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种种环境的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心理危机也日益增多。然而,就大学生而言,面临的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和生活适应等压力事件越来越多,心理困惑和心理适应不良日益加剧,心理危机发生的机率也越来越大,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近年来,自杀或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件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卫生部公布的有关数字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在1995年至1999年全国人口最重要的死因中,自杀列第5位。近年来校园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如马家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严重危害到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震惊全社会。究其原因,并不难发现这与大学生心理危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个体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校园危机依据时间可以分为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时和危机发生后。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发生时的干预和危机发生后的善后等方面,而本研究尝试从危机现场处理和善后转换到危机发生前“预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校园危机的信仰危机、心理危机、安全危机等多视角进行干预。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孕育萌芽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SARS事件的发生。在这阶段,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学生工作理念的转变开始萌芽。当然,此阶段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被动的、自发的,没有纳入高校领导的视野,谈不上危机干预体系建设。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由于2003年SARS事件和2004年马家爵杀人事件的影响,全国教育系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表现为中央各级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并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高校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投入力度,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当然,鉴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比如,对危机干预作用了解不多,危机干预意识较差,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干预体系不完善,危机干预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结合多年来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子体系:预防体系、即时体系和提升体系。在高校危机干预体系的实践中,即时体系,及时干预工作开始受到重视,学校能根据干预过程的需要调动相关部门辅助开展危机干预,但预防体系的工作开展还远远不足,往往流于形式。针对危机发生后的提升体系的建构则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预防体系
预防体系的建构对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提前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可能爆发的学生心理危机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以避免学生在心理危机状态中受到伤害。二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做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最大限度利用可用资源,最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预防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组建危机干预应急小组。因心理危机往往发生突然、起因复杂, 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除专业技术人员外还需要其他部门的人员及物资支持,因此在危机发生之前组建危机干预应急小组是提高危机干预工作成效的必要举措。危机干预应急小组应包括:以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为应急小组组长,以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各院系分管领导为主要成员,同时校医务室、保卫处负责人。参与应急小组的成立以文件的形式告知各部门,并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危机干预工作培训。
第二,学生自我调控体系的建构。
学生自我调控体系的有效建构能帮助学生增强免疫力,学会自我化解心理危机,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学生自我调控体系的建构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讲座、文字宣传、大型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竞赛等途径,来提高学生对不良情绪状况的调控和应对能力。
第三,心理危机监控体系的建构。心理危机监控体系的任务在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抢”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心理危机监控体系可以通过心理档案监控、心理咨询记录监控和三级网络监控等三条途径并行来实现,这三条途径并行能尽可能延伸监控体系的触角,拓宽发现心理危机的渠道,确保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危机状况。
(二)即时体系
即时体系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所借以应对的网络体系,即时干预的重要性已得到相当重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获知危机事件时都能马上做出应对反应,调动相关资源应对危机事件。
及时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建立心理干预与事故预防并行的干预机制、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建立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的转介机制。
第一,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成员均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第二,建立心理干预与避免事故并行的干预机制。避免危机当事人做出极端事件,这是危机干预最基本的目标。除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外,保卫处必须做好预防性的安全措施,尽可能减少危及到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
第三,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近期有关科研表明,心理危机的发生往往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数天之内,因此,当学生心理危机得到暂时平复后,并不意味著危机干预的结束,危机状况随时会再次爆发。因此,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能让学生获得外界的支持,增强面对危机,取得危机干预的成功。
第四,建立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的转介机制。针对诊断与治疗,最新的精神卫生法有严格的规定。学校心理专业教师不得为学生做诊断,然而,纵观危机事件的发生,多数当事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患,因此,及时转介医疗机构或其他经验丰富的相关机构不失为对当事人的最有效帮助。
(三)提升体系
危机既包含了危险,同时亦孕育着机会,对高校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危机的化解只是危机干预的一个目标,如何在个体心理危机事件中得到整体的成长和提升才是危机干预的初衷所在。因此危机干预提升体系的构建能让高校危机干预工作迈上新的平台。
提升体系应包括: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机制、建立对危机学生同伴的提升干预机制、建立危机干预工作的评估机制。
第一,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机制。由于心理危机往往具有反复性发作的特点,因此他们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建立危机学生的跟踪机制,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危机干预的主动性。
第二,建立对危机学生同伴的提升机制。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对危机学生同伴带来强大的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会让他们产生对消极情绪状况的不良应对方式产生习得效应。因此有必要对目睹和了解危机发生的其他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化解因这一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并提升处理类似心理危机的能力。
第三,建立危机干预工作的评估机制。危机干预结束后,应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如预防体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危机干预应对小组是否协调运作,即时干预过程有无无效行动:危机干预专业人员的干预技术是否适应干预事件:专业人员有无定期接受专业督导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协调干预体系的运作,提升危机干预体系运作的效能。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个体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校园危机依据时间可以分为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时和危机发生后。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发生时的干预和危机发生后的善后等方面,而本研究尝试从危机现场处理和善后转换到危机发生前“预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校园危机的信仰危机、心理危机、安全危机等多视角进行干预。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孕育萌芽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SARS事件的发生。在这阶段,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学生工作理念的转变开始萌芽。当然,此阶段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被动的、自发的,没有纳入高校领导的视野,谈不上危机干预体系建设。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由于2003年SARS事件和2004年马家爵杀人事件的影响,全国教育系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表现为中央各级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并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高校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投入力度,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当然,鉴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比如,对危机干预作用了解不多,危机干预意识较差,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干预体系不完善,危机干预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结合多年来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子体系:预防体系、即时体系和提升体系。在高校危机干预体系的实践中,即时体系,及时干预工作开始受到重视,学校能根据干预过程的需要调动相关部门辅助开展危机干预,但预防体系的工作开展还远远不足,往往流于形式。针对危机发生后的提升体系的建构则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预防体系
预防体系的建构对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提前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可能爆发的学生心理危机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以避免学生在心理危机状态中受到伤害。二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做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最大限度利用可用资源,最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预防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组建危机干预应急小组。因心理危机往往发生突然、起因复杂, 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除专业技术人员外还需要其他部门的人员及物资支持,因此在危机发生之前组建危机干预应急小组是提高危机干预工作成效的必要举措。危机干预应急小组应包括:以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为应急小组组长,以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各院系分管领导为主要成员,同时校医务室、保卫处负责人。参与应急小组的成立以文件的形式告知各部门,并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危机干预工作培训。
第二,学生自我调控体系的建构。
学生自我调控体系的有效建构能帮助学生增强免疫力,学会自我化解心理危机,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学生自我调控体系的建构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讲座、文字宣传、大型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竞赛等途径,来提高学生对不良情绪状况的调控和应对能力。
第三,心理危机监控体系的建构。心理危机监控体系的任务在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抢”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心理危机监控体系可以通过心理档案监控、心理咨询记录监控和三级网络监控等三条途径并行来实现,这三条途径并行能尽可能延伸监控体系的触角,拓宽发现心理危机的渠道,确保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危机状况。
(二)即时体系
即时体系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所借以应对的网络体系,即时干预的重要性已得到相当重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获知危机事件时都能马上做出应对反应,调动相关资源应对危机事件。
及时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建立心理干预与事故预防并行的干预机制、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建立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的转介机制。
第一,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成员均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第二,建立心理干预与避免事故并行的干预机制。避免危机当事人做出极端事件,这是危机干预最基本的目标。除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外,保卫处必须做好预防性的安全措施,尽可能减少危及到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
第三,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近期有关科研表明,心理危机的发生往往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数天之内,因此,当学生心理危机得到暂时平复后,并不意味著危机干预的结束,危机状况随时会再次爆发。因此,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能让学生获得外界的支持,增强面对危机,取得危机干预的成功。
第四,建立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的转介机制。针对诊断与治疗,最新的精神卫生法有严格的规定。学校心理专业教师不得为学生做诊断,然而,纵观危机事件的发生,多数当事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患,因此,及时转介医疗机构或其他经验丰富的相关机构不失为对当事人的最有效帮助。
(三)提升体系
危机既包含了危险,同时亦孕育着机会,对高校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危机的化解只是危机干预的一个目标,如何在个体心理危机事件中得到整体的成长和提升才是危机干预的初衷所在。因此危机干预提升体系的构建能让高校危机干预工作迈上新的平台。
提升体系应包括: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机制、建立对危机学生同伴的提升干预机制、建立危机干预工作的评估机制。
第一,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机制。由于心理危机往往具有反复性发作的特点,因此他们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建立危机学生的跟踪机制,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危机干预的主动性。
第二,建立对危机学生同伴的提升机制。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对危机学生同伴带来强大的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会让他们产生对消极情绪状况的不良应对方式产生习得效应。因此有必要对目睹和了解危机发生的其他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化解因这一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并提升处理类似心理危机的能力。
第三,建立危机干预工作的评估机制。危机干预结束后,应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如预防体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危机干预应对小组是否协调运作,即时干预过程有无无效行动:危机干预专业人员的干预技术是否适应干预事件:专业人员有无定期接受专业督导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协调干预体系的运作,提升危机干预体系运作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