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足山是太遥远了,李贽当年要不是大老远地跑到云南来做官,他与鸡足山肯定是无缘的了。说鸡足山成就了这位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一点也不为过。
李贽五十岁了,千里迢迢赴云南姚安做知府,做官做得不耐烦了,便跑到鸡足山读佛经,听法师讲经谈禅。明万历六年、八年(1578、1580),先后两次登临鸡足山,寓居大觉寺、水月庵、钵盂庵,一住数月,不想下山。和他同时代的文学家袁中道说他厌恶官场簿书生活,“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李温陵传》)他第二次离开鸡足山时,姚安知府任期未满,干脆就提前退职,从此不当官了。退职后,也不回老家福建晋江隐居,而是跑到湖北黄安、麻城讲学,开始他著述论道的生涯。不久,他又剃发为僧。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到李贽辞官剃发的原因:“他的环境已经允许他抛却呆板、拘束的生活,得以寻求个性的自由发展。”还说:“他此后的言行实际上代表了全国文人的良心。”用今天的话来说,李贽活脱脱就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先锋作家。这跟他两次上鸡足山“取经”脱不了干系。
李贽到云南来做官,和鸡足山的邂逅,是他命运中的一个传奇。后来在北京通州被人劾奏下诏狱,在镇抚司监狱中引颈自刎,死后就埋葬在通州的北关外。以“性灵说”著称于世的“公安派”三袁之一的散文家袁中道,对李贽极为推崇,特意撰写了《李温陵传》,满腔热情地赞颂李贽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四百多年过去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李贽仍然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作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神童作家”刘绍棠就是通州人。有一次,周扬找他谈话,谈话中突然问到这位先哲,刘一时语塞,就因为刘绍棠说他没有读过李贽的书,当即受到周扬的申斥。周扬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主管意识形态。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刘绍棠同时代的作家李国文先生慨叹:“如果,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有更多的如李贽般敢于思想的知识分子,觉得大明王朝也可能换一种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话,谁知道今天的中国又会发展成个什么样子呢?”(《李卓吾之死》)
鸡足山钵盂庵内曾建“李卓吾先生谈禅楼”以作纪念。此庵在清嘉庆后破败,清末民初改建为今之祝圣寺。
李贽在鸡足山留下的诗文有:《念佛答问》、《二十分识》、《六度解》、《四海说》和《钵盂庵听经喜雨》等。《二十分识》一文,正是他作为卓越思想家的学识胆略的表现。文中他不无自得地写道:“空山岑寂,长夜无声,偶论及此,一大快也!”并自信这“亦是鸡足山后来佳话”。晚年病中,他吟哦什么“名山大壑登临遍”的诗句时,一定想起云南大理的鸡足山了吧?
不走仕途,不畏旅途艰险,“万里遐征”,“独往孤行”,自浙、楚、粤、黔而滇,一心直奔鸡足山而来的就只有徐霞客了。
明崇祯十一年、十二年(1638、1639),徐霞客也是先后两次登临鸡足山,寓居鸡足山大觉寺、悉檀寺,时近半年。他详细考察了鸡足山的地质、水文、生物、景点和历史文化,留下日记三万余字(见《滇游日记五》、《滇游日记六》、《滇游日记十二》和《滇游日记十三》),既是徐霞客一生的最后一程壮游,其日记亦成为《徐霞客游记》的压卷之作。英国学者朱利安·沃德说:“他的鸡足山游记之所以如此富有吸引力,在于它让后人有机会看到他的一种更加从容闲适的文风。在这里他没有像在其他很多地方的游览那样匆忙,而是逗留数周,甚至停下来休息了一些时日,补写他的日记。”《徐霞客游记》在明末清初就被主盟文坛数十年的著名学者钱谦益誉为“千古奇书”,钱生前曾写下《嘱刻游记书》,称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鸡足山因这古代文化瑰宝增辉而名扬天下。
崇祯十一年腊月二十二日,徐霞客首次登临鸡足山,正赶上鸡足山一年一度朝山拜佛的香会。除夕之夜,住宿鸡足山中,“其楼东南向,前瞰重壑,左右抱两峰,甚舒而称。楼前以桫松连皮为栏,制朴而雅,楼窗疏棂明净。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薄暮,凭窗前,瞰星辰烨烨下垂,坞底火光,远近纷■,皆朝山者,彻夜荧然不绝,与瑶池月下又一观矣”!他所住的那座楼房面向东南,前可俯瞰重重山壑,左右两峰环抱,十分舒坦而对称。楼前栏杆用带皮的桫松制作而成,简朴而雅致,楼窗宽大明净。在这万山深处度过除夕,这一夜胜过人世间的千百夜!傍晚,靠在窗前,看着窗外星空低垂,星光灿烂,山下坝子里,远处近处,火把相互牵引,都是朝山的香客。徐霞客赞叹星光火光辉映下的这个除夕之夜,如月光下的瑶池仙境一般。
徐霞客对鸡足山情有独钟。对登临鸡足山绝顶,极目远眺,东日、西海、北雪、南云四观,他以为“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鸡足山“即一顶而已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惊叹这四种景观,海内如能得其中之一,已是奇绝。而鸡足山一座山峰之巅竟荟萃了天下这四种景观,这不仅鸡足山是第一,实在是天下第一呵!并作《绝顶四观》诗五首,第一首为七律,总写“四观”奇景:
芙蓉万仞削中天,抟■乾坤面面悬。
势压东溟日半夜,天连北极雪千年。
晴光西洱摇金镜,瑞色南云列彩筵。
奇观尽收今古胜,帝庭呼吸独为偏。
以下四首皆为七绝,分别写“日观”、“云观”、“海观”、“雪观”:
天门遥与海门通,夜半车轮透影红。
不信下方犹梦寐,反疑忘打五更钟。
白云本是山中物,南极祥光五色偏。
蓦地兜罗成世界,一身却在玉毫巅。
万壑同归一壑沤,银河遥点九天秋。
沧桑下界何须问,直已乘槎到斗牛。
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
华表不惊辽海鹤,崆峒只对藐姑仙。
徐霞客的偏爱,致使“四观”奇景之名日盛。三百多年来,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山者无不以登临鸡足山天柱峰巅观此为快。这海拔3248米的峰巅是徐霞客一生事业压轴戏的舞台,鸡足山《绝顶四观》诗则成了他的“天鹅之歌”;伟大的《徐霞客游记》在此终篇,载入中国文学史、中国地理学史的徐霞客的光辉篇章在此画上句号。
鸡足山毕竟与文化有缘,尽管它是太遥远了。徐霞客游历鸡足山三百年后,他的两位江苏同乡徐悲鸿、费孝通先后来到了鸡足山。他们和徐霞客都出生在富庶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上,少年时,家乡这位先哲的英名和事业如雷贯耳,这位先哲攀登到达的那座神奇的鸡足山,曾让他们遥望南天,心仪已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徐悲鸿从新加坡经缅甸回国进入云南。徐悲鸿羁旅新加坡已三年,在海外举办画展、售画筹款,汇回国内捐献给国家,赈济抗战时期的灾民。此时滇西也已大军云集,战云密布,徐悲鸿过芒市、保山,跋山涉水,辗转周折,在保山还举办了劳军画展,到大理已是1942年3月。
1942年3月下旬,徐悲鸿出大理古城北门,东渡洱海,从挖色经江股、沙址登上鸡足山,下榻于悉檀寺。清早作画,午后览胜观光,在鸡足山逗留盘桓数日。徐与悉檀寺住持亚■长老有交谊,作条幅《雄鸡竹石图》以赠。画幅三分之二淡墨勾勒鸡足山天柱峰写意状;峰巅以浓墨画一雄鸡,右足提起,爪微屈,左足矗立,作“金鸡独立”状,三趾前伸,回首啸傲,神采飞扬,约占画幅三分之一;右下侧画翠竹数竿,枝叶扶疏,与石山相映衬,烘托峰巅之雄鸡。全画气韵生动,整体结构经过严格推敲,织疏密成块面,寓精微于粗犷,韵味深长,寄“鸡足山”之意于其中。左侧自题一首七绝,款识“亚■上人惠存,卅一年仲春悲鸿朝鸡足山”,并钤方形朱印一枚。七绝题画诗为:
信是先知先觉难,佛光早指翠微间。
灵鹫一片荒凉土,岂比苍苍鸡足山!
徐悲鸿直抒胸臆,赞美鸡足山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诗中的灵鹫系山名,在印度,简称灵山或鹫峰,古印度名为耆■崛,佛祖尝讲法华等经于此。相传“释迦在灵山会上,手拈一花示众。迦叶见之,破颜微笑,世尊遂付以正法眼藏”(《传灯录》)。佛家以此山为圣地,也是东南亚有名的旅游胜地。徐悲鸿旅居新加坡期间,曾受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办画展,为泰戈尔及圣雄甘地作肖像画多幅。诗中所谓古远荒凉的灵鹫山哪里比得上青苍苍的鸡足山,徐悲鸿是有感而发的,并非浮词。在印度讲学、举办画展并游历时,他曾旅次喜马拉雅山大吉岭,用油画、水墨描绘过那里的山川风景。天下号称灵鹫山或灵山者多矣,鸡足山不是也叫“灵山”么!佛经上还说鸡足山华首门就是迦叶守衣入定处呢,迦叶手持佛祖传授的衣钵,要在此待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年,待弥勒降生后以授其衣钵。俱胝,梵语,古印度数名,一俱胝为一千万年。天哪,这么多年呵!徐悲鸿刚从印度归来,把印度的灵鹫山与大理的鸡足灵山相比较,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感慨。
徐悲鸿在鸡足山留下的书画除了《雄鸡竹石图》、《鸡足山全景图》、《翠竹寒林图》,还有《雄鸡图》、《奔马图》及一幅书法和两幅观音。观音都是站相,有趣的是,一幅画的是印度观音,一幅画的是中国观音。这些墨宝原藏于鸡足山,“文革”历经劫难,今尚有五幅存于云南省博物馆。
徐悲鸿离开鸡足山后,至已迁重庆的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不久,费孝通接踵而至。
1943年春节,西南联大费孝通、罗常培、潘光旦、曾昭抡、孙福熙五教授游览鸡足山。此行之前,著名地理学家张印堂先生在大理就对费孝通讲:“鸡足山所有的绝壁悬崖,如果搬到了江南,自可称霸一方,压倒虎丘,但是在这个山国里实在算不得什么!何况洱西苍山,这样的逼得近;玉龙雪山又遥遥在望。”费孝通则道:“我们就慕鸡足山的佛名,不远千里,前来朝山!”
费孝通等人在鸡足山天柱峰巅金顶亲睹了“四观”,游览观赏了明代高僧大错和尚所推崇的“鸡足四友”——“奇友”华首门、“清友”玉龙瀑布、“老友”传衣寺古松、“奥友”华藏洞。
作为人文学者,费孝通等人对鸡足山的历史文物更有兴趣。在石钟寺,他们鉴赏了明、清高僧担当、大错和临济宗第七十一代中峰和尚的立轴墨迹;在祝圣寺,他们看到了住持怀空不肯轻易示人的“镇山之宝”:清乾隆间屈尔泰所画的墨龙。“全幅宽约八尺,长亦如之。头部昂举,右爪前攫,姿态极为雄健。其余半匿云中,若隐若现,惟其见首不见尾,才格外蕴蓄着神奇莫测的韵味。”在以丽江木土司世为护法檀越的悉檀寺里,藏有一部木氏宦谱和图像,谱前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杨升庵所作的序文。罗常培是语言学家,对历史和考据也有很高的修养,对这部宦谱后来作了研究,写出了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记鸡山悉檀寺的木氏宦谱》一文。
返回西南联大,费孝通写了《鸡足朝山记》,罗常培写了《鸡足巡礼》。两本书都出过单行本,问世后一时传诵,均曾再版。
费孝通在《鸡足朝山记》后记中写道:“偶然的机缘,在旧年的年底,我偷闲到鸡足去朝了一次山。带着一点幼年逃塾的心情,溜出了沉重的公私冗务,在这白雪没蹄、寒风入骨的高山顶上,瞩目人间,世界原是广阔的!我瞻仰名寺,深沉自察,这五年的生活表层下展出了它的温存和春气,我见到了孩子的微笑。十丈金身的座前,我感激上帝的仁慈,他私自留下最美的人情,专门报酬人间的穷困。我自负地安慰自己,即使我有时忘记了世界的广阔,可是我的确是尝到了人间的深邃。我又想到患难与共、穷而尤密的友情,我们小小的魁阁里蕴藏一群活泼泼的心,谁说‘独室难为春’?二十多天的旅行只是一瞬,到了家里,我依旧如老牛一般拖着破车,心情却好像有一点不同。”字里行间流露出鸡足山似乎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此行给费的心灵以慰藉,原先不安、忧伤、躁动的心情归于平静,真切地感到这人世间原有很多生之乐趣,有很多可亲、可感、可追求的事。
当年冰心为罗常培的《鸡足巡礼》写序也说:“人生有三大乐事:一、朋友;二、读书;三、旅行。”并评说五教授的鸡足山之行,“研究了学术,赏玩了风景,采访了民俗,慰问了朋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鸡足山并非不高,海拔是五岳之首泰山的一倍多;它也有“仙”,被僧众奉为佛祖大弟子迦叶的开山道场,是南亚、东南亚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它也有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相伯仲,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然而,鸡足山实在是太遥远了。
时势造英雄,时势亦造名胜,也是要有机遇和知遇的。山以文传,名文则与名山相传,所谓“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徐霞客是深知此中堂奥的,他在《鸡山志略一》中写道:“山之有景,即山之峦洞所标也。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传之而景别。”这客观存在的山川景致,还要看它所处的时代,看它遇上何许人,他们以怎样的情感来传扬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遥望鸡足山,仰望着走进鸡足山历史的先哲先贤们远去的背影,让人遐思不已。
责任编辑 杨泽文
李贽五十岁了,千里迢迢赴云南姚安做知府,做官做得不耐烦了,便跑到鸡足山读佛经,听法师讲经谈禅。明万历六年、八年(1578、1580),先后两次登临鸡足山,寓居大觉寺、水月庵、钵盂庵,一住数月,不想下山。和他同时代的文学家袁中道说他厌恶官场簿书生活,“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李温陵传》)他第二次离开鸡足山时,姚安知府任期未满,干脆就提前退职,从此不当官了。退职后,也不回老家福建晋江隐居,而是跑到湖北黄安、麻城讲学,开始他著述论道的生涯。不久,他又剃发为僧。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到李贽辞官剃发的原因:“他的环境已经允许他抛却呆板、拘束的生活,得以寻求个性的自由发展。”还说:“他此后的言行实际上代表了全国文人的良心。”用今天的话来说,李贽活脱脱就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先锋作家。这跟他两次上鸡足山“取经”脱不了干系。
李贽到云南来做官,和鸡足山的邂逅,是他命运中的一个传奇。后来在北京通州被人劾奏下诏狱,在镇抚司监狱中引颈自刎,死后就埋葬在通州的北关外。以“性灵说”著称于世的“公安派”三袁之一的散文家袁中道,对李贽极为推崇,特意撰写了《李温陵传》,满腔热情地赞颂李贽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四百多年过去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李贽仍然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作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神童作家”刘绍棠就是通州人。有一次,周扬找他谈话,谈话中突然问到这位先哲,刘一时语塞,就因为刘绍棠说他没有读过李贽的书,当即受到周扬的申斥。周扬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主管意识形态。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刘绍棠同时代的作家李国文先生慨叹:“如果,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有更多的如李贽般敢于思想的知识分子,觉得大明王朝也可能换一种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话,谁知道今天的中国又会发展成个什么样子呢?”(《李卓吾之死》)
鸡足山钵盂庵内曾建“李卓吾先生谈禅楼”以作纪念。此庵在清嘉庆后破败,清末民初改建为今之祝圣寺。
李贽在鸡足山留下的诗文有:《念佛答问》、《二十分识》、《六度解》、《四海说》和《钵盂庵听经喜雨》等。《二十分识》一文,正是他作为卓越思想家的学识胆略的表现。文中他不无自得地写道:“空山岑寂,长夜无声,偶论及此,一大快也!”并自信这“亦是鸡足山后来佳话”。晚年病中,他吟哦什么“名山大壑登临遍”的诗句时,一定想起云南大理的鸡足山了吧?
不走仕途,不畏旅途艰险,“万里遐征”,“独往孤行”,自浙、楚、粤、黔而滇,一心直奔鸡足山而来的就只有徐霞客了。
明崇祯十一年、十二年(1638、1639),徐霞客也是先后两次登临鸡足山,寓居鸡足山大觉寺、悉檀寺,时近半年。他详细考察了鸡足山的地质、水文、生物、景点和历史文化,留下日记三万余字(见《滇游日记五》、《滇游日记六》、《滇游日记十二》和《滇游日记十三》),既是徐霞客一生的最后一程壮游,其日记亦成为《徐霞客游记》的压卷之作。英国学者朱利安·沃德说:“他的鸡足山游记之所以如此富有吸引力,在于它让后人有机会看到他的一种更加从容闲适的文风。在这里他没有像在其他很多地方的游览那样匆忙,而是逗留数周,甚至停下来休息了一些时日,补写他的日记。”《徐霞客游记》在明末清初就被主盟文坛数十年的著名学者钱谦益誉为“千古奇书”,钱生前曾写下《嘱刻游记书》,称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鸡足山因这古代文化瑰宝增辉而名扬天下。
崇祯十一年腊月二十二日,徐霞客首次登临鸡足山,正赶上鸡足山一年一度朝山拜佛的香会。除夕之夜,住宿鸡足山中,“其楼东南向,前瞰重壑,左右抱两峰,甚舒而称。楼前以桫松连皮为栏,制朴而雅,楼窗疏棂明净。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薄暮,凭窗前,瞰星辰烨烨下垂,坞底火光,远近纷■,皆朝山者,彻夜荧然不绝,与瑶池月下又一观矣”!他所住的那座楼房面向东南,前可俯瞰重重山壑,左右两峰环抱,十分舒坦而对称。楼前栏杆用带皮的桫松制作而成,简朴而雅致,楼窗宽大明净。在这万山深处度过除夕,这一夜胜过人世间的千百夜!傍晚,靠在窗前,看着窗外星空低垂,星光灿烂,山下坝子里,远处近处,火把相互牵引,都是朝山的香客。徐霞客赞叹星光火光辉映下的这个除夕之夜,如月光下的瑶池仙境一般。
徐霞客对鸡足山情有独钟。对登临鸡足山绝顶,极目远眺,东日、西海、北雪、南云四观,他以为“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鸡足山“即一顶而已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惊叹这四种景观,海内如能得其中之一,已是奇绝。而鸡足山一座山峰之巅竟荟萃了天下这四种景观,这不仅鸡足山是第一,实在是天下第一呵!并作《绝顶四观》诗五首,第一首为七律,总写“四观”奇景:
芙蓉万仞削中天,抟■乾坤面面悬。
势压东溟日半夜,天连北极雪千年。
晴光西洱摇金镜,瑞色南云列彩筵。
奇观尽收今古胜,帝庭呼吸独为偏。
以下四首皆为七绝,分别写“日观”、“云观”、“海观”、“雪观”:
天门遥与海门通,夜半车轮透影红。
不信下方犹梦寐,反疑忘打五更钟。
白云本是山中物,南极祥光五色偏。
蓦地兜罗成世界,一身却在玉毫巅。
万壑同归一壑沤,银河遥点九天秋。
沧桑下界何须问,直已乘槎到斗牛。
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
华表不惊辽海鹤,崆峒只对藐姑仙。
徐霞客的偏爱,致使“四观”奇景之名日盛。三百多年来,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山者无不以登临鸡足山天柱峰巅观此为快。这海拔3248米的峰巅是徐霞客一生事业压轴戏的舞台,鸡足山《绝顶四观》诗则成了他的“天鹅之歌”;伟大的《徐霞客游记》在此终篇,载入中国文学史、中国地理学史的徐霞客的光辉篇章在此画上句号。
鸡足山毕竟与文化有缘,尽管它是太遥远了。徐霞客游历鸡足山三百年后,他的两位江苏同乡徐悲鸿、费孝通先后来到了鸡足山。他们和徐霞客都出生在富庶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上,少年时,家乡这位先哲的英名和事业如雷贯耳,这位先哲攀登到达的那座神奇的鸡足山,曾让他们遥望南天,心仪已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徐悲鸿从新加坡经缅甸回国进入云南。徐悲鸿羁旅新加坡已三年,在海外举办画展、售画筹款,汇回国内捐献给国家,赈济抗战时期的灾民。此时滇西也已大军云集,战云密布,徐悲鸿过芒市、保山,跋山涉水,辗转周折,在保山还举办了劳军画展,到大理已是1942年3月。
1942年3月下旬,徐悲鸿出大理古城北门,东渡洱海,从挖色经江股、沙址登上鸡足山,下榻于悉檀寺。清早作画,午后览胜观光,在鸡足山逗留盘桓数日。徐与悉檀寺住持亚■长老有交谊,作条幅《雄鸡竹石图》以赠。画幅三分之二淡墨勾勒鸡足山天柱峰写意状;峰巅以浓墨画一雄鸡,右足提起,爪微屈,左足矗立,作“金鸡独立”状,三趾前伸,回首啸傲,神采飞扬,约占画幅三分之一;右下侧画翠竹数竿,枝叶扶疏,与石山相映衬,烘托峰巅之雄鸡。全画气韵生动,整体结构经过严格推敲,织疏密成块面,寓精微于粗犷,韵味深长,寄“鸡足山”之意于其中。左侧自题一首七绝,款识“亚■上人惠存,卅一年仲春悲鸿朝鸡足山”,并钤方形朱印一枚。七绝题画诗为:
信是先知先觉难,佛光早指翠微间。
灵鹫一片荒凉土,岂比苍苍鸡足山!
徐悲鸿直抒胸臆,赞美鸡足山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诗中的灵鹫系山名,在印度,简称灵山或鹫峰,古印度名为耆■崛,佛祖尝讲法华等经于此。相传“释迦在灵山会上,手拈一花示众。迦叶见之,破颜微笑,世尊遂付以正法眼藏”(《传灯录》)。佛家以此山为圣地,也是东南亚有名的旅游胜地。徐悲鸿旅居新加坡期间,曾受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办画展,为泰戈尔及圣雄甘地作肖像画多幅。诗中所谓古远荒凉的灵鹫山哪里比得上青苍苍的鸡足山,徐悲鸿是有感而发的,并非浮词。在印度讲学、举办画展并游历时,他曾旅次喜马拉雅山大吉岭,用油画、水墨描绘过那里的山川风景。天下号称灵鹫山或灵山者多矣,鸡足山不是也叫“灵山”么!佛经上还说鸡足山华首门就是迦叶守衣入定处呢,迦叶手持佛祖传授的衣钵,要在此待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年,待弥勒降生后以授其衣钵。俱胝,梵语,古印度数名,一俱胝为一千万年。天哪,这么多年呵!徐悲鸿刚从印度归来,把印度的灵鹫山与大理的鸡足灵山相比较,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感慨。
徐悲鸿在鸡足山留下的书画除了《雄鸡竹石图》、《鸡足山全景图》、《翠竹寒林图》,还有《雄鸡图》、《奔马图》及一幅书法和两幅观音。观音都是站相,有趣的是,一幅画的是印度观音,一幅画的是中国观音。这些墨宝原藏于鸡足山,“文革”历经劫难,今尚有五幅存于云南省博物馆。
徐悲鸿离开鸡足山后,至已迁重庆的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不久,费孝通接踵而至。
1943年春节,西南联大费孝通、罗常培、潘光旦、曾昭抡、孙福熙五教授游览鸡足山。此行之前,著名地理学家张印堂先生在大理就对费孝通讲:“鸡足山所有的绝壁悬崖,如果搬到了江南,自可称霸一方,压倒虎丘,但是在这个山国里实在算不得什么!何况洱西苍山,这样的逼得近;玉龙雪山又遥遥在望。”费孝通则道:“我们就慕鸡足山的佛名,不远千里,前来朝山!”
费孝通等人在鸡足山天柱峰巅金顶亲睹了“四观”,游览观赏了明代高僧大错和尚所推崇的“鸡足四友”——“奇友”华首门、“清友”玉龙瀑布、“老友”传衣寺古松、“奥友”华藏洞。
作为人文学者,费孝通等人对鸡足山的历史文物更有兴趣。在石钟寺,他们鉴赏了明、清高僧担当、大错和临济宗第七十一代中峰和尚的立轴墨迹;在祝圣寺,他们看到了住持怀空不肯轻易示人的“镇山之宝”:清乾隆间屈尔泰所画的墨龙。“全幅宽约八尺,长亦如之。头部昂举,右爪前攫,姿态极为雄健。其余半匿云中,若隐若现,惟其见首不见尾,才格外蕴蓄着神奇莫测的韵味。”在以丽江木土司世为护法檀越的悉檀寺里,藏有一部木氏宦谱和图像,谱前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杨升庵所作的序文。罗常培是语言学家,对历史和考据也有很高的修养,对这部宦谱后来作了研究,写出了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记鸡山悉檀寺的木氏宦谱》一文。
返回西南联大,费孝通写了《鸡足朝山记》,罗常培写了《鸡足巡礼》。两本书都出过单行本,问世后一时传诵,均曾再版。
费孝通在《鸡足朝山记》后记中写道:“偶然的机缘,在旧年的年底,我偷闲到鸡足去朝了一次山。带着一点幼年逃塾的心情,溜出了沉重的公私冗务,在这白雪没蹄、寒风入骨的高山顶上,瞩目人间,世界原是广阔的!我瞻仰名寺,深沉自察,这五年的生活表层下展出了它的温存和春气,我见到了孩子的微笑。十丈金身的座前,我感激上帝的仁慈,他私自留下最美的人情,专门报酬人间的穷困。我自负地安慰自己,即使我有时忘记了世界的广阔,可是我的确是尝到了人间的深邃。我又想到患难与共、穷而尤密的友情,我们小小的魁阁里蕴藏一群活泼泼的心,谁说‘独室难为春’?二十多天的旅行只是一瞬,到了家里,我依旧如老牛一般拖着破车,心情却好像有一点不同。”字里行间流露出鸡足山似乎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此行给费的心灵以慰藉,原先不安、忧伤、躁动的心情归于平静,真切地感到这人世间原有很多生之乐趣,有很多可亲、可感、可追求的事。
当年冰心为罗常培的《鸡足巡礼》写序也说:“人生有三大乐事:一、朋友;二、读书;三、旅行。”并评说五教授的鸡足山之行,“研究了学术,赏玩了风景,采访了民俗,慰问了朋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鸡足山并非不高,海拔是五岳之首泰山的一倍多;它也有“仙”,被僧众奉为佛祖大弟子迦叶的开山道场,是南亚、东南亚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它也有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相伯仲,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然而,鸡足山实在是太遥远了。
时势造英雄,时势亦造名胜,也是要有机遇和知遇的。山以文传,名文则与名山相传,所谓“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徐霞客是深知此中堂奥的,他在《鸡山志略一》中写道:“山之有景,即山之峦洞所标也。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传之而景别。”这客观存在的山川景致,还要看它所处的时代,看它遇上何许人,他们以怎样的情感来传扬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遥望鸡足山,仰望着走进鸡足山历史的先哲先贤们远去的背影,让人遐思不已。
责任编辑 杨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