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这样看容易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515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语文测试中,常有学生说到诗歌题不会做,细问之下都是因为诗歌没有看懂。作为语文老师,我理解学生的难处。所以我想了一些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诗歌。
  一、用比喻的眼光看诗歌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许多诗歌都用到了比喻,这样,既形象生动,又能言简意赅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抓住诗歌中的比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里桑叶是喻体,本体是女子的容貌,作者用桑叶的茂盛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用桑叶的枯萎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看懂了这个比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对该女子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氓始乱终弃的痛斥。相似的比喻还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上面是诗歌中用到比喻的句子,诗歌中还有用到大量比喻的段落。如《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几句都是写琵琶声。学生就算不懂音乐,也完全可以根据喻体想象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类似的例子课外也有很多。比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乍一看是写一个新嫁娘马上要拜见婆婆,问丈夫自己的眉毛画得合不合适。而作者实际的意思是什么呢?唐代士子应试,先要将所写的诗文呈给在朝的知名人士看,若得到赞许,登科便不难。作者朱庆余这是在应试以前问张籍:我的文章写得怎么样啊?合不合要求啊?学生如果没有看懂比喻,把它当成写实,那就谬之千里了。
  这些比喻都不算难,最难的当属典故中的比喻。典故深奥难懂,每个典故背后都有故事;范围又广,经史子集都有涉及。而我们的学生积累有限,理解起来就有困难。好在诗歌里引用的典故总是以常见的和易知的为主,且很大一部分是历史的比喻。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的“楼兰”比喻边境之敌。据《汉书》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来喻指边境之敌。类似的历史的比喻还有“鸿雁”(出自《汉书·苏武传》,比喻书信、音讯)、“长城”(出自《南史·檀道济传》,比喻守边的将领)、“折腰”(出自《宋书·隐逸传》,比喻屈身事人)、“鸿鹄”(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比喻有远大的志向)等。这些以历史的比喻为主的常见易知的典故学生大都比较熟悉(考试时候陌生的典故,出题者一般都会给出注释),理解了其中的比喻也就理解了诗歌的主旨。因此,用比喻的眼光来看诗歌,典故也没什么好怕的。
  二、用正常说话的方式看诗歌
  诗歌难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倒装形式,它不是用正常的方式说话。为什么呢?因为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它有字数、声调、押韵等限制,有时不得不用非正常语序表达。我们在看诗歌的时候就该把它倒装的语序调整过来,把它变成正常语序,这样就容易理解多了。我們看下面的例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归浣女”和“下渔舟”按照我们现在说话的习惯应该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即“浣女归”“渔舟下”,这样调整后就容易理解多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很显然正常的语序应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再如“家书到隔年”(杜牧《旅宿》),就是“家书隔年到”。“名岂文章著,老病官应休”(杜甫《旅夜书怀》),应为“文章岂著名,老病应休官”。“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就是“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这些都是句中倒装,也还有前后句倒装的。如“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韦应物《夕次盱眙县》),应是“听钟未眠客,独夜忆秦关”。当然,关于倒装的例子太多,也可以归类。这里我只是抛砖引玉,目的是让学生能用正常说话的方式去看诗歌,理解诗歌,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为下一步更好地感悟诗歌打好基础。
  三、用当事人的眼光去看诗歌
  所谓用当事人的眼光看诗歌就是设身处地替古人着想。古人作诗吟风弄月是一个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表达思想。从前的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做官,他们渴望济世,渴望建功立业,诗歌只是承载他们梦想、抒发他们壮志的载体,他们不把自己诗歌创作的成就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所以古人的诗歌内容大都写做官以前的隐居、干谒、应试(包括落第)等,做官以后的恩遇、迁谪,乃至忧国、忧民,思林栖、思归田等。但是现在时代变了,读书人不一定做官,做不成官也不会归隐田园山林。我们的学生读到这些诗歌就会觉得难以理解,情感上不能产生共鸣。为什么那些相思、离别、念亲、怀乡之作我们的学生读起来容易理解呢,就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人类普遍的情感依然存在。所以,要读懂诗歌,就要让学生以当事人的眼光进入诗人当时的情境中去,让他们的情感追随诗人的情绪,这样就能更快地领悟诗歌的主旨所在。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古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有可能是含蓄、迂回、正话反说、一语双关的。这时你就要把他当朋友看,当你走进朋友的心灵,他所说的在外人看来无论多么費解,但你是瞳的。这就是用当事人的眼光看诗的好处。
其他文献
本着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功能特点,2017年语文版初中教材做了新的修订。此次新修订教材的课文数量减少了15%,共有40%的课文被
教育综合改革时期高考命题是素养立意。关键词是“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它是指生命个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从2016年全国课标卷三套试题作文命题立意及导向看,全国课标卷Ⅰ“获奖之后”,考查的是思考发展与评价的问题,进步与退步的问题,表扬与批评的问题;全国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考查的是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10年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特别是199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广东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决策后,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国内近几年来对分层教学和个陆化作业设计开始关注。传统的上课教师教,下课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改变。新课程实施后,虽然教学方式有了改变,但根本上仍然还是老师教,学生学,教还是为了教,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如何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和探究,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用分层教学提高升学办学品位已经成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教是为了不教
【摘要】目的 : 对当下已婚育龄妇女在避孕措施方面进行了解,探究和分析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根据我镇近些年来计划生育的数据,深度的去探讨已婚育龄人群的避孕方式和效果,对所调查的人群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包括使用各种避孕措施的人数,方法以及效果,从而进行对比并得出探讨最佳方案。结果 ,现如今已婚育龄人群的综合节育率大概在在89.98% 左右,同时长效的避孕措施不增反减,跌到了70.16%左右,相反短效的
《散步》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只有580多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美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去郊外散步过程中的分歧,最后在亲情的关爱下,矛盾得以解决的故事。故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知识和能力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寻找文中字、词、句子的美点;3.体味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1.寻找、品味
一、明确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师要将做好学生读书活动与“世界读书日”活动相结合,以学校“内涵发展”为前提,落实“全员参与、读写结合、以校为主、辐射家庭”的活动思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语文阅读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引导学生读书学习,努力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读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明确学生读书活动的目的  语文教师要明确学生读书活动的目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实验条件的改善并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小组合作研讨为中心,进行《电气控制与可編程序控制器》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增强课堂互动性。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小组合作;实验课;研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2-0
近年来,宝安区的个体经济蓬勃发展,1996年在地税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有3万余户,缴纳地方税收3241万元;2003年已达49341户,缴纳的地方税收迅猛增长到18410万元。新《征管法》第8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的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的心里。对话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基础上开展的再次深入的对话,它使得读者的思绪在文字间飞翔。批注式阅读实际上是对话阅读教学的形式之一,它更加注重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获得的感悟。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