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教给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常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孩子的品德与生活接轨,在真实的生活世界感受、体验、领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使生活得到充实,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体验生活 价值观感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我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
一、通过活动体验生活,形成关心父母、长辈的好品德。
孩提时代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教师在给孩子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孩子的品德与生活接轨。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在课改实践中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在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其中的道德要求。 例如:《我懂事了》,“懂事 ”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结合我班孩子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全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裕,大多娇生惯养,自私孤独,不懂得感恩。因此我把“懂得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这一内容作为了本课的重点。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为人子所必备之德扎根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把他们培育成有爱心的人。
根据我班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感受父母和长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给予的关爱。第二:让孩子们知道孝敬父母和长辈是懂事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懂得关心、孝敬父母和长辈的具体做法,并在今后的生活中适时体现孝敬父母的美德。
孩子的转变,使我深深认识到,生活体验是孩子品德形成的土壤,要引导孩子踏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并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感受、体验、反思,让品德形成与生活接轨起来,才能把孩子们引入品德形成的正确轨道。
二、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让孩子感受家庭的幸福。
富有童心、童趣是孩子所喜欢、所希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富有童心、童趣的的情境,引导和支持学生投入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学生的合作——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课程。
例如教学《我爱我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办一个“我的家”作品展,孩子们对这样的活动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把他们家庭成员的照片或自己画的家庭成员以手抄小报的形式举办了展览。每个同学都当解说员,介绍自己的家人,讲述照片中隐藏的故事,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进一步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活动结束时,我问孩子们此时此刻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有个孩子站起来满怀深情地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听到这些话,我当时真的是很激动,我为孩子们能体会到来自父母和长辈的这一份亲情而感动。活动中我又让孩子“夸夸我自己”,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懂事的表现,老师进行适时地评价、提升、归类。由此引发出本课的中心话题——孝敬父母、长辈,完成一个由 “面”到“点”的转化过程。
孩子们在快乐的生活中渐渐长大了,他们真的懂事了,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了孝敬父母、长辈的种子,一颗爱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也让我感到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课程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体验生活的美好。
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之中去,让课堂延展开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发展,让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最好的教育,让孩子们将一次次有益的言行演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这是学生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我爱秋天”这一课中,主题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认识秋天,欣赏秋天的美。我组织学生到操场、小区周围、田野里去寻找秋的足迹,感受秋天的气息。观察植物的变化,小动物生活的变化以及秋天的色彩,观察秋天的果实等等,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去感受秋天,去热爱秋天。
为了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我抛弃了简单枯燥的说理教育,带领学生去我班家住农村的孩子家,参加一些活动,如摘苹果、除野草、拔萝卜等。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这样学生能更珍惜劳动成果。
我有效地组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学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才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根本所在,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新疆泽普石油基地巴州石油二小)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体验生活 价值观感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我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
一、通过活动体验生活,形成关心父母、长辈的好品德。
孩提时代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教师在给孩子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孩子的品德与生活接轨。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在课改实践中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在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其中的道德要求。 例如:《我懂事了》,“懂事 ”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结合我班孩子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全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裕,大多娇生惯养,自私孤独,不懂得感恩。因此我把“懂得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这一内容作为了本课的重点。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为人子所必备之德扎根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把他们培育成有爱心的人。
根据我班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感受父母和长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给予的关爱。第二:让孩子们知道孝敬父母和长辈是懂事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懂得关心、孝敬父母和长辈的具体做法,并在今后的生活中适时体现孝敬父母的美德。
孩子的转变,使我深深认识到,生活体验是孩子品德形成的土壤,要引导孩子踏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并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感受、体验、反思,让品德形成与生活接轨起来,才能把孩子们引入品德形成的正确轨道。
二、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让孩子感受家庭的幸福。
富有童心、童趣是孩子所喜欢、所希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富有童心、童趣的的情境,引导和支持学生投入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学生的合作——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课程。
例如教学《我爱我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办一个“我的家”作品展,孩子们对这样的活动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把他们家庭成员的照片或自己画的家庭成员以手抄小报的形式举办了展览。每个同学都当解说员,介绍自己的家人,讲述照片中隐藏的故事,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进一步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活动结束时,我问孩子们此时此刻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有个孩子站起来满怀深情地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听到这些话,我当时真的是很激动,我为孩子们能体会到来自父母和长辈的这一份亲情而感动。活动中我又让孩子“夸夸我自己”,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懂事的表现,老师进行适时地评价、提升、归类。由此引发出本课的中心话题——孝敬父母、长辈,完成一个由 “面”到“点”的转化过程。
孩子们在快乐的生活中渐渐长大了,他们真的懂事了,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了孝敬父母、长辈的种子,一颗爱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也让我感到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课程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体验生活的美好。
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之中去,让课堂延展开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发展,让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最好的教育,让孩子们将一次次有益的言行演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这是学生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我爱秋天”这一课中,主题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认识秋天,欣赏秋天的美。我组织学生到操场、小区周围、田野里去寻找秋的足迹,感受秋天的气息。观察植物的变化,小动物生活的变化以及秋天的色彩,观察秋天的果实等等,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去感受秋天,去热爱秋天。
为了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我抛弃了简单枯燥的说理教育,带领学生去我班家住农村的孩子家,参加一些活动,如摘苹果、除野草、拔萝卜等。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这样学生能更珍惜劳动成果。
我有效地组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学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才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根本所在,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新疆泽普石油基地巴州石油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