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鸡足山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_a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足山是太遥远了,李贽当年要不是大老远地跑到云南来做官,他与鸡足山肯定是无缘的了。说鸡足山成就了这位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一点也不为过。
  李贽五十岁了,千里迢迢赴云南姚安做知府,做官做得不耐烦了,便跑到鸡足山读佛经,听法师讲经谈禅。明万历六年、八年(1578、1580),先后两次登临鸡足山,寓居大觉寺、水月庵、钵盂庵,一住数月,不想下山。和他同时代的文学家袁中道说他厌恶官场簿书生活,“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李温陵传》)他第二次离开鸡足山时,姚安知府任期未满,干脆就提前退职,从此不当官了。退职后,也不回老家福建晋江隐居,而是跑到湖北黄安、麻城讲学,开始他著述论道的生涯。不久,他又剃发为僧。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到李贽辞官剃发的原因:“他的环境已经允许他抛却呆板、拘束的生活,得以寻求个性的自由发展。”还说:“他此后的言行实际上代表了全国文人的良心。”用今天的话来说,李贽活脱脱就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先锋作家。这跟他两次上鸡足山“取经”脱不了干系。
  李贽到云南来做官,和鸡足山的邂逅,是他命运中的一个传奇。后来在北京通州被人劾奏下诏狱,在镇抚司监狱中引颈自刎,死后就埋葬在通州的北关外。以“性灵说”著称于世的“公安派”三袁之一的散文家袁中道,对李贽极为推崇,特意撰写了《李温陵传》,满腔热情地赞颂李贽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四百多年过去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李贽仍然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作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神童作家”刘绍棠就是通州人。有一次,周扬找他谈话,谈话中突然问到这位先哲,刘一时语塞,就因为刘绍棠说他没有读过李贽的书,当即受到周扬的申斥。周扬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主管意识形态。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刘绍棠同时代的作家李国文先生慨叹:“如果,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有更多的如李贽般敢于思想的知识分子,觉得大明王朝也可能换一种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话,谁知道今天的中国又会发展成个什么样子呢?”(《李卓吾之死》)
  鸡足山钵盂庵内曾建“李卓吾先生谈禅楼”以作纪念。此庵在清嘉庆后破败,清末民初改建为今之祝圣寺。
  李贽在鸡足山留下的诗文有:《念佛答问》、《二十分识》、《六度解》、《四海说》和《钵盂庵听经喜雨》等。《二十分识》一文,正是他作为卓越思想家的学识胆略的表现。文中他不无自得地写道:“空山岑寂,长夜无声,偶论及此,一大快也!”并自信这“亦是鸡足山后来佳话”。晚年病中,他吟哦什么“名山大壑登临遍”的诗句时,一定想起云南大理的鸡足山了吧?
  
  不走仕途,不畏旅途艰险,“万里遐征”,“独往孤行”,自浙、楚、粤、黔而滇,一心直奔鸡足山而来的就只有徐霞客了。
  明崇祯十一年、十二年(1638、1639),徐霞客也是先后两次登临鸡足山,寓居鸡足山大觉寺、悉檀寺,时近半年。他详细考察了鸡足山的地质、水文、生物、景点和历史文化,留下日记三万余字(见《滇游日记五》、《滇游日记六》、《滇游日记十二》和《滇游日记十三》),既是徐霞客一生的最后一程壮游,其日记亦成为《徐霞客游记》的压卷之作。英国学者朱利安·沃德说:“他的鸡足山游记之所以如此富有吸引力,在于它让后人有机会看到他的一种更加从容闲适的文风。在这里他没有像在其他很多地方的游览那样匆忙,而是逗留数周,甚至停下来休息了一些时日,补写他的日记。”《徐霞客游记》在明末清初就被主盟文坛数十年的著名学者钱谦益誉为“千古奇书”,钱生前曾写下《嘱刻游记书》,称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鸡足山因这古代文化瑰宝增辉而名扬天下。
  崇祯十一年腊月二十二日,徐霞客首次登临鸡足山,正赶上鸡足山一年一度朝山拜佛的香会。除夕之夜,住宿鸡足山中,“其楼东南向,前瞰重壑,左右抱两峰,甚舒而称。楼前以桫松连皮为栏,制朴而雅,楼窗疏棂明净。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薄暮,凭窗前,瞰星辰烨烨下垂,坞底火光,远近纷■,皆朝山者,彻夜荧然不绝,与瑶池月下又一观矣”!他所住的那座楼房面向东南,前可俯瞰重重山壑,左右两峰环抱,十分舒坦而对称。楼前栏杆用带皮的桫松制作而成,简朴而雅致,楼窗宽大明净。在这万山深处度过除夕,这一夜胜过人世间的千百夜!傍晚,靠在窗前,看着窗外星空低垂,星光灿烂,山下坝子里,远处近处,火把相互牵引,都是朝山的香客。徐霞客赞叹星光火光辉映下的这个除夕之夜,如月光下的瑶池仙境一般。
  徐霞客对鸡足山情有独钟。对登临鸡足山绝顶,极目远眺,东日、西海、北雪、南云四观,他以为“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鸡足山“即一顶而已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惊叹这四种景观,海内如能得其中之一,已是奇绝。而鸡足山一座山峰之巅竟荟萃了天下这四种景观,这不仅鸡足山是第一,实在是天下第一呵!并作《绝顶四观》诗五首,第一首为七律,总写“四观”奇景:
  
  芙蓉万仞削中天,抟■乾坤面面悬。
  势压东溟日半夜,天连北极雪千年。
  晴光西洱摇金镜,瑞色南云列彩筵。
  奇观尽收今古胜,帝庭呼吸独为偏。
  
  以下四首皆为七绝,分别写“日观”、“云观”、“海观”、“雪观”:
  
  天门遥与海门通,夜半车轮透影红。
  不信下方犹梦寐,反疑忘打五更钟。
  
  白云本是山中物,南极祥光五色偏。
  蓦地兜罗成世界,一身却在玉毫巅。
  
  万壑同归一壑沤,银河遥点九天秋。
  沧桑下界何须问,直已乘槎到斗牛。
  
  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
  华表不惊辽海鹤,崆峒只对藐姑仙。
  
  徐霞客的偏爱,致使“四观”奇景之名日盛。三百多年来,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山者无不以登临鸡足山天柱峰巅观此为快。这海拔3248米的峰巅是徐霞客一生事业压轴戏的舞台,鸡足山《绝顶四观》诗则成了他的“天鹅之歌”;伟大的《徐霞客游记》在此终篇,载入中国文学史、中国地理学史的徐霞客的光辉篇章在此画上句号。
  
  鸡足山毕竟与文化有缘,尽管它是太遥远了。徐霞客游历鸡足山三百年后,他的两位江苏同乡徐悲鸿、费孝通先后来到了鸡足山。他们和徐霞客都出生在富庶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上,少年时,家乡这位先哲的英名和事业如雷贯耳,这位先哲攀登到达的那座神奇的鸡足山,曾让他们遥望南天,心仪已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徐悲鸿从新加坡经缅甸回国进入云南。徐悲鸿羁旅新加坡已三年,在海外举办画展、售画筹款,汇回国内捐献给国家,赈济抗战时期的灾民。此时滇西也已大军云集,战云密布,徐悲鸿过芒市、保山,跋山涉水,辗转周折,在保山还举办了劳军画展,到大理已是1942年3月。
  1942年3月下旬,徐悲鸿出大理古城北门,东渡洱海,从挖色经江股、沙址登上鸡足山,下榻于悉檀寺。清早作画,午后览胜观光,在鸡足山逗留盘桓数日。徐与悉檀寺住持亚■长老有交谊,作条幅《雄鸡竹石图》以赠。画幅三分之二淡墨勾勒鸡足山天柱峰写意状;峰巅以浓墨画一雄鸡,右足提起,爪微屈,左足矗立,作“金鸡独立”状,三趾前伸,回首啸傲,神采飞扬,约占画幅三分之一;右下侧画翠竹数竿,枝叶扶疏,与石山相映衬,烘托峰巅之雄鸡。全画气韵生动,整体结构经过严格推敲,织疏密成块面,寓精微于粗犷,韵味深长,寄“鸡足山”之意于其中。左侧自题一首七绝,款识“亚■上人惠存,卅一年仲春悲鸿朝鸡足山”,并钤方形朱印一枚。七绝题画诗为:
  
  信是先知先觉难,佛光早指翠微间。
  灵鹫一片荒凉土,岂比苍苍鸡足山!
  
  徐悲鸿直抒胸臆,赞美鸡足山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诗中的灵鹫系山名,在印度,简称灵山或鹫峰,古印度名为耆■崛,佛祖尝讲法华等经于此。相传“释迦在灵山会上,手拈一花示众。迦叶见之,破颜微笑,世尊遂付以正法眼藏”(《传灯录》)。佛家以此山为圣地,也是东南亚有名的旅游胜地。徐悲鸿旅居新加坡期间,曾受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办画展,为泰戈尔及圣雄甘地作肖像画多幅。诗中所谓古远荒凉的灵鹫山哪里比得上青苍苍的鸡足山,徐悲鸿是有感而发的,并非浮词。在印度讲学、举办画展并游历时,他曾旅次喜马拉雅山大吉岭,用油画、水墨描绘过那里的山川风景。天下号称灵鹫山或灵山者多矣,鸡足山不是也叫“灵山”么!佛经上还说鸡足山华首门就是迦叶守衣入定处呢,迦叶手持佛祖传授的衣钵,要在此待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年,待弥勒降生后以授其衣钵。俱胝,梵语,古印度数名,一俱胝为一千万年。天哪,这么多年呵!徐悲鸿刚从印度归来,把印度的灵鹫山与大理的鸡足灵山相比较,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感慨。
  徐悲鸿在鸡足山留下的书画除了《雄鸡竹石图》、《鸡足山全景图》、《翠竹寒林图》,还有《雄鸡图》、《奔马图》及一幅书法和两幅观音。观音都是站相,有趣的是,一幅画的是印度观音,一幅画的是中国观音。这些墨宝原藏于鸡足山,“文革”历经劫难,今尚有五幅存于云南省博物馆。
  徐悲鸿离开鸡足山后,至已迁重庆的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不久,费孝通接踵而至。
  1943年春节,西南联大费孝通、罗常培、潘光旦、曾昭抡、孙福熙五教授游览鸡足山。此行之前,著名地理学家张印堂先生在大理就对费孝通讲:“鸡足山所有的绝壁悬崖,如果搬到了江南,自可称霸一方,压倒虎丘,但是在这个山国里实在算不得什么!何况洱西苍山,这样的逼得近;玉龙雪山又遥遥在望。”费孝通则道:“我们就慕鸡足山的佛名,不远千里,前来朝山!”
  费孝通等人在鸡足山天柱峰巅金顶亲睹了“四观”,游览观赏了明代高僧大错和尚所推崇的“鸡足四友”——“奇友”华首门、“清友”玉龙瀑布、“老友”传衣寺古松、“奥友”华藏洞。
  作为人文学者,费孝通等人对鸡足山的历史文物更有兴趣。在石钟寺,他们鉴赏了明、清高僧担当、大错和临济宗第七十一代中峰和尚的立轴墨迹;在祝圣寺,他们看到了住持怀空不肯轻易示人的“镇山之宝”:清乾隆间屈尔泰所画的墨龙。“全幅宽约八尺,长亦如之。头部昂举,右爪前攫,姿态极为雄健。其余半匿云中,若隐若现,惟其见首不见尾,才格外蕴蓄着神奇莫测的韵味。”在以丽江木土司世为护法檀越的悉檀寺里,藏有一部木氏宦谱和图像,谱前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杨升庵所作的序文。罗常培是语言学家,对历史和考据也有很高的修养,对这部宦谱后来作了研究,写出了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记鸡山悉檀寺的木氏宦谱》一文。
  返回西南联大,费孝通写了《鸡足朝山记》,罗常培写了《鸡足巡礼》。两本书都出过单行本,问世后一时传诵,均曾再版。
  费孝通在《鸡足朝山记》后记中写道:“偶然的机缘,在旧年的年底,我偷闲到鸡足去朝了一次山。带着一点幼年逃塾的心情,溜出了沉重的公私冗务,在这白雪没蹄、寒风入骨的高山顶上,瞩目人间,世界原是广阔的!我瞻仰名寺,深沉自察,这五年的生活表层下展出了它的温存和春气,我见到了孩子的微笑。十丈金身的座前,我感激上帝的仁慈,他私自留下最美的人情,专门报酬人间的穷困。我自负地安慰自己,即使我有时忘记了世界的广阔,可是我的确是尝到了人间的深邃。我又想到患难与共、穷而尤密的友情,我们小小的魁阁里蕴藏一群活泼泼的心,谁说‘独室难为春’?二十多天的旅行只是一瞬,到了家里,我依旧如老牛一般拖着破车,心情却好像有一点不同。”字里行间流露出鸡足山似乎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此行给费的心灵以慰藉,原先不安、忧伤、躁动的心情归于平静,真切地感到这人世间原有很多生之乐趣,有很多可亲、可感、可追求的事。
  当年冰心为罗常培的《鸡足巡礼》写序也说:“人生有三大乐事:一、朋友;二、读书;三、旅行。”并评说五教授的鸡足山之行,“研究了学术,赏玩了风景,采访了民俗,慰问了朋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鸡足山并非不高,海拔是五岳之首泰山的一倍多;它也有“仙”,被僧众奉为佛祖大弟子迦叶的开山道场,是南亚、东南亚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它也有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相伯仲,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然而,鸡足山实在是太遥远了。
  时势造英雄,时势亦造名胜,也是要有机遇和知遇的。山以文传,名文则与名山相传,所谓“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徐霞客是深知此中堂奥的,他在《鸡山志略一》中写道:“山之有景,即山之峦洞所标也。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传之而景别。”这客观存在的山川景致,还要看它所处的时代,看它遇上何许人,他们以怎样的情感来传扬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遥望鸡足山,仰望着走进鸡足山历史的先哲先贤们远去的背影,让人遐思不已。
  
  责任编辑 杨泽文
其他文献
从密密匝匝的麻栗林间洒落下来  从花大如碗的古山茶间洒落下来  那么多的阳光洒下来  给铺满落叶的地面  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碎花布衣  那么多的阳光洒下来  给你好看的脸  蒙上一层薄薄的轻纱    这条窄窄的鹅卵石小路  我走过无数次  这片望不到边的杂木林  我到过无数次  只有在今天  这只是一座两个人的山  我只想绑架漫天的阳光  守住内心的馥郁   视所有谈笑风生的过客而不见  将整座山 
期刊
一    乘风问月意茫茫,  踏雪寻花恨转长。  月照花魂摇倩影,  花噙月魄吐清香。  邀风送月追花步,  偕月观花赏雪忙。  雪压花娇娇似醉,  赏花酌酒意如狂。    二    对月观花夜未央,  花枝斗雪裹红装。  风和日丽花娇艳,  雪化云开月放光。  月落苍山花梦沉,  风临洱海雪涛扬。  探花携酒添风韵,  对月吟诗口角香。    三    酒醒邀花对月吟,  雪肤花貌海风清。  迎
期刊
春的脚步    你一直行走在繁华胜景的背面  用日夜兼程的脚步  丈量着从荒芜到葱郁的距离  旷野的风吹皱你花样的容颜  你却无暇打点 或捡拾    挡不住风中一寸寸消瘦的青春  你无怨无悔  把沉默站成山顶或低坳的一棵树  让鲜活的梦想承载难言  承载你的寂寞与定力    与风雨并行 与阳光同在  你细细密密的心事  和种子一起深植于泥土  深植于沟沟坎坎  你本无心舞文弄墨  漫山遍野却写满了
期刊
古城墙    走近你 想  与你站成同一深度  抚摸你 已寻不出  当年金戈铁马  修葺一新的城墙  把历史叠印在这片  黄土地上  古老又年轻    一度荣耀的城门  迎四方嘉客  闲庭漫步中 随手  抓一缕南来的风  聆听 一个  民族生生不息的故事。  崇圣寺三塔    终于大彻大悟  孤傲的三塔  端坐 如禅  别了昔日的繁喧  千年风雨洗刷  沉淀千年苍悲的古国  如今 走进  三塔的故
期刊
塘 子    一片宽广的水域,碧蓝澄澈,深不见底。有时,水面异常平静,阳光洒在水面上,跳跃着点点金光。有时,平静的水面突然波涛汹涌,层层浪花拍打着岸边,卷起成堆“雪”。有时,平静的水面突然卷起水浪,形成几个数米高的水柱,像听到激昂振奋旋律的音乐喷泉,在狂吼,在欢庆。有时,冲天水柱涌到我面前,张开大嘴似乎要把我吞噬。有时,我静静地坐在岸边,看水面的潋滟波光。有时,我一个人走在岸边,胜似闲庭信步。有时
期刊
花鱼洞,位于德苴乡东北约9公里的峡谷中,幽涧深处,两崖对峙,崖下岩洞中有泉水流出,洞中有花鱼,故名花鱼洞。  花鱼洞,两岸多岩洞,寺庙依岩而建,寺旁绿荫掩映,鸟声啾啾,素有锦背花鱼、鱼跃锦池等奇观。当地文人有诗云:“混混源水不息流,古洞花鱼境清幽;悬崖峭壁干古求,茸峰岗峦万纪留;佳木参天幽谷石,野花砸地秀巅头:近访桃源避奏地,赛过巴陵岳阳楼。”花鱼洞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区,一度成为德苴印象。  
期刊
一种分离与银河有关  一次相聚与鹊桥有关  一段爱情与传说有关  一缕相思与七夕有关    当美丽的故事流传千年  我们感慨世道的酸甜苦辣  当思念被喜鹊的飞翔托起时  我们感受爱情的千古浪漫    掬一捧月光隔河相望  谁说得清长久的分离不是一种痛  谁说得清短暂的相逢不是一种情  难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个日子    就在这个日子  我们被一种传说所牵引  聆听着鹊桥上的
期刊
也许,盘古开天地的时候  他就知道 在若干年后  将有一个尚白的民族  需要一片好山好水好风光  跟这个民族性情相谐的  好山好水好风光  就凌然地突兀起了一脉  长年不化的晶灿  就深情地陷凹出了一汪  鸥飞月映的碧蓝  还有平畴百里的沃野  还有满坡岭绽放的山茶杜鹃  还有飞花溅玉的玫瑰十八溪  还有万朵梅花点染的天生桥  还有弓一样顽皮戏浪的鱼儿  还有金梭银梭一样的浪中石舟  还有望天而生
期刊
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不仅先后被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特聘为专家,而且还被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特聘为副教授,与当代大学生乃至外国留学生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彝族剪纸艺术的感悟,并现场活态演示剪纸技艺,他就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剪纸传承人陈德。    结缘剪纸 缘与偶然    1965年陈德出生于大理州南涧县宝华镇篾笆哨一农家小院里,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以说陈德
期刊
忆苏,本名苏佳琴。大理巍山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教师,文学爱好者。闲时读书写字,笔随心动,信马由缰,用感性的心做理性的思考与从容的表达。只想用文字,记下生命里的每一份感动和时光深处那些流年的痕迹。    小巷遐思     古城如一方棋盘,纵横交错其间的街巷,就是棋盘中的经纬脉络,将一方古老的城池变得生动而鲜活。   那些细细窄窄,悠长幽静的小巷,贯穿整个古城的血脉联通古城流动的气场,静静地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