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适合采用偏重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熟悉和把握教材的知识脉络,善于归纳和总结,构建有利于学习的知识网络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地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进行有机集合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整合;兼容;贯通
一、 学科兼容,学法兼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学应“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很强,与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兼用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包括城市、居民、工农业、交通、经济等内容,涉及地理名称、基本概念、地理意义等。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比较适合采用偏重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熟悉和把握教材的知识脉络,善于归纳和总结,构建有利于学习的知识网络体系。如教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一课时梳理的知识要点:
(一) 区域概况
1. 地理位置:位于线以南,以东的地区,东面濒临海和东海,南面濒临海。地处东半球、北半球、纬度地区。
2. 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
3. 面积与人口:各约占全国的和。
(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二) 自然环境特征
1. 地形区:西部有和;东部有和。
2. 气候类型:大部分属于气候,南部部分地区属于气候。
(三) 人文环境特征
1. 农业
(1) 农业生产条件:
所处纬度位置,地跨带和带,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且雨热同期。
(2) 列表归纳: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
2. 矿产资源与工业
(1) 列表归纳: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2) 工业基地:和。
3. 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地区,蕴藏量极为丰富。
初中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包括海洋、陆地、地形、气候、河流等,其中的地球运动、太阳高度角、各种气候图、各种等高线地形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数学学科特点,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习时应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重视解题思路、解析方法和答题技巧,特别要多画图、多做练习,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地理计算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的地理运算能力。具体地理计算类题型分别为:
①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②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③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④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⑤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二、 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全盘有计划地把已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再认识、再深化、再综合和再创造,既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前提条件,又是进一步落实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如《中国的气候》这节课,由于“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采用边学习边归纳边整理的方法,将“秦岭-淮河”一线的自然地理意义进行逐一归纳和总结,形成一个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现将《秦岭-淮河一线》的自然地理意义归结如下:
①我国一月0℃等温线的分界线;
②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③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
④我国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
⑤我国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⑥我国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⑦我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⑧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
⑨我国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⑩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再如,教学《中国的地形》与《中国的气候》这两节课后,利用自然地理事物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相互联系,将两节课内容中有关联的知识点通过搭建与组合,形成一张综合性的复习表。
三、 图形整合,生动直观
地理图形整合即图形叠加,它是把零散的、相互联系的地理事物呈现在同一幅地理图形中,具有更形象生动、灵活直观的特征。这种通过整合的地理图形既能深刻地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更清晰地呈现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位置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达到既突出重点,又利于记忆的目的。
如《农业》这节课教学,基于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南北方地区差异、东西部地区差异),我将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集中投放到同一幅地图中,立起学生宏观的农业空间格局。
又如《中国的土地资源》这节课,为了易于学生的理解与识记,我将中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等进行整合与叠加,形成一幅更直观、生动、灵活的复习地图。
总之,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有发现、收集地理信息资源的意识和处理能力。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善于将纷繁复杂的地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进行有机集合、剪辑嫁接、合理取舍,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这种整合能够很好地调配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元素,使整个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大大地推进新形势下的地理教学。
关键词:整合;兼容;贯通
一、 学科兼容,学法兼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学应“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很强,与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兼用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包括城市、居民、工农业、交通、经济等内容,涉及地理名称、基本概念、地理意义等。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比较适合采用偏重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熟悉和把握教材的知识脉络,善于归纳和总结,构建有利于学习的知识网络体系。如教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一课时梳理的知识要点:
(一) 区域概况
1. 地理位置:位于线以南,以东的地区,东面濒临海和东海,南面濒临海。地处东半球、北半球、纬度地区。
2. 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
3. 面积与人口:各约占全国的和。
(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二) 自然环境特征
1. 地形区:西部有和;东部有和。
2. 气候类型:大部分属于气候,南部部分地区属于气候。
(三) 人文环境特征
1. 农业
(1) 农业生产条件:
所处纬度位置,地跨带和带,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且雨热同期。
(2) 列表归纳: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
2. 矿产资源与工业
(1) 列表归纳: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2) 工业基地:和。
3. 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地区,蕴藏量极为丰富。
初中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包括海洋、陆地、地形、气候、河流等,其中的地球运动、太阳高度角、各种气候图、各种等高线地形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数学学科特点,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习时应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重视解题思路、解析方法和答题技巧,特别要多画图、多做练习,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地理计算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的地理运算能力。具体地理计算类题型分别为:
①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②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③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④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⑤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二、 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全盘有计划地把已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再认识、再深化、再综合和再创造,既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前提条件,又是进一步落实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如《中国的气候》这节课,由于“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采用边学习边归纳边整理的方法,将“秦岭-淮河”一线的自然地理意义进行逐一归纳和总结,形成一个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现将《秦岭-淮河一线》的自然地理意义归结如下:
①我国一月0℃等温线的分界线;
②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③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
④我国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
⑤我国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⑥我国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⑦我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⑧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
⑨我国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⑩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再如,教学《中国的地形》与《中国的气候》这两节课后,利用自然地理事物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相互联系,将两节课内容中有关联的知识点通过搭建与组合,形成一张综合性的复习表。
三、 图形整合,生动直观
地理图形整合即图形叠加,它是把零散的、相互联系的地理事物呈现在同一幅地理图形中,具有更形象生动、灵活直观的特征。这种通过整合的地理图形既能深刻地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更清晰地呈现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位置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达到既突出重点,又利于记忆的目的。
如《农业》这节课教学,基于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南北方地区差异、东西部地区差异),我将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集中投放到同一幅地图中,立起学生宏观的农业空间格局。
又如《中国的土地资源》这节课,为了易于学生的理解与识记,我将中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等进行整合与叠加,形成一幅更直观、生动、灵活的复习地图。
总之,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有发现、收集地理信息资源的意识和处理能力。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善于将纷繁复杂的地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进行有机集合、剪辑嫁接、合理取舍,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这种整合能够很好地调配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元素,使整个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大大地推进新形势下的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