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性就是人的主体性,是人在与其他个体或社会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幼儿来说,就是不待外力推动而自觉参加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与其他幼儿比较,具有主动性的幼儿经常表现出能够独立自主地承担任务,积极主动地完成要求。
从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他们从小树立不断开拓创新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幼儿将来长大成人后,能以积极的行为参与社会活动,乐观向上,不怕挫折,有竞争力,能很快地适应社会,有魄力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主动性呢?
一、优化环境,以提问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
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性,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友好、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启發诱导幼儿,使幼儿思维活跃,提高他们自觉参与活动的热情。
在故事教学中,我认为老师要“吝啬”自己的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幼儿不提问,如果只是让幼儿一遍又一遍地听,那么老师不就成了“放音机”了吗?其实,提问恰恰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幼儿每听一遍故事,老师在提问时,都应有个很具体的目标,即让孩子听什么?重点听哪一段?意图是什么?使孩子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听。提问有的是要孩子回答的,有的是以引起孩子有意倾听而不必回答的,应以合理提问引导孩子,学会怎样听故事。如在教学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时,讲第一遍故事前,我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请你做裁缝,你会给月亮姑娘做什么样的衣裳呢?那故事里月亮姑娘做了怎样的衣裳呢?自然引起孩子认真倾听的愿望。讲完故事后,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觉?使孩子在总体上把握故事有趣,好笑又引人思考的基调。在讲第二遍故事前,我又提问:每次月亮姑娘去做衣裳时长得什么样?故事中是怎么说的?由此引导孩子注意认真倾听故事中三次描述月亮不同形象的比喻句。因此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地认真倾听,对每次月亮的变化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我说孩子一边听一想“月亮姑娘为什么穿不到合适的衣裳呢”?带着小小的疑问听第三遍故事。故事听完,孩子自然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月亮姑娘总是在变化,她怎么穿得上合适的衣裳呢?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提问,层层深入,使孩子走近了故事,走进了故事。
二、角色内化,在机会进入中强化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行为
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关键在于让幼儿具有自觉参与的行为。因此,老师要利用一切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使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很快地自觉选择并投入到想要参与的活动中去,取得成功。
老师可以多交给幼儿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他们独立完成,并教育幼儿做事要认真利落,做完自己的事情还可以帮助别人。如:在学习故事《懒惰的小蜗牛》时我准备了各种表情的小乌龟和小蜗牛的图片,让幼儿自己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自己动手贴故事中动物的图片。在学习第一幅图时,小乌龟去喊小蜗牛去旅行时,该贴什么样表情的图片?在学习第四幅图时,小乌龟把小蜗牛救上了岸,小蜗牛很惭愧的表情又该贴哪张图片?我分别找幼儿到背景图上贴出相应的图片。当小朋友贴完后,看到还有的不知贴哪张图片时,要鼓励幼儿主动帮助别人,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觉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又培养了幼儿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高尚品德。
三、学会欣赏,促使幼儿养成自觉参与活动的习惯
主动性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做到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幼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积极主动行为、微小的进步、点滴的发明和创造,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使幼儿的主动性行为得以在被强化的基础上形成习惯。
鼓励和赞赏可促使幼儿从有自觉的意识到有自觉的行动。由于幼儿有自身特点的原因,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对于幼儿高昂的热情、上好的主意、积极的行为、出色的表现等等,可以用口头表扬,也可以采取一些诸如微笑、点头、亲昵的眼神、爱抚的动作等。强化幼儿的主动性行为,增强其参与活动的信心,促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比如:我班有个非常胆怯的孩子叫宋歌,平时,一句话也不说,下课也不和其他的幼儿玩,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自己的位上,上课老师一提问她就哭。针对他的情况,课下我经常找他谈心,发现她一点点的进度,进行及时的肯定。比如:她的字写得很漂亮,有一次我把她的作业本拿给幼儿看,在班上表扬了她,还奖给了她一朵小红花。有时用掌声表示鼓励,有时向她微笑、点头或翘起大拇指(表示真棒),让她感到老师时时在关注她。她现在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老师提问题时,她总是把小手举得高高,不论她回答的如何,我都给予肯定,并对她的勇敢尝试加以赞赏,让她在常识中获得成功。课下她也愿意与我交谈,有些悄悄话也愿意给我听,把我当作知心的朋友,使我们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她有时候也能和小朋友玩的火热。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幼儿的主动性都有所改观。
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的培养则是全面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遵循教育原则,用心思考,认真实践,勤于分析,逐步改进,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引导幼儿成为一个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生存环境的新型人。
从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他们从小树立不断开拓创新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幼儿将来长大成人后,能以积极的行为参与社会活动,乐观向上,不怕挫折,有竞争力,能很快地适应社会,有魄力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主动性呢?
一、优化环境,以提问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
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性,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友好、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启發诱导幼儿,使幼儿思维活跃,提高他们自觉参与活动的热情。
在故事教学中,我认为老师要“吝啬”自己的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幼儿不提问,如果只是让幼儿一遍又一遍地听,那么老师不就成了“放音机”了吗?其实,提问恰恰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幼儿每听一遍故事,老师在提问时,都应有个很具体的目标,即让孩子听什么?重点听哪一段?意图是什么?使孩子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听。提问有的是要孩子回答的,有的是以引起孩子有意倾听而不必回答的,应以合理提问引导孩子,学会怎样听故事。如在教学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时,讲第一遍故事前,我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请你做裁缝,你会给月亮姑娘做什么样的衣裳呢?那故事里月亮姑娘做了怎样的衣裳呢?自然引起孩子认真倾听的愿望。讲完故事后,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觉?使孩子在总体上把握故事有趣,好笑又引人思考的基调。在讲第二遍故事前,我又提问:每次月亮姑娘去做衣裳时长得什么样?故事中是怎么说的?由此引导孩子注意认真倾听故事中三次描述月亮不同形象的比喻句。因此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地认真倾听,对每次月亮的变化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我说孩子一边听一想“月亮姑娘为什么穿不到合适的衣裳呢”?带着小小的疑问听第三遍故事。故事听完,孩子自然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月亮姑娘总是在变化,她怎么穿得上合适的衣裳呢?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提问,层层深入,使孩子走近了故事,走进了故事。
二、角色内化,在机会进入中强化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行为
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关键在于让幼儿具有自觉参与的行为。因此,老师要利用一切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使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很快地自觉选择并投入到想要参与的活动中去,取得成功。
老师可以多交给幼儿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他们独立完成,并教育幼儿做事要认真利落,做完自己的事情还可以帮助别人。如:在学习故事《懒惰的小蜗牛》时我准备了各种表情的小乌龟和小蜗牛的图片,让幼儿自己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自己动手贴故事中动物的图片。在学习第一幅图时,小乌龟去喊小蜗牛去旅行时,该贴什么样表情的图片?在学习第四幅图时,小乌龟把小蜗牛救上了岸,小蜗牛很惭愧的表情又该贴哪张图片?我分别找幼儿到背景图上贴出相应的图片。当小朋友贴完后,看到还有的不知贴哪张图片时,要鼓励幼儿主动帮助别人,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觉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又培养了幼儿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高尚品德。
三、学会欣赏,促使幼儿养成自觉参与活动的习惯
主动性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做到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幼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积极主动行为、微小的进步、点滴的发明和创造,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使幼儿的主动性行为得以在被强化的基础上形成习惯。
鼓励和赞赏可促使幼儿从有自觉的意识到有自觉的行动。由于幼儿有自身特点的原因,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对于幼儿高昂的热情、上好的主意、积极的行为、出色的表现等等,可以用口头表扬,也可以采取一些诸如微笑、点头、亲昵的眼神、爱抚的动作等。强化幼儿的主动性行为,增强其参与活动的信心,促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比如:我班有个非常胆怯的孩子叫宋歌,平时,一句话也不说,下课也不和其他的幼儿玩,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自己的位上,上课老师一提问她就哭。针对他的情况,课下我经常找他谈心,发现她一点点的进度,进行及时的肯定。比如:她的字写得很漂亮,有一次我把她的作业本拿给幼儿看,在班上表扬了她,还奖给了她一朵小红花。有时用掌声表示鼓励,有时向她微笑、点头或翘起大拇指(表示真棒),让她感到老师时时在关注她。她现在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老师提问题时,她总是把小手举得高高,不论她回答的如何,我都给予肯定,并对她的勇敢尝试加以赞赏,让她在常识中获得成功。课下她也愿意与我交谈,有些悄悄话也愿意给我听,把我当作知心的朋友,使我们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她有时候也能和小朋友玩的火热。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幼儿的主动性都有所改观。
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的培养则是全面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遵循教育原则,用心思考,认真实践,勤于分析,逐步改进,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引导幼儿成为一个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生存环境的新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