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为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所创,原为一种初中数学教学法,后被推广到初中各学科。英语教学有进行思维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任务,在其自学、议论、引导诸环节中,需要“为思维而教”。
【关键词】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为思维而教”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52-02
【作者简介】张云峰,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江苏南通,226000)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中学英语学科带头人。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为著名特级教师、南通市启秀中学李庾南老师所创,原是一种初中数学教学法,现在以“李庾南实验学校”为载体,在各地推广,被公认是一种具有学科普适性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李老师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中,“自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独立思考,从信息源各种载体和交往中获取信息而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关键在于积极思维;“议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引导”是教师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等方法,发挥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尊重学生,确保他们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励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问,指点方法,让学生会学、学会,懂想、想懂问题,促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有效地进行和健康地发展。可见,“思维”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关键词,也是它的核心所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也不例外,其教学同样需要 “为思维而教”。我们在运用与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过程中,注意充分吸纳、尊重它在这三个重要教学环节中有关思维或思维教学的积极因素,使思维或思维教学贯穿始终,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三个环节也非泾渭分明、无所融通的,譬如就课堂某一教学流程而言,它们常常“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出彼此。这里仅为论述方便,才暂且将它们划分开来。
一、“自学”环节强调思学结合,以思促学,在思维(教学)中掘进自学的层次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2的语法介绍实义动词的一般现在时。这个语法知识对学生来讲是难点,也是必须掌握的重点。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先自学,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才能掌握得更牢固,运用得更准确。本校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先呈现主语为各种人称的一般现在时含有实义动词的若干个句子,让学生自学何时使用实义动词一般现在时。而后,引导学生观察动词的形式。经过观察、思考,学生发现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后面加“s”。那么,如何在动词后面加“s”呢?教师展示一些句子请学生开始新的自学任务。接着,在讨论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如何构成时,部分学生认为以“y”结尾的动词把“y”去掉加上“ies”。此时,教师再展示一些句子,如:My mum often stays at home at weekends./Tom studies Chinese in his free time. / Dad always buys me a book for my birthday. /Kate flies a kite in the park on windy days.启发学生再思考、辨析,学生发现这条变化规则是“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动词去掉y加ies”。最后,请学生写出几个含有以“y”结尾的动词的句子,学生写出Tom enjoys swimming./Millie plays volleyball well.等句子。这样,自学任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得到发展。
没有思维参与或者只有浅度思维“干预”的自学,充其量只能起到一定的机械识记作用,是一种低级的学习。笔者认为,在学生能自我观察、理解与思辨的知识面前,不“灌学”和“代学”,更多地把思维的主动权交还给他们。只有主动思维,“真正的自学”才有可能发生。
二、“议论”环节强调思议共生,以思启议,在思维(教学)中升华议论的品质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5 Let’s celebrate介绍中外著名的节日,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本单元的Task部分是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爱的节日的短文。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写哪个节日以及开展哪些庆祝活动。由于书本Task部分的范文是关于春节的短文,所以学生总是围绕着文中出现的短语,如get together, have a big dinner, watch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let off fireworks等等介绍如何庆祝春节,没有什么突破。笔者适时启发:How do you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Can you think of some other activities different from the ones in the book?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讨论,记忆里的知识被激活,想出一些庆祝春节的活动,不会说的、写的就请老师帮忙。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同时,重温传统习俗,学到了do the Spring Festival shopping, post couplets on doors,stay up late on New Year’s Eve, pay a New Year’s visit and give New Year’s greetings等短语,更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议论是一种互惠性学习方式,李老师概括其教学法基本原理时特别强调“互慧共进”。通过议论,产生互动氛围,生成互惠效益,实现互慧目的,其时的议论就不仅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成为课堂中的一种民主生活方式,它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智慧共生的即时效应。从这个角度看,英语教学中的议论所提升的不只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它还包括学生的“人格”品质。 三、“引导”环节强调导思入深,以思激思,在思维(教学)中丰富引导的内涵
学完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8 Detective stories单元后,笔者从网上找来一篇文章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请他们说说“Who was the murderer?”,再说说它的原因。文章大意是这样的:一位独居的有钱的老妇约在两天前在家中被谋杀。从邻居Ms Rose处得知,每天只有两个男人到她家,一个是送报纸的,另一个是送牛奶的。侦探Jerry和警察Joe赶到事发地点,Jerry发现在门前有一个空牛奶瓶和两张报纸。学生讨论了之后,说:The murderer was the milkman.送奶工是凶手,送报纸的发现命案后报警的。这时,笔者说:I think the man who sent the newspaper might be the murderer.学生讨论后又说,送报纸的也可能是凶手,是他取走了牛奶瓶造成假象。笔者继续发问:Could the neighbour be the murderer?学生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观点,认为凶手也许是Ms Rose,她谋财害命,杀害老太太,取走牛奶瓶,嫁祸牛奶工。笔者再问:Is there any other possibility?还有学生说,也许那个打电话的没有留下姓名的报案人是凶手;有学生说文章所给的信息不足,不可以判定谁是凶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根据文章信息分析、推理、判断,思维逐步深入,批判性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这一个例子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笔者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自由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性和合理性。这里的“引导”显然不是“闭合”的,而是足够开放的。开放性引导恰恰能把学生带到“最近发展区”的更深更远处,甚至是在教师“预设”的范围之外。这样的“引导”多了,英语学习情境中的学生就不仅能成为一个灵动的“语言人”,也能成为一个有底蕴的“思想者”,而我们关于学科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的追求也渐渐成为一种现实。
综上所述,“为思维而教”“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自学、议论、引导三个教学环节中强调思维参与,引入思维教学,使英语课堂教学因思而深化,因思而活化,因思而优化。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生态中的学生发展质态研究”(课题编号:E-a/2013/001)阶段成果之一。
【关键词】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为思维而教”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52-02
【作者简介】张云峰,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江苏南通,226000)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中学英语学科带头人。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为著名特级教师、南通市启秀中学李庾南老师所创,原是一种初中数学教学法,现在以“李庾南实验学校”为载体,在各地推广,被公认是一种具有学科普适性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李老师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中,“自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独立思考,从信息源各种载体和交往中获取信息而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关键在于积极思维;“议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引导”是教师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等方法,发挥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尊重学生,确保他们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励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问,指点方法,让学生会学、学会,懂想、想懂问题,促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有效地进行和健康地发展。可见,“思维”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关键词,也是它的核心所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也不例外,其教学同样需要 “为思维而教”。我们在运用与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过程中,注意充分吸纳、尊重它在这三个重要教学环节中有关思维或思维教学的积极因素,使思维或思维教学贯穿始终,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三个环节也非泾渭分明、无所融通的,譬如就课堂某一教学流程而言,它们常常“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出彼此。这里仅为论述方便,才暂且将它们划分开来。
一、“自学”环节强调思学结合,以思促学,在思维(教学)中掘进自学的层次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2的语法介绍实义动词的一般现在时。这个语法知识对学生来讲是难点,也是必须掌握的重点。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先自学,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才能掌握得更牢固,运用得更准确。本校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先呈现主语为各种人称的一般现在时含有实义动词的若干个句子,让学生自学何时使用实义动词一般现在时。而后,引导学生观察动词的形式。经过观察、思考,学生发现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后面加“s”。那么,如何在动词后面加“s”呢?教师展示一些句子请学生开始新的自学任务。接着,在讨论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如何构成时,部分学生认为以“y”结尾的动词把“y”去掉加上“ies”。此时,教师再展示一些句子,如:My mum often stays at home at weekends./Tom studies Chinese in his free time. / Dad always buys me a book for my birthday. /Kate flies a kite in the park on windy days.启发学生再思考、辨析,学生发现这条变化规则是“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动词去掉y加ies”。最后,请学生写出几个含有以“y”结尾的动词的句子,学生写出Tom enjoys swimming./Millie plays volleyball well.等句子。这样,自学任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得到发展。
没有思维参与或者只有浅度思维“干预”的自学,充其量只能起到一定的机械识记作用,是一种低级的学习。笔者认为,在学生能自我观察、理解与思辨的知识面前,不“灌学”和“代学”,更多地把思维的主动权交还给他们。只有主动思维,“真正的自学”才有可能发生。
二、“议论”环节强调思议共生,以思启议,在思维(教学)中升华议论的品质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5 Let’s celebrate介绍中外著名的节日,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本单元的Task部分是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爱的节日的短文。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写哪个节日以及开展哪些庆祝活动。由于书本Task部分的范文是关于春节的短文,所以学生总是围绕着文中出现的短语,如get together, have a big dinner, watch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let off fireworks等等介绍如何庆祝春节,没有什么突破。笔者适时启发:How do you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Can you think of some other activities different from the ones in the book?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讨论,记忆里的知识被激活,想出一些庆祝春节的活动,不会说的、写的就请老师帮忙。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同时,重温传统习俗,学到了do the Spring Festival shopping, post couplets on doors,stay up late on New Year’s Eve, pay a New Year’s visit and give New Year’s greetings等短语,更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议论是一种互惠性学习方式,李老师概括其教学法基本原理时特别强调“互慧共进”。通过议论,产生互动氛围,生成互惠效益,实现互慧目的,其时的议论就不仅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成为课堂中的一种民主生活方式,它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智慧共生的即时效应。从这个角度看,英语教学中的议论所提升的不只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它还包括学生的“人格”品质。 三、“引导”环节强调导思入深,以思激思,在思维(教学)中丰富引导的内涵
学完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8 Detective stories单元后,笔者从网上找来一篇文章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请他们说说“Who was the murderer?”,再说说它的原因。文章大意是这样的:一位独居的有钱的老妇约在两天前在家中被谋杀。从邻居Ms Rose处得知,每天只有两个男人到她家,一个是送报纸的,另一个是送牛奶的。侦探Jerry和警察Joe赶到事发地点,Jerry发现在门前有一个空牛奶瓶和两张报纸。学生讨论了之后,说:The murderer was the milkman.送奶工是凶手,送报纸的发现命案后报警的。这时,笔者说:I think the man who sent the newspaper might be the murderer.学生讨论后又说,送报纸的也可能是凶手,是他取走了牛奶瓶造成假象。笔者继续发问:Could the neighbour be the murderer?学生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观点,认为凶手也许是Ms Rose,她谋财害命,杀害老太太,取走牛奶瓶,嫁祸牛奶工。笔者再问:Is there any other possibility?还有学生说,也许那个打电话的没有留下姓名的报案人是凶手;有学生说文章所给的信息不足,不可以判定谁是凶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根据文章信息分析、推理、判断,思维逐步深入,批判性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这一个例子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笔者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自由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性和合理性。这里的“引导”显然不是“闭合”的,而是足够开放的。开放性引导恰恰能把学生带到“最近发展区”的更深更远处,甚至是在教师“预设”的范围之外。这样的“引导”多了,英语学习情境中的学生就不仅能成为一个灵动的“语言人”,也能成为一个有底蕴的“思想者”,而我们关于学科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的追求也渐渐成为一种现实。
综上所述,“为思维而教”“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自学、议论、引导三个教学环节中强调思维参与,引入思维教学,使英语课堂教学因思而深化,因思而活化,因思而优化。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生态中的学生发展质态研究”(课题编号:E-a/2013/001)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