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 科学精神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wang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1个月
  第1(个)星期
  第1天
  (1)这个小孩子是在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
  (2)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连续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地哭了。
  (3)生后45分钟,就打呵欠。
  (4)生后2点44分(生后2小时44分),又打呵欠,以后再打呵欠6次。
  这是中国首例儿童行为活动个案研究的观察记录,记录中被观察的对象是一个刚出生的小男孩,名叫一鸣,在一旁密切注视小男孩每一个细小反应和动作并作做详细观察记录者,正是这位男孩的父亲,时年29歲的东南大学教育科儿童心理学教授陈鹤琴(1892-1982)。此项工作持续了808天,根据这份观察记录写成的两本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开山之作”。因此,陈鹤琴于百年之前所做的这份记录与相关的连续观察、试验和研究工作,其价值与意义已超越观察、记录与著作本身,使中国的儿童教育从“社会意志”“伦理道德”出发的“成人主观性”逐渐向从“儿童生活”“认知经验”出发的“儿童主体”方向过渡,进而使儿童教育的性质和范围,由“概念”“空谈”甚至高深的“玄学”转变为“客观的”“有规律可循”、可测量并广泛应用的“科学”。
  陈鹤琴写道:
  研究儿童心理是一种最有趣的事,也是在儿童教育上算为一种最紧要的事情。不知儿童心理,哪里可以教育儿童?所以欧美各国对研究儿童心理非常注重。但我国研究者寥寥,而一般教育家空谈教育,却不去实地研究教育者之心理,无怪教育之不见日进。(引自《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361页)
  一、开启儿童研究“科学化”之门
  在现代儿童教育家看来,儿童生长与发展始终不仅具有自身的规律,并且与自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儿童发展,而儿童发展(包括身体、心理、智力和社会性等)的起点在于儿童的身体、感觉、意志。正如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W·普莱尔(W.T.Preyer,1841-1897)在《幼儿的感觉与意志》一书序言中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描述:“在由涌泉到河口的全程中,旁观者看到奔流,看到前前后后;他知道它虽然屡屡汇合而起变化,但急急奔进的还是相同的成分;他知道这些成分之中好多化为蒸汽,但河流永远是同一条河流。”(引自《幼儿的感觉与意志》,W·普莱尔著,孙国华、唐钺译,科学出版社,1960年4月)
  19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试图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研究幼儿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使由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等教育家倡导的“心理学化教育”等西方教育思想增加了来自“生物学”方面的阐释。直到19世纪后期,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将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应用于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从而使儿童心理学研究不再拘泥于主观判断、推理、概念,而是开始与客观、实证、统计的“实验主义”相结合,同时将儿童及其成长过程作为连续发展“整体”进行研究,探索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性,使“科学化”成为人们研究儿童与儿童心理的基础、方法,进而使儿童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使儿童教育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20世纪初期,“新教育”运动领袖之一的陶行知(1891-1946)将“旧教育”特点归纳为“五旧”,包括依赖天工、沿袭陈法、率任己意、仪型他国和偶尔尝试。(参见《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载《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第5~7页)而有无“发明之力”作为划分新旧教育的界限。当时,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与立论方式影响,中国本土的儿童教育尚处于“模仿”“仪型”外国模式阶段,许多“新教育”主张仍停留在“儿童独立”“儿童自由”“解放儿童”哲学、伦理层面,缺乏“科学性”,包括“客观的”“数目的观念”与“工具”三大要素。(参见《教育与科学方法》,载《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第151~154页)由此,陈鹤琴以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学科的专业优势,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率先将教育观察、试验与测量、统计等研究理论、技术以及具体方法应用于对儿童成长、发展规律的研究。在他看来,儿童教育必须有两大前提:一是儿童立场,即“以儿童为中心”“对于儿童有敬爱之心”;二是科学的方法与精神,即“研究过普通心理学”,还须有“恒心和细心”“与儿童的接触机会要多”。(参见《儿童心理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361页)
  由此,陈鹤琴进行的中国首例儿童行为活动个案研究,其价值与意义超越了研究本身与一鸣的成长与发展,而在于开启了中国儿童研究“科学化”之门,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广大儿童及其父母找到了“幸福的源泉”。(参见《评陈著之(家庭教育)——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1925年,载《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第46页)
  二、发现儿童,发展儿童
  陈鹤琴对儿童生长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是通过连续观察、试验、记录儿童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性与相应的教育重点。作为中国首例儿童行为活动个案研究,尽管陈鹤琴运用了当时少见的照相术等先进工具,但其观察、试验、记录尚存在样本单一、方法略显简单等不足。针对长期以道德、伦理等成人观念判断、规范儿童行为活动的中国社会而言,陈鹤琴的此项工作至少产生了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儿童成为人们观察、试验、研究的中心,儿童的行为活动成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依据,即“儿童视角”“儿童立场”;另一方面,陈鹤琴采用试验与具体案例以及统计、测量等方式,阐释其中的科学原理与适宜的教育方法。换言之,陈鹤琴对儿童的研究并不止步于发现儿童生长的“秘密”,更在于探究儿童自身与社会性发展。   陈鹤琴的观察、试验首先从一鸣刚出生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开始。
  第1月
  第1(个)星期
  第1天(出生后10小时)
  (7)用手扇他的脸,他的皱眉肌就皱缩起来。
  (8)用(手)指触他的上唇,上唇就动。
  (9)打喷嚏两次。
  (10)眼睛闭着的时候,用灯光照他,他的眼皮就能皱缩。
  (11)两腿向内弯曲如弓形。
  (12)头颅是很软的,皮肤带(呈现)红色,四肢能动。
  (13)这一天除哭之外,完全是睡眠。
  第2(个)星期
  第14天
  (22)睡着的时候,他自己脸上显出笑、哭、皱眉、皱唇种种样子。
  (23)用(手)指触他的上唇,他的鼻眼都向下皱;触他的下唇,他的鼻眼向上皱。
  (24)他的眼睛能随意转动。
  通过对一鸣的观察、试验,陈鹤琴阐释:“儿童生出后除了睡眠和生重病之外,没有一刻不动的。一两天的襁褓,醒的时候,手脚就不定地乱动,假使手脚裹得太紧,不能自由,他的头、眼、口都还是要动的。不过这个时期,所有的动作都是很简单的,后来手足强健,他的动作就变复杂了。”(参见《儿童心理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77页)
  一鸣长到1岁半以后,身体、智力逐渐发展,喜欢上了“骑马”游戏,也能模仿外界的许多声音,还会学着成人的样子,拿了空盘喂猫。
  第471天
  (173)不喜欢单调的生活:与父母同友人乘马车到夫子庙游玩,起初坐得很高兴,后来因不能动作,就不高兴了。坐马车他是喜欢的,不过时间太长,在车里的生活太简单,他就觉得无趣。这可证明儿童的好动,也可证明儿童缺乏忍耐。
  第476天
  (177)以手指代替言语:晚上8点钟,他要父亲抱他到吃饭的地方,他指着茶杯,意思就是要喝茶。这里有两点:①他知道喝水的地方;②他能用手指代替言語。
  第525天
  (213)没有怕羞的态度:今天他父亲带他到幼稚园里去玩,他看见别人唱歌、跳舞,后来他父亲怂恿他同别的儿童跳舞、唱歌,他就很高兴地去做,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怕羞的意思。
  (214)不受强迫,喜欢诱导:今天他正在高兴地翻阅书籍的时候,他母亲叫他吃饭去,他不肯去;他父亲叫他,他也不去。他母亲想了一个办法,跑到他的面前,蹲下来以背朝着他,对他说:“我背了你去。”他看见这个新的游戏,就肯去,并且立刻很高兴地扑在母亲背上吃饭去了。这里可以晓得,遇到小孩子应当做而不愿做的时候,不要勉强他做,也不要恐吓他,使他哭起来,只要稍微用点心思,想个办法引诱他去做,这样既不违拗他的意志,又使他对父母的感情格外浓厚。(参见《儿童心理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73页)
  在陈鹤琴的观察、记录中,从一鸣身体、感觉、动作发育、发展,到智能、智力提高过程,印证了他对儿童特性的归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一方面,儿童具有“独立性”与许多天赋;另一方面,这些“独立性”与天赋需要环境的滋养,即成人的支持、引导,如此才能得以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应将“天赋”与“环境”割裂,他提出“儿童学”概念,将所有与儿童相关的生理与心理研究、保育与教育,以及各种相关因素统合关联,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儿童观”与“儿童化”的教育教学过程。
  三、儿童行为活动个案808天观察、试验的启示
  100年前,陈鹤琴对儿童行为活动个案808天观察、试验的研究对现在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广大教师、家长有哪些启示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研究“动机”。陈鹤琴的研究动机或许有二:一是通过观察、试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而将之归纳、推理,形成“学理”;二是借由观察、试验的成果印证“学理”。在陈鹤琴看来,任何对儿童心理的“学理”都应该在儿童行为、活动中找到“实证”。
  第二,研究方法。陈鹤琴的研究方法注重两方面:一是连续性,即从生理发育到心理发展,从感觉刺激到认知经验,孩子的发展是连续性的;二是整体性,即陈鹤琴的观察、研究并不将儿童的行为、活动与环境“分隔”“孤立”,而是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三,目的性。与许多儿童心理学学者不同,陈鹤琴对儿童的观察、试验等研究,其目的是归纳出儿童教育的科学方法,使儿童教育进入“教育心理学化”境界。区别于“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的学术追求,陈鹤琴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在于儿童教育的应用与实践。陈鹤琴认为:“从实施教育方面说,我们若要教育之有成效,非明了受教育者之心理不可。若不顾受教育者之心理而妄教之,那么没有不失败的。”(参见《未达学龄儿童之研究》,原载《教育杂志》1926年第十八卷第十七期,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372页)
  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
  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
  ——陈鹤琴
  陈鹤琴的教育著作具有一个明显特点——将许多教育理论解释得浅显易懂,这与他作为儿童教育专家亲和、平易的为人风格有关。正如他在20世纪40年代初倡导“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所提出的宗旨:“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由808天观察、试验等研究记录作为基本素材汇集而成的另一本著作——《家庭教育》,自1925年问世以来,已经再版数十版。不久之后,《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将由商务印书馆根据1926年版本印行,使这本被誉为“中国儿童心理学开山之作”的著作重放光芒,请大家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分为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和附则,其九章132条。该法将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此次修订在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方面亮点颇多。其中,针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和保护、勤俭节约意识培养、网络保护等做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压
期刊
日前,海南省教育厅制定了《海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海南省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对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存在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了明确,并发布《海南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2020年修订)》和《海南省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原则、权限和程序,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及主管部门违反工作纪律行为的处理办法做出规定。  根
期刊
为了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湖南省教育督导委员会近日公布了《湖南省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政府保障情况、幼儿园保教质量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方案要求,县域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同时,重点评估幼儿园办园条件是否合格、班额是否达标、教师是否配足配齐、教师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与落
期刊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线培训实施细则》出台并下发。据悉,新疆此举旨在规范和指导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线培训实施工作,有效推动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和创新,有序推进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各项工作。  自治区教育厅表示,新疆此次出台的办法适用于承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任务的院校(机构),各地(州、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在线培训。  在考核评价方面,新疆教育
期刊
将数字资源和优秀绘本有机整合,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情景阅读教学最大的特点,也是我园的实验课题。情景阅读课程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课件,这些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绘本内容和教育素材,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也为教师有效教学提供了可能,减轻了教师制作教具和课件的任务和压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度依赖原有课件,把课件完全照搬到课堂上,缺乏对课件的分析和研究,不清楚课件能否满足课堂需要并达成
期刊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份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的改革文件,“立德树人”是《方案》的指导思想,它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教育評价的本质是要回归到“人”。《方案》体现了评价对教师成长的价值引领,将“人”的成长放回幼儿园主要任务,让功利的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真实、回归生命。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从哲学的角度可以衍生出很多的论点和阐述,在这里,
期刊
假如你走进这所幼儿园,  便是步入了花园:  聚拢在一起的小草,个个精神百倍,  准备和孩子们一较高低,  眼睫毛忽闪着的星星躺在草地里酣睡,  梦里,孩子们正在窃窃私语,  明天如何游戏。  假如你走进这所幼儿园,  便是间进森林:  每一棵树都是高大的巨人,  春夏秋冬是它送给孩子的礼物;  小鸟飞来,撇下向往天空的种子,  长长的小脚印正奔向远方。  假如你走进这所幼儿园,  就是涌进快乐大
期刊
常常听到幼儿园老师倒苦水,“我说的话,孩子们怎么听不懂、听不进去呢?”教师说不到孩子的心坎里,他们自然不愿意听。这就好比小提琴手、大提琴手、鼓手等看不懂指挥棒,各行其是,想必音乐会只能演砸。教师好比指挥者,孩子们好比小提琴手、大提琴手、鼓手等,要想演奏出一场完美的音乐会,他们的沟通必须毫无间隔,其乐融融。  音乐会上,沟通的关键是指挥棒,而教师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指挥棒是语言。在师幼互动中,语言是一座
期刊
近日,从友人那里听到:在幼儿园中,不少孩子明明没有听懂老师的话,却常常“随大溜”,装作听懂了、听明白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两个关键词,一是“听不懂”,二是“随大溜”。我想,“听不懂”大概源于孩子与成人认知能力上存在差距,以及二者身份、地位悬殊。成人一直享有话语权和控制权,与孩子互动时似乎一直处于“你必须听我的”“你必须懂我”的自高心态。而孩子的知识储存和身心发育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加之内心害怕受
期刊
英国的一位生物学家威哥思伏斯,在他5岁时曾经把一只毛毛虫关在瓶子里,看它吐丝作茧。几天后,他惊奇地发现这只毛毛虫竟然变成了一只蝴蝶。他将这件事,称为“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在幼儿的成长中,身边的小花、小草、小动物以及四季的变化,有效地刺激着他们的感觉器官,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持续深入地探索自然,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继而形成良好的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