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历经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佳作,也是其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是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缩影,细腻地呈映出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示出一幅时代动荡背景下的中国北方农民生活的图景。《白鹿原》作为一部堪称史诗的著作,不仅塑造了各类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呈现出女性苦难的生存状况和难以摆脱的凄惨命运。本文尝试从女性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的几类女性形象,并探究隐藏于悲剧命运下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一、封建礼教毒害的隐忍者:孝文老婆、冷医生大女儿
书中写到的女性人物,不论详略加起来总共有二三十个,其中大部分女性都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她们很普通,从出生到死亡、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过程中,总是严格按照封建传统礼教的准则,过着普通的生活。在遵守准则的过程中,她们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如孝文媳妇、冷家大女儿和孝义媳妇。她们平淡地面对生活,也冷静地承受悲惨命运的安排。
白嘉轩为白孝文娶妻的时候,孝文对婚姻中男女之间的关系还是懵懂无知的,后来他在媳妇的指导下懂得了男女间的“相处之道”,夜夜翻云覆雨,媳妇却遭到全家人的侧目。白嘉轩让母亲白赵氏给孝文媳妇以警告,白赵氏先是警告,后来夜晚偷聽,使得孝文媳妇很是尴尬。更有讽刺意味的是,白孝文起初和田小娥偷情,白嘉轩让他们另立门户,孝文对媳妇的态度更是恶劣。白孝文染上了烟瘾,变卖家产时没有同她商量,更没有给她留一分钱。没有用来充饥的食物时,白嘉轩让孩子到自己家吃饭,导致后来她被活活饿死。临死时,她拼尽最后力气爬到白嘉轩面前哭诉的那段话,是对个人悲苦命运的控诉、对封建家长制冷漠自私的控告、对杀人不眨眼的封建传统礼教的控诉。
冷医生的大女儿从嫁给鹿兆鹏时,就已经注定了她那即将悲苦一生的命运。从嫁到鹿家起,她没有得到过丈夫一刻的爱意,她的婚姻是父亲和鹿子霖商量的结果。刚开始看到鹿兆鹏不待见她,她并不知道丈夫不喜欢她,她只知道为了这次婚礼鹿兆鹏挨了几个巴掌,这时候她对婚姻还是充满憧憬的。结婚第二天,鹿兆鹏就离家出走了,她就开始了无休止的等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鹿子霖想过让儿子鹿兆鹏给她一封休书,让她开始新的生活,可是父亲冷医生认为既然已经嫁到了鹿家就应该从一而终。她在鹿家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情,在父亲那儿也没有得到些许的安慰,以至于后来落得被父亲毒死的结局,我觉得她才是《白鹿原》中最悲惨的女性。
白孝文的老婆、冷医生的大女儿都是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乖女儿,她们谨遵三从四德的传统儒家封建文化,为夫家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她们命运的终结充满了悲哀。她们不曾反抗,她们相信“礼教”会给她们幸福,她们坚守着善良直到死亡的降临,实在令人叹息。
二、追求自由,勇于反抗的先驱者:田小娥、白灵
《白鹿原》中最令人佩服的女性人物莫过于田小娥和白灵,她们不甘心一成不变的生活,敢于反抗,追求自身的幸福。田小娥嫁给年老色衰的郭举人,是父母的命令。在郭举人的眼里,她只不过是充当养生的工具。于是,在碰到黑娃的时候,她犹如飞蛾扑火般投向他,虽然知道会有不好的后果,她还是勇敢地选择爱。后来几经波折,她被黑娃带到了白鹿原上,不许进村、住窑洞、饱受流言蜚语,她却觉得很幸福。只是好景不长,黑娃不得已离家出走去逃亡,她受到鹿子霖的引诱,成为他的情妇。后来又受鹿子霖的蛊惑,田小娥成功勾引到白孝文,白孝文给予了她一定的情意,谁知东窗事发,她再次沦为“婊子”。在被黑娃的父亲鹿三杀死之后,她为了报复给白鹿原带来了一场瘟疫,这是她最后的控诉,可是最终落得被六棱砖塔锁住的悲惨结局,连控诉的机会都不会再有。
白灵,一个备受宠爱的小女孩,在受到新思想的吸引后,勇敢地到城里追求自由。在新式学堂,她了解到了封建婚姻的坏处,敢于同父亲反抗,与家庭决裂,退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宣传革命思想,并和鹿兆海私定终身。最终,她选择追求共产党的道路,和成为国民党的鹿兆海分道扬镳,并且丝毫不因鹿家兄弟的关系而隐瞒自身的感情。追求自由的路上总是充满着艰辛,她被自己信任的革命同仁怀疑,被“自己人”活埋。白灵死的时分,家里人都梦到了白鹿,但是这个白鹿是委屈的、是哭泣的、是不甘心却无可奈何的。她追求理想的事实告诉人们: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反抗封建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
田小娥和白灵都是白鹿原上勇敢的反抗者,她们都不甘心于被安排的命运,她们想做自己命运的主导者,可是如何把握命运?她们唯有反抗,这种反抗是注定没有回头路的。白灵是新文化的代表者,田小娥是封建文化感染下的女性,但她们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反抗之路。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她们给原上的女性带来了希望,用生命的代价鼓舞着女性勇敢地争取权利,向封建世俗文化进行控诉。陈忠实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本意,就是暗示女性自我认识的醒悟,展示新文化传播的艰辛历程。
三、男权社会里极个别幸福者:白家大女儿、高玉凤
细细品尝《白鹿原》中的女性命运的同时,人们会发现其中还有像白碧玉、高玉凤这样的普通人。她们过着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却得到了丈夫的呵护和尊重,可谓是白鹿原上少有的“清白人”。朱先生在将要离开人世时,让白碧玉再为他洗次头,且当着全家人的面喊了她一声“妈”,给予她极大的尊敬。同白碧玉一样,黑娃明媒正娶的妻子高玉凤也得到了他的尊重,并成功将黑娃从一个土匪改造成思想先进的文人。同黑娃一起回乡认祖归宗时,睡在穷困潦倒的家里,躲进破旧的棉被里,黑娃留下了眼泪,并深情地对妻子高玉凤说:“我这会儿真想叫你一声‘妈’……”《白鹿原》到处充满着男权主义,随处可见原上男人的勇敢和力量,可是白碧玉和高玉凤却让这股男性权威柔化。
在白鹿原上,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女性要么依从,成为封建礼教下的牺牲者;要么就是奋力反抗,如白灵和田小娥。可是甘心顺从和勇敢反抗女性,最后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作者希望中的女性是什么样呢?看到白碧玉和高玉凤,笔者仿佛明白了。作者理想中的女性人物,“是深受儒家文化滋养、是不甘于默默承受、也是不激烈进行斗争的女性”。朱先生最后把妻子白碧玉称为“妈”,是因为那“一双眼睛”,他在那双眼睛里看到了温情也看到了刚强。所以,后来,白碧玉既能把家庭照顾得妥妥帖帖,也能持节守志独立撑起家庭的重任。白碧玉本来就品行高洁,同时还深受朱先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所以她身上是儒家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展现。以至于朱先生在离世之前看到妻子流下眼泪,这眼泪中包含着对妻子的愧疚,也含有对妻子的敬佩。而高玉凤就是秀才的女儿,她爱看书的习惯又使她积累了许多知识。黑娃刚开始看上她,也就是想用高玉凤的文化来管束自己的野性。高玉凤无疑是聪明的女性,她不计较黑娃过往的种种,只求他改掉身上吃“土”的毛病。黑娃自从和高玉凤结婚,确实像变了一个人,闲时书不离手,甚至把升官发财看得淡了,只希望平平淡淡地过好自己的小家庭。最令人吃惊的是,文化功底最弱的黑娃竟然成了最有文化的朱先生的弟子,而且是朱先生最喜欢的弟子。从这两位女性人物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女性的独特认识,他看中的是女性独有的母性特征,这里面有温柔、有慈爱、有淳厚、有理解、更有文化。
四、结语
《白鹿原》中的女性用生命演奏了一曲在奋斗中挣扎、在挣扎中毁灭的悲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在这个男权至上的封建宗法社会里,她们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始终摆脱不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毁灭的悲惨命运。经过对本文以上三种女性人物的剖析,笔者了解到了她们对人生命运的不同态度、对爱情婚姻的不同追求以及最后不同的生命遭遇,显而易见,传统文化在女性生存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鹿原》中的女性用血淋淋的事实向人们验证了这一道理,这一道理又和严复的“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依然是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
(海南师范大学)
一、封建礼教毒害的隐忍者:孝文老婆、冷医生大女儿
书中写到的女性人物,不论详略加起来总共有二三十个,其中大部分女性都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她们很普通,从出生到死亡、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过程中,总是严格按照封建传统礼教的准则,过着普通的生活。在遵守准则的过程中,她们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如孝文媳妇、冷家大女儿和孝义媳妇。她们平淡地面对生活,也冷静地承受悲惨命运的安排。
白嘉轩为白孝文娶妻的时候,孝文对婚姻中男女之间的关系还是懵懂无知的,后来他在媳妇的指导下懂得了男女间的“相处之道”,夜夜翻云覆雨,媳妇却遭到全家人的侧目。白嘉轩让母亲白赵氏给孝文媳妇以警告,白赵氏先是警告,后来夜晚偷聽,使得孝文媳妇很是尴尬。更有讽刺意味的是,白孝文起初和田小娥偷情,白嘉轩让他们另立门户,孝文对媳妇的态度更是恶劣。白孝文染上了烟瘾,变卖家产时没有同她商量,更没有给她留一分钱。没有用来充饥的食物时,白嘉轩让孩子到自己家吃饭,导致后来她被活活饿死。临死时,她拼尽最后力气爬到白嘉轩面前哭诉的那段话,是对个人悲苦命运的控诉、对封建家长制冷漠自私的控告、对杀人不眨眼的封建传统礼教的控诉。
冷医生的大女儿从嫁给鹿兆鹏时,就已经注定了她那即将悲苦一生的命运。从嫁到鹿家起,她没有得到过丈夫一刻的爱意,她的婚姻是父亲和鹿子霖商量的结果。刚开始看到鹿兆鹏不待见她,她并不知道丈夫不喜欢她,她只知道为了这次婚礼鹿兆鹏挨了几个巴掌,这时候她对婚姻还是充满憧憬的。结婚第二天,鹿兆鹏就离家出走了,她就开始了无休止的等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鹿子霖想过让儿子鹿兆鹏给她一封休书,让她开始新的生活,可是父亲冷医生认为既然已经嫁到了鹿家就应该从一而终。她在鹿家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情,在父亲那儿也没有得到些许的安慰,以至于后来落得被父亲毒死的结局,我觉得她才是《白鹿原》中最悲惨的女性。
白孝文的老婆、冷医生的大女儿都是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乖女儿,她们谨遵三从四德的传统儒家封建文化,为夫家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她们命运的终结充满了悲哀。她们不曾反抗,她们相信“礼教”会给她们幸福,她们坚守着善良直到死亡的降临,实在令人叹息。
二、追求自由,勇于反抗的先驱者:田小娥、白灵
《白鹿原》中最令人佩服的女性人物莫过于田小娥和白灵,她们不甘心一成不变的生活,敢于反抗,追求自身的幸福。田小娥嫁给年老色衰的郭举人,是父母的命令。在郭举人的眼里,她只不过是充当养生的工具。于是,在碰到黑娃的时候,她犹如飞蛾扑火般投向他,虽然知道会有不好的后果,她还是勇敢地选择爱。后来几经波折,她被黑娃带到了白鹿原上,不许进村、住窑洞、饱受流言蜚语,她却觉得很幸福。只是好景不长,黑娃不得已离家出走去逃亡,她受到鹿子霖的引诱,成为他的情妇。后来又受鹿子霖的蛊惑,田小娥成功勾引到白孝文,白孝文给予了她一定的情意,谁知东窗事发,她再次沦为“婊子”。在被黑娃的父亲鹿三杀死之后,她为了报复给白鹿原带来了一场瘟疫,这是她最后的控诉,可是最终落得被六棱砖塔锁住的悲惨结局,连控诉的机会都不会再有。
白灵,一个备受宠爱的小女孩,在受到新思想的吸引后,勇敢地到城里追求自由。在新式学堂,她了解到了封建婚姻的坏处,敢于同父亲反抗,与家庭决裂,退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宣传革命思想,并和鹿兆海私定终身。最终,她选择追求共产党的道路,和成为国民党的鹿兆海分道扬镳,并且丝毫不因鹿家兄弟的关系而隐瞒自身的感情。追求自由的路上总是充满着艰辛,她被自己信任的革命同仁怀疑,被“自己人”活埋。白灵死的时分,家里人都梦到了白鹿,但是这个白鹿是委屈的、是哭泣的、是不甘心却无可奈何的。她追求理想的事实告诉人们: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反抗封建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
田小娥和白灵都是白鹿原上勇敢的反抗者,她们都不甘心于被安排的命运,她们想做自己命运的主导者,可是如何把握命运?她们唯有反抗,这种反抗是注定没有回头路的。白灵是新文化的代表者,田小娥是封建文化感染下的女性,但她们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反抗之路。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她们给原上的女性带来了希望,用生命的代价鼓舞着女性勇敢地争取权利,向封建世俗文化进行控诉。陈忠实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本意,就是暗示女性自我认识的醒悟,展示新文化传播的艰辛历程。
三、男权社会里极个别幸福者:白家大女儿、高玉凤
细细品尝《白鹿原》中的女性命运的同时,人们会发现其中还有像白碧玉、高玉凤这样的普通人。她们过着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却得到了丈夫的呵护和尊重,可谓是白鹿原上少有的“清白人”。朱先生在将要离开人世时,让白碧玉再为他洗次头,且当着全家人的面喊了她一声“妈”,给予她极大的尊敬。同白碧玉一样,黑娃明媒正娶的妻子高玉凤也得到了他的尊重,并成功将黑娃从一个土匪改造成思想先进的文人。同黑娃一起回乡认祖归宗时,睡在穷困潦倒的家里,躲进破旧的棉被里,黑娃留下了眼泪,并深情地对妻子高玉凤说:“我这会儿真想叫你一声‘妈’……”《白鹿原》到处充满着男权主义,随处可见原上男人的勇敢和力量,可是白碧玉和高玉凤却让这股男性权威柔化。
在白鹿原上,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女性要么依从,成为封建礼教下的牺牲者;要么就是奋力反抗,如白灵和田小娥。可是甘心顺从和勇敢反抗女性,最后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作者希望中的女性是什么样呢?看到白碧玉和高玉凤,笔者仿佛明白了。作者理想中的女性人物,“是深受儒家文化滋养、是不甘于默默承受、也是不激烈进行斗争的女性”。朱先生最后把妻子白碧玉称为“妈”,是因为那“一双眼睛”,他在那双眼睛里看到了温情也看到了刚强。所以,后来,白碧玉既能把家庭照顾得妥妥帖帖,也能持节守志独立撑起家庭的重任。白碧玉本来就品行高洁,同时还深受朱先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所以她身上是儒家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展现。以至于朱先生在离世之前看到妻子流下眼泪,这眼泪中包含着对妻子的愧疚,也含有对妻子的敬佩。而高玉凤就是秀才的女儿,她爱看书的习惯又使她积累了许多知识。黑娃刚开始看上她,也就是想用高玉凤的文化来管束自己的野性。高玉凤无疑是聪明的女性,她不计较黑娃过往的种种,只求他改掉身上吃“土”的毛病。黑娃自从和高玉凤结婚,确实像变了一个人,闲时书不离手,甚至把升官发财看得淡了,只希望平平淡淡地过好自己的小家庭。最令人吃惊的是,文化功底最弱的黑娃竟然成了最有文化的朱先生的弟子,而且是朱先生最喜欢的弟子。从这两位女性人物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女性的独特认识,他看中的是女性独有的母性特征,这里面有温柔、有慈爱、有淳厚、有理解、更有文化。
四、结语
《白鹿原》中的女性用生命演奏了一曲在奋斗中挣扎、在挣扎中毁灭的悲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在这个男权至上的封建宗法社会里,她们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始终摆脱不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毁灭的悲惨命运。经过对本文以上三种女性人物的剖析,笔者了解到了她们对人生命运的不同态度、对爱情婚姻的不同追求以及最后不同的生命遭遇,显而易见,传统文化在女性生存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鹿原》中的女性用血淋淋的事实向人们验证了这一道理,这一道理又和严复的“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依然是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
(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