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先从曼斯菲尔德本人的背景出发,继而对曼斯菲尔德《一杯茶》的进行分析,阐述,从而剖析曼斯菲尔德脆弱孤独的内心和对现实生活无声的反抗。
[关键词]女权主义;脆弱友谊;孤独内心;《一杯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43-1.5
曼斯菲尔德,一个英国短篇小说巨匠,一个出现在19世纪的文学奇葩,一个才貌双全的伟大而又普通的女性。她的一生恰似她在1921年写下的那篇著名的《园会》,而她就像小说中的劳拉。可见在她内心,寂寞无助,病痛折磨,纠结和挣扎是任何人都不能感同身受的。我们只能看到在她的的短篇小说中的朴实形象的人物,而在她内心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在当时的社会中几乎是零实现的躯壳却爱莫能助。
而以独特的现实主义表现人物形象和意象的曼斯菲尔德在《一杯茶》中对罗斯玛丽·费尔的刻画却恰恰体现了她对英国下层民众的深切同情的同时,也讽刺了英国大资产阶级女性的贪婪伪善、精神空虚、尔虞我诈,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可奈何。
从《一杯茶》中,我们洞悉出了一种特殊的人性关系——脆弱的女性友谊。
罗斯玛丽亲自毁掉了自己费尽周折建立的友谊。那到底是什么驱使罗斯玛丽这么做呢?本文将其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罗斯玛丽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所造就的她虚伪敏感的性格。她并非感兴趣于那些所谓的情趣,但是她始终坚持呆在这个圈子里,去“享受”这里的一切。她对那些所交往的名人的评价流于肤浅,只是用“吓人”“体面风趣”来形容,可见她并未真正地跟他们交流,所以无从对他们进行深入评价,所有这些交往也只是一种逢场作戏的寒暄,只是显示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
她的物质生活虽然富裕,可是心里却还是很孤寂的,无聊的。女人的突然出现,使得她顿时明朗,她决定为自己导演一场令自己感动的戏。她这样做只是想以后在朋友中增加几分谈资,并得到别人的艳羡。这段友谊从一开始基础就是不牢靠的。因为罗斯玛丽只是把这个女人当做自己无聊生活的调味剂,并向她展示自己幸福优越的生活。所有的善意背后,都带着自己虚伪的目的。正当她和女人交谈时,丈夫回来了,他十分反对她带这样一个陌生的穷人来家里。这时罗斯玛丽依旧表现得很大度和友好,她和丈夫争论并说明自己只是想让女人感觉到温暖。丈夫无意地夸那个女人确实长得很可爱,他看眼得傻了。她就敏感地认为:丈夫觉得女人漂亮,明显是比自己漂亮。一直以来,她是最受丈夫宠爱的,女人的出现使她的不自信一下子暴露出来。她没有勇气也没必要继续下去这段友谊,因为她认为丈夫可能会因为这个女人而不再宠爱自己。此刻,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姐妹威胁到了自己。所以,她用很少的钱打发走了女人。可见她并不是真心地想把女人当成姐妹看待。因此丈夫的一句话就揭穿了她貌似自信、骄傲的外表,这段友谊实际上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她本来想用一个善行来掩饰自己的伪善,结果反而让人了解到她实际上是一个寄生虫,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她那种高高在上的派头完全建立在对丈夫金钱的依附上。小说最后一句:“菲利普,”她把他的头贴在自己的胸前,悄悄问,“我漂亮么?”把她的性格展露无疑。她过度敏感和虚伪的性格,使她没有办法正面询问丈夫,而只能用驱走女人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担心。
这段脆弱女性之间友谊的描述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曼斯菲尔德内心的孤独,这样一个作品中,她所刻画的每一个人无不是她想要讽刺和托物言志的对象;从文章的一开始对女性友谊的描述:这时罗斯玛丽依旧表现得很大度和友好,她和丈夫争论并说明自己只是想让女人感觉到温暖。也许这是作品里对资产阶级下的穷人来讲没有过的温暖。
曼斯菲尔德,她在探寻英国大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心灵的疏离的原因。罗斯玛丽内心是渴望拥有一份友谊的,虚伪的体现爱心也好,突然间萌发的一种孤独感也好,那时候罗斯玛丽的举动是蕴含着一种无语交流的渴望的;她渴望自己寂寞的内心有一个纯粹感情的依靠,内心有一个角落不是活在自己丈夫的脸色下。但是,在英国大资本主义时期下的女性,那种生活却被视为在保护伞的庇护下的一种奢华和“幸福”,使得罗斯玛丽不敢有一丝怨言,因为她的思维和身体的每一个神经和肉体无不流淌着要“时时刻刻服从男性”的血液。而恰恰这正是曼斯菲尔德所不能接受的,她的内心需要释放,需要找到共鸣,需要一个反抗的“罗斯玛丽”,需要一个虽然在大资本主义地位下,也能够勇敢寻求心里交流伙伴的“罗斯玛丽”。曼斯菲尔德这样巧妙的描述她的想法,付托在一个敢怒不敢言的罗斯玛丽身上。这恰恰更想表达曼斯菲尔德内心的想法:女性,不是次性别,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女性,不是孤独的男人附庸品,而是有感情的存在体。女性,要为自己的尊严而活。
在一定意义上,《一杯茶》表面文本下潜藏的主题意义似乎是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和贫富悬殊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人造成的,并不完全是社会的原因。在《一杯茶》中用三个人的形象去演示曼斯菲尔德一个人的内心也只不过是她各种复杂感情的一个片段;她大大的内心,她永远意识到的就只有小小的一个人,一个自己;曼斯菲尔德其实是自我的女人,有自己的世界,内心却住着孩子的成年人。而她孤独的内心和孩子般天真的善良在这个成熟的现实社会中却无所适从。
[参考文献]
[1]徐晗.论曼斯菲尔德叙事风格的形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6-100.
[2]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汪艾文.论《一杯茶》的多重主题[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5):106-108.
[4]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刘象愚译.文学理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徐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卢曦: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关键词]女权主义;脆弱友谊;孤独内心;《一杯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43-1.5
曼斯菲尔德,一个英国短篇小说巨匠,一个出现在19世纪的文学奇葩,一个才貌双全的伟大而又普通的女性。她的一生恰似她在1921年写下的那篇著名的《园会》,而她就像小说中的劳拉。可见在她内心,寂寞无助,病痛折磨,纠结和挣扎是任何人都不能感同身受的。我们只能看到在她的的短篇小说中的朴实形象的人物,而在她内心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在当时的社会中几乎是零实现的躯壳却爱莫能助。
而以独特的现实主义表现人物形象和意象的曼斯菲尔德在《一杯茶》中对罗斯玛丽·费尔的刻画却恰恰体现了她对英国下层民众的深切同情的同时,也讽刺了英国大资产阶级女性的贪婪伪善、精神空虚、尔虞我诈,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可奈何。
从《一杯茶》中,我们洞悉出了一种特殊的人性关系——脆弱的女性友谊。
罗斯玛丽亲自毁掉了自己费尽周折建立的友谊。那到底是什么驱使罗斯玛丽这么做呢?本文将其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罗斯玛丽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所造就的她虚伪敏感的性格。她并非感兴趣于那些所谓的情趣,但是她始终坚持呆在这个圈子里,去“享受”这里的一切。她对那些所交往的名人的评价流于肤浅,只是用“吓人”“体面风趣”来形容,可见她并未真正地跟他们交流,所以无从对他们进行深入评价,所有这些交往也只是一种逢场作戏的寒暄,只是显示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
她的物质生活虽然富裕,可是心里却还是很孤寂的,无聊的。女人的突然出现,使得她顿时明朗,她决定为自己导演一场令自己感动的戏。她这样做只是想以后在朋友中增加几分谈资,并得到别人的艳羡。这段友谊从一开始基础就是不牢靠的。因为罗斯玛丽只是把这个女人当做自己无聊生活的调味剂,并向她展示自己幸福优越的生活。所有的善意背后,都带着自己虚伪的目的。正当她和女人交谈时,丈夫回来了,他十分反对她带这样一个陌生的穷人来家里。这时罗斯玛丽依旧表现得很大度和友好,她和丈夫争论并说明自己只是想让女人感觉到温暖。丈夫无意地夸那个女人确实长得很可爱,他看眼得傻了。她就敏感地认为:丈夫觉得女人漂亮,明显是比自己漂亮。一直以来,她是最受丈夫宠爱的,女人的出现使她的不自信一下子暴露出来。她没有勇气也没必要继续下去这段友谊,因为她认为丈夫可能会因为这个女人而不再宠爱自己。此刻,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姐妹威胁到了自己。所以,她用很少的钱打发走了女人。可见她并不是真心地想把女人当成姐妹看待。因此丈夫的一句话就揭穿了她貌似自信、骄傲的外表,这段友谊实际上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她本来想用一个善行来掩饰自己的伪善,结果反而让人了解到她实际上是一个寄生虫,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她那种高高在上的派头完全建立在对丈夫金钱的依附上。小说最后一句:“菲利普,”她把他的头贴在自己的胸前,悄悄问,“我漂亮么?”把她的性格展露无疑。她过度敏感和虚伪的性格,使她没有办法正面询问丈夫,而只能用驱走女人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担心。
这段脆弱女性之间友谊的描述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曼斯菲尔德内心的孤独,这样一个作品中,她所刻画的每一个人无不是她想要讽刺和托物言志的对象;从文章的一开始对女性友谊的描述:这时罗斯玛丽依旧表现得很大度和友好,她和丈夫争论并说明自己只是想让女人感觉到温暖。也许这是作品里对资产阶级下的穷人来讲没有过的温暖。
曼斯菲尔德,她在探寻英国大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心灵的疏离的原因。罗斯玛丽内心是渴望拥有一份友谊的,虚伪的体现爱心也好,突然间萌发的一种孤独感也好,那时候罗斯玛丽的举动是蕴含着一种无语交流的渴望的;她渴望自己寂寞的内心有一个纯粹感情的依靠,内心有一个角落不是活在自己丈夫的脸色下。但是,在英国大资本主义时期下的女性,那种生活却被视为在保护伞的庇护下的一种奢华和“幸福”,使得罗斯玛丽不敢有一丝怨言,因为她的思维和身体的每一个神经和肉体无不流淌着要“时时刻刻服从男性”的血液。而恰恰这正是曼斯菲尔德所不能接受的,她的内心需要释放,需要找到共鸣,需要一个反抗的“罗斯玛丽”,需要一个虽然在大资本主义地位下,也能够勇敢寻求心里交流伙伴的“罗斯玛丽”。曼斯菲尔德这样巧妙的描述她的想法,付托在一个敢怒不敢言的罗斯玛丽身上。这恰恰更想表达曼斯菲尔德内心的想法:女性,不是次性别,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女性,不是孤独的男人附庸品,而是有感情的存在体。女性,要为自己的尊严而活。
在一定意义上,《一杯茶》表面文本下潜藏的主题意义似乎是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和贫富悬殊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人造成的,并不完全是社会的原因。在《一杯茶》中用三个人的形象去演示曼斯菲尔德一个人的内心也只不过是她各种复杂感情的一个片段;她大大的内心,她永远意识到的就只有小小的一个人,一个自己;曼斯菲尔德其实是自我的女人,有自己的世界,内心却住着孩子的成年人。而她孤独的内心和孩子般天真的善良在这个成熟的现实社会中却无所适从。
[参考文献]
[1]徐晗.论曼斯菲尔德叙事风格的形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6-100.
[2]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汪艾文.论《一杯茶》的多重主题[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5):106-108.
[4]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刘象愚译.文学理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徐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卢曦: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