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勾引.情歌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cui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大学毕业,同学在互道珍重的同时,更多是对自己未来的希冀。是啊,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终于完成了学校教育,长大成人,要步入社会,开始自己的“远大前程”了。可是,对汉斯·卡斯托普来说,离开大学校园,却是人生成长的开始,汉斯·卡斯托普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魔山》里的主人公,魔山是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上,一家名为山庄的肺病疗养院,山上大雪覆盖,景色秀丽,但在小说里,山庄却充斥着神秘、疾病、死亡、爱欲和颓废。刚刚大学毕业的汉斯,在即将赴任汉堡一家造船厂的工程师之前,因为表兄约阿希姆·齐姆逊在阿尔卑斯山上的山庄里疗养,他前去作一次短暂的探望,却不料因此误入魔山,染上肺病,在山上一住七年。
  魔山,自有其令人着魔之处。在汉斯·卡斯托普呆在山上的七年时间里,他接受了以往学校教育无法提供的教育,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难怪译者杨武能先生要把魔山称为“教育特区”。《魔山》也成了现代派“教育小说”的扛鼎之作,魔山以其不可思议的魔力,反证了传统教育的单调与苍白,展示了世界的多样、复杂、神秘和感性,从而还原了教育要面对复杂世界这一主题。
  回想一下我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吧,园丁们用自以为是的真理和知识塑造我们,“政治正确”的思政课程、“题海战术”的奥数课程、“哑巴英语”的考级课程,把我们修剪成矫揉造作、以欹为美的病梅。而魔山,则还原了被学校园艺教育所遮蔽的那个世界——那个我们必须要去直面的真实世界,那里充满了苦难——疾病、死亡、绝望和灵肉的挣扎。小说借那个“形式是逻辑,本质是混乱”的纳夫塔之口,说出了那个你“不可能分清哪里是上帝, 哪里是魔鬼, 哪里是死亡, 哪里是生活”的,和以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自居的塞特姆布里尼眼里完全不同的世界。魔山上的居民,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讲不同语言,有着不同哲学思想和生活观念。激情而意气的青年军官约阿希姆,长年开着一个大谈爱情与疾病和死亡的微妙关系的讲座的克洛可夫斯基博士,风情万种俄罗斯女舒舍夫人,在爪哇发了大财的种植园主皮特·佩佩尔科恩,他们都要共同面对同伴因结核病菌的热度,而散发出不正常红色的脸。颓废就像结核病菌一样滋生,把山庄发酵成一座病态的伤城。
  不要以为伤城只会出现在阿尔卑斯山上那座虚拟的山庄里,看看我们现实中的世界吧。那些来去无踪的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甲流病毒,灰暗的天空,混浊的空气,发黑发臭的河流,冗长沉闷的会议,今天天气哈哈哈的乡愿,“我只是来打酱油”式的隐语,原以为只在中世纪和电影里才会出没的海盗,“最可爱的人”曾经战斗过的半岛上的核子危机,还有华尔街的贪吃蛇和美利坚合众国的次级贷款……够了,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说明这个病着的世界吗?可是,行色匆匆的人们,依旧带着黑眼圈和倦容,拎着用薄塑料袋打包的早点,义无反顾地奔赴这有毒的世界,就像山庄里的人们——更像瓦普吉斯之夜的男女妖精似的纵情狂欢,夜以继日地跳着死之舞。我们身陷有毒生活的诱惑而无力自拔,小说中汉斯无法抗拒舒舍夫人的身体的诱惑,因为她长着一双朦胧的令人销魂的眼睛。现实中,这“鞑鞑人的眼睛”式的诱惑真可谓是无处不在,它引诱经济学家成为资本的代言人,引诱律师成为黑社会的代言人,引诱医生成为红包的代言人,就连向来清高的教师,也被职称、学位、论文、评奖所引诱,斯文扫地不说,有的甚至去跟魔鬼订约,这世界怎能不病得太深?这一切都提醒着我们,不要再继续鸵鸟式的教育了,教育要直面现实世界的多样和复杂——鲜花之外,还有疾病、苦难和诱人的恶之花。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够快乐吗?我不否认,这是一个快乐的时代——这一点只要看看湖南卫视就知道了,但我们同样无法否认,这是一个需要面对越来越多苦难的时代。当然,让这世界病着的,并不只是自然界的非典型性病毒,还有更多非典型性的“社会病毒”,如同魔山上的居民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现实中的人类同样面临着必死(mortality)的困境,如果把小说中借塞特姆布里尼这之口所说的,与当时中国人毫不相干的“拯救欧洲”,替换成今天金融危机下连中国人也十分关注的“拯救美国”,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是病得越来越重了。
  在小说里,汉斯最终认识到“为了爱和善,人不应让死主宰和支配自己的思想。”魔山这个教育特区,让汉斯对世界和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在小说的末尾,山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唤醒了汉斯,他离开魔山,投身到对现实世界苦难的救赎之中,当汉斯在大战的炮火中灰飞烟灭时,小说再一次以苦难为场景,向我们昭示,对“爱与善”的追寻还要继续下去。
  今天困扰人类社会的疾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爱与善”的沦陷引起的,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人都是要死的。”人们常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不道德和短视开脱,这表明人类社会还将长期存续在复杂和混乱之中,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在2006年通过雅虎网站的“知识”栏目,向全球网民提出一个萦绕在他心头的疑问:“在一个政治、社会、环境都很混乱的世界,人类如何走过下一个100年?”今天,距离汉斯走下魔山,差不多快有100年了,为了回答霍金的疑问——人类如何走过下一个100年?教育是不是该承担起更多的使命和担当?
  魔山,这个有着诡异时空的世界,展示出一种宽阔而深远的复杂。在这里,被塞塔姆布里尼称为“生活中的问题少年”的汉斯,如但丁在《神曲》里所说,“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被传统教育塑造成的“单向度的人”,恢复了心灵的复杂——小说以主人公汉斯面对舒舍夫人的“勾引”来诠释这种心灵的复杂。而将“勾引”诠释得最淋漓尽致的,我以为当属丹麦作家克尔恺郭尔的名作《勾引家日记》。虽然小说用了“勾引家”这一花哨的书名,但你不能否认它带有浓重的诗意这一事实。小说通过主人公约翰尼斯对柯黛莉亚的勾引过程,讲述“那个个人”存在的困境和世界的荒谬,通过“反思性悲伤”和“无限反思”,讲述人生存在由审美,经伦理而宗教的三阶段,也称得上是一部教育小说。恰如译者江辛夷所言,“勾引”一词最好与克尔恺郭尔所讲的“间接沟通”这一概念一起来被理解。今天,沟通的便利似乎已使“间接”成为可笑,而“勾引”则成了生活的常态。你看,我用的163邮箱,就在醒目位置,赫然标记着“绝不能给老婆看的东东”。
  在“勾引”呈现的感性世界里,汉斯被山下的苦难唤醒,而克尔恺郭尔所倡导的,经过伦理、宗教的人生阶段而通往上帝这一最后归宿的起点,同样存在于以“勾引”为背景的审美情境中。“勾引”所指向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激情、希冀、悸动、向往,我们都是这个荒诞世界中的孤独存在者,关注自己的心灵吧,你听,就连那至高无上的宗教领袖,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高法王,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像那浪荡子一样,唱着“勾引”的情歌,“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母亲般的情人脸庞,浮现在我心上……”一部《仓央嘉措情歌》,就如那从亿万年前的原始海洋中升起的生命潮涌,在地球之巅的青藏高原上随风吟唱。不要以为魔山已是“刘郞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不要以为号称新世纪就比克尔恺郭尔那时代更有出息,小说中所描述的疾病、苦难和荒谬,在今天这个“新魔化的世界”里,只多不少,教育要面对复杂世界这一令人焦虑的主题也远未失去时效,值得欣慰的是,在读完仓央嘉措的情歌后,这种焦虑竟慢慢地退去,我想,教育应该是有智慧和从容来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听听这首三百年前的,仿佛朦胧诗似的情歌吧,也许不无启示。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细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李淳
其他文献
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集团化不是将集团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稀释,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使集团内的优质学校在充分发挥辐射作用的同时,能够向新的高度攀升,并使集团的整体教育水平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有优质学校的水平。可以说,从集团化学校中的牵头学校派出优质的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对实体化合并的新建校区或联盟学校作单向的输出,是较为常见的做法,然而双向的流动却普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  任何荣誉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异乎常人的艰辛。  中山市南朗镇云衢中学的杜国香老师,虽然只是一位平平凡凡的人民教师,但她又是不平凡的。她的不平凡之处,并非在于获得了非常难得、令人欣羡不已的众多荣誉,而在于命运与她开了那么大一个玩笑之后,她却从未自轻自怜、萎靡不振;而是如一枝历尽霜雪的寒梅一般,经历十二个春秋、4300多个日夜之后,依旧傲然挺立。  “她得尽了几乎所有的荣誉
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来看,重述神话的冲动可以上溯至白话文小说创作第一人——鲁迅。我们都知道鲁迅第三本小说集的名称叫《故事新编》,里面收录了主要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主题的8篇小说,其中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1934-1935年),而最早的一篇《补天》创作于1922年11月。  鲁迅站在现代思想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进行再叙述,再评价,并在这种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指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即以知识传授为“中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发展。林崇德先生的《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建构了学生心理能力发展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通过长达30年之久的教改实验,为促进学生发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本文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梳理
对于一个拥有丰厚美学,书画背景的作家而言,他的文字似乎更令人着迷,叙述的简单,语言的干净,感官的重视,视角的独特,我们从中更多窥见自己的内心,汲取力量,开启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一切感觉。  有些书,不一定很厚,但每一段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遐想,仿佛是墙角探出的一枝花,让你怀着欣喜走近它,想象着满园的春色。你知道,那是一个极美的世界,它就存在于你生活中的每一天。  有些阅读,不一定震撼人心,却让你反
2019年7月,福建省“十三五”第一批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到上海参加“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我国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集中研修。上海之行很多研修内容偏重于“大教育”,比学科教学更为宏观;我自己现在看书也开始不局限于语文教学,我模模糊糊地感觉作为省学科带头人,研修到一定阶段,这个高度和站位是对的,但是我没有办法清晰地具体地说出超越学科教学的研修意义。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上一层楼。为
没有哪一次像这次,迫不及待地要去读完一本纯粹的教育理论的书籍。这种非读不可的意愿应该源于林莘老师的一堂课。这是最近去常州学习时聆听到的一节课,题为《景阳冈》。  不同于往常的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教师用轻巧的点拨代替了喋喋不休,学生在默默地,专心致志地,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中,在一种毫不需介意的轻松关系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其状态,真是好极了。一堂课,让我开始真正相信,如果用恰当的方式学习,儿童
像掌心中的一根火柴,白色的,  在燃起火焰之前;然后向四面  吐出抽动的舌头,在面前的  观众圈里,急促、明亮、热烈地  抽动着,展示出娴熟的舞姿  她突然變成一团火,真的。  用目光,她点燃自己的头发,  大胆而熟练地猛地旋转全身的  衣裙,化作一片熊熊燃烧的烈焰,  从烈焰中一条条响尾蛇窜出,  那是她伸展的赤裸的手臂,打着响板。  随后,仿佛感到火焰微弱,  她聚拢它们,威严而高傲地  挥手
连续教了两届六年级毕业班,这次学校安排我担任四年级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群小家伙上课坐得笔直,把脖子伸得长长,头高高昂起,似乎在向我示意:老师,我最认真!每每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总是小手如林,在我的眼前高高举起,一站起来发言却忘词儿了,一张小脸涨得红通通的,仿佛在为自己辩护:老师,这道题我刚才还是懂的!多可爱的孩子!前两年的毕业班工作的压力已经让我忘记了微笑,忘记了儿童,甚至在分数的奴役下,背离了
近来读《从文自传》,感触颇深。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沈从文或许是学历最低的一位——他的正规学历只有高小文凭。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很难程式化为几个简洁的公式,像沈从文这样从湘西凤凰的乡下顽童成长为现代文学巨擘的经历,更是复杂多变,很难抽丝剥茧般厘清。不过,他的自传还是透露出一个影响自身成长的重要因素,即“读小书与读大书”的结合。梳理沈从文的成长经历,对我们反思围墙之内的学校教育不无启发意义。  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