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法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读书》书如其名,通过介绍民国时期文学家以及社会教育家的方法经验来坦诚实用地传播读书方法。此书初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收录了胡适、蔡元培、丰子恺等大家和若干位民主教育家的读书论,其共同意志在于指引众多读书人如何选书,如何读书,特别是在当时封建八股文和新兴白话文的交替浪潮下如何使得自身的读书观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然而时至今日,面对信息时代资源和信息“爆炸”的机遇与挑战,此书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是否仍旧可取,作者们应对当时文学界新陈更替时所做变通是否仍能帮助我们在如今书海中大浪淘沙、取其精华,便成为了评估《怎样读书》价值的天平。
  《怎样读书》一书取名自胡适先生同名文童,收录了二十余篇相同主题的短文。根据编辑者言,“读书识字的空气,弥漫全国”是本书的大环境,“有党政机关主持的识字运动,也有文化团体主办的读书竞赛”,由此可见,当时的政治力量和民主团体都致力于提升大众尤其是青年的文化水平。然而,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的功利性目的使得书籍本身的意义被估价过低。同时,采用错误方法而读死书的人,也因“只尚空谈不知时务”而使读书的意义遭到误解,这正是本书的初衷。因而,整本书大致分为议论文体裁和记叙文体裁,作者或以理性的方法加以论证,或采用记述自己从儿时家教式学习到后来进入民国高校念书的经历的方式来循序渐进地讲述读书经验,论述读书之法。
  在胡适先生和其他作者眼里,搞清楚“要读什么书”、“读书的功用”、“读书的方法”要比直接读书万卷来得更加重要。其中选择“爱读之书”为上,而“求知识”与“为做人”则为读书的最高目标。在读书方法上,胡适先生又将其分为“精”、“博”二类加以论述:精读贵在“精益求精”,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即认清字,背熟或记下思想上的学问,通过比较、参考、文法分析明了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及时查阅参考并做备忘心得摘录。胡适先生提到,这四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手到”帮助“心到”,便呼应了从古至今的读书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而泛读(博)则源自“开卷有益”,博在于“为参考”,博在于“为做人”。他引用了若干经典事例来进行论证,譬如王安石答曾子固书里的“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因而建议读书人研究一点社会学、文字学、音韵学和考古学再看诗经。又比如达尔文研究生物演化三十年间未有突破,而因偶尔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便寻得突破口,创立了生物演化论。而在读墨子一书上,胡适直言“在一百年前,清朝的学者懂得此书还不多。大家都不知道此书中包含了光学、几何学、力学、工程学、心理学、伦理学……后来的人,知道力学的,读起这本书来,便多懂一些,能知道光学的,更能多懂一些……所以,读书愈多,愈能懂得墨子;换句话说,为多懂得墨子,必须多读别的书”。
  评价《怎样读书》一书对今人的作用,确实可以用“未曾褪色的经典”、“遨游书海的明灯”等字眼。随着科教兴国的国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义务教育几乎保证了新时代的青少年人人有机会读书,而《怎样读书》中介绍的读书“新”观念,早已成为了我们现今读万卷书的主流之法,为老师们所教导和学生们所追随。然而,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时代与大环境不同,读书之法是否也应在借鉴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呢?
  首先,如果说印刷术的普及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书籍的传播难度,自“抄录”成了发扬一本好书的唯一方式成为历史后,“焚书”便不再能阻止读书人读想读之书。那么现今,读书甚至不再需要“纸”作为媒介,诸多电子书和发达的网络使得书籍传播的边界不复存在,也一再降低了表达思想的成本。由此带来的效应实乃“双刃剑”:借助网络的实时更新性,我们可以随时地得知大西洋彼岸一位教授的最新研究论文,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缺乏思想营养的文童也可十分便捷地到达我们的眼界,为这样的文字浪费精力便会压缩读经典、值得一读书籍的时间,更不用说它们对于思考能力与生活状态的负面影响。正是因为如今“人人可写书”,《怎样读书》中所提到的“要读什么书”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而不是一味追寻。
  其次,必须承认胡适先生重点论证的“精读”与“泛读”理论对如今读书人仍十分受用。但正因广义上的“书籍”爆炸式的增长,对于孰该“精”孰该“泛”的判别越发的重要,而这一点在《怎样读书》一书中未曾详细论证,这是其一大局限。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既有“博”又有“专”,广泛博学(Generalization)还是深入钻研(Specialization)之争早已成为国内外永恒的论题。不少高校采用一到两年的“通识教育”及之后的“专业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在此书中“精”与“泛”的方法基础之上更需要我们随时求变,才能够更好地让所学学科相辅相成,精益求精。
  再次,童衣萍与孙福熙等几位作者在书中都强调了读书与实用相结合,“戒盲读、戒浪读、戒死读”,“中国人把读书看的太苦亦太尊贵了,于是与世界事物脱离了关系”,胡适先生也强调“为解决困难而读书”。这一点在几十年后的如今更是如此。新时代各学科的学术更不能意味着“平板陈腐”,而须真正为行业的发展谋得福祉,才能更好地诠释“书籍”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怎样读书》的见解是富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
  综合以上,《怎样读书》一书堪称从民国时期到现今广大读书人修炼自身的标尺,但以此为据,立足于新时代的需求,从中寻得变通才是不“变”之法。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怎样读书》确实引领着读书人穿过功各利禄,接近和探索书中的知识、思想与做人之道。
其他文献
回想起做学生的时候,从生活中更多地感觉到的是静止。虽然这感觉不免有记忆粉饰的作用。少年时对万事都好奇,有什么新鲜玩意、新鲜人物、新鲜知识,立马就被吸引前去。虽然眼前的风景一直在变,其实用心是一样的。因此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总仿佛有所凭依,从不曾茫然不知何往。且由于日日浸淫于书本的缘故,时间、空间都被拓展得极广,所与为友的,除了身边真实可见的人,还有历史长河里那些璀璨的星。一只脚踏在半空的状态就是,一
期刊
1903年,中国正酝酿着一场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满清王朝犹如一位行将就木的病者,封建君主的统治早已走向穷途末路。  1903年,17岁的德龄带着“以西方思想影响慈禧,接受革新”的愿望,步人了华美而神秘的晚清皇宫。  彼时的紫禁城,已经成为苦难深重的华夏大地上唯一奢华的孤岛,存末日黄昏中不计后果地享受着濒死的狂欢。德龄不是一名旁观者,而是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为我们挑起了深宫大内层层叠叠的帷幔,通过文字
期刊
她记得很清楚,就是从那天开始,她收到一封垃圾电邮。  电邮这样说:“为什么记住一段叫你烦恼的爱情?前来我们处清擦一切。”  这是什么意思?  一定是眼科医务所有人出卖她的电邮号码。  伟文与她分手,也以一封电邮解决。  他把讯息传到她电话小小荧幕上。  “桂,我思考良久觉得双方性格不合并无前途决定分手相信你有同感伟。”  桂开凝视字样良久才会过意来,双眼已觉刺痛。  用电邮宣布分手!  如此草率轻
期刊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更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这段出自梭罗的诗被威尔顿学院新任文学老师约翰·基汀写在了那本有些破旧的《诗歌五百年》的扉页上,它曾经被一群热爱诗歌、热情拥抱生命的年轻人无数次深情地朗读,而今它又一次点亮了一群少年的生命。在此之前,从没有人带领他们在校史楼大厅里聆听过死亡的声音,从没有人告
期刊
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烦恼……  听起来根本是如同哆啦A梦漫画中“如果电话事”一样虚幻而又不切实际的梦幻之地,居然就静静地伫立在偏僻的街道一角。只要在晚上把写了烦恼的信丢进铁卷门上的邮件投递口,隔天就可以在店后面的牛奶箱里拿到回信解答,三十年里,解忧杂货店除了贩卖日常生活用品外,还提供这样消烦解忧的咨询。  来店里咨询的一开始只是一些调皮的小鬼,问的问题也只是诸如不想读书也不想作弊却想
期刊
后来,“变”的本义消失了,而剩下“变化”的意义,《说文>就只注为“变,更也”,《小尔雅》注为“变,易也”,意思一样;后来也没有其他什么引申,它的意义倒是没有什么变化了,今天的字典词典解释为“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还是“变化”的意思。  由上看来,一句话,“变”字的意义演变就是从“使变化”到“自身变化”。确实也是,“使变化”何其难也,需要外力作用;“自身变化”才是常态。  于是,借用钱钟书在《
期刊
好的文字如同恒星,穿越浩渺的空间与无垠的时间,仍能熠熠发光直至永恒。若你有足够的感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热爱中长篇小说创作,这里将是你发光的舞台——让你的小说如银河星系般铺展,你会被证明是新生的未来之星。  作者简介与创作谈  我。晗之,蜗居于香港。  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我一直没有弄明白。并不是寻求这句话的解释,而是想去理解它里面所说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我看来,写作不高于生活
期刊
山坡翻飞着五节芒,仿佛发生什么事故,一夜间白发苍苍。深秋黄昏仍有稀薄的阳光,不多话的,散步人贪恋黄昏的体温,愈走愈远,终于隐入霜白的芒发里,听到秋与冬正在窃谈散步人的故事。  出门时,的确无所挂心,世事却常常乘虚而入,拎个小包袱前来投宿了。  那条路常走,散步之外顺道观摩整修楼房的工人干活。由于待修的房子颇多,不乏串门之处,不知不觉养成一种习惯:看看工程进度、问问大理石价钱,或非常好事地建议他们将
期刊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生生不息。时间如流水,滔滔东逝,一去不返,溅起浪花朵朵,照亮历史天空;时间如闪电,破空而来,惊天动地,划破乌云滚滚,闪现历史幽昧;时间如长风,穿越山谷,扫荡原野,裹挟屡屡清芬,清爽人类心灵。多愁善感的文人,对于时间的变化总是格外敏感,常常立足现实,或是追溯过往,感慨今昔;或是展望未来,唏嘘不已;或是凝聚瞬间,发掘永恒;或是交融时空,抒发百感;或是身临其境,度长絮短。时间变化,多
期刊
你说,几年前的九月,你与她匆匆道别,自己也离家北上,来到这座印象里灰蒙蒙的大都市。高架桥一座连着一座,汽车带你遨游,仿佛没有终点。多年的辛苦就是为了这儿,你心想,不禁深呼窗外吹来的风。  汽车匀速疾驶,你的思绪飞到更早前。那时的你信誓旦旦,说要考到那所让你心驰神往的高中。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你喜欢那儒雅的校名。你考上了。你发现自己踏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它的喧闹让你尚未开口便语塞,它的讯息你尚未接收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