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伊拉克境内反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斗志斗勇三年多、不是间谍却胜似间谍的“摩苏尔之眼”终于浮出水面,公开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摘去了神秘面纱后,他开始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摩苏尔之眼”充满传奇色彩的惊险故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黑夜中的一束光
故事得从2014年6月说起,当时,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伊斯兰国”一路攻城略地,不久拿下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北部战略要地摩苏尔。
就在摩苏尔沦陷数日后,一个名为“摩苏尔之眼”的博客问世了。没有人知道博客主人的真实姓名,但其发布的文章却真实记录了“伊斯兰国”在当地的所作所为,包括它如何征税、招募童子军,如何鱼肉百姓、强奸民意,如何斩首平民,如何因受到国际军事打击而经费紧张并对战士“降薪”,以及其首领巴格达迪如何现身,等等。
在无线局域网、电话、传真等通信手段完全由“伊斯兰国”控制的地区,人们信息闭塞、交往困难,只有通过“摩苏尔之眼”这类博客,才能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捕捉到一丝真实世界的光亮。对伊拉克人来说,“摩苏尔之眼”就像黑夜中一道耀眼的光束,照亮了摩苏尔、巴格达乃至伊拉克全境甚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天空。不但普通百姓、新闻媒体可以从“摩苏尔之眼”那里得到有关“伊斯兰国”的真实情况,就连伊拉克军方、情报机构等也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伊拉克军方曾多次根据“摩苏尔之眼”披露的信息,按图索骥地对“伊斯兰国”军事机构和武装人员实施精准打击,屡屡得手。
“摩苏尔之眼”被外界视为第一批曝光“伊斯兰国”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的媒体之一。对于它的存在,人们也普遍感到好奇和不解,在被“伊斯兰国”控制得水泄不通的摩苏尔,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反“伊斯兰国”的博客?就连多次获益的伊拉克军方和情报机构也一头雾水,查不到博主的真实身份。
2017年7月,摩苏尔宣布解放。12月9日,伊拉克总理阿巴迪正式宣布,该国针对“伊斯兰国”的战争落下帷幕。随后,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摩苏尔之眼”终于公开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一时间成了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响应心灵的呼声
“摩苏尔之眼”的博主真名叫奥马尔·穆罕默德,出生于1986年,是土生土长的伊拉克人,其中学和大学教育都是在本国完成的。在“伊斯兰国”攻占摩苏尔之前,他是摩苏尔大学的一名历史学讲师。
“摩苏尔被‘伊斯兰国’占领,这是人类文明的耻辱。他们命令摩苏尔大学严格按照该组织对《古兰经》的解读进行洗脑式授课。我觉得从摩苏尔沦陷的那一刻起,自己的大学讲师生涯也该告一段落了。”穆罕默德说。
在穆罕默德看来,自己不是新闻记者,更不是间谍、特工或卧底,而是“在为历史做记录,为记录历史而书写”。穆罕默德出生在两伊战争年代,后来又经历了伊拉克战争,他想深度探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间爱恨情仇的历史渊源,更想搞明白美国为何不远万里来到自己的祖国,发动一场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于是,历史成了穆罕默德的爱好和大学精修专业,学术研究也让他养成了用手中的笔记录历史的习惯。因此,当“伊斯兰国”占领了穆罕默德所居住的摩苏尔后,这位年轻的大学教师决定进行一项冒险的举动:在险恶的环境中开设博客,把“伊斯兰国”的一举一动通过隐秘而独特的方式发布出去。
“我是响应心灵的呼声,为记录历史而书写的。因为我知道,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闹剧,‘伊斯兰国’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成为历史的尘埃,生活终将步入正常的轨道。”穆罕默德对记者说,“很多年以后,会有人对曾经发生过的事进行研究。这座城市需要有历史记录为其正名,讲述真相。”
乔装改扮打入内部
占领摩苏尔后,“伊斯兰国”开始倒行逆施。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了解真相,穆罕默德留起胡须,穿上“伊斯兰国”成员的服装,以此为掩护去搜集报道素材。穆罕默德经常参加各种礼拜、在大街小巷采访、与“伊斯兰国”的武装人员交谈甚至交朋友、搜集他们的宣传手册等。
穆罕默德向媒体坦言:“说实话,我有线人。那个人是‘伊斯兰国’内部成员,我从他那里获取信息。他曾对我有点怀疑,于是我也会给他提供一些信息,这样他就会一直说下去,而不再对我起疑心。”据伊拉克《晨报》披露,穆罕默德所获得的一些最敏感的信息,主要来自他的两位老朋友:一位医生和一名加入了“伊斯兰国”情报部门的前出租车司机。
在“伊斯兰国”统治下的人没有隐私和信息自由,任何网络服务商都必须上交用户个人信息,以便“伊斯兰国”对用户进行监视和管控。但穆罕默德有一位老板朋友,是网络服务供应商,在收取了穆罕默德支付的双倍费用后,这位老板帮他隐瞒了个人信息。直到穆罕默德公开身份前,与他同住在一起的母亲、兄弟姐妹等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摩苏尔之眼”。
在特殊的环境里,穆罕默德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心理压力,同时还得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去伪存真,不被假象所迷惑,更不能中“伊斯兰国”的计。
“有时候,我觉得他们是在故意给我提供虚假信息,想诱使我暴露身份。如果你发布了他们提供的这些信息,就中了圈套,很快会被他们逮个正着。正因为这样,我一直都在努力提高自己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穆罕默德说。
在绝望中迎来新生
为记录“伊斯兰国”的残暴行径,穆罕默德多次目睹了这一极端组织公开处决被俘士兵的过程,血腥的场面一度使他近乎精神崩溃。尤其是2015年3月,“伊斯兰国”当众斩首一名年仅14岁的男孩,理由是他偷盗。惨不忍睹的画面使穆罕默德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他不再撰写博客,并违反“伊斯兰国”的规定,剃掉胡须、穿起红毛衣,与朋友开车来到底格里斯河畔,车里高声放着被“伊斯兰国”明令禁止的音乐。
“我太累了,不想再担忧自己、家人、朋友的安全,我觉得我完了。”穆罕默德和朋友在河边抽烟、喝茶,尽情欢乐,把这一天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他原本以为,这些“逆行”会被人举报,自己会被逮捕、审讯乃至斩首,但出乎意料的是,并没有人舉报。当天深夜他回到家时,身体异常疲惫,头脑却异常轻松,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
于是“摩苏尔之眼”恢复了写作。穆罕默德穿回传统服装,又留起了长头发和大胡子,继续与“伊斯兰国”周旋,在敌人的心脏地带继续用博客进行战斗,直到胜利到来。
当伊拉克终于拨云见日,穆罕默德再也不用遮遮掩掩了。“我不再匿名,这意味着我打败了‘伊斯兰国’。你们现在能看见我,知道我是谁了。”
公开身份后的穆罕默德说自己最为自豪的是拥有一个储存空间很大的移动硬盘,里面是他记录的“伊斯兰国”罪行,还有对摩苏尔居民日常生活的“素描”,包括遇难者的名字、死亡原因、日期、来自哪个街区、民族和行凶者等。穆罕默德所记载的每个事件都有单独的文件夹,包括文字、视频、图片,有的还附有地图定位,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目前,穆罕默德在不断更新“摩苏尔之眼”的同时,还组织了多场文化活动,为摩苏尔的重建筹款。在最新的一篇文章中,穆罕默德写道:“我告诉母亲,她的儿子就是‘摩苏尔之眼’。她哭了,她说,‘我就知道你发生了些什么事。’”
(摘自《环球人物》2018年第1期)
黑夜中的一束光
故事得从2014年6月说起,当时,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伊斯兰国”一路攻城略地,不久拿下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北部战略要地摩苏尔。
就在摩苏尔沦陷数日后,一个名为“摩苏尔之眼”的博客问世了。没有人知道博客主人的真实姓名,但其发布的文章却真实记录了“伊斯兰国”在当地的所作所为,包括它如何征税、招募童子军,如何鱼肉百姓、强奸民意,如何斩首平民,如何因受到国际军事打击而经费紧张并对战士“降薪”,以及其首领巴格达迪如何现身,等等。
在无线局域网、电话、传真等通信手段完全由“伊斯兰国”控制的地区,人们信息闭塞、交往困难,只有通过“摩苏尔之眼”这类博客,才能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捕捉到一丝真实世界的光亮。对伊拉克人来说,“摩苏尔之眼”就像黑夜中一道耀眼的光束,照亮了摩苏尔、巴格达乃至伊拉克全境甚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天空。不但普通百姓、新闻媒体可以从“摩苏尔之眼”那里得到有关“伊斯兰国”的真实情况,就连伊拉克军方、情报机构等也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伊拉克军方曾多次根据“摩苏尔之眼”披露的信息,按图索骥地对“伊斯兰国”军事机构和武装人员实施精准打击,屡屡得手。
“摩苏尔之眼”被外界视为第一批曝光“伊斯兰国”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的媒体之一。对于它的存在,人们也普遍感到好奇和不解,在被“伊斯兰国”控制得水泄不通的摩苏尔,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反“伊斯兰国”的博客?就连多次获益的伊拉克军方和情报机构也一头雾水,查不到博主的真实身份。
2017年7月,摩苏尔宣布解放。12月9日,伊拉克总理阿巴迪正式宣布,该国针对“伊斯兰国”的战争落下帷幕。随后,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摩苏尔之眼”终于公开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一时间成了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响应心灵的呼声
“摩苏尔之眼”的博主真名叫奥马尔·穆罕默德,出生于1986年,是土生土长的伊拉克人,其中学和大学教育都是在本国完成的。在“伊斯兰国”攻占摩苏尔之前,他是摩苏尔大学的一名历史学讲师。
“摩苏尔被‘伊斯兰国’占领,这是人类文明的耻辱。他们命令摩苏尔大学严格按照该组织对《古兰经》的解读进行洗脑式授课。我觉得从摩苏尔沦陷的那一刻起,自己的大学讲师生涯也该告一段落了。”穆罕默德说。
在穆罕默德看来,自己不是新闻记者,更不是间谍、特工或卧底,而是“在为历史做记录,为记录历史而书写”。穆罕默德出生在两伊战争年代,后来又经历了伊拉克战争,他想深度探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间爱恨情仇的历史渊源,更想搞明白美国为何不远万里来到自己的祖国,发动一场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于是,历史成了穆罕默德的爱好和大学精修专业,学术研究也让他养成了用手中的笔记录历史的习惯。因此,当“伊斯兰国”占领了穆罕默德所居住的摩苏尔后,这位年轻的大学教师决定进行一项冒险的举动:在险恶的环境中开设博客,把“伊斯兰国”的一举一动通过隐秘而独特的方式发布出去。
“我是响应心灵的呼声,为记录历史而书写的。因为我知道,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闹剧,‘伊斯兰国’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成为历史的尘埃,生活终将步入正常的轨道。”穆罕默德对记者说,“很多年以后,会有人对曾经发生过的事进行研究。这座城市需要有历史记录为其正名,讲述真相。”
乔装改扮打入内部
占领摩苏尔后,“伊斯兰国”开始倒行逆施。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了解真相,穆罕默德留起胡须,穿上“伊斯兰国”成员的服装,以此为掩护去搜集报道素材。穆罕默德经常参加各种礼拜、在大街小巷采访、与“伊斯兰国”的武装人员交谈甚至交朋友、搜集他们的宣传手册等。
穆罕默德向媒体坦言:“说实话,我有线人。那个人是‘伊斯兰国’内部成员,我从他那里获取信息。他曾对我有点怀疑,于是我也会给他提供一些信息,这样他就会一直说下去,而不再对我起疑心。”据伊拉克《晨报》披露,穆罕默德所获得的一些最敏感的信息,主要来自他的两位老朋友:一位医生和一名加入了“伊斯兰国”情报部门的前出租车司机。
在“伊斯兰国”统治下的人没有隐私和信息自由,任何网络服务商都必须上交用户个人信息,以便“伊斯兰国”对用户进行监视和管控。但穆罕默德有一位老板朋友,是网络服务供应商,在收取了穆罕默德支付的双倍费用后,这位老板帮他隐瞒了个人信息。直到穆罕默德公开身份前,与他同住在一起的母亲、兄弟姐妹等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摩苏尔之眼”。
在特殊的环境里,穆罕默德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心理压力,同时还得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去伪存真,不被假象所迷惑,更不能中“伊斯兰国”的计。
“有时候,我觉得他们是在故意给我提供虚假信息,想诱使我暴露身份。如果你发布了他们提供的这些信息,就中了圈套,很快会被他们逮个正着。正因为这样,我一直都在努力提高自己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穆罕默德说。
在绝望中迎来新生
为记录“伊斯兰国”的残暴行径,穆罕默德多次目睹了这一极端组织公开处决被俘士兵的过程,血腥的场面一度使他近乎精神崩溃。尤其是2015年3月,“伊斯兰国”当众斩首一名年仅14岁的男孩,理由是他偷盗。惨不忍睹的画面使穆罕默德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他不再撰写博客,并违反“伊斯兰国”的规定,剃掉胡须、穿起红毛衣,与朋友开车来到底格里斯河畔,车里高声放着被“伊斯兰国”明令禁止的音乐。
“我太累了,不想再担忧自己、家人、朋友的安全,我觉得我完了。”穆罕默德和朋友在河边抽烟、喝茶,尽情欢乐,把这一天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他原本以为,这些“逆行”会被人举报,自己会被逮捕、审讯乃至斩首,但出乎意料的是,并没有人舉报。当天深夜他回到家时,身体异常疲惫,头脑却异常轻松,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
于是“摩苏尔之眼”恢复了写作。穆罕默德穿回传统服装,又留起了长头发和大胡子,继续与“伊斯兰国”周旋,在敌人的心脏地带继续用博客进行战斗,直到胜利到来。
当伊拉克终于拨云见日,穆罕默德再也不用遮遮掩掩了。“我不再匿名,这意味着我打败了‘伊斯兰国’。你们现在能看见我,知道我是谁了。”
公开身份后的穆罕默德说自己最为自豪的是拥有一个储存空间很大的移动硬盘,里面是他记录的“伊斯兰国”罪行,还有对摩苏尔居民日常生活的“素描”,包括遇难者的名字、死亡原因、日期、来自哪个街区、民族和行凶者等。穆罕默德所记载的每个事件都有单独的文件夹,包括文字、视频、图片,有的还附有地图定位,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目前,穆罕默德在不断更新“摩苏尔之眼”的同时,还组织了多场文化活动,为摩苏尔的重建筹款。在最新的一篇文章中,穆罕默德写道:“我告诉母亲,她的儿子就是‘摩苏尔之眼’。她哭了,她说,‘我就知道你发生了些什么事。’”
(摘自《环球人物》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