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的世界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拥有丰厚美学,书画背景的作家而言,他的文字似乎更令人着迷,叙述的简单,语言的干净,感官的重视,视角的独特,我们从中更多窥见自己的内心,汲取力量,开启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一切感觉。
  有些书,不一定很厚,但每一段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遐想,仿佛是墙角探出的一枝花,让你怀着欣喜走近它,想象着满园的春色。你知道,那是一个极美的世界,它就存在于你生活中的每一天。
  有些阅读,不一定震撼人心,却让你反复摩挲,慢一些,再慢一些,停下来凝神静听。终于你发现,听见的那些声音就是自己的声音,听见的那些话好像专门是说给你的。于是你看到他笑盈盈地站在阒静的夕阳斜照的长廊里,你走上前去,听他讲莫奈、讲安德烈鲁勃廖夫、讲傅尼叶、讲王维……讲调动一切感官看到的整个美的世界。
  这就是读蒋勋《给青年艺术家的信》的日子。
  美的表现都有气味
  “我喜欢你说的:闭起眼睛!”
  “闭起眼睛!闭起视觉的眼睛,关闭你视觉的窗口,之后,你的心灵的眼瞳才会一一张开。”
  “我们好像缺少了一门叫‘气味’的课……”
  是的,我们好像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但是气味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是最贴近我们记忆底层的感觉。蒋勋让我知道画面、童年、故乡、诗、音乐……都是有气味的。没有生命的气味,其实很难有真正动人的作品。
  在他的文字里,我回到了儿时生活的小巷。放学归来,途经每户门口嗅到的米饭的清香,菜油爆炒的浓烈,煲汤的热气,混搅在一起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现在已经几乎寻不到这样的气味了,偶尔的捕捉,定会直勾勾地回忆起家乡,特别是家乡的那条小巷。这就是他所说的,故乡的气味是很具体的吧。
  于是再读余光中的《乡愁》,恍若就来到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他站在我面前热泪盈眶,沉吟良久,他的乡愁里有着故乡味道,“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教训,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
  荣格说,真正的美,其实是一种消失。
  美真的会消失吗?
  “艺术创作的美,是否更多来自遗憾?来自生命力不能长久存在,却在心灵记忆里永不消失的一种坚持?如果我们有机会重新上一堂有关艺术的课,我想,也许我会带你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到更有气味的地方去。”
  我喜欢这段话,真正的美,消失的或许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在时间的酝酿里,美的气味是越沉越醇的,它会沉淀在生命里,是你成为丰富的人的准备。
  我收到了第一届学生从美国寄来的信。信中她意外地提起,7年前的那个阳光泼洒的午后,我带他们去镜心楼前看木蔷薇的情景。淡紫色的花,幽幽地散发着清香,油亮的绿叶让她嗅到了生命的勃发。所以在她的记忆里,这不仅成为了春天的味道,也成了学校的味道。就是这样的生机,这样的美好。
  我没有想到气味的力量会如此之大!现在我们也把最珍贵的味道藏起来吧,小心翼翼。
  此时亮一盏小灯,室内的气味弥漫着光晕的气味,慢慢舒卷,可以阅读。
  心灵腾出给美的空间
  我一直记得一个使我害怕的画面:有一次周五给学生留了项作业:去找找盛开的油菜花田,去嗅嗅那里的味道。孩子们很新奇,我告诉他们:现在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盛开的金黄的花海会让你震撼的,那是一种美,这种美,离你们太远了,你们应该把它找回来。我期待他们的欣喜,可是居然有十来个孩子举手了,他们都有同样一个理由无法完成作业:周末课排满了,无法抽出时间来。我一时忧伤,对这些孩子有着无限的同情,甚至是悲悯。
  有多少孩子的周末是在一个班又一个班中度过的,除了文化课程的补习,还有所谓艺术气质的修炼,舞蹈、钢琴、美术,家长们笃定地认为这不仅是培养兴趣爱好,更能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拥有高贵的气质。这样如陀螺一般的孩子无法喘息,他们只得悲哀地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即便能被称作艺术,殊不知不接地气的艺术可能离美也很远。
  “我喜欢东方古老哲学家老子的比喻,他说,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个空的部分。”那么要去感受美首先要去腾空自己的心灵吧。感官也需要一个假日,“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
  “美其实很简单,美,首先应该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吧。”
  懂得美,其实也很简单,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美学老师。
  中国的孔子深谙这个道理,大自然是他教学的课堂,我聆听过他带着弟子在春天的泗水河畔赏春、论水、言志,在柳叶青青的轻拂下,在潺潺流水的荡涤中,在尔雅的琴声里,才会有后来的子贡、颜回。
  苏联帕雷什中学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让孩子们的整个假期都在自然界中度过。“在河岸边,在田野里,在夜间的篝火旁,以及在淅沥的秋雨声中坐在帐篷下的时候,我教给儿童怎样说出关于他们周围的事物的思想。使我高兴的是,我对语言的热爱传给了孩子们,占据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他们感受到了词的美丽、清香和细腻的色彩,他们也写起关于自然界的小故事,作起短诗来了。”
  你看,这样多好!没有慌忙急迫,没有矫情虚伪,没有背负着非做不可的压力、负担,听从自己的心,做真实的自己,心灵腾空了,美也就进来了。
  这个假日,我想清空自己。
  生活在他方
  “生活在他方”是19世纪末象征派诗人兰波年轻时写的诗句,米兰·昆德拉用这句诗作书名,写了一本小说。
  蒋勋认为“他方”是“别的”、“其他”的意思,他表明“生活可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生活还有其他的可能”。这种“其他”在他看来是一种心灵上的自我放逐,一种出走,从现状里出走。
  凡成大器者,必定热爱生活,尊重生命,不把自己放置在安逸的固定模式里,而是大胆地飞出去,飞向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人会问,我的出走是否应该以频繁地更换工作为代价,我回答,这样理解“出走”是狭隘的。自始至终从事同一份工作,不会日复一日地原地踏步,绝不做庄子形容的鸱鸮。而对教师来说“出走”的内涵更为丰富:心灵的洗礼,知识的更新,思维的活跃,阅历的积淀,会在质疑、否定、吸收、实践中前行,这便是“出走”,是为师者应有的“出走”。
  曾记得我们熟悉的窦桂梅校长,精彩地上完《女郎织女》后,在浙大的礼堂里给现场上千位老师讲解她的教学理念时,我独独对她的那几句话记忆犹新,她说:《牛郎织女》是她多年前上过的公开课,那时这堂课就被大家认为是经典。但是此次来,则完全否定先前,她在思考,相隔数年,同样的课文,是不是可以有更适合学生的学法。
  至今想起这番话,心头都会涌起无限的感动,她在教育界是闻名遐迩的人物,却仍在不断否定自己中前行,这样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这样的“出走”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
  年轻时我们对工作怀有梦想,充满激情,可日子久了,忽然发现充满了抱怨,开始看到生活里疲倦而又怨恨的表情,此时生命在不能施展开创造性的怀抱里,人变得闭塞萎缩。而今——你听,有不同声音在呼唤着我们,鼓励着我们,他们都在说:“如果你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胆地出走吧!”
  是的,生命不会有真正的黑暗——只要拥有美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其他文献
爱的鼓励 给人力量  第一次感受“爱的鼓励”是在5年前的武夷山。当时有一场教学研讨活动,大陆和台湾的教师同台上课。上课的是台北市芝山国小的吕玉英老师,课题是《分数的探究》。大凡公开课,到了不熟悉的班级,老师提问时都是“你说”“请你回答”等,大家也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毕竟是面对不熟悉的学生。而在吕老师的课堂上,她从头到尾手里都拿着一张纸,提问时先看一下然后再叫“**,请你回答”。到了后来,有一两
英国,基于“少年时代”的学习,我对它的印象是一个老牌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我始终没有弄明白英国是因为什么样的缘由发达起来的。  近来,意外获知了发生在英国的两件“骇人听闻”的教育事件之后,我才站在教育的角度多少弄明白点英国发达的原因了,原来英国的教育很“特别”。  先别急着说英国的“教育事件”,先假设在我们国内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级别并不算是很高的“官员”(暂设为副镇级吧)到某一所乡镇中学“视察
本文所说的“整本书阅读”,既不同于专家、研究者的整本书阅读,也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整本书阅读,而是指教师“先读”后再“指导”学生读的“整本书阅读”。  笔者采用的基本策略,首先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其次是“大小专题”重点读,最后是 “圈点批注”“文本细读”。  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做好读书计划,对全书“粗读”。所谓“粗读”可不是泛泛浏览,走马观花,而是观其大略:全书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这一次教学《伊索寓言》,初读文本,没多大感觉。  伊索,“寓言之祖”,一个奴隶,却知识渊博,聪颖过人,重获自由后,开始环游世界,为人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于是留下了《伊索寓言》——这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显然,这个人,和这部作品都是经典。  既然是经典就好好读,好好体会经典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间,一学生见我手捧《伊索寓言》,有些不
隔着窗子,外面是死寂的夜,从蒙翳的玻璃里看出去,不见一切东西清晰的轮廓,只是黑暗。在黑暗里迷离的树影,丫杈着、刺着暗灰的天。在万籁俱静中我听见了,你轻轻的声音。  你说——作为时代的挑战者,我向来只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你说——一个人最大的尊严是精神的自由。是啊!暮野苍苍,冷风瑟瑟,一盏孤灯,凄清地映着夜的眼帘。你独坐书斋,躬身的影,斜倚在心事浩茫的墨海边,将萌动于胸的铮铮豪言,笔舞成赤金的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曾在其博客贴出一篇书面发言,批评科学界领导和政府官员的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并列出了一位领导从做博士后以来的20年中,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统计数字,其中,2003年高达51篇。郝院士认为,在自己没有实质性贡献、甚至没有看过稿子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官”做得越大每年所出文章越多,这是目前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  虽然道理很明白——官做得越大,按理做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越少,所出的文章
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集团化不是将集团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稀释,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使集团内的优质学校在充分发挥辐射作用的同时,能够向新的高度攀升,并使集团的整体教育水平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有优质学校的水平。可以说,从集团化学校中的牵头学校派出优质的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对实体化合并的新建校区或联盟学校作单向的输出,是较为常见的做法,然而双向的流动却普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  任何荣誉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异乎常人的艰辛。  中山市南朗镇云衢中学的杜国香老师,虽然只是一位平平凡凡的人民教师,但她又是不平凡的。她的不平凡之处,并非在于获得了非常难得、令人欣羡不已的众多荣誉,而在于命运与她开了那么大一个玩笑之后,她却从未自轻自怜、萎靡不振;而是如一枝历尽霜雪的寒梅一般,经历十二个春秋、4300多个日夜之后,依旧傲然挺立。  “她得尽了几乎所有的荣誉
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来看,重述神话的冲动可以上溯至白话文小说创作第一人——鲁迅。我们都知道鲁迅第三本小说集的名称叫《故事新编》,里面收录了主要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主题的8篇小说,其中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1934-1935年),而最早的一篇《补天》创作于1922年11月。  鲁迅站在现代思想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进行再叙述,再评价,并在这种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指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即以知识传授为“中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发展。林崇德先生的《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建构了学生心理能力发展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通过长达30年之久的教改实验,为促进学生发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本文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梳理