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与追忆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009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梦·梦话
  
  人到中年本该是沉稳自在轻易不肯言童稚之事的季节,年少时痴狂的梦境大半已成过眼烟云,那种手枕头下眼望天棚向睡在下铺的室友喋喋不休乃至竟夜不眠的激情已不复存在,有了心事总耐不住要找人倾谈的渴望也换成了内心的一片深沉寂静。但不知为什么,自从我热爱的英娘从远方传来书信,写到她梦见我用大石头压她的头(她已落入水中)之后,便忍不住又勾起与人谈梦的愿望。兹记述我至今不忘的几个梦,权充各位饭后的谈资吧。或许无聊,或许有些趣味,或许还会从中透射出时代社会之大氛围呢,因为圣哲说过,个人的变迁也揭示着时代的变迁。
   童年时的梦总是和现实混淆在一起难解难分的,就如同七彩的卵石,构成一片闪耀的河滩,也不知哪一粒是现实的碎片,哪一粒是梦的晶体。最初的梦境:隔着一条倾斜干净的坡路,年轻的母亲和一位阿姨在说话。我在这边望着路旁的树,树叶又大又圆十分厚实,呈蓝色,每棵树上只有十几片。宝石般的小鸟缀在枝头。我随着清脆的鸟声跳跃着,走得越来越远了。早晨一片宁静,除了鸟声,几乎听不见母亲的声音了。一个童话意境。至今我也说不清这到底是梦还是真实的经历。那时我不会超过三岁,住在伊春林区,那种地理环境,使之完全可能成为真实。一条只有两位女子谈话的街道,奇异的树,鸟,孩子。宁馨,绚丽,纯净。展现在我眼前的世界,最初是多么清新迷人啊。
  此后这样清新单纯充满欣喜的梦再未光顾过我的睡眠。青年时代那些充满呓语和骚动的梦,辗转如卧眠火堆的梦,苦多乐少然而激情如注的梦,现在竟一个也记忆不起,留下的只有一抹模糊的光影。也许是生存处境的压力,这些年梦的色彩竟逐渐由彩色转成了黑白。梦中的感觉也多是沉重,压抑,焦虑,绝少轻松愉悦。而就在我这黑白梦境之外,现实却愈加五光十色喧嚣扰攘,对比何其鲜明。我不由想起多年前写下的一句话:我的迟钝和世界的喧嚣同步增长。这些年最常出现的梦是在山顶上下不来,眼见身边的人轻松地跑下山去,夜色也越来越浓重,心悬在半空。有时梦中也会出现辅助性设施,如学生玩的爬杆,别人腿向上一盘便溜下去了,我站的悬崖却总是离那杆子有段距离,又不敢纵跃过去。有时会出现一条弯曲的滑梯,可轮到我,滑梯竟会变成一道窄窄的铁轨!有时梦中的主要意象也有转换,如置身于没有护墙的结满冰雪溜滑的楼顶,两侧都有楼梯,但都被冰封住且没有扶手,梯极窄并梯级很疏。这意象重复了许多次,几乎获得了原型意味。近来翻阅斯特恩·鲁宾逊的《析梦辞典》,其中“楼梯”一条宣称从楼梯上摔下去预示将发生一次新的爱情。而我只是想下去,楼梯又不好用,是否我只是在渴求爱情。我想,将此梦与我尴尬的生存状况相联系倒更贴切一些。大抵梦的意象也是要受文化类型的制约的,西人梦中的意象和我们汉人的含义可能是不同的。
  最奇异最具意味的梦当数1990年的两个:环境是破败的乡镇小学,我同桌的男孩,暗示要与我结婚,这岂不是同性恋了吗。我把他摔到地上,他死了,化成了一摊乌黑的棉絮。为躲避追捕我到了西部,去找一条红色的龙,只有它能救我。可没有如愿。又过了许多年,我老了。有一天我突然出现在一个实验室里,我遇见了那人的父亲,那人也随后出现了。他并没死。他们把我引到屋中央的大桌子前,似乎有些不安和愧疚。桌上摊着一本连环画,是他们画的,还未完成,正翻开在这样一页——我向西走,左肩上飞着一条龙。接下来的一幅被擦掉了,还未及画上,显然是被我的归来打断了。一个有情节有故事跨度几达一生的梦!在梦中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躲在实验室里任意虚构了我的一生,他们的每一笔,都是在制造我的命运和苦难!
   另外一个梦则更加怪异:恍惚中我进入了一个地下王国,在迷宫般的街道、房屋中一层层向国王所在的中心摸进。王国的每一圈都有士兵,在执行从中心发出的指令,那指令仿佛电波一圈圈向外扩散。当我历经千难万险到达王宫大殿时,发觉那国王已死去多年了。可他的命令仍在一级级向外传递,被铁一样执行着。
  后来读博尔赫斯的小说,不由慨叹世间竟有如此相似的梦。我想此梦如果被博尔赫斯梦到,定会产生又一篇杰作。在我,则只是引起一阵惊异,留下的也只有这几行毫无光彩的字句。
  我想起艾略特曾经说过,身处小时代的我们大抵只能做那种“低梦”,即来自形而下冲动的梦,已丧失做古典时代那种“高梦”的资本了。现代主义文学也是来自这种低梦。何时我们才会重返那神人不分能直接看见幻象的大时代,重温那伟大、崇高、激情的梦境,就像荷马梦见伊利昂,但丁梦见天堂的玫瑰,让梦里日里都充满天使、号角、英雄、远征和紫苜蓿般一望无际的爱情。而我们只能做做卡夫卡式阴暗的异化之梦,在地下室王国里摸索,在摇摇欲坠的楼梯上徘徊、焦虑……
  
  洗澡、自我及其他
  
  不知道古今文人中是否有专就洗澡这件俗而又俗的事做文章的,见的大多数是影视里雾气氤氲之中朦胧神秘的美人沐浴,令人在毛玻璃般的意境中手痒心痒浑身不自在。而在绿树红花的荫蔽下,于瀑布清潭或落日熔金的溪流之中野浴,倒还有一种清爽自然的美感。少年时光裸身体在混浊水塘里扑腾的嬉耍,那种天然的旨趣和喜悦,如今是再难寻觅了。记得那时回家后总要偷偷地用清水再冲一遍,否则第二天上学排队时,老师在你胳膊上一挠,若挠出白道道来,肯定挨批、罚站、告诉家长,一顿胖揍便在所难免了。但还是禁不住阳光清风花香鸟语的诱惑,也不顾淤泥中可能藏有凶猛刁钻的小虫或锈铁片碎玻璃什么的,往往趁大人不注意,呼朋引伴,去野外浮沉一番。不谙水性的我,总是在水里爬行,不时喝上几口。在那时的孩子眼里,洗澡和游泳是一回事。而真正清洁身体的洗浴还数夏日正午,在院子里,母亲的大木盆里和她那尚还细嫩的双手下,往往是笑声伴着水声和母亲偶尔的嗔责,度过一个悠长的午后。溺爱我的母亲直到我七岁还在这样为我洗澡,后来大了,离得也远了,便再无此福分了。此后洗过的各式各样的澡,从早些年的泡池子、盆塘、淋浴,现在的桑拿、芬兰;从最简陋的车间浴池,到豪华的四星级宾馆的澡盆,有哪一个能与儿时母亲的搓洗相比,那种麻痒、滑嫩的舒适,真不是任何按摩女的纤手所能给予的,无论她们多么年轻漂亮。
  也不知为了什么,在经历过这么多年公共浴池里人挨人挤的洗浴生涯之后,我竟突然不自在起来。每逢妻子催我去洗澡时总是拖延,今天说不舒服怕感冒,明天说澡堂翻修不营业,再就是说那儿人杂怕染上什么该说不清了。实际上自己心里明白,是不愿意再把自己的身体裸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了。这被母亲慈爱的目光注视过,被至亲之人温柔的目光抚摸过的身体,怎么能容纳许多杂色的目光审视呢。沐浴,这本该是最私人化的东西,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却不得不集体化了,真是让人沮丧难堪。萨特说过,“身体即自我”。身体由偶然处于某一环境而给世界以意义:建立必然。它是“人为性”,是自为的,因此是一个自我。而当作为自我的身体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便会立即沦丧为物,被他人对象化了,也就是异化了。人毕生追求的自我也许仅是一个身体。萨特的庞大体系说到底也是出于他身体的矮小,他要弥补这一自我的缺憾,便外化出一个粗大的东西。人由于自身弱小而创造出强大的身外之物,在黑格尔是称其为“野蛮人”的。由洗澡开始,推而广之,所有能让自我泯灭的活动,我便一概拒斥,比如集体出操之类,但我不反对跳迪斯科,在那里你既有置身集体的归属感,又能清晰地感到自我的存在。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首诗,题目大约是《入浴》吧。写的是入浴后的人们在卸去现实中种种的伪装(衣服)之后,赤条条泡在滚烫的池子里,人人都还原为本真的一个身体,没有了身份、地位、观念的差别,真正平等了自由了,内心袒露,达到了真正的沟通。那么按我们诗人的说法,干脆,将这不平等的受着核战争艾滋病环境污染种族歧视贫穷饥饿威胁蹂躏的世界,整个建成一大澡堂子,我们各国的男女老幼一齐入浴,敞开心扉,什么性别呀贫贱呀种族呀等等问题,便会一概在水中溶解,岂不天下太平矣!
  而我现在的心愿,已不是那梦想中的书房,让我的书们出箱上架,而是拥有一间浴室,一个完全个人的空间,来面对真实的自己。
  曾闻国外的贵妇有用果酱和啤酒洗澡的。绅士们则让情人用抹了香皂的乳房摩擦自己全身的,真不知是洗澡还是奢侈。据说我们这里也时兴什么新婚浴了,只是不知都有什么节目,恐怕只是夫妻两人一个单间而已,也翻不出什么花样来。人的一切终究是有限的。
  
  穿短风衣看云的女孩
  
  那是个秀丽而寂寞的小镇,孤独的女孩刚刚上初中,她时常躲开同伴,在别人家的矮树篱下面看云,每次总是同样的位置,一看就是半晌。她有些骄傲。当云彩从青山背后涌出,当云彩被阳光射穿,被风驱散,她依然有一些骄傲。她尤其喜欢云堡,一层层,悬在高空,久久不散,仿佛可以踏着阳光涂成金黄的台阶走到上面的广场上去,那里又有一层层锯齿状的墙、塔楼、壮丽的大门。不知道是什么人住在那里。
  就在云聚云散中,草绿了又黄,她依然有一些骄傲,她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她依然那么孤独。就在这个时节,一个怯生生的男孩,一个同年级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到了她身边,把一个信封塞到她手里,“什么啊?”她问。“你自己看吧。”他说。她没有看,她把它老实地交给了爸爸。她不知道爸爸背着她找到了那个男孩,和气地对他说,你们都还小,学习为重,感情的事以后再说。从此,她再也没有和那个男孩子说过话,他依然默默地出现又消失,有时在她班级教室靠近后门的地方坐上一会。
  日子真快,就像削了皮的苹果转眼起了红锈。她顺利地考上了城里的师范大学,进了最喜欢的中文系。她不知道他考到了哪里,她似乎并不在乎他,她依然有一些骄傲。毕业十年后,她成了一所大学的著名文学教授和诗人。她的婚姻却起了变化,她又是那么孤独了,但已经没有那种褐色的矮树篱可以让她站在那里看云了,她能看的仅仅是尘封的窗户和孤零零的树影。有一天,她正在楼下散步,一辆黑色小轿车停在她身边。一个成熟的男子站到她面前。天空的云彩停止了流动。
  他说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见到她,还能对她说起这一切。他告诉她,初中那两年,他为她悄悄写了一本诗集,蓝色的塑料皮笔记本,书名叫做《穿短风衣看云的女孩》。他说,她父亲找他谈话的时候,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感觉到自己的眼泪一颗颗滚下来,像一块块小石头擦着悬崖滚下山涧。后来,他考上了一家医学院,目前在故乡小镇做院长,但把家安在了同一座城里。毕业的时候,家里人把他的旧书都卖了,其中就有那本诗集。十年后,有一天他心情恍惚地在雨中行走,在一家废品收购站门口被泥泞滑了一跤。他生气地去质问人家为什么不把自己家门口收拾干净,人家说正忙着,要把一批收来的旧书处理掉。爱书的他连忙问都有什么书。结果,在一本书里居然翻到了小时候的一张照片,再一翻,居然,那蓝色塑料皮的笔记本!
  “你都写的什么,给我看看行吗。”
  “不,我都藏起来了,连我都不去看我当时写了什么,哪敢在你这大诗人面前献丑啊。”
  “那你还记得你那封信里写了什么吗?我没看就交给我父亲了,呵呵。”
  “不,不想告诉你了,没看就没看吧。”
  她扭头向窗外看去,灰尘淡漠地落在树叶上。她依然有一点骄傲。
  
  听大哥说养柞蚕
  
  九十年代初,在克山一处山村,山上生有一片柞树林,那里原是种子公司的养蚕场,后来承包给个人,每家可以包一亩到四亩左右,每亩地上大约有八九十棵树,树的间距为三四米,高两米左右,树枝展开范围有三四米左右。柞是木本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此木坚韧,可为凿柄,故俗名‘凿子木’。高者丈余,叶小而有细齿,光滑而韧,其木及叶子皆有针刺,经冬不凋。五月开碎白花,不结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柞蚕以生于柞树、食柞叶而得名。柞蚕从一眠到七眠(七种变化)才能吐丝、结茧、成蛹。大约在六月初,蚕蛹在温室中化成蛾子,交配后雌蛾产籽,籽为黑色,比小米粒稍大些,籽都甩在牛皮纸叠成的盒上。经过七到十天,加以适当温度,籽就变成不到一厘米的黑色小虫,头是个小黑盖。这时,就应该把虫放在树上。把产籽盒放在树杈上,小虫就自动顺着树杈爬到叶上,开始进食。大约吃个七八天,它就会长成大拇指大,白中带绿,是为二眠。三眠时身体继续长大寸许,纯绿色,和树叶一样颜色。经过四眠、五眠、六眠到七眠,虫子就长成比成人中指还长一点的成虫,每经过一眠身上就出现一颗星星,最后,它身上从尾到头就有了七颗金色星星,和北斗七星的排列形式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非常好看。七眠虫的颜色呈黄褐色,它会在树枝上吐丝,缠成一圈或几圈,然后垂下一根一两寸长的丝,开始结茧,直到把丝吐完,封口,过了几天就变成了蚕蛹,整个茧就由一根丝缠绕而成。从把最初的小虫放在树上,到最后成蛹,需要大约两个半月的时间,也就是从七月到九月初之间。如果有适当温度,十五到二十度左右,蛹又会变成蛾子,开始生命的又一重轮回。用柞蚕的丝织成的绸,称为蚕绸,宋朝称为“绢绸”,明朝称为“茧绸”。《尔雅》记载:“有柞蚕食柞叶,可以作绵”,这大概是又称为绵绸的由来。
  最累的活是把虫放在树上,要根据树叶的多少判断放多少只虫,正常情况下一棵树放三五十只虫,如果放多了,就得把虫抓下来,放到筐里,转移到另外的树上。周围总要留几棵空树,以备不时之需。如果虫儿没有足够的叶子吃,它会自行爬到别的树上,或者是爬到地上,有的爬不上树的,就在草中提前结茧了,但是非常小。这种情况叫做“跑坡”。这时的虫子身上长刺,抓在手里肉乎乎的,它还会用脑袋甩你,左右拨拉你。
  虫子在树上吃叶的时候,正是鸟多的季节,有很多是南方来的候鸟。所有的鸟都是蚕的天敌,松鼠也是,还有八脚虫,它身上的针能把蚕扎死。这些鸟该怎么对付呢?由于国家政策,不许养黑枪,就得用人来放鞭炮,敲盆子,大声呼喊,把鸟吓走。要不,鸟落在树上梆梆梆一会儿就能把虫子吃光。白天晚上,无论刮风下雨都得巡山,风大容易把虫从树上刮掉下来。下雨时虫子多是躲在树叶背面,刮风时就躲在树枝背面。有时还要防着附近顽童偷蚕虫,回家用油炸——非常好吃,肉筋一样有咬头。
  在山上要搭个窝棚,能住人,能做饭的。先准备十多根竹子,劈成两半,一块十多米的塑料布,先每隔一米打根木桩,围成长方形,把竹披子绑在相对的两根木桩上,弯成半圆形,在其顶点处拉一根横杆固定,把塑料布铺在上面,窝棚两面挖出一锹深的沟,把塑料布两边放沟里,用土埋住,踩实。再在窝棚两侧打几根木桩,从棚顶拉上绳,绷紧,系死。这样刮风时棚顶就不会被掀开了。窝棚的其他两面,一面堵死,另一面做成门。
  做饭、睡觉都在窝棚里面。地上很潮,需要搭起离地一尺来高的板铺,也铺上塑料布防潮。带了煤气罐和炊具。没有气罐就得搭灶台。山下有一条小河,叫诺敏河,可以取水,有一里多路,山上有山泉,还有蘑菇,鸡腿菇、鸭蛋黄、油蘑、榛蘑。山上和河里的水都挺清亮,直接可用。大哥认识附近一处养狐狸的人家,就去他家的井里打水,用自行车驮着塑料桶来回,路上经常能看见野兔。附近没有人烟,十来里路之外才有村落。这座小山方圆六七里。主食主要是米饭,有时下山买点青菜。早上先在山上巡视一番,回来做早饭,饭后再去巡山,周而复始。晚上照明用蜡烛和手电。夏天天黑得晚,有时就用不着照明。
  等挂茧的时候,用手或者剪子把蚕茧取下,装在编织袋里。那年大哥收了三十多袋蚕茧,运回县里家中。一家三口用剪子把蚕茧剪开,把蛹倒出来,茧壳再装到编织袋里,蚕蛹则拿到市场去卖。割茧取蛹的时候正是九月中旬,天气很热,一边割,蚕蛹就一边变成蛾子,到处乱飞乱爬。有时侄女就到处抓,把翅膀剪下,用油炸着吃,自有和蚕蛹不同的滋味。最后结算,没赔没赚。
其他文献
一启蒙思想资源质疑    启蒙思潮是确凿无疑的舶来品,那么,由此引发的发生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启蒙运动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启蒙精神的烙印只是中国人在面对外来传统时,总喜欢并且也善于从自身传统文化中挖掘相对应的内容,以心安理得地享有占用外来资源,何况以传统文化中之固有精神来唤醒民众施以启蒙又可免去“挟洋自重”之嫌,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处在非主流文化层面的各种非儒学派诚然给“理”中心论的正统
期刊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谁能判定?只有时间!  啊!历史无情!  ——题记    1    1978年12月22日。成都机场。  候机室里笼罩着一片哀怨气氛,男女乘客们都失却了耐性:上手表弦,来回走动,再不就是眼巴巴瞧着停机坪上那架银灰色客机。民航局长的娘老子早不知给骂过多少遍了;可不顶用。虽然起飞时间已过去了二三个小时了,那架客机仍丝毫没有起飞的意思。  决不是因为天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一带发生了8级大地震,历史在此定格。  一个黑色的日子,一个让人泪如雨下、刻骨铭心的日子。  猝然不及,中国,我的祖国伟岸多姿的躯体上被撕裂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中华民族面临着、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我们的总书记吹响了攻坚战的集结号:抗震救灾,全国紧急行动起来,投入战斗!  我们的总理火速赶往四川灾区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  长达300多公里的地下断层带
期刊
序歌    豌豆花开紫幽幽,紫幽幽,正好空闲为诸君讲则《花子街》发发科(发笑)。长江万里长又宽,肚里抱着千艘巨舶万条船。鹅黄江水向东流,长工的苦楚诉不完,正月初一哭哭泣泣腊月三十夜,还有两麻袋、三大车、四足囤、五座仓、六张柜、七八五十六只煤炭箩。  长江北岸顺走二十、转弯摸角三十里,碧油油良田望不到边,昼心里(中午)晒得油花冒,日头落山就变成湿漉漉夜潮田(优质土地),双脚踩踩踏踏软绵绵,舌头尖儿舔
期刊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我们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二十军,奉命移防安徽省宿县地区休整。由于补充的新兵较多,在修整中除军事训练外,还进行了“诉苦挖根”教育,主要使大家了解,我们穷人为什么受苦受难,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因地主坏人有蒋政权的支持和撑腰,蒋政权是他们的黑后台,要想翻身做主人,就必须消灭蒋政权,消灭蒋政权就要打过长江去,解放江南人民。解决了新战士为谁打仗的思想,同时也解决了老兵
期刊
六月的淮安之行的收获之一是得到了苏宁的《平民之城》。这是一本让我们觉得陌生的书。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曾经反复表述过这样的意思,即一座城、一方土地与一个人的关系,人与城、人与土地因这种关系而互相说明,互为符号,比如雨果之于巴黎,狄更斯之于伦敦,博尔赫斯之于布宜诺斯艾里斯,保罗·奥斯特之于纽约,老舍之于北京,汪曾祺之于高邮,陆文夫之于苏州,王安忆之于上海——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讨论一下苏宁之于淮安?
期刊
屏子,原名李萍,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江宁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江宁区第九届政协常委,南京民盟成员,现就职于民营企业在《诗刊》、《人民日报》、《文汇报》、《文学报》、《读者》、《扬子晚报》等各类报刊发表作品400余首(篇)出版了诗集《屏子的诗》,《屏子爱情诗》正在筹集出版2007年8月,屏子应邀出席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和来自34个国家的208名诗人代表一起,在《青海湖诗歌宣言》上庄
期刊
1951年入朝时,我24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0师539团任团报编辑。上级给我调配了两名助手:一个叫赵璞,负责刻钢版;一个叫王广茂,负责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我们三人都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那时不叫共青团),我是团小组长,也是办报组组长。我们的任务是:每天出一期报,有时一天出两期。主要是刊登国际国内新闻、党委号召、首长指示、备战经验和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期刊
日本篇:流失到日本的中国历代名画到底有多少?     中华文物流失在海外各国的超过3万件,其中美国最多,约占三分之一;欧洲的英、法、德等国占了1万多件;而小小的日本就占了约1万件,可谓怵目惊心!为了弄清日本所收藏的中国历代书画精品,林树中教授于1986年、1993年两次赴日本探寻观摩,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1986年8月26日,林树中教授到日本访问讲学,业余时间也基本花费在了探寻观摩日本各大博物馆
期刊
黄茅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父亲参加红军前是大学生,但他自己从来不肯提及甚至是回避。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在我军开国将领之中,参加革命之前就是大学生的人不多吧。父亲是不肯张扬的人,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读过大学。  真正向大家公布这一身份的是毛泽东。  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个年代,不少领导干部,还有各行业的著名人物,他们的历史,包括祖宗三代,都被翻了出来公示于众,父亲的过去,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