中体验一种天经地义的幸福和满足感  如果说近年来女性的个体意识有所觉醒、抗
期刊
一启蒙思想资源质疑    启蒙思潮是确凿无疑的舶来品,那么,由此引发的发生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启蒙运动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启蒙精神的烙印只是中国人在面对外来传统时,总喜欢并且也善于从自身传统文化中挖掘相对应的内容,以心安理得地享有占用外来资源,何况以传统文化中之固有精神来唤醒民众施以启蒙又可免去“挟洋自重”之嫌,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处在非主流文化层面的各种非儒学派诚然给“理”中心论的正统
期刊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谁能判定?只有时间!  啊!历史无情!  ——题记    1    1978年12月22日。成都机场。  候机室里笼罩着一片哀怨气氛,男女乘客们都失却了耐性:上手表弦,来回走动,再不就是眼巴巴瞧着停机坪上那架银灰色客机。民航局长的娘老子早不知给骂过多少遍了;可不顶用。虽然起飞时间已过去了二三个小时了,那架客机仍丝毫没有起飞的意思。  决不是因为天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一带发生了8级大地震,历史在此定格。  一个黑色的日子,一个让人泪如雨下、刻骨铭心的日子。  猝然不及,中国,我的祖国伟岸多姿的躯体上被撕裂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中华民族面临着、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我们的总书记吹响了攻坚战的集结号:抗震救灾,全国紧急行动起来,投入战斗!  我们的总理火速赶往四川灾区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  长达300多公里的地下断层带
期刊
序歌    豌豆花开紫幽幽,紫幽幽,正好空闲为诸君讲则《花子街》发发科(发笑)。长江万里长又宽,肚里抱着千艘巨舶万条船。鹅黄江水向东流,长工的苦楚诉不完,正月初一哭哭泣泣腊月三十夜,还有两麻袋、三大车、四足囤、五座仓、六张柜、七八五十六只煤炭箩。  长江北岸顺走二十、转弯摸角三十里,碧油油良田望不到边,昼心里(中午)晒得油花冒,日头落山就变成湿漉漉夜潮田(优质土地),双脚踩踩踏踏软绵绵,舌头尖儿舔
期刊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我们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二十军,奉命移防安徽省宿县地区休整。由于补充的新兵较多,在修整中除军事训练外,还进行了“诉苦挖根”教育,主要使大家了解,我们穷人为什么受苦受难,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因地主坏人有蒋政权的支持和撑腰,蒋政权是他们的黑后台,要想翻身做主人,就必须消灭蒋政权,消灭蒋政权就要打过长江去,解放江南人民。解决了新战士为谁打仗的思想,同时也解决了老兵
期刊
六月的淮安之行的收获之一是得到了苏宁的《平民之城》。这是一本让我们觉得陌生的书。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曾经反复表述过这样的意思,即一座城、一方土地与一个人的关系,人与城、人与土地因这种关系而互相说明,互为符号,比如雨果之于巴黎,狄更斯之于伦敦,博尔赫斯之于布宜诺斯艾里斯,保罗·奥斯特之于纽约,老舍之于北京,汪曾祺之于高邮,陆文夫之于苏州,王安忆之于上海——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讨论一下苏宁之于淮安?
期刊
屏子,原名李萍,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江宁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江宁区第九届政协常委,南京民盟成员,现就职于民营企业在《诗刊》、《人民日报》、《文汇报》、《文学报》、《读者》、《扬子晚报》等各类报刊发表作品400余首(篇)出版了诗集《屏子的诗》,《屏子爱情诗》正在筹集出版2007年8月,屏子应邀出席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和来自34个国家的208名诗人代表一起,在《青海湖诗歌宣言》上庄
期刊
1951年入朝时,我24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0师539团任团报编辑。上级给我调配了两名助手:一个叫赵璞,负责刻钢版;一个叫王广茂,负责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我们三人都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那时不叫共青团),我是团小组长,也是办报组组长。我们的任务是:每天出一期报,有时一天出两期。主要是刊登国际国内新闻、党委号召、首长指示、备战经验和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期刊
日本篇:流失到日本的中国历代名画到底有多少?     中华文物流失在海外各国的超过3万件,其中美国最多,约占三分之一;欧洲的英、法、德等国占了1万多件;而小小的日本就占了约1万件,可谓怵目惊心!为了弄清日本所收藏的中国历代书画精品,林树中教授于1986年、1993年两次赴日本探寻观摩,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1986年8月26日,林树中教授到日本访问讲学,业余时间也基本花费在了探寻观摩日本各大博物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