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课程标准》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教材 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把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的开始,都以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在每节课开始,也安排了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了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上课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情景,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教师再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不用教师费心地讲解,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即可,从而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在学习旋转知识时,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可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铁轨的宽度不一样,夹在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有的同学则反驳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辩论台,教师作适当引导,前提条件是在笔直的铁轨上行使,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地笑了,都恍然大悟。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让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联系生活实例,轻松教学课本知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现在教材中举出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习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是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所以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调动了学生感官。教师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了。
四、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在“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激发学生自学、阅读的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白但又想知道其原因,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当然有的是知识性介绍的也不可以忽视,这也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引领学生阅读、发现其中的精华与知识要点。
总之,新教材还有许多可利用的优点,让我们一起慢慢发现并加以应用。然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既然太阳上了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而取其“精”去其“糠”就更能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更好地让教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中学课程辅导,2011(7、8、9).
[2]中学教学参考,2012(2、3、4).
[3]新课程导学,2013(8、9).
[4]新课程研究,2013(5、6、7).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教材 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把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的开始,都以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在每节课开始,也安排了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了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上课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情景,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教师再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不用教师费心地讲解,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即可,从而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在学习旋转知识时,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可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铁轨的宽度不一样,夹在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有的同学则反驳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辩论台,教师作适当引导,前提条件是在笔直的铁轨上行使,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地笑了,都恍然大悟。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让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联系生活实例,轻松教学课本知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现在教材中举出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习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是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所以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调动了学生感官。教师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了。
四、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在“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激发学生自学、阅读的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白但又想知道其原因,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当然有的是知识性介绍的也不可以忽视,这也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引领学生阅读、发现其中的精华与知识要点。
总之,新教材还有许多可利用的优点,让我们一起慢慢发现并加以应用。然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既然太阳上了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而取其“精”去其“糠”就更能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更好地让教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中学课程辅导,2011(7、8、9).
[2]中学教学参考,2012(2、3、4).
[3]新课程导学,2013(8、9).
[4]新课程研究,201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