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指导大学生的职业定向、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认识模糊、实践缺乏科学性、指导不得力等突出问题。可以从师资、政策、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普及生涯规划理念,加强咨询和测评力度,构建科学的社会实践体系,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价值向度;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杜德省(1977-),男,山东莒县人,烟台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讲师。(山东 烟台 264005)宋文萍(1987-),女,山东莱阳人,烟台市开发区邮储银行综合管理部,职员。(山东 烟台 264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大学2010年党建思想政治研究课题“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研究”(DJSZ2010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167-0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
職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内容上,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反馈与修正四个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个人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大学生在对过去成长背景、目前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路径的主客观条件等认真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职业性质,结合专业特长,合理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为开发和获得与职业相关因素而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时间安排,采取适时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一个有机联系、逐步开展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向度
1.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社会需求的维度来讲,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项由北森测评网等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事实是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2]因此,很多用人单位提出: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系统化指导,让他们了解“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该干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也呼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而高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发展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培养和造就有知识、有信息和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学习知识仅仅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而提高掌握与交流信息,整合与强化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日益成为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引起了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高度关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系统指导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2.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厘清职业定向、明确奋斗目标。人生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能够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职业选择,应该说是人生价值的初步定位。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大都追求政府机关,向往高薪热门职业,迷恋沿海发达地区,实际上追求的却并不是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不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不能说是“理想”的职业。而相反地,如果一进大学校门,大学生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科学地评价、认识自我,合理地选择职业方向,那么在学习中就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熟的心理发展冲突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具有这样的特点: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又自我认知肤浅、自我评价片面;要求独立,但又有着强烈的心理依赖。他们对“升学、就业、恋爱”等人生的一切基本问题还没有比较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对于“现在干什么,将来干什么,自己努力的方向”尚不十分清楚。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用一种长远的发展眼光,科学地勾画出学生的未来和现在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3.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过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不断获取包括职业、组织、社会等多方面的外部信息,获取的信息越多,“心理准备”也就越充分,那么在规划自己未来发展时,就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大学生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知识的积累也越来越丰富,接受的培训和教育也不断增多,对自己的认知和职业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其就业信心也会逐渐增强。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还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究其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高校体制、课程设置与经济结构、就业市场等的不协调、不匹配。而短时期内,学校和学生都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行动实践,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就业环境,选择一个正确的求职方向,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使自己走上成功的职业生涯。[3]
三、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涯规划意识缺失,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处于从学生向社会角色、从依赖向个人独立过渡的时期,他们对职业生活有较强的期望,却很少有理性思考与科学规划。加之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在高校组织开展,大部分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和指导,还没有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从而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定位有很大影响。
2.自我分析不足,不能准确审视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中,最起始的环节就是自我认知。它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前提。它与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确立、生涯发展策略、生涯发展评估等环节共同构成了整个生涯规划过程。但是在实践中,大多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自我,自我分析太少,容易导致盲目自信或者信心不足,影响了职业目标的设定。
3.生涯规划方向不明,服务层次较低
目前,很多高校都为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讲座,还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的培训考试。现实来看,高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素质的培养。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放在大四学期开设,有点“临时抱佛脚”,而授课教师往往都是辅导员来担任,不是职业指导专家,水平欠佳,收效不大,加之一些讲座、培训等急功近利,都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事实证明,大多高校尚未真正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不过是停留在一般的就业指导层面,没有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
4.生涯规划方法模糊,短视行为倾向明显
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模糊容易導致职业生涯规划的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的思想、急功近利太严重、应急性的目的追求。大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偏重于自我感觉,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的发展规律过于忽视,在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方面往往不注意整体性和协调性,从而最终陷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歧途。也有好多大学生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工作,把职业生涯规划当做短期的就业培训,表现出一种“应急性”心态。[4]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估,对职业环境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5.社会实践经验缺少,对职业环境了解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它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即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确立、生涯发展策略、生涯评估与调整。其中,职业环境分析尤其重要。一个人要实现个人目标,关键是要适应职业环境的需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优势。然而,由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对外部职业环境了解甚少,学习缺少针对性,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毕业后也难以实现“人”与“职”的最佳匹配。
四、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对策
1.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理念
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要让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充分了解自我,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在毕业前夕进行的那种“应急性”的临时教育活动。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他们解答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后,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大力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利用社会各种舆论宣传工具,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实践意义,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顺利开展和实施。
2.贯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所学专业来进行。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还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与所学专业相关、相近的知识或实用技术。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要依靠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来进行。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再次,职业生涯规划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社会活动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而社会需求总是不断变化,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同样也受到一定社会制约,其选择职业的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他们要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在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生需求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最后,职业生涯规划要适应大学教育的阶段性。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需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要针对不同的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有侧重,既分出层次又能相互贯通、有机连接。[5]
3.加强职业咨询和生涯规划测评建设力度
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客观、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估,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避免生涯规划设计中的盲目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高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时,应该设置专业部门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努力实现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普遍指导与分类指导、一般指导与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加科学化和人本化。为此,高校应该不断加强职业咨询建设和生涯规划测评建设,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特长,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也体现出了高校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仅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同时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因此配备好具有生涯规划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显得异常重要和刻不容缓。现在,国内这样的专业师资还不是很多。为此,我们需要快速构建一支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整合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把职业生涯规划人员和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作为指导队伍的专职人员,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教师以及院系辅导员、班级导师作为兼职人员,通过专门培训和集中学习,在适应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要求后进行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兼职、外聘等形式吸引校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员,开展不定期的咨询和指导服务。[6]
5.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成长体系
在大学,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专业知识,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却对外面的职业世界了解太少,这不利于他们对职业环境的客观了解和全面把握。因此,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熟悉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不断修正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的作用,把社会实践、专业学习与择业就业有机结合,形成长效的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各种职业,以达到对职业世界的全面认识和客观认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组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利用其针对性强、专业性突出的优势,科学地引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美] Robert C.Reardon,Janet G.Lenz,James P.Sampson & Gary W.Peterson,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侯志瑾,伍新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北森测评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EB/OL].http://edu.sina.com.cn/l/2004-08-10/79018.html.
[3]郭正斌.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及就业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赵允玉,张志华,赵波.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6).
[5]吴鹏,赵晓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
[6]郭天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责任编辑:刘丽娜)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价值向度;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杜德省(1977-),男,山东莒县人,烟台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讲师。(山东 烟台 264005)宋文萍(1987-),女,山东莱阳人,烟台市开发区邮储银行综合管理部,职员。(山东 烟台 264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大学2010年党建思想政治研究课题“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研究”(DJSZ2010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167-0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
職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内容上,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反馈与修正四个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个人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大学生在对过去成长背景、目前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路径的主客观条件等认真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职业性质,结合专业特长,合理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为开发和获得与职业相关因素而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时间安排,采取适时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一个有机联系、逐步开展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向度
1.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社会需求的维度来讲,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项由北森测评网等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事实是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2]因此,很多用人单位提出: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系统化指导,让他们了解“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该干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也呼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而高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发展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培养和造就有知识、有信息和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学习知识仅仅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而提高掌握与交流信息,整合与强化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日益成为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引起了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高度关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系统指导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2.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厘清职业定向、明确奋斗目标。人生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能够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职业选择,应该说是人生价值的初步定位。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大都追求政府机关,向往高薪热门职业,迷恋沿海发达地区,实际上追求的却并不是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不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不能说是“理想”的职业。而相反地,如果一进大学校门,大学生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科学地评价、认识自我,合理地选择职业方向,那么在学习中就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熟的心理发展冲突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具有这样的特点: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又自我认知肤浅、自我评价片面;要求独立,但又有着强烈的心理依赖。他们对“升学、就业、恋爱”等人生的一切基本问题还没有比较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对于“现在干什么,将来干什么,自己努力的方向”尚不十分清楚。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用一种长远的发展眼光,科学地勾画出学生的未来和现在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3.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过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不断获取包括职业、组织、社会等多方面的外部信息,获取的信息越多,“心理准备”也就越充分,那么在规划自己未来发展时,就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大学生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知识的积累也越来越丰富,接受的培训和教育也不断增多,对自己的认知和职业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其就业信心也会逐渐增强。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还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究其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高校体制、课程设置与经济结构、就业市场等的不协调、不匹配。而短时期内,学校和学生都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行动实践,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就业环境,选择一个正确的求职方向,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使自己走上成功的职业生涯。[3]
三、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涯规划意识缺失,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处于从学生向社会角色、从依赖向个人独立过渡的时期,他们对职业生活有较强的期望,却很少有理性思考与科学规划。加之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在高校组织开展,大部分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和指导,还没有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从而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定位有很大影响。
2.自我分析不足,不能准确审视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中,最起始的环节就是自我认知。它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前提。它与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确立、生涯发展策略、生涯发展评估等环节共同构成了整个生涯规划过程。但是在实践中,大多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自我,自我分析太少,容易导致盲目自信或者信心不足,影响了职业目标的设定。
3.生涯规划方向不明,服务层次较低
目前,很多高校都为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讲座,还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的培训考试。现实来看,高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素质的培养。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放在大四学期开设,有点“临时抱佛脚”,而授课教师往往都是辅导员来担任,不是职业指导专家,水平欠佳,收效不大,加之一些讲座、培训等急功近利,都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事实证明,大多高校尚未真正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不过是停留在一般的就业指导层面,没有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
4.生涯规划方法模糊,短视行为倾向明显
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模糊容易導致职业生涯规划的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的思想、急功近利太严重、应急性的目的追求。大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偏重于自我感觉,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的发展规律过于忽视,在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方面往往不注意整体性和协调性,从而最终陷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歧途。也有好多大学生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工作,把职业生涯规划当做短期的就业培训,表现出一种“应急性”心态。[4]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估,对职业环境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5.社会实践经验缺少,对职业环境了解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它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即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确立、生涯发展策略、生涯评估与调整。其中,职业环境分析尤其重要。一个人要实现个人目标,关键是要适应职业环境的需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优势。然而,由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对外部职业环境了解甚少,学习缺少针对性,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毕业后也难以实现“人”与“职”的最佳匹配。
四、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对策
1.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理念
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要让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充分了解自我,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在毕业前夕进行的那种“应急性”的临时教育活动。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他们解答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后,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大力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利用社会各种舆论宣传工具,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实践意义,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顺利开展和实施。
2.贯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所学专业来进行。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还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与所学专业相关、相近的知识或实用技术。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要依靠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来进行。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再次,职业生涯规划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社会活动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而社会需求总是不断变化,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同样也受到一定社会制约,其选择职业的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他们要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在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生需求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最后,职业生涯规划要适应大学教育的阶段性。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需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要针对不同的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有侧重,既分出层次又能相互贯通、有机连接。[5]
3.加强职业咨询和生涯规划测评建设力度
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客观、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估,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避免生涯规划设计中的盲目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高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时,应该设置专业部门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努力实现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普遍指导与分类指导、一般指导与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加科学化和人本化。为此,高校应该不断加强职业咨询建设和生涯规划测评建设,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特长,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也体现出了高校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仅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同时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因此配备好具有生涯规划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显得异常重要和刻不容缓。现在,国内这样的专业师资还不是很多。为此,我们需要快速构建一支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整合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把职业生涯规划人员和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作为指导队伍的专职人员,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教师以及院系辅导员、班级导师作为兼职人员,通过专门培训和集中学习,在适应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要求后进行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兼职、外聘等形式吸引校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员,开展不定期的咨询和指导服务。[6]
5.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成长体系
在大学,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专业知识,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却对外面的职业世界了解太少,这不利于他们对职业环境的客观了解和全面把握。因此,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熟悉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不断修正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的作用,把社会实践、专业学习与择业就业有机结合,形成长效的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各种职业,以达到对职业世界的全面认识和客观认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组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利用其针对性强、专业性突出的优势,科学地引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美] Robert C.Reardon,Janet G.Lenz,James P.Sampson & Gary W.Peterson,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侯志瑾,伍新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北森测评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EB/OL].http://edu.sina.com.cn/l/2004-08-10/79018.html.
[3]郭正斌.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及就业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赵允玉,张志华,赵波.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6).
[5]吴鹏,赵晓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
[6]郭天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责任编辑: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