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境创设多点“数学味”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和接受,课堂上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信心增强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数学课堂充满着生命的灵动与活力。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感与鲜活,课堂“热闹”起来。但是,“热闹”背后是浮躁、是作秀,冷静地观察我们的课堂,出现目前这样的状况,也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是由于某些老师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握,盲目地“跟风”,一味地“赶时髦”,致使新的东西没学好,自我的东西又丢弃殆尽,使教学陷入“形式化”的误区。如何发挥情境的最大作用,使教学情境更具有数学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就是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从而使数学问题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具体生活情境能涵盖数学问题的实质,学生能借助问题情境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情境因数学问题而有意义,数学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二者相辅相成。数学问题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其题材可以是学习生活、劳动生活、游戏生活、社会生活……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可大胆地处理教材,整节课将学生置于“逛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已学的“小数意义”和“估算”等有关知识,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最后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购物付钱、找钱的生活问题。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把学生的生活情景作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问题背景,不仅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还能使学生体味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的启发、点拨,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得到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情境,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智能的协同发展。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土豆(或萝卜)和小刀,跟老师一块儿切一切,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师:现在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具,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
  师:(出示学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你是怎样数的?
  2.长方体的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棱呢?
  ……
  生:(探究活动)
  生:汇报交流
  生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你是怎样数的?可以演示给大家看看吗?(通过演示让学生总结出比较科学的数法)
  生2:我们发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3:我们把长方体的每个面剪下来,拿相对的面比一比,发现它们相等。
  生4:我们是先把长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再拿相对的面放下比一比,也发现它们相等。
  生5:我们是先把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一张纸上折出一个印,然后拿相对的面比一下,就知道了。
  生6:我们是这样发现的:分别量一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因为它们的长和宽都相等,所以这两个面也相等。
  ……
  “学生手指尖上充满着创造。”在以上环节中,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看看、摸摸、数数、比比、量量、画画、折折等实践活动,自己探究出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样的数学,使学生既获得了扎实的“双基”,又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不断反复交替的过程,由于开放性问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讨论和推断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使学生进行发散、收敛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后,我设计了“给小动物找家”的练习。如下:
  这样一来小动物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只有“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怎么办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把小青蛙的算式10-6改为10-5就可以住进5号房子了。有的说把10-6改为11-6就可以了。还有的说:把5号改为4号行吗?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多了。当我再次提出还有哪些小动物可以住进5号房子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顷刻间出现2 3、1 4、10-5、14-9……在如此多条件、少条件、多结论、活结论的问题情景中,学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对多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对不足的条件进行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仅仅是调动起学生课始的兴趣,不应当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应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它应当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应当在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作为沟通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服务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努力创设“合适的”情境,让情境以“数学”为支撑,让情境多一点“数学味”,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失“数学味”!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界牌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我镇共有学生近2800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约占全镇学生总数的70%。目前,中心校38个班级共有学生1900余名,大成桥小学发展到12个班,500多名学生,立新小学6个班有330名学生。饱和的生源一方面造成了村小硬件严重不达标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两所村小100%的外来生源,60%以上的代课教师,给学校的内涵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尤
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众多的课程设置中,“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师生一起参与数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它常常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用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提升的,既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而生本课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的理念,就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笔者曾经接手过一个班级,起初,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班级管理困难。我将阅读作为突破口,选择了《童年·成长》这一主题,推荐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真可谓是“一本书改变一个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越来越高。课外阅读是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人”,能够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笔者认为,它是润物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要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并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初步感知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突破思维定式,引出有余数除法  1.利用已有经验平均分  老师这儿
教学片段:  1.课始出示课题:运算律。  师:对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有哪些问题想提?  生:什么是运算律?学习运算律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想一想:我们准备怎样去寻找运算中的规律?  生:从运算中找;从实际问题中列算式找……  2.出示情景图,引出两个算式:28+17=45(人),17+28=45(人)。结合情景图分析算理相同后建立等式:28+17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小学教育我们提倡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讨,教育游戏的新概念进入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教育游戏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新的途径。小学生天性好奇、好玩、好乐,尤其是对游戏情有独钟,教育游戏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新颖活泼的游戏中,既达到了教育知识的目标,又优化了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常用的小学教育游戏的资源,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不同部分做出以下论述。
笔者一次有幸现场观摩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课上学生多次断句破句的结巴朗读,让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指导,让本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课后,贾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朗读问题。贾老师的博文《老于的忧虑》(“老于”——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中再次提到了这个令前辈们忧心忡忡的问题:“一次和于老的会面交谈,于老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言语间表达了他
【案例背景】  数学六年级下册《利息》的一节县级公开课:教师把讲台扮成存款柜台,事先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存款凭条,让学生来填写,内容包含户名、存款种类、日期、存款期限、存款方式等。学生由刚开始的紧张,到逐渐地放松,从中建构起了师生心灵上的桥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生活情境,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得以交流。  【案例描述】  师:“小明有200元压岁钱,请
新课程非常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校本化、特色化的轨道,已成为各校关注的焦点。我校根据自身现状及特点,确立了以“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认真开展了“行知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促进学校全面综合地发展。  所谓“行知村”就是将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所在的区域看做一个模拟村落,学生就是这个行知村的“小村民”,以“
常常想起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情景:寿镜吾老先生,捧着古旧的线装书,斜倚在木椅中,眯缝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大念“风流倜傥兮……”,相信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刻。的确,语文有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有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有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这些内容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快乐的源泉,语文本身就是一条富有诗意和快乐的清溪。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学境界应该是快乐的。我想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